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八百六十二章 风尘三侠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八百六十二章 风尘三侠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人心是可怕的,人心隔肚皮,谁又能确定谁是好人,那些县丞当然不敢轻易将治理之权与田册交给一个少年府尹,相反的他们不轻易给也是对的,田册户册是一地的根本,他们不信任裴行俭。”

狄仁杰了然点头,“可他们信任骊山。”

“那是自然,骊山县侯一心为民为社稷,放眼天下找不出第二个,这些年种种事迹足以说明这个县侯一心要建设关中,无暇他顾,是该信任的。”

“许侍郎,若陛下得知此事,又会如何?”

许敬宗正色道:“考验裴行俭的能力,静观其变。”

听完许敬宗的分析,狄仁杰叹道:“真是厉害呀。”

许敬宗终于拿起了筷子,“然也,就算是闹到陛下面前,十二县的县丞有恃无恐,吃亏的还是裴行俭。”

“小子受教了。”

许敬宗心说你小子要学的还多着呢,一方面觉得狄仁杰的聪颖将来必有一番造化,又觉这小子不通人情世故。

在裴行俭上交辞官奏章后的第三天,朝中没有动静。

这是与苏定方将军学的。

辞官嘛,朝中常有之事。

裴行俭又找到了苏定方。

左骁卫的官衙中,裴行俭嘴里嚼着肉干,“苏将军,某家也去辞官了。”

苏定方看着文书抚须点头。

“可是朝中迟迟没有动静。”

“凡有奏章递上,朝中能给批复的也是十之二三,有许多奏章都是不给批复的,有些要容后再议,还有些则是没有录用。”

苏定方问道:“你可以去找许敬宗。”

裴行俭摇头道:“不能找他。”

苏定方笑了笑,有些欣慰的神色,又道:“要丈量田亩,要清查户册也不一定要各县递上卷宗的。”

裴行俭恍然道:“多谢苏将军提点。”

“嗯,老夫什么都没说。”

翌日,裴行俭就带着牛朝等人来到万年县,开始丈量田亩,问询乡民。

万年县的县丞名叫高誉,其祖上乃是北魏门阀高谅,年过五十,打算再做三两年的县丞就告老回乡,回乡继续教导渤海子弟。

听说裴行俭带着人亲自来丈量土地,高誉急急忙忙赶来,他一手扶着官帽,脚步匆匆又得小心翼翼,让一旁的孩童们看后咯咯直笑。

“裴府尹,这是做什么?”

“丈量田地。”

见对方回答得简单,高誉又道:“下官可将田册户册递交,府尹何至于此?”

裴行俭回道:“就该如此。”

“啊……”

高誉欲言又止,脸上依旧挂着很勉强的笑容,只是又道:“这田地去年刚丈量过。”

“无妨,某家自己丈量心里清楚。”

见状,高誉作揖道:“下官就不打府尹了,府尹自便。”

当然是让自便了,裴行俭拿出了这种态度,各方县丞都达成了统一的默契,先是上前询问,而后就让他自便。

当裴行俭到了华阴县,在这里遇到了李恪,自当初成婚之后李恪的蜀王也改成了吴王。

李恪谈吐还是颇有行伍风气,他现在也时常去军中,嗮得古铜色。

裴行俭在波斯时也不好受,那时候整个人黑了不少,在长安城养了半年,已恢复了当年白净的模样。

“下官裴行俭见过吴王殿下。”

李恪也作揖道:“裴府尹的事已都听说,佩服。”

裴行俭比李恪还要小个四五岁,谈吐间比吴王好很多,坐在田埂上休息。

“本王很羡慕你,能够出征塞外。”

“有何羡慕的,不过都是朝中的安排。”

李恪站得板正,望向远处正在忙碌的三两小吏,又道:“你怎不说是骊山的安排。”

裴行俭诧异地回头看了一眼吴王。

李恪又道:“本王年幼时也受骊山县侯的指点,有幸叫他一声老师,你自诩是骊山子弟,那么本王也该是骊山弟子。”

“本王练兵数载。”言至此处,李恪垂下头,“却从未亲自领兵,就连本王的好友李孝义也出征了。”

裴行俭脱下官帽,又挠了挠后脑。

李恪又道:“往后怕也没有领兵的机会了。”

裴行俭起身道:“其实领兵挺累的,我在波斯的时候没少被军中的杂事折磨,折磨得人都快废了,几万人的大军一天不严管,就会乱糟糟。”

“是吗?”李恪还是面带羡慕。

“下官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就这么盯着他们。”

李恪又问道:“你当初去西域,之后又去波斯,都是受骊山县侯的指点?”

“嗯,有许多指点,有许多关照。”

见吴王的神色更羡慕了,裴行俭急忙去忙自己的事情,担心说多了这位吴王会当场哭出来。

骊山村外,盘算着盘算,铁路又修了一里路。

人生很惆怅,惆怅地想要开一辆挖掘机,然后用挖掘机将那些圣人的坟都给挖了。

这路要修到什么时候去,三年?五年?

五年应该能修好了吧。

张阳仔细一想又不对,不考虑施工条件来判断工期是一件很不负责的事情。

眼下只能修一里是一里。

程处默提着两个小酒坛而来,“喝两口?”

张阳拿过一个酒坛子,灌下一口。

“裴行俭的事有消息了。”

“你说。”

程处默看了眼不远处与小郡主和小侯爷一起背诗的魏王殿下,凑近一些,小声地将裴行俭的事,前前后后说了一遍。

张阳松了一口气,稍稍点头道:“很好,现在裴行俭算是坐稳长安令这个位置。”

“嗯,那小子要丈量十二县的田地,还亲力亲为,受苦了。”

“说什么受苦,我们骊山的弟子怎可能是养尊处优的。”

程处默拿出一个竹筒递上,“虬髯客的消息。”

张阳拿过竹筒,拿出内部的信纸,信纸上是一页县志的内容,贞观二年六月,登州治下黄县,有壮士赤髯如虬,张姓,号称虬髯。

二年七月,领海贼挟船东渡。

张阳皱眉道:“真去扶余国了?”

“扶余国是哪儿?”

张阳摇头道:“东渡?会去哪儿呢?都过了十多年。”

程处默笑道:“都过去十年多了,又出海了,怎知他在何处。”

“嗯,我先将消息送给李靖大将军。”

程处默还想再说什么,就见到张阳快步离开了。

以前但凡有了什么事情,都可以与上官仪商量,现在他又去了朝中为官。

红烧肉帮这么多人,经过这些年的扩张,有些人有些事就快要失去控制了。

程处默心中担忧,怕会出了变故。

打算先让上官仪来一趟骊山。

当张阳将消息放在面前,李靖很激动,竟真查到了行迹。

“虬髯客出海了?”

张阳点头道:“目前不知道他在何处,这行迹也是十年前的事了。”

李靖叹道:“罢了,罢了。”

“大将军的意思呢?”

“老夫还是谢过你能相助,虬髯客本就是洒脱之人,若是一味追查只会引起不快,就此罢了吧。”

李靖很豁达地将这件事放下。

张阳拱手道:“大将军,若是想要回来,我们不用找,若是不想回来,找到了又有何用。”

李靖颔首道:“有劳你了。”

“总算有个结果了,也没帮上忙。”

李靖将目光放在东方,笑道:“当初我们结义之时,他是我们的兄长,那时陛下还是秦王,某便将他举荐给那时的陛下,只是大哥见了陛下的气度又自觉惭愧。”

“后散尽了家财,给某与红拂一笔丰厚的银钱,独自离开了,那时大哥还想与天下各路英雄豪杰争锋,他见到陛下知道这天下豪杰中只有陛下能够一统中原。”

“事实也正如大哥所言,陛下真的一统了中原,之后的事情你也该清楚,大哥没了音信。”

张阳回到山上,听女儿说红拂女得知了虬髯客的消息没有哭也没有动怒,只是沉默,非常地沉默。

虬髯客出海了,自然也不想再参与中原之事,或许这辈子都不会再回来了。

就让虬髯客活在历史中也好,就让他成为一个故事。

张阳觉得大唐有写不尽的故事,大唐的故事太多了,儿女情长,英雄豪杰,江都之变,天下倾覆。

浩浩荡荡的十八路反王,天策上将荡平中原。

李玥坐在书房中,张阳低声说着当初风尘三侠的故事。

或许真正的风尘三侠与故事中不一样,至少让唐人的故事再多一个篇章。

张阳寻找着记忆深处的传记,将自己印象中的三侠故事缓缓讲出来。

红拂女机智果敢,虬髯客是个洒脱不羁的人,似飞将军从天而降,挟狂风迅雷而来,使人惊悸,又化明月清风而去。

李玥写完三侠的故事,张阳心里还有一个期盼,那虬髯客张行三,是不是当真成了某个地方的王,如果真是这样他会不会来大唐朝贺呢?

故事送出了骊山,李靖与红拂女见到这个故事倒也没有话语。

不过李世民有些不高兴,他正坐在甘露殿批阅奏章,此时分心看完了这个故事,沉声道:“游侠之风于治民不利,他竟……”

再一看,李世民其实很喜欢这个故事的,风尘三侠的故事很动人,豪杰结义,意气风发。

就连故事中朕的形象也是这般正面,虬髯客见了朕自知心胸气度不足,便没了争霸之志,洒脱离开。

岑文本又道:“陛下,可需下令让各县注意游侠之风?”

李世民放下这篇故事道:“恩,你也告诉张阳,往后不要再写这些故事了,他若得闲帮朕想几个有利于社稷的国策。”

“喏。”

唐人又有新的故事了。

风尘三侠的故事在坊间流传,安延偃向松赞干布讲完,问道:“赞普觉得这个故事如何?”

松赞干布感慨道:“好故事,唐人有动人的故事,吐蕃没有。”

安延偃啧舌道:“吐蕃有赞普的故事。”

“吐蕃的故事不足道哉。”松赞干布看向四周,人们皆在议论风尘三侠,言道:“你看虬髯客虽没了踪迹,可他会一直活在故事中,人们更喜唐人的故事,因故事都是动人的,张阳是个很擅长写故事的人,他的红楼,聊斋,白蛇足以传世。”

“从此再也不会有人去寻虬髯客,因他已在唐人的故事中。”

安延偃喝下一口酒水,这位赞普的无奈与落寞尽在眼里。

松赞干布面对大唐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不论是面对如今的天可汗也好,还是骊山县侯也罢。

早就在他入长安的那天起,他的人生就结束了。

现在活在长安城的不过是一具躯壳。

安延偃又道:“唐人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会流传出去,如果县侯有意为之,这些故事也会流传到吐蕃,往后吐蕃人都讲着唐人的故事。”

“吐蕃人也想要成为唐人,而吐蕃人会渐渐地失去他们的故事,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松赞干布道:“他真的这么做了吗?”

安延偃不解道:“你不知道吗?红楼与聊斋早就传到了吐蕃,现在的吐蕃孩子都很喜欢这些故事,礼部的吐蕃都护府虽才建成一年,但礼部的人在吐蕃却有数载。”

“难道赞普以为,礼部那些人整日与你们吐蕃人一起养牛吗?这未免也太小看他们了。”

松赞干布闭上眼,低声道:“他向来杀人不见血。”

安延偃摇头道:“你也不要怪县侯,你们吐蕃缺少文字书籍,书籍与文字越少,故事也就越少,而唐人的故事能够弥补吐蕃的空缺。”

“赞普就算是再有不甘心又能如何?你无法改变任何事,该做的事情赞普都已做了,一统吐蕃诸部,与大唐一战名扬天下。”

“往后的吐蕃会如何,那都是后人的事了,赞普做得够多了。”

松赞干布站起身,将碗中的酒水一口全部喝尽,他痴笑道:“为何吐蕃会遇到这般的大唐,难道真有上天恩泽吗?”

吐蕃与大唐纠葛了五年,凉州一战对峙了一年吐蕃战败,后有禄东赞入唐谈判,又是一年。

再是一年吐蕃划地臣服。

安延偃劝道:“赞普,你陷得太深了,该走出来了。”

深秋的夜里,今夜风很大,北风呼啸,一驾马车缓缓行驶,到了骊山的村口停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