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五百三十七章 学以致用的李治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五百三十七章 学以致用的李治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尚书省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依旧,最近正是清闲,公主与皇子们正在踢着藤球玩。

张阳写完对河西走廊的批复,搁下手中的笔,抬眼看向太子,“对官学之策,太子殿下可有其他方面的想法?”

李承乾点头坐下,“孤从以往历朝历代开办书舍的经验上,挑选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方法,还有太学开办上的相关典籍。”

太学创办年代悠久,到了此刻大唐延续了国子监的创立,并且将太学,国子学,书学,律学都囊括其中。

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两监生徒出身。

汉时,一句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让太学在汉时达到巅峰有三万多人。

而历朝历代但凡天下平定之后,皇帝在选任官员上都会开创类似太学的士子培养所在。

李承乾的官学之策,则多是从这些方面得到的经验。

张阳拿过太子递来的书卷打开看着其中的内容,“太子殿下以为我们支教的意义何在。”

“让朝中有很多的士子,让科举有更多的人。”

李承乾不假思索说完,却见张阳笑了,又好奇道:“有什么不对吗?”

张阳摇头道:“太子殿下还真是实在呀。”

李承乾诧异道:“不应该是这样吗?”

张阳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支教不只是为了科举这么简单,这是一项大事业。”

“大事业?”

“对,大事业!”

拿起自己的随身携带的竹筒水杯,张阳喝下一口热水,再是将它盖上,“若支教只是为了科举,功利性未免太强,从而导致学子只读科举相关,而不知农桑与处世。”

“太子殿下以为一个书舍之中能有多少人走上科举的道路?”

李承乾一阵无言,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张阳笑道:“我保守估计一下,一百个学子中只能有三两个能够走上科举,而这三两个人将要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们还要挤破了脑袋从各地学子中脱颖而出,如此数万个参加科举的学子中不到百人可以脱颖而出。”

“确实是这样。”

李承乾点头赞同这个说法。

“所以在下以为支教的意义应当是育人为大,而科举才是其次。”张阳感慨着,“让学子能够适应这个时代,以及让他们知道这个时代将来会发生的变化,而教书过程中更是要让学子明白如何处世待人,规劝其走向正道,做个好人,将来可以有个更好的人生。”

“育人就是一盏明灯,让千千万万的人知道大唐是什么样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偏远地方的学子们更需要的,开拓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对广袤的中原大地拥有敢于走出去的念头,他们的方向便是我们教书的方向。”

“学子们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田地里他们也可以劳作,他们身体健壮,能够拿起锄头种地,也能够拿起书籍与人说春秋,更可以肆意而活。”

李承乾沉默半晌,“之前……是孤狭隘了。”

张阳笑道:“太子殿下不要见怪,其实臣当年的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他将行差踏错的学生找回来,让他们继续读书,让他们重新走回正道,这才是最重要的。”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孤明白了,教书育人是为人间正道,科举次之。”

“如此便是了,往后我还想开一个技术相关的书院,教授匠作相关,技术相关,或者攻克技术难题,让大唐有更多相关技术的人才。”张阳畅想着,“我管这个叫做技术学院,让大唐的孩子们以后有个学技术的地方,也能让孩子们能够学一门赖以生存的技能。”

李承乾赞叹,“张侍郎一直都是个有远见的人,孤很期待有如此一座书院。”

“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下次再聊。”张阳打开李承乾的章程,“太子殿下说一个夫子派往一个地方,我觉得这还不够。”

“需要多少人手?”

大唐不比后世。

如今大唐初立,在更偏远的地方甚至还有人不知道这片江山的主人姓什么。

更不要说随便派个夫子,去了当地就说自己是来教书的,希望一地乡民配合。

这不现实,也容易引起当地的排斥。

张阳继续讲着,“我们可以派一个官吏以巡视地方,清查田亩的名义去地方,并且让夫子相随,也可以增派三两官吏游说,如此一来也可以让地方乡贤响应。”

“一来可以清查田亩民户,二来顺便开设官学,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举两得。”李承乾重重点头,感觉大唐的江山社稷又稳固了一些。

“若是仅仅只是派个夫子前去教书,地方的县丞说不定都不会搭理,更不要说地方乡民该如何配合……”

天空又再一次阴云密布,今年的凛冬漫长,天气多变,上午晴好的天气到了下午又是寒风冻彻骨,化了一半的积雪带着水滴又开始慢慢凝固。

尚书省内,张阳对太子殿下讲述着官学开办的具体步骤,从一开始的三千贯费用,增加到了一年一万八千贯。

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这一场交谈,李承乾将其中的重点都记录了下来,重新走出尚书省,他转头看在门口站得笔直的李安俨。

“太子殿下,需要卑职现在去拿下他吗?”

又是这般话语,李承乾苦恼地用书卷轻敲着额头,“你随孤回东宫。”

“喏。”

送走了太子,张阳从锅中捞出一颗煮好的茶叶蛋,拨开蛋壳吃下一口,入味很不错。

再是捞出几颗带回去给媳妇和两个小丫头吃。

“晋王殿下茶叶蛋可以吃了。”

“来了!”李治快步赶来。

张阳用一块布巾包着茶叶蛋,放入怀中,便快步离开了尚书省。

夜里,还下着漫天大雪。

家中,一家人围坐吃着火锅。

李玥夹起一根菠菜一边吃着,手里还拿着书卷。

在家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能做别的事情,这是家里的规矩。

两个丫头一直遵守着家规,可老师却能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家法家规好像对老师没有影响,师父也没有说什么。

小武和徐慧继续闷头吃着饭食。

晚饭后,张阳盘算着现在的朝中账目,河西走廊又拨去一万贯,这才发现银钱又不够用了,算上来年的俸禄还有差五万贯的空缺。

若是薛延陀一战可以收回成本倒也能有盈余,可以将那边的矿产运来弥补空缺,骊山也缺少煤矿。

倒是可以周转一下。

陈粮的事情秋天才布置下去,眼下还没见成效。

小熊趴在脚边正在打鼾,张阳将洗好的双脚搁在熊背上,翻看着中书省来年科举之事的安排。

李玥洗漱完低声道:“夫君,该休息了。”

“嗯,休息。”

夜里,寒风又在呼号,屋内传来低声细语。

李玥低声道:“这个新睡衣一点都不好穿。”

“怎么不好穿了……”

“嘞得紧……”

“是吗?我看看。”

“夫君莫闹!”

第二天的早晨,李玥拿开夫君的魔爪,起床梳理着。

张阳睡眼惺忪坐起身,“今天还有什么事情没做来着?”

回头看去,见夫君惫懒的神情,她俏目瞪了一眼,“今天会有一批陈粮运到长安城,夫君还需安排人手送到河西走廊。”

“对,有这事来着。”

张阳起身穿好外衣,将媳妇刚刚梳理好的长发再次揉乱。

在她恼怒的眼神下,张阳心满意足走出房间。

打开屋门,入眼的都是厚厚一层积雪,小熊当即冲了出去,欢快地在雪地里蹦跶着,大雪还在下着。

简单洗漱了一番,再用昨晚的剩饭煮成稀饭,囫囵吃了一顿便早早出了门。

此刻长安城外,一队官兵护送着粮草正在城墙,一架架马车连成一片,兀长的队伍,有近百驾马车。

岑文本正带着人核准着。

见状,张阳急忙走上前,“咦?文本兄这么早?”

岑文本冷哼一声,“天还未亮下官就到了,眼下已核对无误,还请张侍郎过目。”

张阳打开账册看了一眼数目,这是太原的第一批官仓陈粮,五千石。

“何时可以启程送往河西走廊?”

“现在就可以。”岑文本双手负背,“张侍郎需要再称量一遍吗?”

张阳收起账册笑道:“文本兄办事在下还是很放心的。”

再是和护送的官兵嘱咐几句,让他们歇息一天,再启程押送到河西走廊。

岑文本又道:“还请张侍郎与下官一起去中书省回禀一番。”

“文本兄先请。”

俩人一起走回长安城,岑文本不时看一眼身旁的张阳,“为何不戴官帽,不穿官靴。”

“醒得太晚,出门着急便忘了。”张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布鞋。

“如今是休沐倒也罢了,要是平时早朝,张侍郎可不能这般。”

“文本兄,说得是。”

朝中上上下下都在为了来年的科举做准备,而皇帝也要关注民生,这些天大雪时而下,时而停。

不上坏但也冻得令人不住打颤。

在李君羡的护送下,李世民带着李丽质与李治走在泾河边上,姐弟被冻得脸颊通红。

就算是把手从袖子里伸出来都是一种折磨,这个时候好想回宫,去尚书省坐在炉子边取暖,还能煮茶叶蛋吃。

来到一处泾河的上游,这里原本有一道水闸。

等水流大时将水蓄起来,当遇到了干旱时节还能打开水闸放水来灌既田地。

因为这些天的大雪,前两日晴朗天气,让雪融化了不少。

这也导致了河道的水流更大了。

阎立本上前禀报道,“陛下,臣这就带着人修缮,不过正是水流较大的时节,此刻就算是重新装好水闸也不见得稳固,上游的水一旦下来,必定会冲垮闸门。”

冷风带着雪花落下,河面并没有结冰,水流湍急。

李丽质打量着被打捞上来的闸门的一部分,她好奇道:“这闸门都是这般吗?”

阎立本点头,“回公主殿下,只是普通的水闸,多用此种样式,方便开闸放水。”

李丽质笑道,“稚奴,可还记得姐夫当初教过的船尖原理?”

李治点头,“当然记得了,姐夫还因此说过受力面积的关系。”

话语一过脑子,李治顿时想起来了,“父皇,其实儿臣听姐夫说过相关的原理,其实有一种更牢固的水闸。”

阎立本笑着,就当是童言无忌了,“晋王殿下是说铁制的水闸吗?”

“当然不是了。”李治捡起一块石头在地上画着,“这是一个三角锥形的闸门,其宽度与河宽相当,受到的水力反而更小。”

一边画着,李治又道:“而且还能借助水力,能够让水闸更加牢固,因为它是三角锥形,尖锥一面朝着水流大的方向,做两个水闸的闸门,它们开合间就是三角锥形。”

“又因为上游的水力冲击,在这种水流的冲击下,反而会让这两扇门扣在一起,斜面受力比之正面更小,反而更稳固。”

“这也是船体船头是锥形的缘故,能够在水面穿行,而受到的阻力更小。”

阎立本明白了其中道理,了然点头,“此种办法虽然好,可晋王殿下是不是疏忽了一件事。”

李治重新站起身,行礼道:“阎大匠请讲。”

阎立本手拿卷册,低头看和晋王所画的图,图倒是画得有模有样,这就是张侍郎教导出来的吗?

他随即道:“晋王殿下,既然是两扇相扣呈锥形的水闸,那么一旦上游蓄水太多,人力如何大于水力,来打开这个三角锥形的闸门。”

当上方水量太大,便会压着水闸,想要再开闸就难了。

这是横向的闸门,打开时还是会受到全部的压力,这是人力所不能推动的。

李治蹲下身继续画着图,嘴上说着,“阎大匠所言是水压的关系,因为上游与下游的水位差,会形成巨大水压,要解决这个问题也简单,我们只要在水闸的底部设计两个小窗,开闸之前先打开小窗放出部分的水流。”

“当两端的水位趋于相同,自然也能减少上游的水压,水位差越小则水压越小。”

李治豁然抬头,“反之关上水闸时就可以打开锁扣,两扇水闸的闸门会随着水流自然而然关上,不用费太多的人力。”

阎立本感慨道:“巧妙利用水力,更有四两拨千斤之意,精妙之深臣佩服。”

李丽质听完很满意地点头,“稚嫩平时听姐夫讲课很专心的。”

“那都是姐夫给的一些小实验,从中领悟的,或许这就是姐夫常说的学以致用。”

李世民惊疑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这张阳平时都在给朕的孩子教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