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二十一章 骊山最赔钱的买卖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二十一章 骊山最赔钱的买卖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魏王殿下,难道还觉得骊山县侯夺天时,改地利满足一己私欲是对的吗?”

“哈哈哈!”李泰突然放声大笑,“老和尚,我骊山学派要追求的便是与天斗,与地斗!”

“好一句与天斗,与地斗。”慧旷和尚低下头,“夺天地造化,逆天时而为,被世人所不容,骊山会有恶报,骊山县侯也早晚会自食恶果的。”

这和尚讲述得很平静,言语中虔诚之意也很足。

上官仪拿出契约打断了魏王与这个老和尚的辩论,又拿出一支笔,“还请两位在此契约上画押,一共四份,骊山,佛门,李老先生一人一份,余下一份交由在下做个见证。”

李政藻拿起契约便看了起来,纸张所写零零总总百余字,“这空缺的价钱是怎么回事?”

李泰解释道:“按照约定,你们采买骊山造纸术共计二百万贯钱,在银钱没有交付的情况下,你们先写个欠条,这个欠条等你们将两百万贯交由骊山,便能作废。”

“只要画押了,骊山便可以在你们给钱之前,不卖给其他任何人,反之骊山会另作打算。”

“至于空缺的地方由你们两家分,是一人一百万贯,还是谁多出一些,谁少出一些?”

慧旷和尚当即道:“当然是一百万贯!”

“慢着!”李政藻喝了三碗烈酒此刻已是双眼通红,“当初说好的,可不是这般?”

慧旷和尚思量半晌,“自当是一方一半,如此也可以共用骊山造纸术。”

李政藻指着这老和尚言辞凶狠了些,“老夫只能拿出六十万贯,多一文也不会出。”

慧旷和尚啧舌道:“政藻,这是骊山县侯在离间我等,还望平心静气。”

这么一说,李政藻便又冷静了下来,缓缓提着笔就要画押。

李泰又道:“我们骊山向来信奉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就看李政藻的笔尖已经落在纸上,还未书写,李泰幽幽道:“老先生,立字为据呀。”

李政藻颤抖的手握着笔,笔尖落在纸张没有开始书写,便又抬起,“老夫以为不妥。”

说着话,李政藻便拉着这个老和尚走到了棚外,俩人在雪中开始争执。

裴宣机苦笑道:“让魏王殿下见笑了。”

李泰不以为意,又道:“裴兄,这老先生与这老和尚,貌合神离,早晚要从现在的合作成为敌对,不如裴兄跟着本王做事,念你也是个人才,本王向来欣赏你这样的人。”

“在下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想娶个五姓女,了却余生。”

李泰在冷空气中叹息化作一团白雾,“可惜了。”

过了一炷香的时辰,雪中两人的争论这才停下,最后决定每人一百万贯。

李泰检查契约确认无误,“如此,等你们将两百万贯交付,骊山便会将完整的造纸术交给你们。”

慧旷和尚收好契约,念了一声佛号便离开了。

李政藻收了契约,又目光深深看了一眼上官仪,带着裴宣机也走了。

站在雪中送别这三人,看着人已走远,李泰这才问道:“上官兄在李老先生的包裹中塞了什么?”

上官仪低声道:“白糖。”

风雪依旧很大,李泰拍了拍他的肩膀,“换作本王,也放不下当年的事情,只不过江都兵变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其中是是非非谁也说不清,现在拥有白糖的人很少,孙伏加在洛阳查桉之后,所有的白糖都已封存,并且交易白糖的名册也已归档入库。”

“很多人都在追查白糖的源头,此时若是李老先生身上出现了白糖,他百口莫辩,纵然要不了他的性命,也会有数不尽的麻烦找到他。”

“上官兄,本王说得可对?”

李泰侧目看去,上官仪哪里还在身边,回头一看,他早就走入了村子里。

这人最近怪怪的,当初江都之变是上官仪最大的心事。

李泰也不好追问,只能拿着契约走向渭水河边,姐夫带着斗笠就在这里钓鱼。

“大冷天的能有鱼吗?”

“有的。”张阳晃了晃自己的竹篓,里面果然三条活鱼正蹦跳着。

李泰往手中哈气,将冻得通红的手掌搓了搓。

大雪无声地落在河面上,两人坐在河边好一会儿没有讲话。

“事情办妥了?”

“嗯。”李泰重重点头

“再等等吧,不着急将这些债卖出去。”

慧旷和李政藻拿着那一卷图纸离开了,至于卷图纸最后会在他们之间哪一个的手里,只能看他们自己如何争夺了,这是离间计其一。

平分两百万贯的债务,这是离间计其二。

阳谋阴谋都用上了。

不怕他们乱不起来。

就算他们真的可以同气连枝,等骊山将这些债务卖给别人,一百万贯的债,一纸债务卖六十万贯都是赚的。

至于这债要卖给谁,可以挑合适的人,让其他家去上门讨债,就可以让门阀之间陷入无止境的内斗。

不怕他们不付钱,不怕他们拖着,赵郡李氏和佛门的债很值钱,六十万贯只是保守估计,讲到八十万贯都是划算的,名誉就值这个价钱。

至于要将这债卖给什么人,卖给多少人,需要合适的目标。

从而加剧李政藻与慧旷之间的矛盾,这是离间计其三。

不怕他们乱不起来,就算是他们不乱,也可以让人逼着他们自乱阵脚。

张阳又道:“麻烦魏王殿下告诉你父皇,就说我们骊山已经完成了交易,他们送来的三十万贯,买下了我们骊山的造纸厂所有人手和设备,拿出其中十五万贯给你父皇。”

“喏。”李泰正声去办事。

李政藻和慧旷和尚买到的是造纸术,而李世民买到的是骊山工厂的所有工人和设备,可以立刻生产纸张。

如此一来一方买造纸术,一方买到技术。

骊山一鱼两吃,还得到了两百万贯的债务,成了最大的赢家。

至于他们的两百万贯能否支付已经不重要了,有的是手段让一纸借据,成为货真价实的银钱。

李泰让人将消息送到了长安城,李世民得了十五万贯很高兴,他看着一车车的铜钱与银饼送入宫中很享受这种感觉。

这比收赋税来得更爽快。

“朕的太液池终于可以修凿了。”

天可汗心心念念那太液池已经三年了,这三年时常去玄武门外看那条河。

现在太液池就要修建,除了修建太液池还要在龙首原再修一片宫殿,那是岑文本与袁天罡早就选好的地点。

盘算手中的银钱,李世民又觉得这十五万贯银钱用来开凿太液池,就是用了这些钱之后,往后又没有多少余钱了。

一想到张阳这人善用银钱,若是他来监造说不定能够省下不少银钱。

王公公低声道:“陛下,魏王殿下的人还在承天门外等着陛下的回话。”

李世民提笔写了一道旨意:“骊山造纸工刚所造九成纸张送入宫中,所印监岑文本一概监理,骊山造纸厂所在以及人手如故。”

一道旨意匆匆送出了承天门,又被李泰的侍卫匆匆送到了骊山。

按照旨意上的意思就是造纸厂的归属交给天可汗,至于其他的一切还是由骊山负责一切如旧。

李玥整理账册,拿出其中一册交给了王婶,“只是骊山造纸厂所需的工钱与来年的成本,都给父皇。”

“喏。”

一来一回间,李世民心情大好的当下就收到了骊山送来的账册,本来还在犹豫到底让谁来监造太液池,又想过让张阳来监造,但偏偏又不想用他。

既然造纸厂往后归属天可汗,所需要的一切成本都由天可汗负责,再看造纸厂一年花用的成本需要三百贯钱。

李世民瞪着眼翻看着账册,从贞观六年到现在每年都在亏钱,没有一年是赚钱的。

看得让人眼前一黑,李世民抚着额头,此刻终于明白了,难怪张阳会这么豪爽,还以为他多长一颗良心。

“这个混账小子!”李世民拍桉而起,吓得原本站在一旁的阎立本也是一个哆嗦。

也不知道陛下为何发怒,买了造纸厂之后,陛下昨夜睡觉都在笑来着,今日这是又怎么了?

“还以为他长良心的?没想到他是将最赔本的买卖,卖给了朕!”

以骊山这么多年以来便宜的书卷价格,确实一直以来都是赔本买卖,就是供应给朝中的书卷,那都是纯赔本的。

陛下那拿着账册的手在颤抖,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在眼前,那就是造纸厂不赚钱,就算是再节省,抛却人力那也只是平衡支出。

李世民拿起一旁的茶碗,发现茶水已经凉透了,又重重放下,茶碗中的茶水撒在了桌桉上。

当初真该心一横,一咬牙作出决断将他吊死!吊死在承天门前!

也就不用看着他在骊山作乱。

王公公当即倒上一碗热茶,再给陛下身边的炉子添一些火,小声道:“陛下,太医署的卢监正有嘱咐,陛下的心火好不容易平息,不能再有了,只会一次比一次严重的。”

李世民喝下茶水,平复着情绪,目光落在站立不动,犹如木凋一般的阎立本身上,“若修凿太液池,十五万贯中,可以省去多少银钱?”

“陛下,按照先前规划,太液池南北纵横有五百,算上殿宇东西连横万余米,这十五万贯紧要用还显不够,何来节省。”

李世民还想再问,话语哽在喉咙口又讲不出来,看阎立本老实本分的样子,多半都是实话。

“备车驾,朕要去骊山。”

“喏。”

王公公慌忙应下,话语过了脑子,又一想觉得不对,再走回来,“陛下,皇后昨日就安排了,今日要带嫔妃与陛下一起去曲江池赏雪景。”

扶着额头,李世民神色痛苦,“那便明日。”

王公公小声道:“陛下,明日安排了与许国公,虞世南老先生一起论书法。”

“那改日吧。”

见陛下妥协了,王公公笑着应了一声,“哎。”

造纸术当然是骊山所有赚钱买卖中,唯一赔本的一项,这一赔就是赔了整整五年,这五年来别说赚钱了,都是在倒贴钱。

现在张阳将造纸术交给了天可汗,骊山终于不赔钱了,苦了朝中本就紧张的用度。

经过阎立本与刚刚被任命为造纸厂监理的岑文本一起盘算了一番,若是朝中每年需要一万册书卷,那账目上的一年三百贯成本,还要再增加五倍。

也就是一年至少要亏损一千五百贯。

朝中用度本就是紧巴巴的,更不要说每年再给钱。

造纸术是个好东西,但这造纸术握在手中却需要银钱不断供养,便是一件很惆怅的事。

“凡事有利就有弊,这也是无奈。”阎立本感慨道。

“张阳不会死守着一个造纸厂,他定有办法。”

这是岑文本自结识张阳以来的发现,这人有很多妙想,以他的远见当真以为造纸术是赔本的?就算他现在目的达到了,这里面必定还有文章。

事到如今,李世民提着剑仰头怒道:“难道要朕去骊山求着他吗?”

陛下很生气,又将甘露殿打砸了一番,导致宫里也不会将值钱的物件放在这处殿内了。

要找张阳理论是必须,在此之前,李世民眼下还有许多事情要办,尤其是今年的年关。

长安城郊外,十里外的一处官道,慧旷和尚冒着雪在驿馆外的一个卖红烧肉的贩子手中,要了一张饼。

那贩子小声与老和尚言语了几句。

闻言,慧旷和尚带着几个僧人急匆匆走入了李政藻的房间,打开他的包裹,果然找到了一个布袋,打开布袋,是晶莹的白糖,尝了尝确实是那股甜味。

老和尚再从窗外看去,那卖红烧肉的推着车已经走了。

李政藻匆匆走入房间,“关中天气当真冷得彻骨,过了潼关便会好些。”

再看老和尚坐在自己的房间中,李政藻又道:“你为何来老夫的房间?”

慧旷和尚将白糖放在桌桉上,低声道:“洛阳白糖桉人尽皆知,敢问李老先生,你何来的白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