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八百八十四章 皇帝的进一步集权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八百八十四章 皇帝的进一步集权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皇帝花钱大手大脚的问题,依旧没有改变,陛下有旨意让宗室权贵节俭,陛下也会以身作则,可在国事开销上,那些账目又开始糊涂起来。

张阳将账目交到岑文本手中,问道:“最近朝中忙什么呢?”

“朝政,赋税,听说陇西的赋税不太对,陛下让马周去查问了。”

岑文本讲着话,又问:“骊山最近忙什么呢?”

张阳淡淡道:“专心生产建设,无暇他顾。”

“原来如此。”

“不然,文本兄以为我们在做什么?”

岑文本心中的忧虑都表现在脸上,“下官近来做梦,梦见骊山造反了。”

“你真会说笑。”

“下官还是相信骊山的,骊山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社稷。”

他说这话的时候,虽满脸的笑容,却藏着几分猜疑。

张阳又道:“只有大唐更强大了,骊山才能更富有。”

“嗯,下官也如此认为。”

正要收好账目离开,岑文本忽回身道:“朝中查到陇右门阀的赋税有错落,赵国公向陛下递交了辞官奏章,之后褚遂良也要辞官。”

张阳错愕一笑,“是吗?”

岑文本回道:“陛下对这两位的辞官,还是给打回了。”

“陛下忧心国事,赵国公怎可在这时候辞官。”

“是呀。”

见岑文本要离开,张阳问道:“文本兄,还有什么事情没说的吗?”

先是往前走了两步,岑文本再走回来,又道:“其实一直不喜赵国公的为人作派,账目上的事下官会劝谏陛下的。”

张阳不住点头。

这两年文本兄也不知道从哪里养成了怪毛病。

总是三两句话说完,要走的时候再回来补充几句。

看着他走远的身影有几分落寞,等他走得更远了,应该是没有要补充的了。

其实岑文本在朝中没有朋友,或许自己这位骊山县侯是他唯一的好友了。

俩人之间还能说一些心里话。

作为朋友,张阳希望岑文本在朝中能够过得好一些,最好是不要整天猜疑骊山会不会造反。

皇帝乱花钱也是他自己的事情。

岑文本只是拿着账本来过问一番,并不打算让骊山插手朝中用度。

这行为多半是他个人的想法,如果是皇帝的意思就不会只是让看一眼了。

“文本伯伯走了吗?”

小清清快步走来。

张阳牵着女儿的手,低声道:“你文本伯伯有很多的烦恼。”

“嗯,给皇帝做事就是有很多的苦恼。”小清清嬉笑道:“我们骊山的人多好,无忧无虑。”

“今天你跟着红拂婶婶学得如何?”

闻言,小清清的脸就垮了下来,“又学了一天的劈砍,枯燥又累。”

张阳耐心讲着:“这世上有很多事都是枯燥的,如果你能战胜这些枯燥,你的成长可以给你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就要看你能否坚持了。”

“女儿会坚持的,早晚炸了那长安城。”

“你就不会找个好点的志向吗?”

“先把这个志向完成,女儿再想其他的志向。”

“你和你娘真是一样固执。”

李渊拄着拐杖走在村道上,最近他觉得自己的腿脚不是很爽利,他抬头看去就见到了那父女了上了山回家。

慈眉笑着,李渊看向身边的欧阳询,低声道:“人这一生很漫长。”

现在的欧阳询也拄着拐杖,须发皆白,他笑道:“看这一家人,您是心有感慨?”

李渊不住点头,“以往二郎家里就没有这种场面,二郎从来不会这样养孩子。”

欧阳询看向村子的北面,那些村民从忙碌的工厂中出来了,在一旁石凳子上坐下来,抚须道:“这骊山每年都不一样,现在张阳的家业越来越大了,据说他打算在中原各地开设分院。”

“嗯,朕以前听清清那孩子讲过,骊山迟早要走上这一步的。”

欧阳询将拐杖放在了一旁,脸上带着笑意,“这天下早已是这些年轻人的了,你老的陵寝可准备好了?”

李渊叹息一声道:“二郎还未与朕说过这些。”

燕子回到了关中,携着新泥到了屋檐下。

骊山充满了生机,鸟鸣声不断。

小清清跟着爹爹回到了山上,她见到弟弟正在和熊二玩着跷跷板。

熊二蹲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小心安坐在那一头。

它的爪子放在跷跷板上,每一次这头抬起来了,就用爪子按下去。

这样一来小心安那头也上去了。

一个孩子和一头熊如此往复,有一阵子了。

小心安就坐在跷跷板上手里捧着书,感受着跷跷板的起落,一边念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忽又停下,他看了一眼书卷继续念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弟弟的背诗磕磕绊绊,小清清叹息一声。

念诗的语言不是关中话,是一字一音的语言,这种语言很好听,铿锵有力,咬字清晰。

这是只有姐弟俩才能学的本领之一,其实小慧与小武也会一些,不过她们已有了关中口音,要改正过来需要时间。

小心安学会了拼音之后,识字的速度突飞猛进,寻常孩子还在认字学着喊人的年纪,这孩子已可以读文章了。

当然了,小心安是用另外一种语言读文章的。

小清清知道娘也会这种语言,只是娘平日里很少用这种语言讲话。

也都是爹爹亲自教的。

娘说这是爹爹的家乡话,也不让家里人在外用这种语言交谈。

张阳在书房中画着图纸,图纸上是铸造工序。

一根根铁料的头部经过煅烧之后,再用重型的压铸石,压出头部。

如此一来螺杆和螺帽就形成了。

铸造只能一步步来,之后便是最关键的螺纹了。

自己的车床能够完成一些简单切削工作,可精细化的螺纹还要换一种方式才能做出来。

张阳画出了一个滚筒模样的物件,将螺杆放入这个滚筒中,来制出螺纹。

这是目前能够想到的,仅有的办法了。

李玥端着茶水而来,“夫君,宫里说能否让弟弟妹妹们在宫里多留一个月。”

“看她们的意愿吧。”

张阳端着茶碗。

李玥又道:“这图纸是画好了?”

“还有许多的问题,我还要做一些验证。”

又是一张图放在桌案上,这是现在的中原的地图。

现在的骊山产业集中在关中,蓝田县主要是鸡鸭圈的养殖,光靠卖鸡鸭蛋,蓝田县的一年的收入也有近万贯。

长安城永远有鸡鸭肉和禽蛋的需求,尤其是咸鸭蛋,可以提供盐分与蛋白质的补充。

蓝田县一年的利润分账到骊山,有三千余贯。

其余皆是蓝田县民所得。

用着蓝田县的土地开设养殖业,那就是蓝田县的产业。

在大唐没有后世那么精细化的律法。

粗野的大唐民风下,你要在其他乡县开设作坊,就要人家乡县的应允。

不然当地的乡民就会把你的作坊拆了,你去官府告都没用,官府县丞都要看乡民的脸色。

骊山让蓝田县的县民都参与养殖业中,因为蓝田县本就有得天独厚的种植业。

可以相辅相成。

蓝田县的县民正在专研如何让母鸡多下蛋,比如唱歌跳舞,让鸡的心情好一些?

如今的长安城绝大部分的鸡鸭禽蛋都是从蓝田县而来的,产业也越来越大。

卫生方面,骊山一直很严格。

蓝田县本就是公主封地,公主是可以制定规矩的。

一万贯的利润,骊山拿其中三成,拿得不少。

人体的营养也需要油脂的补充,丁溜在蓝田县的西面养猪场也越来越大了,现在他养猪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头。

只不过丁溜的买卖骊山不插手,那是他自己的买卖,除了酱油是骊山。

而长安十二县中,其他几个与骊山合作开设作坊的县,每年都要给骊山分账三成。

现在的骊山可以什么都不做,每年就能拿到五万贯左右的收入。

从今年开始骊山便可以一心搞技术了。

骊山要建设关中,而且一直都在这么践行着。

李玥的目光看向夫君所画的几个圈,这是骊山在中原各地的分院安排。

骊山要开设分院了

张阳颔首道:“在江南开设我们的分院,东海这片地我们一定要拿下,交给小慧的弟弟徐齐聃安排,他是一个心气很高的孩子,给他一些历练。”

“那辽东的给谁?”

李玥记录着这些。

“辽东的分院交给温挺来安排,他在辽东多年,明白辽东的局势。”

李玥低声道:“高昌的分院还是交给高昌人?”

张阳笑道:“就用高昌人吧,壹号就在高昌,让他为骊山开设分院,一来信得过,二来他是高昌人,比我们自己派人过去更合适。”

最后,夫妻俩的目光落在了南诏。

张阳思量道:“独罗是南诏人,如果他能够对骊山绝对地忠诚,那么南诏人也会对我们忠诚,这样一来骊山在南诏建立分院就顺理成章了。”

李玥低声道:“嗯,夫君向来喜欢顺理成章。”

“如果南诏人对骊山不够忠诚,我们就算在南诏建立了分院,也早晚会被拆了的。”

夫妻俩的目光对视在一起,安静良久。

李玥笑道:“给独罗财富,让他在南诏做一个富有的人。”

张阳摇头道:“财富算不得什么,这还不够,我可以许诺,以后将南诏王的位置还给南诏人。”

她冷哼道:“南诏是骊山的家业,怎么能还给南诏。”

“听我说完。”张阳继续道:“南诏迟早会是大唐的,也早晚要卖给你父皇,骊山不可能永远自立为王,你父皇是什么人,他会允许骊山称王南诏?”

“照我看,你父皇现在已经在考虑怎么将我生吞活剥了。”

李玥忽然笑了,她扶着细腰轻笑道:“骊山可以掌握财富,能够得到南诏的钱财,可在父皇眼下称王称霸,早晚要死。”

“对。”张阳揣着手忧心道:“媳妇能够理解我,真是太好了。”

“我和小慧与小武商量,开个好价钱卖给父皇。”

“也好,反正你不会让骊山亏钱的。”

“爹,娘,弟弟饿了。”小清清站在门前小声道。

“姐,我不饿呀。”小心安天真地眨了眨眼。

“你饿了,只是你忘了。”小清清瞪了这个笨弟弟一眼。

“对,孩儿饿了。”小心安顿时服了软,回话道。

李玥起声道:“也不知道婶婶今天准备了什么吃的,娘去看看。”

张阳坐在书房中,还在思考着转速与动力的问题,就听到了屋外姐弟俩的对话。

“姐,你是不是饿了?”

“你不饿吗?”

“弟弟吃过糕点了,宫里送来的糕点可好吃了。”

“我不吃宫里的东西。”

……

听着姐弟俩的谈话,张阳又陷入了沉思,当初皇帝想要女儿成为皇后的弟子,得知要去宫里住。

她很抗拒,现在也很抗拒宫里送来的衣物与吃食。

儿子的天分很好,他善良又天真。

女儿有些固执,还有些狡猾。

贞观十四年的春季,大唐的朝政机器忙碌运转,尤其是裴行俭,他最近只睡两个时辰。

忙到深夜后,还要早起,亲自询问各县的情况。

皇帝开始涉足作坊生产,对朝中来说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只要给生产许可,作坊就必须向朝中提供赋税。

没有地方县府给予的生产许可的作坊,都会被拆除。

到了五月,关中各地的作坊基本上都改制完成。

皇帝很轻松地抓住了生产的源头,也完成了朝堂对商人的进一步控制。

这是李唐江山对中原的进一步集权,当皇帝尝到了甜头,这个方略开始在中原各地施行。

往后的大唐抓着生产的源头,中原的经济流动也以赋税的形式开始出现在一份份文书中。

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忧,集权的本质会让关中的生产进入一种固化状态。

当这个方略开始施行时,最先得到益处的便是骊山。

只要是与骊山合作的作坊,地方县丞都会为他们提供方便。

至于原因?无他,就是骊山的生产一直都是最前沿的水平,与骊山合作的乡县都富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