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太子创业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太子创业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不多时湖中游上来一个孩子,这孩子手中抓着一把水草,他上岸后不着急穿上外衣,而是生火,将水草放在火上炙烤。

卓嘎老人对那孩子道:“噶尔,快来见客人。”

噶尔看了一眼那个中原和尚,又收回目光,继续烧着自己捞上来的水草。

“噶尔才五岁,就能在圣湖中便如鱼儿一般,将来必定可以是个有智慧的人。”卓嘎微笑着。

玄奘也在观察着这个孩子,“不惧严寒,不惧深水,他将来一定会名震四方的。”

玄奘和尚也说出了自己的说法。

卓嘎介绍道:“他是禄东赞的孩子,当年我从大唐回来,大相与赞普却要奔赴大唐,便将这个孩子交给了我抚养,等他十岁还要交给禄东赞。”

玄奘和尚又道:“有您这般有智慧的人抚养,这孩子将来也是个厉害的人物。”

“智慧呐……”卓嘎老人抬头看着天,“在吐蕃,这天是如此的低,我曾登上过最高的雪山,想要聆听天音,想要接受上苍赐予的智慧,可那上苍没有理会我,在那雪山上枯坐一天一夜,只能下山。”

玄奘闭目呼吸着这里寒冷的空气,“但你依旧是吐蕃最有智慧的人。”

“以前我也这么觉得,可现在不觉得了,在中原还有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能够解开我们解不开的谜题,生门死门一题至今还未解开。”

玄奘虽说人在天竺,但也时常听说中原的事情,在中原有个叫张阳的人,此人多智如妖,就连现在的天可汗也很倚重他,此人让吐谷浑亡了,让高昌王父子被活活嗮死,让西突厥人口近乎凋零而尽。

佛门在中原越发式微,玄奘觉得自己要更早回中原。

卓嘎老人递上一碗茶水,“这是中原人现在喜欢的炒茶,你也喝。”

玄奘郑重的接过碗,喝下一口茶水回味良久,“苦的。”

卓嘎老人点头道:“日子存放久了,本来想寻赞普要一些新的茶叶,可他去了关中。”

玄奘的僧袍猎猎作响,他问道:“赞普去了关中还会再回来吗?”

卓嘎笑道:“谁也不知道赞普此去还能不能回来,这两年吐蕃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再看眼前的玄奘,卓嘎老人坐下来捏了一把糌粑丢入湖中喂鱼,“玄奘你也是,你也变了很多。”

“贫僧去了天竺,拿到了经书,回去之后便要弘扬佛法,编撰经书。”

卓嘎不住点头,“你走了这么多路,是该有变化的,嗯,你的变化很多,与之前相比,你的心更平静了。”

带着唐玄奘从湖边离开,走到一处高坡,卓嘎老人指着远处一片吐蕃人的部族,“你变了,吐蕃也变了,西域也变了,现在的吐蕃有很多唐人。”

“贫僧明白,当贫僧在天竺时,天竺王得知消息,便让贫僧带着经书回去。”

卓嘎老人的神色平静,“他会让你回去是因为他害怕天可汗。”

玄奘回道:“错了,这是仁慈,为避免战乱,保住万千人的性命,才会让贫僧离开。”

卓嘎老人并不喜欢佛门,他是土生土长的吐蕃人,信奉雪山与上苍,“玄奘,你总是把自己与他人想得很高尚,你可以将自己的食物分给狼群,可以救起一条快渴死的鱼,因为你觉得你是高尚的。”

站在这处高坡上,感觉天更近,好像伸手就可以触及,但伸手的时候,却怎么都碰不到。

卓嘎老人的目光看着远处,“那位在关中的天竺高僧过世了。”

玄奘神情一凛,尽管他极力让自己保持镇静,眼神中更多了几分痛苦。

这种痛苦只是持续了一段时间,就消失了。

卓嘎老人笑道:“记得你说过,是那位天竺高僧与你说过在天竺有更多的经书,可以填补中原佛门的残缺与空白,你的经书何在?”

玄奘指了指山下,山下有一头牦牛,那牦牛驮着许多货物。

卓嘎老人释然一笑,“看来波颇也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他给了你高尚,给你了慈悲,却没有人性,我们终究只是**凡胎,不该超脱凡人的。”

玄奘和尚又念了一声佛号。

卓嘎老人眼神多了几分失落,“而你想要超脱凡人,这是不对的。”

玄奘没有回答的他,而是澹澹言语道:“贫僧打算在布达拉宫念经,为了去见佛祖的波颇。”

“我一直反对佛门进入吐蕃,但这是吐蕃赞普的所作所为,我并不能拦着,那便如此吧。”

玄奘离开前问道:“你是你们这一脉最后一个人了。”

卓嘎老人牵着那个五岁孩子的手,笑着回道:“就算这一脉只剩下了我一人,也不会投入你的佛门。”

噶尔赤正赞卓大声喊道:“和尚!快回去吧。”

玄奘和尚目光深深地注视着这个孩子,再次行礼。

卓嘎老人笑道:“我崇尚智慧,我喜欢与有智慧的人做朋友,我不喜欢与你这样高尚的人做朋友。”

“贫僧入了佛门便不会再有这等情感。”

卓嘎老人言道:“所以你一直在想要抹去与生俱来的人性,我很讨厌这样的朋友,你没有智慧,你只是把自己装得很高尚。”

谈话很不愉快,玄奘和尚挥袖离开。

卓嘎老人大声喊道:“一旦你去了布达拉宫,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人盯着的。”

玄奘没有再理会这个老人的话。

张阳看完了信中的内容,玄奘从天竺回来了,已经到了吐蕃地界,按照信中描述的位置应该是在吐蕃的纳木错附近。

松赞干布低声道:“当初外交院下令,吐蕃也同样派人去了天竺,天竺王便将玄奘赶出来了,现在他应该在布达拉宫为死去的那位天竺高僧念经。”

张阳放下了信,对这件事的兴趣不大,一个身负振兴佛门重任的和尚而已。

不多时酒水与肉都送了上来。

松赞干布喝下一口酒水,“张阳,你是吐蕃的对手,一直都是。”

张阳颔首道:“禄东赞的儿子啊,没想到已经五岁了。”

松赞干布点头,“禄东赞现在统领吐蕃事宜,他将自己的儿子交给了吐蕃最有智慧的人抚养,他会成为一个英勇的吐蕃勇士。”

好像他们都很看重这个孩子。

而张阳很想趁着这个孩子还未长大,将他掐死。

因为在历史上他确实成为了一个很厉害的人,当然了这都是最坏的打算。

张阳没有喝酒,而是拿出自己挂在腰间的水杯喝下一口温热的茶水,“本着吐蕃与大唐友好相处原则,不论是赞普的孩子,还是禄东赞的孩子,你们吐蕃的第二代人,或许可以为大唐效力。”

松赞干布笑道:“如若大唐一直强大,那一定是这样。”

吐蕃是否一直臣服大唐,取决于大唐是否一直强大。

弱肉强食的法则从来没有变过,历史一次次反复地上演,让人很厌倦。

松赞干布喝了酒,吃了一碟猪耳朵肉,便离开了。

玄奘去天竺的时候,路途很遥远,那时西域还未平定,吐蕃与大唐正要开战,他要从吐谷浑过吐蕃,再去西域,过了西域之后再南下去天竺。

而从天竺回中原的路就顺利多了。

此时吐蕃已经平定,松赞干布身在关中,吐蕃已经臣服,在吐蕃有许多外交院的官吏。

而他离开大唐前往天竺走了近五万里,从天竺回来可以越过吐蕃的山脉,径直进入吐蕃地界。

在吐蕃已经臣服的情况下,玄奘可以少走三万里,进了西域便是大唐地界,进了吐蕃便能回家。

玄奘离开大唐,大唐也在发展与扩张,安西四镇早已归属大唐,玄奘的回家之路顺利很多。

李泰跟着姐夫走出草棚,“那玄奘自诩高尚,抛却了人性,这种活着有什么乐趣。”

张阳揣着手走着,“当他想要将更多的人也变得“高尚”也成为如他那般的人,他就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有乐趣。”

“太扭曲了。”李泰痛苦地扶着额头,“若是人人都成了这般,人还是人吗?这个世道还是能活吗?所有人都做着一样的事情,真想半道上杀了这个玄奘和尚。”

玄奘的理想是美好的,他想要佛门兴盛,这是他的理想。

倘若真是这样,那才是灾难,诗文才华会被佛经扼杀,人们的理想也会消失,家国也失去了上升的动力。

这种将自己的品德凌驾在人性之上的高尚,确实很可怕。

玄奘是个很可怕的人,最终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张阳揣着手停下脚步,“魏王殿下说得对,确实应该在半道上杀了这个和尚。”

李泰反倒是犹豫了,“无缘无故杀人是不对的。”

张阳稍稍点头,“还要从长计议。”

李泰还拿着松赞干布带来的书信看着,“这吐蕃人教化得真不错,他们都会写关中文字了。”

“那是一位在吐蕃的熟人所写,想要教化吐蕃还需要时日,大唐还要教化突厥,目前来说不能说毫无进展,只能说进展缓慢。”

张阳带着同样一脸愁容的李泰来到骊山上,弟弟妹妹正在上课。

坐在华清池边,张阳开始书写奏章,李泰也坐下来帮着姐夫整理奏章,磨墨。

写了一篇教化方略,要让突厥所有人都学关中话,写关中文字这显然不现实,最节约成本与高效的做法便是从娃娃开始入手,从突厥的孩子抓起。

十五岁以下的孩子都要开始学关中文字与关中话,并且往后大唐商客与突厥来往都要用关中文字,讲关中话。

让他们知道只有学了关中话,才能顺利地从关中得到利益,才能够更好地生存。

李泰打开一份奏章,入眼看过之后小声道:“姐夫,东宫又来要钱了。”

张阳放下自己的奏章搁在一旁。

将奏章摆放在姐夫面前,李泰的胖脸写满了理所当然,“本王早就说过,太子改建崇德坊早晚要赔光家底,建设卫府,县衙,还有文学馆,他甚至连个酒肆都没有想过。”

太子的笑话李泰很喜欢,不得不说不怕富二代败家,就怕富二代创业。

李承乾就是大唐最大的富二代。

本来朝中用度就紧张,现在宫里好不容易有了一些余钱,这就要被太子给挥霍光了,还欠了一堆债。

许多工匠银钱没有支付。

还安排了端茶送水小厮,那些小厮的银钱去哪里要?

当然太子殿下创业失败了,也不要有要债的人去承天门喊冤,这个太子殿下偏偏是个厚道人,写了奏章求助尚书省度支郎,也就送到了骊山。

早前年太子殿下为了兴办官学没少花心思,一直以来他都希望可以让大唐有更多的人才,让科举大业更加兴盛。

出发点是好的,心也是好,可就是这个太子太过单纯,太过老实厚道。

李泰小声道:“姐夫,要不然让太子将崇德坊多改建几个酒肆与驿馆?”

只要你能在长安城开酒肆与驿馆,以现在长安城的人口稠密程度与繁华程度,基本上都不会亏本。

张阳摇头道:“再要改建岂不是又要拿出成本,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简单,一点都不难。”

主要是这一两年姐夫很少显露人前,很少出手,都快忘了这种存在感。

张阳一边书写着耐心解释,“魏王殿下,其实大唐绝大多数人都是没钱的,但文人这个群体他们可以有钱,他们也可以没钱,身上有钱的人为了达成目的,摇身一变也能成为文人。”

“摇身一变?”李泰幻想着摇身一变是什么场景。

“要说文人,文人都是有崇拜人物的,比如说房相,郑公,赵国公,孔颖达老夫子,虞世南老先生,只要这些人每天去崇德坊坐一坐,或者去写一两个字,就算是什么都不做,就能吸引许多文人前往。”

李泰的神情像是没了气的皮球,以后但凡有东宫送来的奏章一律让人截住才行!

这胖子眼神带着杀意,气得一手握拳拿着笔,大拇指顶着笔尖在颤抖。

张阳又道:“光是这样还不行,还要布置一些茶水点心钱,再准备几个朝中官吏,去崇德坊讲解如今朝政举措,如此一来事半功倍!”

闻言,只听一声脆响,李泰这才发现手中的笔断了。

“咦?我的笔……”

“我赔!”李泰咬牙切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