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八百三十一章 精简六部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八百三十一章 精简六部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江师傅闻言点头,“嗯,很有意思的想法,老朽先前没有考虑到。”

张阳拿出一根线,还有一个小木轮,解释道:“江师傅请看,轮子接触面越小,速度就越快。”

“轮子稳定和速度相关,就要在宽度上做好调整,很好的方向,老朽会考虑的。”

张阳与老师傅说了图纸的前后原理。

大唐这个王朝处于起步状态,这片大地养育了无数人,建立了一个个王朝。

上天确实在眷顾大唐,原本以为是五六月的关中旱季,却罕见地来了雨水。

张阳戴好斗笠走在田埂,雨水落在田地中发出沙沙声。

这场雨水并不冷,反而给关中带来了充足的水汽。

张阳捏起一些泥土仔细看着土壤的颗粒,忽然笑着自语道:“呵呵呵……上天都在照顾天可汗,这大唐如何不强大。”

一匹快马在村子里嘶鸣,三河马载着红拂女一路朝着村外而去。

而后,李靖与红拂女夫妻俩就回来了。

俩人穿着布衣互相搀扶着下马,这生活又像是回到了当年游侠风光。

张阳收回目光,就见到一群孩子正在冒雨回家,在田埂上继续迈开脚步。

有时候想着这个世间与世道很有意思。

或许自己什么都不用做,这个大唐依旧会很强大。

又或者说自己做了这些,只不过是让大唐的强大来得更早一些。

中原出现过很多王朝,强大的王朝却不多。

张阳回到家中,闲来无事与媳妇一起下棋,而后夫妻坐在屋檐下看着漫天的雨景发呆。

“多做一些事吧,这大唐要好好的。”

听夫君这么说,李玥笑道:“我们回长安的小家看看吧。”

张阳点头道:“好呀,明天就去看看。”

汝南公主与县侯并没有被困在骊山,她们可以回长安城看看,久居骊山也只是对世间纷纷扰扰没有兴趣。

过着如仙人一般的生活,不食人间烟火。

骊山的种种壮举,在长安的坊市间传闻的越来越多离奇。

夫妻俩没让两位婶婶陪同,她们需要照顾小清清与小心安。

李丽质,小武,小慧要帮着骊山处理各种事宜。

夫妻俩也可以游玩一番,看看现在长安城的变化。

走了一圈之后,李玥皱眉道:“这长安城和当年一样。”

张阳牵着她的手低声道:“长安城还是有变化的,人更多了,更拥挤了,你看这边的安邑坊就是被重修的,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墟。”

“咦?还住了好多人家。”

“还有的宜平坊,升平坊。”

李玥又道:“那边好多人。”

“那是崇德坊。”

“去看看。”

来到崇德坊的一处酒肆,这里有不少书生学子在讨论如今的时局。

夫妻俩的穿着很朴素,在酒肆中坐下,向这里的小厮要了两碗黍米与一碟羊肉。

张阳嘱咐道:“再来一碗肉羹汤。”

“客人,我们这里还有上好的猪蹄。”

“嗯?”李玥好奇道:“现在长安城也卖猪蹄了?”

小厮解释道:“这位小娘子有所不知,还是骊山学艺的人拿出了一种猪肉去腥的秘方。”

李玥笑道:“我与夫君吃不了这么多。”

张阳清了清嗓子又道:“要小个猪蹄。”

小厮笑呵呵的点头就去办事。

耳边都是书生学子的议论声,他们在饭桌上有说不完的话语。

张阳解释道:“丁溜就是现在技术院校的老师,他已经很久没有做菜了,都是他在教别人。”

李玥与夫君一样揣着手端坐皱眉道:“原来是这般。”

这对夫妻也言语间说到了太子,很快就让邻桌的人目光。

那女子束着寻常妇人的发髻,穿着倒是朴素,谈吐却又不像寻常人家的妇人。

更像是高门望族出来的女子,可她身上简单的衣衫又让人觉得与高门望族联系不到一起。

她的丈夫笑得很随和,话语中常常可以让妻子喜笑颜开。

世道正好,这等相得益彰的夫妻,很是令人羡慕。

日子不用太好,寻常一些,夫妻能够长厢厮守,这又何尝不是众人心中所向往呢。

一个猪蹄上了饭桌,张阳用筷子一夹,那猪肉就分离了,满意点头道:“这个猪蹄的火候不错。”

李玥拿起碗拿起筷子,“嗯,我尝尝。”

张阳夹起一块猪肉,放入她的碗中。

这亲昵的举动,让店内的女客人也是一阵脸红。

李玥倒不在意,她已经习惯了。

一顿饭食用罢,有三两官兵而来,官兵中为首的正是东宫右率的赵节。

赵节拱手道:“太子殿下请县侯与公主殿下前往东宫相叙。”

这一下酒肆内都知道了两人的身份,妻子是公主,丈夫是县侯。

很快就让人联想到了骊山的那对夫妻,公主莫非是数术名冠长安城的汝南公主,县侯莫非是那位居功甚大却至今未入凌烟阁的骊山县侯。

不过也有人认为眼前的夫妻不是骊山的那两位。

骊山的两位在大唐是如仙人一般的存在,传闻中是不下山的。

身份暴露,有些扫兴,李玥低声问道:“赵节,太子殿下如今可还好?”

“回公主殿下,东宫一切都好。”

听到周边已经有人在议论了,夫妻俩有些懊恼太子殿下来打扰雅兴,只能先离开。

有官兵开道护送,夫妻俩走得很顺利。

李义府就在崇德坊带着袁公瑜走动,目光就见到了由赵节护送的一对夫妻。

看到张阳之时,他先是一愣,又见对方点头眼神带着深意。

李义府也是点头明白了其中意思,便装作没看到,继续盘问眼前的小厮。

这一幕别人没有注意到,袁公瑜却是看到了。

等人走远了,盘问也结束了,袁公瑜耐不住心中好奇便问,“刚被官兵护送的夫妻……李少卿相识?”

李义府冷哼道:“你问这些做甚?”

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袁公瑜连忙行礼,“卑职多嘴了。”

夫妻俩走入朱雀门,再走向东宫。

张阳的脚步放慢了,李玥的脚步也跟着慢下来。

“这里果然一点都没变。”李玥的目光扫视四周。

“太子的眼线看来不少,我们一到崇德坊就派人来请了。”

“是呀,看来在崇德坊用了不少的心血。”

赵节听着夫妻俩的对话,神情越发尴尬,仔细想来确实有些冒昧了,或许公主殿下与县侯就是不想被打扰。

走到东宫的时候,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氏就在东宫迎接。

张阳与李玥行礼,“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与太子妃也行礼。

“皇兄近来可好?”

李承乾回道:“近来挺好,是孤冒昧了,你们夫妻俩人难得来长安城,孤却来打扰。”

张阳摆手道:“不妨事。”

李玥牵着太子妃的手嘘寒问暖,很快就聊到了如何教孩子的事情,只因李象这个孩子太过愚钝,不像小清清这般聪慧。

不过东宫的李象不像李治和小兕子那般可以来骊山学艺。

身为太子的嫡子和长子,是李世民不让他去骊山学艺的。

李承乾现在是储君,那么李承乾的孩子将来也会是储君,三代人之间的规矩要做好。

李世民不想让将来的皇帝是骊山的弟子,这对皇权来说是不好的。

总而言之,李世民对骊山的防备没有松懈过,尤其在储君与皇子这一块。

就连李恪也少与骊山联系。

夫妻俩跟着太子与太子妃走入东宫殿中。

几人落座,太子用一种很高的礼仪规格迎接了两夫妻。

说起了当年陪太子读书的日子,当年的时光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地有意思。

李承乾叹道:“近日父皇与房相商议要精简朝中六部。”

张阳笑道:“好事。”

“可……”李承乾面露难色,低声道:“若是要精简各部首当其冲的就是礼部,现在的礼部太过庞大了,其人员庞杂比之吏部有过之。”

张阳喝着东宫的茶水,叹道:“是我一手改建了礼部,原本礼部的职能其实很简单,不过当初因为吐蕃,吐谷浑,高昌,突厥几方势力的盘踞,我才在礼部内外设置了许多人手,才会导致现在这般,如今不是当年了,也是时候精简。”

“当初礼部立功之多,孤也是看到的,父皇也在犹豫,若此刻要裁撤礼部人手,担心影响朝臣信心。”

“所以父皇见过一次许敬宗,想让他入中书省,如此一来也可以慰藉他,只要许敬宗离开了礼部,之后的事也可以顺利许多,还有将张大象调任吏部,考虑任职侍郎。”

“张大素早年是东台舍人,如今在礼部多年他所查关外地志记载不少,既然许敬宗注定要离开礼部,父皇便在考虑下一任礼部尚书的人选。”

“对礼部现在的人手,父皇希望保留,往后除了文散郎不得私招其他人手。”

张阳放下手中的茶碗笑道:“张大安。”

“大安兄弟?”

当年大安也在东宫任职,李承乾对他很了解,又道:“大安……他收复了高句丽,治理辽东要说功劳也足够任职礼部尚书,可他太年轻了,孤以为若不是狄知逊要主持河西走廊局势,他当该是礼部尚书的。”

张阳摇头道:“狄知逊只是主持河西走廊局势,对诸国邦交事宜并不熟悉,张大安是最合适的,至于大素掌宫中典籍,任职秘书监最为合适。”

对张大象,张大素,张大安三人的安排,张阳悉数说出来。

这些话很有可能是李世民让太子来问的,既然李世民想要对朝中六部大刀阔斧的精简,以避免往后的朝堂官吏会过于冗余。

拿礼部开刀再好不过。

李承乾问道:“是不是早就考虑过让礼部精简?”

张阳颔首点头,“当初安西都护府落成,高句丽收复之后,在下就有了精简礼部的想法,礼部就是礼部,不该太复杂。”

“你如此胸襟,拿得起更放得下孤佩服,该喝酒才是。”李承乾对一旁的侍从道:“拿酒来。”

张阳连忙道:“太子殿下,最近在下戒酒。”

“你与孤年纪相仿,怎早早戒酒了?”

张阳解释道:“其实是为了准备下一个孩子,儿子出生已过两年,现今家里的两位婶婶催得紧,近来我夫妻俩都在调养身体。”

闻言,太子妃苏氏捂嘴轻笑着。

李承乾三缄其口,不想张阳说得如此直白,只能笑道:“孤又冒昧了……”

为缓解尴尬,李玥又道:“让皇兄见笑了。”

李承乾不住点头道:“也好,也好,你们夫妻俩还年轻,也该多要几个孩子。”

又说了一些家常的事情,李承乾近日睡眠总是不好。

张阳建议道:“太子殿下要多锻炼身体,正值壮年只要稍加锻炼,不用喝汤药的,汤药喝多了反倒是身体的负累。”

“所言极是,孤会注意的。”

夫妻俩告辞离开了东宫,太子与太子妃苏氏相送,一直送到了朱雀门。

这对夫妻对东宫恩情很大,太子殿下从小身体就不好,经过张阳建议之后,太子身体有所好转。

而有情人终成眷属,太子能顺利成婚,汝南公主与县侯都花费了不少心力。

见过张阳之后,李承乾走入了甘露殿,向父皇禀报着。

李世民翻看着卷宗,“朕让你去请这对夫妻相见,是不是太过冒昧了。”

李承乾躬身道:“父皇,儿臣本就想见他们夫妻。”

“嗯,你说吧。”

“喏。”

李承乾将东宫的对话一五一十地说出来。

“嗯,原来他早有精简礼部之念,为何早些年不送奏章来朝中。”

李承乾帮着解释道:“或许是张阳早早就离开了礼部,便不好再过问。”

李世民颔首道:“你且退下。”

“喏。”

又多嘴说了一句,听父皇的语气又不悦了。

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李承乾失落地走出甘露殿,与张阳相关的是是非非都不能轻易提及。

父皇与骊山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岂是三言两语可以化解的。

长安东市,南面的小巷子也有了生机,有了新的名字叫作永宁坊。

这里不像当年那般冷冷清清,地上的青苔也被人铲去了,偶尔街巷中还有三两个孩子跑过。

来到一间老宅院前,张阳伸手推开这扇门,老旧的门发出吱呀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