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四百九十九章 三五年的成效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四百九十九章 三五年的成效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清晨,李世民保持着平时早朝的作息,早早地出了门,看到李泰正在从蒸笼中拿出肉包子。

见是父皇出来了,他连忙道:“父皇,尝尝包子。”

一大家子来骊山避暑,李泰带着人忙前忙后,昨夜又做了一桌的饭食,还要陪着弟弟妹妹玩耍。

李世民叹道:“宗室已经在给你准备冠礼了。”

李泰递上包子,“儿臣明白。”

吃了一口葱肉包子,要说孩子中青雀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人都有不足不出,以前他所缺的便是这份谦卑。

“你陪朕走走,看看骊山。”

“喏。”

李泰嘱咐侍卫看好火,母后和弟弟妹妹们睡醒了还要吃。

跟上父皇的脚步,李泰又道:“孩儿这些天一直都在坚持减肥。”

李世民打量了他一眼,“确实瘦了些,用的也是张阳教的办法?”

“倒也不全是,儿臣发现平时出点汗,也会有成效。”

在学识上和本领上,青雀这孩子总有一些执着。

就说以前为了验证鱼的记性,他能在曲江池住两天两夜,就为了证明鱼钓起来,再去放生还能继续咬钩。

因此也成了宗室亲卷们口中的笑谈。

没想到,青雀真的证明了就算是将鱼放生了,它们还是会继续回来咬钩这件事。

要是见识与才学在典籍中都有记载,也只有青雀非要问到底。

“你现在还会看那些杂书吗?”李世民放慢了脚步,继续问着。

李泰回道:“父皇,有一些新奇的学识确实可以从杂书中得到左证,但也不尽然,怪力乱神之说亦有之。”

“朕担心你沉迷此道。”

“父皇放心,姐夫的学识生涩难懂,儿臣就算是想也无法沉迷。”李泰一脸惋惜,“儿臣偶尔看过姐夫所写的所谓公式与定理,如同天书,常人难以看懂。”

“张阳到底与你说了什么,让你这两年不回长安。”

“儿臣近日专心查阅典籍,时常与外交院书信来往,查探关外风土人情,撰写地理志。”

“朕看过几篇,确实新奇。”

“儿臣听说外交院常常可以根据这些记录来提前做准备。”

“朕听说了,张阳就是借此在高昌种了棉花。”

“父皇,古来战争摧毁了太多,很多典籍都不能留存于世,其实外交院所做的这些不值一提,儿臣想自古以来这类书籍要持之以恒将其补全,不能停下。”

“儿臣自问没有多大的胸襟,至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这便能够问心无愧了。”

李世民笑着,“你比以前懂事了。”

站在父皇身边,李泰看着眼前的广阔田地,“让父皇见笑。”

“你也该多来长安城走动的。”

“儿臣……”

“你若觉得在骊山更自在一些,也由着你了,张阳这孩子不像其他臣子,他们肯将才能甘心用于社稷,可张阳不然,他总是藏拙不肯显露。”

“该学的你可以学,至于他的那些坏毛病,你就不要学了。”

“父皇教诲,儿臣谨记。”

骊山建设是姐夫一手打理出来的,父皇难道对此地没有觊觎之心吗?

脸上的神情心平气和,李泰心中又警惕起来,尤其是父皇和姐夫的关系,互相防备,互相留着后手。

都是翁婿也是一家人。

有时候感觉父皇和姐夫之间有一道迈不过去的鸿沟。

心头有这种感觉,也说不清这道鸿沟是怎么回事。

李泰下意识落后父皇三两步,翁婿之间看似和睦,实则背后都拿着一把刀子。

陛下与魏王殿下走在骊山,两个侍卫跟在后头显得有些慵懒。

骊山对皇帝来说,就是一个宝库。

而这宝库一直都在建设中,等待着骊山的成果得以见天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难得来一次骊山,李世民要去看看每个作坊的近况,还要听着李泰解释现在的建设情况。

刚到了辰时,天色完全明亮,今天全村停工,正是收获麦子的好时节。

一大早,长孙皇后带着孩子们便来了。

李玥还要给小清清喂粥,这孩子总算能够吃得下粥了。

将一块大木板放在院子里,张阳给孩子们讲解着简单的地理知识,以及现在各个板块所在的小国。

很简单的知识,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要记得就可以了。

李治发问道:“姐夫,西方的板块还有许多国家,我们要如何找到他们?”

张阳拿起自己的炭笔,在这颗球中心偏上沿的所在画下一条线,“如果有朝一日,我们在外想要找到各个大国的聚居地,可以沿着这条线去找。”

孩子们听得认真,这是他们从未接触的新知识。

就连站在一旁的宫女都全神贯注。

崭新的地图在他们的眼前打开,心中所想是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张阳又道:“等你们的数术水平有了基础,再教你们经纬度的相关的知识,我现在画的这条线就是北纬三十度。”

孩子们低着头做好笔记,还有不会写字的公主皇子们也都安静听着。

小课堂上的知识补充着孩子们的眼界。

张阳又道:“亚欧非板块连成一片,在世界的气候中,这条线所在的地方便是气候最适宜的地方,按照我们的认知北上的气候苦寒,南下的气候炎热,最合适的所在,就是北纬三十度。”

“而在这个三十度上还有几条大河,我们中原的黄河便是北纬三十度所在,古往今来人们依河耕种……”

李玥站在一旁仔细地听着。

长孙皇后抱着小兕子目光看着张阳所画的图,他用地理这种新奇的知识来讲述当下的局势,和王朝的更迭。

听着确实很有意思,地理与气候左右国运,也左右时代的变迁。

一堂课讲完,孩子们三三两两议论。

长孙皇后笑道:“张阳总是会说这些新奇的学识吗?”

李玥点头道:“夫君的学识与一些典籍上所记述其实也无大差别,只是在通俗讲解上,夫君更擅长一些。”

长孙皇后稍稍点头,“若不是学通古今,博览群书,将学识融会贯通也讲不出这样的课。”

“之前父皇让夫君管着崇文馆与藏书库,女儿与夫君每每得空便在家中看书,年复一年,崇文馆的书都看遍了。”

小兕子对李玥怀中还在襁褓中的小清清很是好奇。

明达已经一岁大了,她探着头目光盯着这个七个月大的孩子,好几次伸手想要去碰一碰。

给孩子们教了课,张阳戴着遮阳的斗笠出了门。

穿着草鞋和粗布短衣去田地里帮着村民收粮食。

这是村子里的头等大事。

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劳作的村民,上官仪将钐镰分发给村民,收完了麦子,还要将钐镰收回来。

这种铁器都要小心保管。

见李孝恭也在田地里忙活着,张阳走上前,“割麦子的时候腰弯得低一些,像您这么割留这么多的麦秆留着很浪费的。”

李孝恭扶着老腰在田埂边坐下,“当年打仗长年累月地骑马,累坏了身体。”

张阳帮他敲打着,“那您这是体验生活?”

李孝恭擦去额头的汗水,“当年年少时老夫也是一个种田的,那时候哪有富贵可享,就算是借着族中的门第,到了老夫家虽有名望还是一个庄稼汉。”

“谁家当年还不是黔首农户。”

张阳递给他一个水囊,“留在骊山也好,至少可以躲一躲河间郡王家中的彪悍夫人。”

李孝恭感慨道:“躲得了一时,她隔三差五就会来骊山看望,给老夫收拾收拾,凶婆娘又如何?还不是自己娶进门的。”

“听说你去尚书省了?”

“是呀,我又升官了。”张阳重重点头。

“升官?呵!”李孝恭冷哼一声,“没出息的,被人赶出了中书省还不自知,早已料到!老夫一离开长安城,你就会被朝中的人欺负。”

张阳把水囊重新系在腰间,“其实大家都挺好的,赵国公很照顾我,房相办事也周道,郑公还能时常来看望,嗯……都挺好的。”

俩人聊着家常,前方出现了一道煞风景的人影。

这道人影就是天可汗,身边还跟着李泰这小胖子。

“朕看了铁匠坊的铁料铸造众多,却不是铸造刀兵,弹黄是个什么东西?”

弹黄当然是用来生产的,工业基础单薄的大唐,皇帝的认知自然也是有限的。

弹黄是工业发展中所不能缺少的一件事物。

弹性的金属应用古来有之,只不过像弹黄这么特例的事物还是第一次出现在骊山。

张阳皱眉不展,“陛下,我这人不喜打打杀杀。”

“如此多的上好铁料岂不可惜。”

“陛下眼里只有刀兵,在下也能理解,毕竟陛下没有见识。”

李世民的绷着一张脸,从这小子嘴里就听不见好话,拿着他自以为是的学识,给朕举一反三,他好似很痛快。

李孝恭打圆场道:“陛下,骊山所铸造的一切不用在刀兵之上,而是都用在生产上,用张阳这小子的话来说,技术提高生产力才是骊山一直以来追求的真谛。”

“生产力?”

张阳笑道:“很生僻的词对吧?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劳作,所谓生产力便是生产能力,刀耕火种也是一种生产力,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技术改变生产方式,从而找到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李世民倒也不嫌脏,也在田埂边坐下,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看丰收的景象。

张阳小声道:“陛下听明白了吗?”

“朕以为……以你的才能三五年就能看到成效。”

“哈!”张阳干笑一声,“三五年?陛下是在说笑吗?”

“你……”

眼看父皇又要发作,一发作俩人又要吵架,李泰着急解释,“父皇,姐夫的意思是说事有轻重缓急,生产力一事需要徐徐图之,不能一蹴而就。”

李世民呼吸沉重,“你在骊山花用如此多的银钱,朕连个太液池都不敢有太大的妄想。”

“陛下,是在说我败家吗?”

“你在尚书省一天,花用一万贯。”

父皇与姐夫不吵架就好,李泰长出一口气,自登基以来父皇广开言路,面对臣子的斥责一直都在忍耐。

父皇又能忍耐姐夫到几时?

“陛下修建太液池,需要钱。”张阳发愁道:“发放俸禄也是为了稳住朝堂,二来臣也没多少银钱了。”

注意到李世民幽幽的目光。

张阳又道:“没钱,真的没钱,我连皮带肉一百多斤都在这里了,陛下还想怎么样?”

又觉得把张阳逼得太紧也不好。

李世民沉声道:“造纸坊可以扩建了。”

李泰回道:“父皇,已经在安排了,而且弹黄在许多地方都能用上,能够省下不少事,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物件,其中有大智慧。”

张阳也没了心思收麦子,招呼李泰准备酿制麦酒便回了家中。

公主和皇子们正在午睡,见夫君回来神情不是太好,李玥摇着手中的扇子,“又遇到烦心事了?”

张阳磨墨,铺开一张纸,“你父皇嫌我们骊山的生产规模不够大。”

“父皇为了社稷难免心急。”

发展技术需要持续地投入,而且还要行之有效。

铁匠坊铸铁工艺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一切铸造的根基。

钢的锻打还在用以前的笨方法,新的铁匠作坊,还要扩建。

张阳写下一封书信交给门外的王婶,“麻烦王婶婶,将这封交给外交院的许敬宗。”

“喏。”

此刻的长安城,天气闷热让人喘不过气,赵国公府内。

长孙无忌喝着葡萄酿,与几个士族子弟谈着话。

陛下与清河崔氏过不去,可清河一地的士族同样也是硬骨头,愣是继续奉行这种嫁娶制度,告诉世人五姓联姻依旧,将天可汗的话当作了耳旁风。

清河崔氏扎根河北十二州,坐拥士族门客数万人,与范阳,太原并立中原。

“张阳此子至今也不为红楼一书告罪,族中长辈对此很是愤慨。”

长孙无忌颔首道:“他不过是个张狂小辈,老夫还未将他放在眼里,何足道哉。”

“可此子的老师乃是当年天可汗座下谋士张公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