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九百一十五章 尚书左丞一天的工作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九百一十五章 尚书左丞一天的工作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张阳仔细看着山西送来的疫病消息,骊山能够得到消息还是因为红烧肉帮的人手。

势力与人手虽说没有这么大了,如今只是保留了一些骨干,但这种事情不可能瞒得住骊山。

看完一卷,又拿起另外一卷,这是对山西疫病的讲述,从接触期来看,潜伏期有三到五天。

伴随着高热,咳嗽还有一些类似痢疾的症状。

所谓天行毒气,夹热腹痛下痢,这是痢疾的病因与病状。

这种病多发在夏秋季。

现在隆冬时节刚过,从病患的观察上来看,其症状又不像是痢疾。

张阳将这些整理好,问向一旁的王婶,“婶婶,孙神医那边有定论了吗?”

“若有定论孙神医会送药方来。”

是呀,不只是山西一地在专研,骊山的医生团队也在根据这个病症进行着专研与验证。

伤寒病一直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伤寒会导致肠胃不适,但与痢疾的症状是不同的,也不能当作痢疾来治疗。

首先是伤寒导致的高热,之后是腹泻,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像是肠胃型感冒。

写下了自己的判断,还要交给孙神医来断定。

如果只是肠胃型感冒,用治疗痢疾的药反而会出问题,但在庞杂的药经论述中,古人在这方面的解释很笼统。

具体施行要看各医者自己的经验。

继续动笔,写着这些后续的治理方案,隔离患者并且隔离如厕场所,可以用生石灰来进行消毒。

想到这里又是千头万绪,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注意,尤其是在卫生方面,光是一个骊山就这么难了,更不要说长安各县。

生活垃圾,废水倾倒以及如厕场所的卫生,以及各类吃食与饮用水情况。

张阳揉着眉心放松着眼睛,“应该让所有人都喝开水的。”

写下了对这次疫病的治理方案,让婶婶送去给孙神医。

或许对更早以前的人来说,对抗疫病最好的方式就是一把火烧了,但废弃的村子再也没有人住。

这种一了百了的方式固然有效,但损失的是一个县的人口,或者一县的土地。

至少在能够救治的情况下,尽可能留住一地之民。

对骊山的医者的卫生习惯还是很放心的,但地方上的人如果施行不好,也会成为疫病外散的隐患。

李玥拿着一卷书信而来,“清清呢?”

张阳喝下一口茶水叹道:“她去找她魏王舅舅坐火车玩去了。”

“娘,孩儿也想去。”

张心安刚委屈地说完,又被母亲的一个眼神给瞪了回去。

张阳拿过她手中的书信,“嗯?征西军的消息?”

征西军已很久没有送来消息了。

消息是西征将军梁建方送来的,西征军现在分成三路,张士贵一队,阿史那伏念一队,梁建方带着主力兵马。

这是他在波斯的第五个年头了,这些年一直以来都在治理波斯,让波斯重新繁荣起来才能成为大唐西进的大后方,这也是朝中的建议。

现在的波斯实际控制人还是梁建方,三路兵马驻军波斯,让大食人不敢轻易冒犯。

大食的领军人还是穆斯阿布,他将绝大部分的兵马都安排在巴比伦。

还有高卢人在北方虎视眈眈。

像是风水轮流转,当初的波斯无路可退,现在轮到大食人只能困守古巴比伦城。

穆斯阿布的后方已没有退路了,除非他能够北上,要是高卢人依旧不堪一击的话,他倒是会有一条生路。

梁建方决定在这年的夏天与大食人进行决战,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大食人最后的堡垒。

书信中还说到了一个题外话,穆斯阿布痛恨关于大唐的一切,自丝绸古道重新打通,商路上来往的商人会带去西方很多有关大唐的书籍。

其中就有大唐的文章与诗篇。

穆斯阿布焚烧了一切关于大唐有关的书籍,并且将那些私藏大唐书籍的人全部处死。

就这样,他处死了上千人。

如果这是战争自是无话可说,但这样无端将人处死,人心终究会离散的。

中原人相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他给自己找了一条死路,那些无辜的人的亲人被他处死了,他们的亲人会寻他复仇的。

吐蕃的小可汗贡日贡赞已与尼婆罗毁了婚约。

倒是一件令人诧异的事。

虽不知道这位吐蕃的小赞普毁约的理由是什么,可以见得当这位小赞普得知陛下不允许吐蕃再有异心,他便不敢去触碰天可汗的高压线。

只要大唐一句话,便可以让这位小赞普老老实实不敢造次。

尼婆罗愿意将一个公主贬为庶人交给贡日贡赞,但这样的婚约一味地强求也无用,因两地无法联姻,天可汗连这位小赞普的最后一丝要起伏的念想都给掐灭了。

对天可汗来说吐蕃雪山南麓的土地是唐人打下来的,那就应该是唐人的。

现在的吐蕃还没有勇气与大唐之间产生嫌隙。

天竺是个老天赏饭吃的地方,他们的稻米可以做到一年两熟,如果一年的气候足够好,一天三熟都可以是常态。

王玄策在天竺杀了不少人,但种地不一定只需要男人。

写完之后,有些犹豫,以梁建方那性格,多半会让所有的天竺人都去种地。

既然现在可以稳定波斯,就让天竺多种粮食,如若战事有了变动,西征路上还有天竺这个粮食中转站。

再交代许敬宗安排,在天竺境内扶持一个傀儡天竺王,这件事对他来说,不难。

三十岁的生活有点半退休的味道,骊山走到今天这一步已没有了这么多负担。

自己这个尚书省左丞就是这么清闲,今天的工作算是完成了。

处理完这些书信,揣着手坐着,身边的儿子还在做着题,目光时不时望着山下。

骊山掌握着足够的知识与制造技术是立足的根本。

掌握形势变化,与中原各地的民生情况也是骊山必须要做的事情。

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站在大唐生产业的最前线。

张阳走入自己的书房,桌上放着一张图纸,这是李泰对发电机的构想。

他将发电机也用一个巨大的铁盒子包起来。

“师父,这是华阴县的来年规划。”小武将一卷书放在桌案上。

张阳拿起书卷皱眉看着其中内容。

“他们想要锻铁?”

小武点头道:“现在只是来骊山过问一句,看看是否合适,也还没有具体的规划。”

“吴王李恪现在还在华阴县?”

小武回道:“若不是吴王殿下在军中有职位在身,又出了齐州之乱,按朝中劝谏的说法,齐王也该前往封地了,魏王殿下还在骊山,朝中觉得吴王殿下在华阴县也无妨。”

张阳冷哼一声,低声道:“送些包子给华阴县,就说是骊山给的。”

“嗯?”

“去送吧,至于铸铁的事,我就当没有看到过。”

小武当即就明白了其中意思,会意点头去办事。

第二日,吴王李恪便慌慌张张来到了骊山,“王叔,县侯可在?”

李孝恭最近总是离不开南瓜籽,眼看今年的南瓜粥存货不多他有些烦恼,就不耐烦道:“你寻他做什么?”

“侄儿与县侯有误会。”李恪紧张说着,“华阴县丞从未与本王说过这件事,昨日骊山送来了包子,侄儿便前来拜会。”

李孝恭不知道其中缘由,就让人给山上送消息,但还是没让李恪进村。

张阳正坐在骊山铁厂的门口等着钨矿被烧出来,眼看一个侍卫急匆匆跑来。

“县侯,吴王殿下来了。”

“他来做什么?”

“看起来挺慌张的,说是与县侯有误会。”

张阳低声道:“无妨,让华阴县重新做一份规划给我,专心纺布就好了。”

“喏。”

都是皇子,李恪的王妃都是华阴县望族。

就算是这件事真是误会,就算是这件事真不是李恪真正的心思,别人不会有二心吗?

难怪李恪的结局是那般凄惨,管不住身边的人早晚要出事。

张阳自言自语道:“赵国公说得没错呀,皇帝的女婿不好当。”

江师傅从铁厂中走出来,手中拿着一根银色的铁线,“也不知道这样够不够。”

张阳比较着这根银丝的粗细,与寻常纺衣服的线更粗了一些,低声道:“可以再细一些吗?”

“嗯……”江师傅思量着,有些发愁,“再细啊?”

“嗯,还要再细一些。”

“老头子让那些小伙子再试试。”

“好。”

张阳得到了结果便站起身,“江师傅,午时一起用饭吧。”

江师傅摆手道:“老朽吃不惯那些精细的食物。”

“也罢。”张阳拍了拍他老人家的肩膀,“家里还有些咸鸭蛋,我让人送来。”

江师傅的须发皆白,笑着点头。

骊山的火车又开始运作了,每每这辆火车动起来的时候,就会有许多人围观,长安城的人一拨接着一拨,他们都想要目睹骊山造出来的怪物是什么样子。

这让李泰这些天的压力很大,他必须派人围在铁路两侧,在火车行进的时候,不让他们冲向铁轨。

张清清昨天坐了火车,今天带着弟弟心安也来了,“魏王舅舅。”

“魏王舅舅。”

李泰看着乖巧的两人,“马上就要发动火车了,今天你们就坐在车头。”

“好。”

张心安第一次坐火车他还有些心动。

李泰见到两队医者离开了骊山,他们一队朝着山西方向而去,另一队朝着陇右方向而去。

李靖颔首问道:“张阳怎不让人护送。”

“大将军,这些人是治病救人的,不需要有人护送。”

“为何?”

李泰又解释道:“姐夫说过,只要医者手中不拿刀,就算是俩军交战也不能杀了这些大夫,他们能治病救人,可以救自己人,也可以救敌人。”

“孙神医看待世人是一样的,所以骊山的医馆大夫都会跟随孙神医的想法行事,不论是什么人,就算是敌人,他们也一样会救,事关人命,将心比心。”

李靖低声道:“没想到骊山能够有这样的大夫。”

李泰道:“以后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车站的修建进度还在继续,已经打好了地基,铺上砖石之后,再建设几间房子与货仓就可以。

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村子里的货仓转移出来,腾出更多的空间。

这两年姐夫与皇姐所做的便是将骊山的空间留出来,留出来的空间作何用,姐夫从未说过,皇姐也不曾提及。

半月后的山西汾阳,这里是个以酒水享誉中原的县城。

太原十三县中,汾阳是个很重要的地方。

自世家之乱后,裴宣机便在这附近教书,出现了疫病这种事情谁也不愿意发生。

此刻的汾阳县外来往的医者很多,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骊山来的,还有一些朝中的医官,皇帝照看臣子身体,也会让医官不远千里前去看望,一贯的作风。

按照骊山医者的要求,这里面的人都要带上一种布手套做事,还要戴好面罩,不能随意倾倒垃圾,人畜都要隔离。

“你就是第一批来这里管着疫病的人?”

“在下河东裴氏,裴宣机。”

卢照邻闻言点头,“原来是河东裴氏的人。”

裴宣机又道:“在下是朝中官学下派的夫子。”

卢照邻满意点头,“一介夫子不惧疫病,拦住了要逃离的县民,你的所作所为老夫记住了。”

他行礼道:“老夫太医署的医正,卢照邻。”

“听说过。”

卢照邻抚须点头,又看了一眼他身后的一群村民也都蒙着口鼻,“孙神医给了药方,若施行半月有效,这里的疫病可以解除了。”

裴宣机行礼道:“有劳了。”

没想到第一批来山西救难的是骊山的人手,朝中的人手近日才到。

从一开始骊山就制定了很严格的疫病治理,并且这些太医署的人也很愿意听从骊山医者的吩咐。

见到有村民回来,裴宣机问道:“怎么样了?”

那村民回道:“已经有人好转了。”

裴宣机无力的点头,心头舒坦了不少。

骊山的医者奉尚书左丞之命前来治理,而州府只是将这里围困,只有他们不顾自己会染病地冲进来。

要是没有他们,裴宣机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骊山的那位县侯已是尚书左丞了,他在朝中的权势越来越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