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八百三十二章 平静的拆分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八百三十二章 平静的拆分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老旧的院门打开,入眼的是个小院子。

李玥迈步走入这个小院,以前的菜地上长满了各种杂草。

只不过现在这个院子空荡荡的,当年的熊窝还在,李玥低声道:“那时候的熊大死活不肯住在熊窝里。”

张阳打开屋门,肉眼可以见到许多灰尘在飘扬,两个碗就这么倒扣在桌案上,还搁着两双筷子。

再看自己的房间,只剩下了一张床板。

只见李玥快步走入自己的房间。

张阳上前一看,只见她正在翻找着柜子,又将一块布放在桌上,把玩具悉数放好。

又拿出一本小册子。

张阳好奇道:“咦?这小册子怎么还留着。”

“嗯,这是当初写的菜谱。”李玥翻看起来,还是当年稚气的笔迹,“好像现在又用不上了。”

说着话,她还是将这个小册子带上,将不倒翁和小陀螺,小风车都放入包裹中。

张阳打开门窗,将这里收拾了一番。

让屋内的灰尘散出去。

李玥挽起自己的袖子,扫地又是擦桌子。

收拾家里用了半日,夫妻俩坐在家门口,看着这条狭长的小巷,偶尔还有几个孩子跑过。

张阳笑道:“以前我们家门口没有这么热闹。”

“嗯,现在看着舒心多了。”

这是当初住在这里没有看过的风景,夫妻俩想着多看一会儿。

贞观初年时期,长安城许多坊市还没经过修建,这两年随着长安城的人口增长,许多坊市都进行了重建。

将许多破败的房屋修缮,长安城街巷也有了烟火气。

不多时就闻到有人家做菜饭的香气=味。

一个妇人抱着孩子走来,问道:“你们是新搬来的?”

看眼前俩人,女子挽着男子的手臂,俩人的年纪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俨然是对小夫妻。

李玥笑道:“我们以前就住在这里了。”

那妇人点头道:“是听说在这条巷子住着三户人家,后来搬走就没有再回来了,问了官府这三间宅院主人家不让卖。”

李玥咧嘴笑道:“我们还是要回来看看的。”

“我家就住在街头,以后要是有什么要帮忙的尽管吩咐,家中男人与这里的坊正相熟。”

李玥还是笑着点头。

两人屋前坐着,不知不觉已过了午时,李玥忽然又起身道:“我们去东市走走。”

“好。”

如今的长安城东市比之以前更大了,来往的行人也更多。

张阳牵着她的手走了一圈,发现以前的商贩都不在了,现在都换上了新面孔。

李玥感叹道:“变化真大呀。”

“嗯。”

东市上还能看到不少西域人,还有突厥人。

甚至还见到了几个波斯人,丝绸之路恢复之后,长安城进入了一片盛景。

张阳低声道:“长安城会成为大唐的中心,以后这里也会是世界的中心。”

“嗯,但愿吧。”

李玥笑着。

从朱雀大街走过,一路走到东市的尽头,再往南面走去,便是曲江池的方向。

曲江池外还是有官兵看守,曲江坊与这里相隔,除了特定的节日,这里依旧是不开放的。

张阳拿出腰牌给这里的官兵,那官兵确认身份之后,慌忙让开路。

等这对夫妻走入曲江池,三两侍卫站在一起就在议论。

“都说陛下将曲江池交给了别人,却是这么年轻人的。”

程处弼平日里无所事事,家里有个不正形的处默大哥,导致家中老货对几个弟弟格外严厉。

现在程处弼就在曲江池看守,听两个侍卫议论,他懒散道:“那是汝南公主与骊山县侯,你们以为是什么人?”

侍卫好奇问道:“小将军,这两位拿着曲江池,三两年来一次是为何?”

程处弼冷哼道:“你们懂什么,那是当初陛下赐给公主殿下与县侯的,你管人家做甚?”

侍卫憨憨一笑又道:“卑职好奇问问。”

程处弼又道:“该注意言辞,就连家父也要给这两位几分薄面,更是某家大哥的生死之交。”

“小将军说的是。”

几个侍卫连连点头奉承。

曲江池内很安静,还有几只鸟雀在屋檐上停驻着。

路面的石缝中已长出了草,原本的水榭柱子出现了腐蚀的迹象。

眼前的破败丝毫没有影响夫妻的好心情。

李玥走在前头,她转身后退着走,这样俩人一边走也可以面对面讲话。

“父皇的太液池就要落成了,往后的曲江池会继续荒废的。”

“嗯,得空了,我将这里修建一番。”

“父皇的银钱还没还我们家呢。”

“你父皇多半是还不清了。”

闻言,李玥捂嘴轻笑着。

池中的鱼更肥了,张阳卷起自己的裤腿,再将衣裳的下摆系在腰带上。

双脚踩着台阶双手伸入水中,这里的鱼也不怕人,显得傻乎乎的。

抓起两条大鱼便在这里烤着吃。

一个宫里的太监脚步匆匆而来,他带着一脸讨好的笑容,拱手道:“禀县侯,公主殿下,陛下让宫里准备了饭食,不知道是否去宫里用饭。”

李玥摆手道:“不用了,太过叨扰。”

“喏。”

小太监快步离开了。

张阳小心翼翼炙烤着两条鱼,火候要拿捏好,观察着鱼肉又发觉这里的鱼太肥了,吃起来味道不一定好。

鱼还没烤熟,就见到又有几个太监抬着桌案而来,还有几个宫女将食盒放在桌案上。

之后,便看到穿着一身黄色衣袍的李世民大步而来。

张阳叹道:“知道我们吃宫里的饭食,你父皇就亲自来了。”

“嗯,说不定父皇早就准备好要来曲江池用饭,便让人来问一番罢了。”

夫妻俩相视一眼,想到了一起去。

这皇帝就想一起用饭,不过是找个由头派个太监来过问。

本就是个蛮横的皇帝,还要装着很勉强的样子。

张阳气馁一叹,“果然躲不过,下次我们乔装回来,以免被打扰。”

李玥重重点头,“也好。”

一盆盆菜肴放在桌上,李世民先是坐下来又道:“宫里来了几个从骊山学艺而来的厨子,做菜还算是不错。”

张阳和李玥坐在一旁,看着菜色。

李世民吃下一口排骨,又道:“现在宫里也能吃到这些了。”

太监又给陛下倒上一碗酒水。

见太监还要倒酒,张阳连忙道:“我近日戒酒。”

李玥吃了一口白菜点头道:“这是我们骊山种出来的白菜。”

“嗯,骊山的白菜种出来带着甘甜。”李世民喝下一口酒水又道:“别人或许吃不出来,可吃过骊山的白菜之后,便能够吃出差别。”

骊山的土壤和肥料都是进行精心调配的,尤其是肥料上。

张阳将两条烤好的鱼拿上来,用筷子将鱼头夹断,两边的鱼肉剃下来。

李世民瞧了一眼,也夹了一块鱼肉细细品尝,“你的手艺还是一如既往地好。”

“是呀,总不能忘了饭食的手艺。”

“太子都与你说了?”

张阳点头道:“说了精简六部的事。”

李世民擦了擦嘴,将手绢放下双手放在桌案上,低声道:“你觉得张大安任职礼部尚书很合适?”

张阳点头道:“许敬宗任职中书省侍郎,我觉得还不错,李义府也该入中书省,做个舍人也好,至少让他跟着许敬宗。”

“嗯,你接着说,朕听着。”

张阳又道:“礼部确实需要精简,但许敬宗做不好这件事,张大象为人太过周正,考虑太多不够果敢,张大素平日里对礼部的事务不熟。”

李世民沉吟片刻,犯难道:“说来礼部是你一手带出来的,这些人也是你最熟悉,那裴行俭和狄知逊呢?”

“狄知逊善于治理,却不善主持礼部事务,裴行俭……他人还在波斯,年纪尚轻资历尚浅,还需要磨炼。”

李世民不住地点头道:“果然就剩张大安了。”

与皇帝吃罢饭食,夫妻俩就离开曲江池,出了长安城耐心走着。

半月之后,吐蕃又送来了消息,吐蕃都护府建成了,吐蕃人接管了天竺多片土地,小赞普送来消息吐蕃帮助大唐接管天竺各地,等朝中官吏去了天竺之后再来处置。

王玄策带着三万吐蕃兵马与天竺五千苦力前往波斯,并且与裴行俭的大军会合。

这消息过了半个月才送到长安,至少是一个月前的事了。

张阳对这种信息的滞后性很不耐烦,一时间又找不到办法。

这天,陛下又召见了许敬宗。

“许敬宗,天竺的事到了如今朕还是要你继续看着,此事依旧交给礼部去办。”

许敬宗躬身道:“臣明白。”

李世民又道:“张阳是尚书左丞,已不是礼部的官吏,往后礼部的事情礼部自决。”

许敬宗又是行礼,“喏。”

看许敬宗的态度,李世民满意点头,叹道:“朕知道你与张阳之间交情很好,精简礼部也是他的意思。”

许敬宗低着头神色闪过讶异。

“张阳说现在的礼部人手太多,如果保持原样将来容易尾大不掉,也担心朝中六部官吏冗余,往后朝堂会积重难返,朕才会想着精简三省六部。”

“如今礼部的人手是最多的,既然要精简朝中各部,自然是要从礼部下手,朕知道礼部是你的心血,你心里一定是不情愿的。”

殿外下着雨水,今年的雨季反常,明明是关中干旱的时节却多雨多阴天。

许敬宗又道:“陛下,臣没有不情愿,此刻有点解脱,心中有一块石头落地了。”

李世民皱眉看着他,低声道:“给许尚书赐茶。”

王公公端上茶水。

许敬宗双手捧起,拱手道:“谢陛下。”

李世民又道:“有什么需要朕安排的?”

“陛下,臣希望将袁公瑜留在礼部,礼部需要好人,但也需要唯利是从的人,如果一个官衙只有好人反倒会显得弱势。”

李世民颔首,“朕会安排的,你且去礼部等着旨意。”

“喏。”

三天后,朝中的旨意下来了。

赵国公府上,褚遂良低声道:“陛下让许敬宗升迁中书省侍郎,自张阳任职尚书左丞,中书省侍郎的位置让许敬宗接替。”

长孙冲喝着茶水默不作声,目光看向自己的父亲神色。

长孙无忌此刻一言不发。

褚遂良又道:“同时,李义府任中书省舍人,兼领鸿胪寺少卿。”

唐善识低声道:“此事多半是张阳安排的,先前就听说张阳来了一趟长安城与陛下在曲江池用宴。”

褚遂良点头道:“如此,倒也合理。”

一个小厮匆忙走入府衙内,又道:“赵国公,旨意又去礼部了。”

褚遂良会意拿过字条,细长的字条拉直看了眼,道:“张大象任职吏部侍郎,张大素任职秘书监少监掌典籍编撰,张大安任……”

话语顿了顿,言语戛然而止,唐善识着急问:“张大安怎么了?”

褚遂良缓缓道:“张大安任……任职礼部尚书。”

堂内安静了好一会儿,张大安二十余岁的年纪就已经是礼部尚书了。

众人一时间难以接受。

这礼部尚书竟如此年轻,褚遂良又道:“就算是让狄知逊担任礼部尚书,也合适呀。”

长孙无忌缓缓道:“不看资历,按能力来说,张大安确实是最合适的。”

好好的一个礼部,被陛下三道旨意给拆分。

最早在礼部的几人,除了张大安都离开了。

张大安好像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他表现得异常平静,从容地裁撤三百余人,就像是一根树枝摘去了零零碎碎的叶子,只留下最重要的几片叶和几根支脉。

三天后,礼部就剩下尚书一人,远在波斯的礼部侍郎裴行俭,在河西走廊的狄知逊,两位侍郎。

保留了许圉师和袁公瑜两位文散郎,并且留了五个小吏,保留了外交院的建制。

至此礼部的拆分以一种很平静的方式结束了。

礼部就是礼部,恢复了原本的样子,这是皇帝希望的,也是骊山县侯安排的。

朝中各部的精简也开始了,许多官吏被调任,被裁撤。

将分散的权力集中,天可汗进一步集权。

并且将诸多官吏分派地方,多数被派往世家旧地,并加以控制地方。

张阳坐在骊山下,听着岑文本讲述朝中近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