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六十三章 成全了所有人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六十三章 成全了所有人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今日的天气尚好,甘露殿内还是显得昏暗,宫人将一旁的窗户打开,让殿内更明亮一些。

一些阳光洒入,只有陛下坐着的位置照不到阳光。

许敬宗快步走入殿内行礼,“陛下。”

此时看不见陛下的神情,许敬宗躬身又道:“半月前,礼部的探子在高句丽送来消息,高句丽王收到了礼部的书信与大唐的国书,并且确实有意向大唐朝贺并且愿意赔罪,只是……”

话语顿了顿,许敬宗又解释道:“陛下,如今高句丽内形势复杂,渊盖苏文手握兵权,王权反而弱势,高句丽的王命不得出,武将当权,已经将高句丽王圈禁了。”

许敬宗解释着如今高句丽的形势。

这都是礼部这些年一直在盯着辽东得到的情报,高句丽王室的所有变动也一直都在礼部的掌握中。

接下来,许敬宗向陛下解释着高句丽近日发生的事情,以及李义府是如何投效了渊盖苏文,并且如何让渊盖苏文成气候,如何一步步加深高句丽王室与兵权之间的矛盾。

李义府在高句丽就像是一根棍子,不仅仅把高句丽的池子搅混了,还加剧了高句丽的内部矛盾。

殿内没有别人,王公公让其他宫人离开了,他自己守在殿外。

殿内,李世民走上前,“李义府是礼部派去的使者,他在高句丽所做的事情会成为他人的话柄吗?”

许敬宗躬身道:“陛下放心,李义府并不参与高句丽内部的争斗,并且辽东还有张大安挡着。”

“如此说来,朕应该放心了?”

“渊盖苏文的权力越发壮大,上一任高句丽已经病死,如今的高句丽王是个少年……”

一场高句丽内部的血腥夺权的争斗在皇帝的面前徐徐铺开。

该说的都和陛下说了,至于不该说的,许敬宗也不会多说。

礼部的某些计划,只有核心的几人清楚,有些事情许敬宗更不会告知张大象与张大素,许敬宗也只会与张尚书说。

许敬宗自认一生奋斗皆是为了仕途,通过河间郡王举荐,也是因缘际会遇到了张尚书。

感慨人生有意思的同时,他也明白一定要活得小心翼翼。

在张阳的扶持下自己可以青云直上,但在一些谋划上,所使用的手段许敬宗根本不敢与外人说。

那都是发生在外交院成立之前的事情,现在的礼部做事也更谨慎一些,至少不让人拿住把柄。

随着张阳离开了外交院,如今的礼部做事一切都是按照朝中的规章。

李世民颔首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是个办事得力的人。”

许敬宗躬身道:“承蒙陛下信任,礼部上下愿为社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往后外交院的事情你可以直接来面见朕,不需要经过中书省。”

“臣……”

听到这话,许敬宗有些恍惚,随后稍稍镇定,“臣领命。”

李世民颔首道:“等吐蕃与瀚海都护府建设好了,你就任职礼部尚书,至于张阳……当下就留在太府寺。”

许敬宗低着头道:“臣定不辜负陛下信任。”

“你退下吧。”

李世民平淡言道。

东征的事情已经牵挂许久了,自从温彦博入朝说起了这件事,此事就像是心里一块石头一直悬着。

大唐终有一日要拿下高句丽,这个日子越早越好。

许敬宗走出甘露殿,他心中盘算着这是第四次陛下与自己单独谈话。

最早一次是因为高昌的事,之后是因为吐蕃,最近一次是陛下承诺礼部尚书,而现在是为了高句丽。

陛下说了,以后礼部的事情可以不经过中书省,能够直接面见陛下。

在朝中要站住脚,除了自己能力还要明白陛下的言外之意。

从张阳与赵国公的一次约定之后,向朝中争取了礼部的外交职权。

到了如今礼部一直都游离在朝堂争斗之外,不论是都护府之争,还是科举礼部都是不参与的。

如此一个孤立的官邸,又是如此地庞大,随着这五年以来的沉淀,礼部掌握的消息越来越多,派出去的人手也越来越多。

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礼部,如今礼部在朝政上举足轻重。

陛下的言外之意就是以后的礼部直属陛下,不用向中书省报备,也不用再看朝中各部的脸色。

可于此同时的代价是往后礼部就要听从陛下号令。

这是陛下的权术,礼部像是一棵果树,从关内外的地理志,再到关外的风土人情,回鹘或者吐蕃的情报,和现在的外交能力,这都是礼部的硕果。

如此硕果陛下不会让任何人有觊觎之心,礼部必须是陛下的,也必须是陛下直属的,这好像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许敬宗走到朱雀门外,现在终于想明白了,明白了张尚书会离开礼部的原因。

或许他早就想到了现在的礼部会有今天,总有一天要交给陛下的。

而张尚书在这个时候功成身退是最好的。

不论是陛下,张阳,还是自己,又或者是礼部这么多人,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张阳成全了所有人。

这种局面确实是最好的,许敬宗索然一叹,礼部不容易呀,走到今时今日的局面太难了。

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又觉得自己必须要扛起来。

来到外交院门口,就有几个使者在门口吵吵闹闹,许敬宗再看来人是南诏的使者。

许多关外的使者来长安之后,便不想回去了。

滞留在长安城的使者越来越多。

不动声色地走入外交院内,许敬宗问着李崇义,“崇义公子,这些人在闹什么?”

李崇义小声回道:“是南诏的使者,说是最近有个唐人带着一伙盗匪,在他们南诏攻城略地。”

许敬宗诧异道:“唐人?”

“嗯。”李崇义的神情凝重,“他们说是这样的,三月发生的事情。”

闻言,许敬宗思索着,要去攻打南诏还要过道蜀地,那片地方的路很不好走。

最近奏报也没有说剑南道附近有盗匪作乱来着。

许敬宗小声问道:“当真是在攻城略地?”

李崇义反倒笑了,“也就几个村寨而已,哪里有他们说的这么大。”

这么说许敬宗放心了,他又道:“说不定是当地乡民之间的冲突。”

见许敬宗要离开,李崇义追问道:“那这事我们要管吗?”

许敬宗走向外交院的后院,让这里的厨子上了一碗汤饼,便回道:“安抚就好,至于南诏村寨的事情,就说我们大唐也犯不着攻打他们,凡事要讲证据,他们如有抓获盗匪并且能够带到长安作人证,往后再议。”

李崇义点着头记下。

“崇义公子用过饭食了吗?”

闻言,李崇义摇了摇头。

许敬宗让厨子再上了一碗汤饼,便继续吃着。

外交院依旧很忙碌,人手几次扩充之后还是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与各国使者打交道。

吐蕃的都护府修建还没有摆平,瀚海都护府的建设也在安排,西突厥平定这才半年,还要派出官吏治理。

吃完碗中的汤饼,许敬宗心中带着期望,期望自己早日坐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继续发扬张尚书留下来的外交事业。

骊山,李丽质也回来了。

李玥听着她的诉说,笑道:“回来就好,用饭吧。”

“嗯。”李丽质点头洗手准备用饭。

这一声用饭显得很温暖,在骊山用饭的时候总是最温馨的,弟弟妹妹围着桌子而坐。

而皇姐与姐夫也把每一顿饭食都看得很重,不论弟弟妹妹有多贪睡,坚决不能耽误了用饭的时辰,不论弟弟妹妹有多玩闹,到了用饭的时辰就要停下来手中的事,按时回来吃饭。

这是骊山的规矩,也是最温暖的规矩。

在宫里生活,在母后身边也还好,但总会遇到宫中妃子之间的琐事。

在骊山弟弟妹妹能够更加开心,也不会分开。

张阳吃着饭食,看着礼部送来的信件,李世民派去瀚海都护府的人是丘行恭。

丘行恭也是朝中的一个老将,当年跟随李世民参与玄武门之事的人之一。

而且此人生性严酷,朝中文武双方的人都对他极为忌惮。

丘行恭的此人品行严酷,当初因弹劾被革职为民,后来又被复用,这样的人留在长安难免又会生祸事,如今被派去了瀚海都护府,去折腾回鹘人和薛延陀。

张阳无奈一笑,说不定李世民也抱着眼不见为净的态度。

派去安西都护府段志玄和段瓒父子将领,派出去的文吏是杜构,也是当年杜如晦的儿子。

文臣武将去各地都护府的同时,这位天可汗又裁撤了许多地方官吏,换上了现在朝中的新人。

用天可汗的话来说各地县丞多有是前隋留下来的官吏,有不少年事已高,是该替换了。

皇帝用这种方式继续蚕食各地士族豪门的关系,替换上的官吏也都是精挑细选的,这些人是身家底子很干净的新晋官吏,派去各地地方任命县丞长史的人,也都是忠心当今皇帝的。

如此一来加上地方折冲府的安排,皇帝一步步拿住了这些豪门大族的咽喉。

这是长孙无忌定下的方针,以此来削减地方豪门的控制力。

饭后,张阳下山与张公瑾说了这件事,“老师,我一直以为赵国公是站在世家权贵这边的。”

张公瑾坐在轮椅上笑道:“既然陛下决意要对抗世家,要振兴科举,他长孙无忌势必也要站在陛下这边,他会随着陛下的心意办事。”

“我看当初他还帮着关陇的门阀说话。”

“关陇啊……”张公瑾又想起了从前,反倒笑了,“那是他们将陛下想得太简单了,如今的关陇门阀早就不是当年了。”

“正如老师所言,我也听闻有不少陇右地而来的人,想要迁入长安城地界,其中泾阳与灞上,还有高陵三地迁入了陇右人士最多,过度地开垦会让田地越发贫瘠。”

自秦汉以来,人们为了粮食,也是因为战争的坚壁清野,将高山夷为平地,将山林砍伐形成了平原,成为了田地,这种过度开垦也带来了恶果。

倒是如今的关西没有后世那般环境恶劣。

张阳觉得自己这个太府寺卿号召人们重新植树造林也是来得及的,至少从现在开始,在西北种出一片大森林。

让贫瘠的土地重新恢复生机,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先从自己的这里开始。

关西环境越发恶劣,从太府寺的卷宗来看收获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少,人们自然要东迁。

更不要说经历了战乱,关陇门阀想要李唐皇帝履行当年支持李渊登基时的许诺。

或许李建成还在的话会支持他们,玄武门出事之前,李建成还活着,他得到的士族与门阀支持是最多的。

也就是现在坐在皇位上的人是李世民,而不是李建成,才会开始着手对付当初支持李建成的人。

说来李世民是个会隐忍的皇帝,忍下了玄武门的骂名,忍下了渭水之盟,忍下了众多士族的骂声。

刚刚坐在皇位上的那几年,李世民稳稳做好了朝堂的交接,依旧用当年的重臣与地方将领,并且让高士廉来主持朝政。

直到现在这位皇帝权力巩固了,到了开始清算的时候。

这个天下,在这位皇帝的意志下开始变化。

张阳听着老师的解释,又道:“我还是不赞同赵国公的方式。”

张公瑾缓缓点头,“嗯,你总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撤去地方官吏只能减弱门阀世家对地方的控制力,但他们的实力依旧还在,根子深入地下盘根错节,削去一些枝叶支脉而已,动不了他们的元气。”

“嗯。”张公瑾也认同这个做法,他点头道道:“长孙无忌是个很谨慎的人,他不敢冒风险,他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陛下采纳,他会说出风险最小,最安全的办法。”

“明明有心要除去中原的隐患,却要小心谨慎,甚至步履维艰,真是讽刺啊。”

“你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也知道进退。”

张公瑾喝下一口茶水,“老夫也没有本事再教你其他,唯有万事保全自己,就算是引火烧身你也要留个全身而退的余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