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七十八章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七十八章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当人们闲下来之后,朝中的事情便成了谈资,总会在茶余饭后说上一两句。

三两文臣聚在一起商议着现在朝中的形势。

武将们端着酒碗看着眼下各地折冲府空缺的几个位置。

朝中又进行了一次科举,这一次入仕的年轻士子更多了,各部忙着安排着新晋的官吏。

今年的夏季很忙碌,大唐发展至今,不论是朝野上下,还是奔波于生活的人们都有做不完事。

大唐国力正处于最好的上升期,以至于寻常的粮价便宜了一钱两钱也没有太多的人关注。

如今关中的粮食价格从斗米六钱下降到了斗米四钱。

这两钱的变动就算是朝中有什么察觉,也是无可奈何。

当初太府寺就写过奏章呈报过这件事,粮食的价格已经成了一个很重的负担。

也就在这个粮价下跌的当口,越来越多囤积粮食的人开始放仓,这也导致了粮食的价格进一步下跌,到现在斗米四钱已经中书省一群能臣干吏处处周转粮食,调运统筹的结果。

也幸得李世民手中有房玄龄,长孙无忌这样的能人,堪堪稳住了粮价。

可众人都明白,这也仅仅只是一时。

当初张阳就警告过这件事,太府寺几次三番写过奏章,在夏收之前就已经看出了端倪。

大唐丰足的粮食难道是坏事吗?

当然是好事了,可大唐人口从武德初年,一直到现在还未恢复到当年前隋的五成,人口不足是个大问题。

武德历经九年,贞观到了第十一年头,大唐如今不过二十年。

这二十年,还有武德初三年都在平乱,后又三年收复辽东河北,平定岭南又是三年。

大唐的稳定期最多十三年,只是十三年的太平,人口这事情没办法,上个年代刚出生的孩子都还未成年。

为了稳定人口,朝中再一次重申各地折冲府,只能招收年满二十岁的青壮年。

如此入户在地的人口越多,各地的人口户籍才会越好看。

玄奘至今还留在敦煌,没有入关。

而褚遂良与岑文本俩人根据各地的寺庙情况写了奏章,其实中原还有很多人口没有释放出来。

尤其是寺庙,一座大庙有和尚近百余人,这么大规模的僧人没了户籍简直天理难容。

李世民一边掐着世家的脖子,将目光又放在了寺庙上。

皇帝的眼光是正确的,至少现在李世民在集权之后,一直都在强化权力,开始了大刀阔斧在这片社稷江山上动刀子。

夏日里的黄昏,一队车驾就停在龙首原边上。

今天的天气不算热,张阳与李玥便带着一群弟弟妹妹出来玩耍。

媳妇生了小心安休养了大半月,张阳便带着她出来散心。

站在龙首原的北面,从这里看去可以一眼看到远处太液池修建。

弟弟妹妹在这里放着纸鸢,嬉笑声不断。

就连那几头熊也活跃了起来。

李玥看着婴儿车中的孩子,“他现在可真会闹,还是女儿小时候乖。”

小心安在婴儿车中也安抚,双脚扑腾个不停,不搭理他,他就会哭。

两位婶婶也没少为他费心。

张阳听了王婶说着高句丽的消息,大安终究是拿下了高句丽。

有时历史是很有意思的,隋炀帝杨广带着几十万大军都没有拿下的高句丽,被张大安轻而易举拿下了。

张阳又一次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时代的信息很重要,合适的契机做合适的事更重要。

高句丽并不是什么强国,也不是什么穷凶极恶之地。

当中原要大规模讨伐高句丽,那么高句丽会举国反抗,借助地利与天时便抵抗住了中原的兵马。

“姐夫又办成了一件大事。”李治在一旁顺溜拍马。

“晋王殿下,要打败敌人并且付出最少的成本,首先要了结敌人,然后从内部分化敌人。”张阳摇着手中的蒲扇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此事在辽东的张大安办成的,与我没有太大关系。”

李治抬首又道:“若没有姐夫的事先安排,此事又怎能如此顺利。”

好好的礼部现在又有情报特质,又有一些外交作用。

张阳苦恼地笑着,回想起来有些无奈,自己到底做了一些什么。

又嬉闹了小半个时辰,李玥让孩子们收回了纸鸢,一大家子也回了骊山。

走之前张阳又看了眼,太液池开凿的二期工事情况,眼下二期到了收尾阶段。

李玥坐在马车中,手里捧着账册又道:“算上朝中用度,今年的科举结束之后,一旦太液池到了第三阶段,父皇又要缺钱了。”

在尚书省时夫妻俩了解朝中的银钱运作,现在的大唐花钱方式很简单,哪里要急用就先给谁。

而李世民又是办事大手大脚的人,去年的时候修缮崇德坊,今年开辟太府寺的官邸,加上嘉峪关与太液池。

至今为止,皇宫的西面一片还是荒败的景象,依旧没有修缮,与其说皇帝勤俭不铺张,其实还是手头紧。

这么多年过去了,朝中的用度紧张情况依旧没有改善。

当初拿回了河西走廊,现在要修建嘉峪关,没让朝中雪上加霜,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

一大家子回到了骊山,精力充沛的弟弟妹妹便一窝蜂跑向了山顶,他们要去华清池游泳。

杨婶抱着小心安,王婶收拾着带出来的细软一手牵着小清清也回到了山上。

张阳带着李玥在村子里的菜地里挑选着今天要吃的菜色。

李渊嘴里啃着胡瓜,“这骊山地种出来的胡瓜不甜,还有些涩。”

媳妇手里提着菜篮子,摘着田地里的荠菜,豌豆与豇豆长得也很不错。

这些作物可以给家里增加不少菜色。

听着李渊的抱怨,张阳无奈道:“您嘴里吃着的胡瓜就没有长好,都没有成熟怎么会好吃。”

李渊嘴里又啃下一口,“朕以为你真有什么妙招,不想还要等。”

好像在李渊眼里,这些果蔬只需要长出来就能吃。

张阳苦恼一叹,“种地嘛,就是这样。”

李渊拿出一份奏章,“朕想起来,前些天吏部送来奏章,说是你们太府寺要不要几个文吏,今年的科举挺圆满的,吏部就让人将名册送来了。”

张阳直起身子将奏章推了回去,“我们太府寺需要的是专业性的人才,需要在种植上有具体能力与经验的人,在这方面我更倾向于有经验的老农,往后我会出个考校方式,只有通过考校才能入太府寺。”

闻言,李渊笑道:“你们一个小小的太府寺,这么小的一个官邸,倒是显得门第甚高。”

张阳摇头道:“您老想错了,我这人一直秉持着一个理念,虽然这个理念与朝中现行的原则背道而驰,我更倾向于将专业的人放在他们能够施展才能的地方,当然了讲资历,讲辈分这种在任何地方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一番话倒是让人无力反驳,李渊当然很想拿出长辈该有的做派对他说教,最近他老人家发现不论是对坐在皇位上的二郎,还是眼前这个小子,这种说教越发力不从心了。

“在我的预想里,往后的太府寺最好能将这种陈规旧制的影响尽可能减弱,让太府寺成为一个能够时常拿出新事物,能有活力的地方,受制于各地水土气候不同,我还打算在各地分派官吏,因地制宜,发展作物多样化。”

李渊笑着,“年轻人总是有雄心大志,到头来还不是徒劳。”

“您老是想说最后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镜花水月的吧。”

听到这话,李渊又是点头,“嗯,正是这个意思,与你谈话果然有收获。”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镜花水月,李渊又掌握了说教的新词,他觉得自己的说教本事又高了几分,越发对眼前的养老生活满意了。

远处又传来李泰的怒骂声,不出所料蒸汽机的实验又一次失败了。

这胖子锲而不舍的态度让人满意,至少他一直都在努力。

夫妻俩摘了一些蔬菜,先送去老师家。

朝中的消息还没到村子里,张大象和大素还在忙着都护府的事宜,消息也还未送来。

张阳看了看老师的气色,又嘱咐了几句。

夫妻俩看了看老师家里的生活所需,确认是否有缺少和不便的地方。

回到山上,看了看南瓜结出来的两个小果,心情很不错。

南瓜能够生根结果是一件大喜事,要不是媳妇现在身体不好,真想好好喝一顿酒。

先前张大安在辽东治理已经有了成果,朝中已经有了将其调回的意思,从李世民的集权手段来说,这样的臣子留在辽东与他的强干弱枝之策相悖。

能臣应该留在长安,不应该留任地方,地方越强则皇权越弱,大不了换个人去。

再者说现在大安还拿下了高句丽,也该回来了。

朝中几经证实这件事之后,就开始商讨让大安回来的事宜了。

眼下已经入夏了,大安还需要巩固高句丽的形势,短时间多半回不来,过了秋冬季回来正合适。

有些事情,别人不清楚,长孙无忌这只老狐狸已经看出来了,从远在辽东的张大安从一个地方长史再被任职为礼部侍郎,他便有所察觉。

只是当初还未确定,如今坚定了当初的猜想。

这老匹夫以看望太上皇为由要来骊山,张阳本来不打算见他,不过一听此人还要见自己的老师。

张阳只好下山,亲自去见他。

李泰的蒸汽机实验又失败了,他此刻坐在太上皇的院子里看着图纸发呆,嘴里吃着茶叶蛋也不搭理这个前来造访的舅舅。

而李渊见了一面长孙无忌,也是兴致寥寥,自顾自打着瞌睡。

本来夏天的午后大家都没什么精神,长孙无忌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来造访,当真不是时候。

随着李渊的年纪越来越大,如今须发皆白,皇帝为了自己亲爹的养老生活,还是安排了三个内侍太监照顾生活起居。

眼前放着桌案,与长孙无忌这样的谈话,总会有一种仪式感。

上一次还是与王珪老先生见面的时候。

这会让客人或主家知道,接下来的话语很正式。

长孙无忌倒上两碗茶水,“你们骊山的茶叶果然是最好的,一闻便能知晓。”

张阳接过茶碗,“让赵国公见笑了,骊山清贫惯了。”

“嗯,清贫一些也好,老夫也不喜太好的饭食。”

且看茶水清冽,长孙无忌饮下一口低声道:“老夫此来是恭贺你,又为朝中办成了一件大事。”

张阳尴尬笑道:“我只是一个太府寺卿,如今太府寺只是种出了葡萄而已,说不上什么大事。”

院子里很安静,长孙无忌低声道:“你知道老夫所言的大事不是种葡萄,是高句丽。”

“误会了,在下只是太府寺卿。”

长孙无忌颔首道:“在老夫面前,你不用这般拘束,一年前陛下封张大安为礼部侍郎,老夫就明白了,他在辽东并不是任职长史这么简单。”

“赵国公又误会了。”张阳双手揣在袖子里,盘腿坐着回道:“首先张大安任职礼部侍郎,是为了身在高句丽的礼部使者李义府,使者身在高句丽,需要一个侍郎为其说话。”

长孙无忌又喝下一口茶水,“很好,你继续解释。”

好似他听出来这只是狡辩。

张阳脸上依旧挂着波澜不惊的无辜,“其次呢,之所以是个礼部侍郎的官职,也是权宜之计,需要向高句丽讨要前隋将士的尸骨,需要有个足够的身份,向高句丽讨要,如此礼部侍郎的身份是最合适的,身份足够,情面也能到位。”

长孙无忌黑着脸,冷哼道:“那为何张大安手里有三千甲士。”

张阳又道:“赵国公还是误会了,这三千甲士其实是一群心有报国之志的壮士,他们有心也想要高句丽归还前隋将士的尸骨,便先依附于辽东的张大安,以此也算是一种群众对礼部侍郎的监督,从而让大安加紧事宜安排。”

“民风如此,壮士报国,我大唐如何不强大。”说着话,张阳一番慷慨陈词几乎是把眼前这个老狐狸感动了,便举杯而起,“赵国公与下官共饮此茶,以贺大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