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八百五十六章 都是县侯的意思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八百五十六章 都是县侯的意思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李义府低声道:“公瑜这话没错。”

礼部准备安排了画师画下了高卢人的模样,这些人穿着布料都很少。

袁公瑜看了一眼画像,又道:“男子穿裙?还是这么短的。”

高卢人的胡子是黄的,他们的眼睛是蓝的。

关于西方的风俗与西方人的模样写入了大唐礼部的典籍中。

从长安城一路走,这三个高卢人走了一个月也到了河西走廊。

现在的河西走廊很热闹,吐蕃人与突厥人交谈用关中话,西域人和吐蕃人交谈用的也是关中话。

关中话是现在河西走廊最有信誉的言语,只要你说关中话,你的买卖才能好,才能够在河西走廊立足。

对很多关外人来说,学关中话和关中礼仪成了必修课。

只不过也有很多人上了年纪人学起来很蹩脚。

也有人向狄知逊说过这件事。

但狄知逊放任了,他微笑着对身边的小吏道:“这是骊山县侯的意思。”

“喏。”

又一个小吏急匆匆跑上嘉峪关的城楼,这座城楼完工才两年,其坐立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如同一道厚实的高墙,来人仰望而兴叹。

这种城关的雄浑令人望而生叹。

而在嘉峪关前的道路两侧种满了胡杨树,胡杨树绵延数里,也不知道唐人为何要种树,只是听说以后的关西还要种很多很多树木。

那小吏跑上了城墙又进了城楼,见到狄知逊恭敬地将信递上,“狄侍郎,您的信。”

狄知逊颔首点头。

那小吏又道:“还有一封是小狄公子让人送来的。”

狄知逊先拿起其中一封,打开封蜡看着儿子的字迹,他的书法更好了,也写了他在长安城这两年的感触,他在长安城结交了很多好友。

言语间都是他的成长,狄知逊的嘴角带着笑意,低声道:“这小子现在也长高了吧。”

“狄侍郎,朝中不止一次想要召您回去。”

“回去?”狄知逊摇头道:“老夫还在河西走廊,仁杰就有骊山照拂,这样就很好,若回去了老夫倒是有些不知所措,先不回去了。”

言至此处,狄知逊写了一封回信上了封蜡,低声道:“河西走廊建设还未完成,乃关西隘口重中之重,让别人来接手县侯也不放心。”

这些话语听得一旁的小吏大气不敢出。

好似这个嘉峪关不是天可汗的,而是骊山县侯的。

又一个小吏匆匆跑来,小声道:“狄侍郎,有几个高卢人想要买羊肉,不会讲关中话与人打起来了,是长安来的。”

狄知逊颔首道:“羊肉?”

“对,他们想要买羊肉。”

狄知逊看了一眼桌案上的茶叶,从桌案底下拿出一个一个布袋,布袋很大其内有三两斤茶叶。

“这些都是这两年的陈茶,都送给高卢人,再给他们一些银钱与肉干。”

闻言,那小吏又问道:“狄侍郎为何要这么做。”

狄知逊轻轻拍了拍桌案上的信,又道:“这也是县侯的安排。”

“喏。”

且不说张阳为何要这么做,狄知逊觉得自己照办就行了,不用考虑这么多。

“举手之劳又不是什么大事。”

“狄侍郎,传闻高卢人想要和亲,被朝中给拒了,这些人好像在朝中讨不到好,我们……”

这个小吏的意思是让狄侍郎离那些高卢人远远的,不要影响了前途。

以现在狄知逊的功绩在回朝之后,在朝中一定会升迁。

狄知逊颔首道:“这是骊山县侯的意思。”

骊山县侯,骊山县侯,什么都是这位县侯说的算。

即便是在河西走廊,也时常听到这位县侯的名声,关外之人除了敬仰天可汗,也很敬仰骊山县侯。

因当年松赞干布的事,有人说吐蕃赞普和骊山县侯是好友,因此许多吐蕃人也在称颂县侯。

当年的高昌奴造反了,主宰了高昌,他们也在称颂骊山县侯。

那位县侯如今又是何等人物?

他是当今的尚书左丞,深得陛下器重,能够造出火炮这等社稷利器。

也有说这位县侯在骊山修炼多年,都快成仙。

你说县侯在骊山这么多年做什么?肯定是在修炼,修炼成仙。

中原的江南地界,钟声在林间飘荡。

春季的南方很温暖,鸟儿在林间叫着,老迈的崔仁师坐在一张石桌前。

他并不是来这里当和尚的,而是念当年与慧旷和尚的交情,在他忌日的时候来这里看看。

一个中年人迈步走来,他见到了石桌上的茶碗,低声道:“江南东道的徐家经营着许多茶山。”

崔仁师点头道:“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茶汤了,而独爱这般炒茶。”

“你们崔家如今散了?”

“嗯,散了,该杀的都杀了,该死的也都死了。”

崔仁师这个老人家缓缓道。

中年人又道:“到了你这般年纪,也早已看淡。”

他的语气重了一些,目光还是看着这个老人家。

崔仁师叹息一声,叹息声很重,有些无可奈何倒也不是在埋怨,又道:“老朽想要保住李政藻,没有保住,老朽希望七姓十家可以同气连枝,危难关头他们却互相攀咬,老朽希望范阳有难之时,其他几家可以伸出援手,可事到临头各家都只顾着自己,还有……你爹在朝中越发势弱,当该注意言行的。”

“多谢崔老提点。”

“嗯。”崔仁师拿起茶碗目光看着远方。

萧钺是萧瑀的儿子,如今在利州任职,当年萧瑀归唐,献上了许多田宅,之后李渊得势之后又将田宅归还,而萧瑀自己只留了一座宗庙。

崔仁师颔首道:“你还在和李子通的后人来往吗?”

“回崔老,昨日有过走动。”

“嗯,江南这几家你还是少走动为好。”

即便是崔氏散了,崔仁师依旧是士林中受人敬重的老人,无论去哪儿都能得到敬重。

李唐的皇帝还是留下了这位老人。

为了维稳局面这位老人家当初没少在世家间走动。

他一度想要劝范阳不要反,劝他们不要造次。

可事与愿违,到头来还是人头滚滚。

萧钺问道:“在下为崔老寻一个住处,往后可在江南住下了。”

崔仁师从怀中拿出一张纸,低声道:“这是骊山的纸张,是慧旷和尚做梦都想要得到的纸,可他到死都没有买下骊山的造纸术。”

萧钺低声道:“慧旷和尚太过执着,若不是他乃当年智顗高僧座下僧人,江南各家又岂会给他情面,给他如此多的银钱。”

“嗯。”崔仁师的老脸带着笑容,看着纸张的字念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好句子!”

“嗯,确实是好句子,是骊山所出的诗作。”

崔仁师将纸张放入火盆中烧了,又道:“好一个只有香如故,世家倒了张阳反倒作了这一首诗,令老夫觉得羞愧,百年的风骨还不如一个年岁不到三十的人。”

安静良久,崔仁师忽然抬头道:“还有风骨吗?他们早就没了当年的风骨,何来香如故?”

面对萧钺,崔仁师摇头道:“老朽走了。”

“崔老是要去哪儿?”

“先去太湖再去骊山。”

萧钺上前一步连忙道:“崔老,不留下吗?”

崔仁师不住摇头道:“不留了,你也多劝萧瑀,注意言行,注意言行。”

萧钺再问道:“李唐皇帝会对付江南这几家。”

“老朽怎知皇帝会怎么想,你顾好自己吧。”崔仁师继续走着,三两个小厮上前搀扶。

关中六月,长安城内,承天门后的皇宫显得空旷,只能看到三两兵士在巡视。

太极殿空旷的广场上,没人敢大声喧哗,也没人敢大步走路。

这是皇帝的地盘,也是许多平凡人的禁地。

站在远处只能看到太极殿在白日的光芒下,那屋檐在熠熠生辉,那太极殿的殿门内漆黑一片。

李世民坐在甘露殿拿着手中的一份奏章怒骂,“他还有完没完!”

一群太监宫女跪在地上,不停磕头希望天可汗息怒。

李世民气得来回走动,一边又道:“三五天就来奏章,让朕拆了城墙!拆了城墙!一次两次就算了,用得着他三番五次?”

王公公得了一场重病,去骊山休养了。

李世民又觉得身边没了一个得力的办事人,他看着这些不成器的太监又道:“都给朕滚出去!”

众人如释重负,纷纷退出甘露殿。

长孙皇后脚步匆匆走了进来,安慰道:“陛下是又被张阳作弄了?”

李世民坐下来,将奏章重重掷下,瓮声道:“朕以为他张阳有多积极?三五天就送个奏章来给朕,可他每天的奏章说得都是同一件事。”

“或许他担心陛下看不到?”

“朕事必躬亲,怎敢懈怠政事。”李世民在长孙皇后面前这才安静了许多,心中的怒火也被抚平了大半。

见到陛下你气恼了,殿外的太监宫女都长出一口气,好在有皇后。

李世民痛苦地抚着额头,低声道:“现在朕每每用饭,脑子里总是回荡着一件事,要不要拆了城墙,每每在梦里朕都能见到张阳吊死在了承天门前!”

长孙皇后不知道该笑还是该愁,“陛下给骊山回个奏章,就说知道了?”

“朕回了!没有用!他还是天天写!”

李世民的语调都高了几分。

长孙皇后捂嘴轻笑着,“那就不许他再写奏章了,至少最近不许。”

“他……唉!”李世民坐起身子,低声道:“朕希望他能对社稷用心,骊山的奏章都是不过中书省直接送到朕面前,生怕错过了什么,这孩子肚子里有本事藏着,朕多想将他吊死后,刨开他的肚子,看看他有几个心肝。”

长孙皇后不敢想那个场面,又道:“陛下近日该多养神的。”

李世民点头道:“也罢,传朕口谕,近日有事让人代传不许再写奏章了。”

“喏。”

刚说出话语,李世民又嘱咐道:“此事不用与他人说起。”

朝中进谏还是要进谏的,但只限张阳一人,不然人人都知道陛下不喜奏章,难免会有误会。

烦心的不只是皇帝。

还有骊山的这位县侯,他面前坐着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乃是当初七姓十家中的重要人物,崔仁师。

这老人家正怪笑着看着自己,看得令人发毛。

骊山的铁路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至于蒸汽火车的事,李泰和阎立本正在攻关,至今还未成功。

车还没造好,铁路也不能耽误。

张阳皱眉道:“在下来见你是因太上皇嘱咐,他老人家说了您当年修撰梁魏史,您虽与孔颖达老夫子一系不和,但也是饱读的学士,在士林中有颇高的地位。”

崔仁师抚须道:“在县侯的文采面前,老朽不敢受此夸赞。”

张阳不停摇着手中的扇子,又道:“在下的意思是说来见您,实乃情非得已,在下是个粗人当不得文采二字。”

“你的诗文足以传世。”

“您说笑了,那些诗文都是当年老师所教,不是我作的。”张阳指着远处又道:“你看到没有,我们骊山这么多人忙前忙后一个月就修了半里铁路,我还要接着去忙,您长话短说。”

“哎呀……”崔仁师的一张老脸犯难道:“有人说老朽这把年纪了从江南不远千里来骊山,多半会死在路上,好不容易到了骊山,却被你小子数落怠慢。”

“那您见我想说什么?”

“县侯觉得世家该倒吗?”

张阳低声道:“推翻世家的是世人,是万千群众,不是我,如果说他们注定要亡,那也是万千人的选择,是这个时代的选择。”

“您老也看到了,天可汗为人讲义气,赏罚分明,作为大哥天可汗收西域,吐蕃做小弟,做皇帝能够治理社稷,如此人物自当受人敬仰,诸国来朝。”

“那世家作恶多端,世人多唾弃之,自然会被连根拔起,天理昭昭。”

崔仁师坐着沉默许久,他喝了碗中的茶水,低声道:“你们年轻人总是世事想得很美好。”

“老人家,我的老师张公瑾是一位很悲观的人,也是个很现实的人,可我觉得人总是要心向美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