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六十四章 从不亏本的骊山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六十四章 从不亏本的骊山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小清清骑在小熊的背上,她双手撑着下巴,目光瞧着田地里的作物,“爹爹,就是为了这些作物烦忧吗?”

王婶点头道:“县侯这是为了天下人。”

看她还是有些不理解,王婶又道:“这世上能为自己考虑的人多,但能为天下人考虑的却少之又少,难得可贵……县侯是这样的人。”

小清清瞧了眼正在与师公说话的爹爹,便拍了拍熊背,“熊大,去爹爹那儿。”

小熊这才迈开脚步。

来到屋前,小清清带着俏皮的笑容,“师公好。”

张公瑾微笑着点头,“孩子长这么大了。”

小清清盘腿坐在熊背上,“以后还会长高的。”

这女儿别看现在乖巧的模样,平时机灵着呢,她总是摆出一副乖巧的样子,讨好而已。

不过是想要多吃一两顿烤肉,在她师公面前乖巧。

张阳又道:“老师的教导我会记在心里的,不过老师也放心,用不了多久,我们骊山就有自保的能力了。”

虽然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张公瑾还是点头,既然他这么说,那便已经有所打算了。

又和老师交代了几句,张阳便领着她上山。

贞观十一年的五月,裴宣机从荆州又到了潼关,他在这里见到了许久不见的慧旷和尚。

身边还有两个夫子,他们是官学派来去各地支教的,长安城一路到了潼关,还要远去范阳与太原。

裴宣机只是远远看着这个和尚从街道上走过。

玄奘没有回到长安城,这和尚心中念想的造纸术没有得到。

如今看他落魄的样子,裴宣机心里很高兴,他们过得越落魄就意味县侯的大计已经一步步开始了。

再看眼前两位夫子,裴宣机给他们倒上茶水,眼前两盘腊肉,说是宴请这两位夫子,菜色确实不怎么样,显得寒酸。

他笑道:“我们的生活依旧是艰苦的,希望两位夫子不要嫌弃。”

俩夫子笑着拱手道:“这已经很好了,朝中每月给的例钱也不多。”

裴宣机给他们倒上茶水,“这是下官找附近乡民要的茶叶,都是今年的新摘的好茶。”

看两位夫子喝下茶水了,裴宣机又道:“虽说没有门阀大族那般的财力,唯有一颗赤忱之心以报社稷,两位此番去贫寒之地支教,身负朝中支教事业,在下佩服,以茶代酒先敬两位。”

茶水入口,一位稍年长一些,约莫五十岁的夫子笑道:“如此,我等自然不负朝中重托,我们两人也是贫寒子弟,出了这潼关,便要分道扬镳,此番聚首往后再相见就难了。”

这两位夫子出了潼关之后一位要去范阳,还有一位要去太原。

裴宣机拿出两册书,“此乃狂人日记,在下平日里每每读之便会抄录,三五天抄一卷,越读越发了解世家对中原的荼毒。”

那位年纪看起来年轻点的夫子啧舌道:“听说这狂人日记一出现就掀起了不小的动静,士林之中一度禁止传阅。”

年长夫子又道:“不论是红楼,还是狂人日记,又或是梁祝都被士林中人说成败坏纲常之书,可就算是这样书生士子之间,传阅的也有不少。”

两人因为眼前两卷狂人日记开始了争论。

裴宣机笑道:“这册书在下就送给了两位,一人一册,还望两位闲暇之时可以翻阅。”

“多谢了。”他们拿过桌案上的书卷。

当然了,狂人日记此书在坊间的名声很响亮,好奇的人也想要一睹书中的内容。

裴宣机放低了声音,“两位既知道世家荼毒中原,可知原因?”

见他们两人不讲话,裴宣机叹息一声,将手中的茶碗放下,“是乃狂人日记讽刺的便是门阀与旧制度,旧制度下苦难的众生只能在这苦难的环境中艰苦求生,现如今朝中推行科举制,是为天下人着想。”

“禁止狂人日记传阅便是他们害怕的所在,他们害怕狂人日记中的内容会影响天下的读书人,可朝中除了一册红楼梦,从来没有说过要禁止传阅狂人日记。”

话语顿了顿,裴宣机又颔首道:“在下常常与骊山的县侯有书信往来,这狂人日记就是出自骊山县侯之手,他常与在下说,他们越是害怕的,我们越要坚持,越要进行下去。”

这番话令两位夫子心神一振,他们俩人还是收下了狂人日记,便匆匆离开了。

而裴宣机继续吃着桌案上的菜,他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自己这般坚定。

这两人看来就有些摇摆不定。

这世上坚定者少,摇摆不定者多。

裴宣机又喝下一口茶水,“等他们遇到了那些不公的事,或许就会坚定许多吧。”

“县侯呀。”裴宣机叹道:“在下可一直都按照你的要求在办事,推翻世家的大业太难了。”

也有可能给了两册狂人日记之后,他们就会抛之脑后。

裴宣机一直坚持广泛传播的方式,一直在各个寒门士子走动,结交各路有志之士。

世家如今虽说还庞大,但今时不同往日。

还有朝中要推行科举制这个重要的关口。

这是大好的机会,错过这个机会不知道要再等多少年。

在酒肆里喝茶难免会引起不少人的目光,裴宣机注意到这些目光只好讪讪一笑,便匆匆离开了。

他回到自己所住的官驿,因身上有太府寺的关文,每每去一个地方都可以住在官驿。

裴宣机将今日的进展写下来,要将这书信送去骊山。

伙计端着一些饭食进入房间内,“客人,听说今天潼关有个游园大会,许多人都会去,还有一些和尚呢。”

裴宣机将自己写好的书信折起来放在一旁。

伙计还特意看了一眼,“这是骊山纸吧。”

在驿馆的伙计通常接待朝中官吏,接触的人不是勋贵就是官员,纸张笔墨这东西虽然名贵,他见过的也不少。

也就是每一次县侯回信的时候,总是会带来不少的纸张。

现在在一个盒子中还放着许多的空白纸张。

等着这个伙计离开之后,裴宣机才吃眼前的饭食,每一次送信都是让官驿的人送去。

而县侯的回信都是让那些卖红烧肉的人送来。

虽说不清楚县侯与这些卖红烧肉的人有什么关系,而且不论自己在何地,这些人总是可以找到自己。

裴宣机隐隐有一种感觉,倘若自己有一天会有性命之忧,只要找到卖红烧肉的人,就可以保护自己。

况且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若是被那几家大族知晓,说不定他们会痛下死手。

为保全自己裴宣机心中这般打算着。

翌日,裴宣机又去田地里记录作物的情况,潼关的县丞也都知晓了,朝中太府寺派人来了潼关来察看作物的生长情况。

这里的县丞对裴宣机很客气,裴宣机现在就算是没有正式官职,他们也不敢怠慢,太府寺卿是当今新晋的县侯,那个传闻中的张阳。

他们捧着裴宣机还来不及。

人在潼关查阅作物的耕种情况,记录各地的粮食与产量,这都是表面上的事。

这些县丞与地方官吏都不知道裴宣机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关中正是春日,辽东还是一样寒冷。

张大安养起了小胡子,当初来辽东还是显得生嫩的脸,现在神情坚毅许多,他看着信件低声道:“兄长如今成了太府寺卿,还要管着作物的耕种,辽东也该出一份力才是。”

经过这三年以来的治理,辽东开垦田地,将农户重新入户,现在的辽东早已不是当初荒败的景象。

温挺听父亲温彦博的吩咐,来到辽东助张大安,完成大计。

去年冬天到了辽东,温挺走了辽东许多地方,而且也看了许多地方的进展。

张大安确实一直都在建设辽东,而且这三年以来已经有了不小的成果。

尤其是田地开垦,借着运河将多余的粮食运下去,如此竟能让辽东富裕不少。

父亲说得不错,那骊山的县侯可靠,至少有些事情他不是嘴上说的,而是切实在做。

如今张大安既是礼部的侍郎,又任辽东长史,在辽东郡守一直没有任命的情况下,他能够总揽辽东事宜。

温挺不懂太府寺的事情,他也不关心,只是言道:“张侍郎,家父此生心愿便是收复辽东,不知道张侍郎何时派兵拿下高句丽。”

张大安闻言笑道:“李义府作为使者一直在高句丽王室,你且放心,昨日来信说是渊盖苏文已经在召集人手了,高句丽的宫廷之变已是箭在弦上了。”

温挺收紧衣衫,从关中来一路到了辽东,还是有些不适应这里的气候,都已经是四月了这里依旧很冷。

张大安看着外面的天空,厚重的云层遮住了落日,几阵信风吹来,让人不住一个哆嗦。

“今夜可能会下大雨,粮食这才种下不久,温兄与我一起去看看水渠疏通得如何了。”

温挺一直心系高句丽大事,听张大安又要去看水渠,便再问道:“看完了沟渠是否可以攻打高句丽了。”

张大安翻身上马,又道:“时候还早,我们贸然出兵朝中反而会将我等治罪。”

马儿慢悠悠走着,看温挺还一脸的焦急,张大安解释道:“出兵要有理由,其实兄长交代得不错,我们是去高句丽营救礼部的使者而不是去攻打高句丽,至于是否拿下高句丽的王城,那就要另说了,温挺兄以为呢?”

“你说得在理。”

心中再着急,事情也有轻重缓急,温挺明白贸然出兵不合适。

但他也没有心情陪着张大安去查看沟渠的情况,双手作揖道:“在下就看看练兵如何,就先告辞了。”

说完话,他便匆匆离开了。

张大安独自一人骑着马儿,沿着沟渠一路往北走,温挺是带着目的来到辽东。

他虽说是个信得过的人,但太急功近利。

有些事情不能光着急,也要看形势。

辽东的粮食刚刚种下,张大安可不敢想要是一场暴雨淹了作物,今年就会没有收成,他只有亲自去看过之后才会放心。

自乱阵脚的事张大安不会做,他觉得渊盖苏文夺权是必然的,曹操做过的事,他说不定也想做。

这种人迟早会输,这些年大唐越发强大。

听闻关中人口几度上升,一户人家有三个孩子都是常事。

只要中原更加强大,收复高句丽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是张大安读史书学来的经验,一直以来高句丽就是这样,中原强大他们就会附庸,当中原动荡,他们就会划地割据,甚至会北上。

张大安心里相信只要辽东足够富裕,朝中就会重视辽东,往后不论历朝历代,都会知晓辽东的重要性。

如此一来便是长治久安,张大安才会觉得此番来辽东三年,不算白费。

“禀长史,骊山的银钱到了,一共两千贯。”

“哈哈哈!”张大安朗声一笑,“将那八千石煤全部送去骊山。”

“喏!”

四位县丞脸上都带着笑容,辽东有很多的煤石,若是这些煤石都卖出去,可以带来多少银钱,他们在辽东呆了这么多年,这里苦寒贫瘠,哪里见过这么多的银钱。

张大安又道:“走水路吧,轻便一些。”

“喏。”四位县丞齐声道。

“慢着。”见他们要离开,张大安又叮嘱道:“耕种之事还要继续盯着,光是卖煤石只会坐吃山空,长久之计还要重视耕种,不可怠慢了。”

“我等领命。”

见张大安没有其他的嘱咐,这四位县丞才快步离开。

经略辽东之后,张大安才知道,这里的煤铁矿之丰富,难怪兄长如此重视辽东,还为此给辽东送来了这么多银钱补助。

张大安想到来到辽东第一年与第二年,这辽东几度经营不下去,好在有骊山的支持。

如今想到辽东的财富,张大安便觉得骊山还真是从不做亏本的买卖。

骊山也能出钱帮助辽东,但需要辽东给予矿场,骊山不会白要,也会给钱,但价钱更低。

官衙经过修缮之后也好了不少,辽东没有郡守,长史统领这里的事务。

张大安又给骊山写了一份书信,交给了门外的壮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