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 第六百六十五节 半年平印度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第六百六十五节 半年平印度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10 10:57:02 来源:58小说

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些年中国和英国都在宣传他们的统治方式更有良知,中国批评英国掠夺印度穷人太多,英国则批评中国干涉印度权贵人权太多。

这个问题印度人怎么看?

好恶参半!

不管是公司印度,还是英属印度,都有一大批印度精英在为宗主国摇旗呐喊。这就是所谓精神中国人或者精神英国人。在英属印度,有大批的受益者,他们或者是依附于英国政府的包税商,他们可以压榨他们的同胞,保持他们的经济条件和权力,他们的后代接受英国教育,在牛津剑桥读书,他们不可能不为英国统治者摇旗呐喊。

公司印度内部,同样有大量的既得利益者。主要是出身土地阶层,或者叫带有印度特色的乡绅阶层,他们通过科举做官,成为印度式的官宦人家和名门望族。他们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子弟也有条件去中国的大学读书。他们也不可能不为非洲公司摇旗呐喊。

同样的,英属印度和公司印度统治区内,也诞生了相当规模的民族主义者。他们通过接受现代文化,开始将印度第一次看作是一个民族,而不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民族。同时他们也试图争取一个印度民族的国家,只是在争取的过程中有所不同。

在英属印度,这些吸收了西方民族思想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对英国的统治十分不满。对英国殖民政府维持和推行的一套统治体系深恶痛绝,对印度传统的宗教信仰极端排斥。他们认为印度教徒所坚持的宗教制度,把人们分割成无数集团的种姓区分,完全剥夺了国民的爱国情感,数不尽的宗教仪式和清规戒律使民众失去从事任何艰巨任务的可能。他们认为那些在英国殖民政府中服务的官员,那些在乡村无恶不作,通过高额地租和高利贷盘剥农民党的包税商,那些骑在印度人民头上的土邦王公,都是一些只求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仰人鼻息的洋奴。

他们追求的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彻底改造印度,推崇西方的政治思想,希望在印度发起一场大革命,建立一个印度共和国。

公司印度统治区,也有这样一群民族主义者,稍微不同的是。因为中国在逐步扩张的过程中,基本上消灭了四分五裂的封建制。政府对宗教也实施强有力的控制,尽管也带来了一些“士农工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糟粕的中国等级观念,可相对于印度种姓制这种恐怖的等级体系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由于非洲公司的统治,更加的彻底,在政治上推行大一统和科举制结合的官僚制,在经济上建立传统小农加现代工商业制度,在文化上推行农耕文明的文人思想。

又由于中国的成功,中国皇帝打造的技术官员为主的官僚机构在全世界范围内,即便不是最高效的,也是最高效的之一;经济上较为平等的农业和较为自由的工商业,跟中国是一样的;文化上农业的中国跟农业的印度,在本质上是有共通性的,儒家也相对包容开放,甚至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作宗教看待,他在思想上,并不反对和排斥其他宗教,儒家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思想,因此跟当地传统文化的结合相对较好,没有产生强烈的文化对抗现象。儒家就是那一套,你爱信不信,修心养性在个人,不强制,我信奉了圣人的教诲,按照圣人的教诲行事,更多的是内心产生一种崇高感,自我建立一种我是君子的优越感,至于别人,愿意做君子还是愿意做小人,他们是不干涉的,这跟欧洲会烧死不同信仰者的宗教战争,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公司印度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抗现象并不激烈,民族主义者更多追求的并不是改革,而是独立。而且他们的独立,也不是谋求建立一个共和国,而是建立一个印度人的王国,至于这个国王是谁,印度人其实跟欧洲人相似,并不排斥外来君主,因为他们历史上的君主,几乎全都是外族人。

所以公司印度区域的民族主义者,甚至曾经在中国皇太子在印度附近的阿萨姆当摄政的时候,从小道消息听闻皇太子可能被废,无法在中国继承皇位,他们还试图说服皇太子来印度做皇帝。一度对对自己的前途担忧的皇太子,还真的跟一些印度民族主义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甚至商讨过发动革命,像葡萄牙王子在巴西那样,建立一个印度帝国。

印度民族主义试图建立印度帝国的做法,在这个君主制度是主流的时代,其实很正常,倒是英属印度那些民族主义者追求建立共和国的做法,实在是证明了他们对英国人的统治有多失望。

可相似的一点是,这些民族主义者都相对平和,几乎没有组织过暴力革命,历史上,即便到了二战时期,甘地等领导的独立运动,也强调非暴力不合作,从这一点上来说,印度人的心态,真的比中国人更平和。

由于不肯,或者不敢,或者高度文明的原因,他们不屑于使用暴力,结果就是他们只能继续成为中国和英国的殖民地。

客观来说,公司统治下的印度地区,相对对公司的认可度更高一些,而英属印度的矛盾更大一些。

但这都不是公司对统治区资源动员能力更强的原因,只是公司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建立的集权制更高效罢了,英国不肯投入资源扫平障碍,维持着一个复杂的直接统治加土邦统治,同时还有包税商间接征税的制度,是不可能从上到下动员整个印度人的的力量的。

中国基于大一统制度,行政上集权,乡村推行保甲制度,可以将命令执行到每家每户,因此能够建立严格的兵役制度,而英国本国还是募兵制的情况下,让他们在印度建立代价高昂的义务兵役制不现实。

结果就是,他们高榨取制度下,只能维持150万,最多200万軍队,而非洲公司动员之后,迅速武装起了500万人,根本就不用本土軍队,就对英属印度产生了压倒性优势。

皇太子的命令,也传达到了印度,要求非洲公司最多用半年时间,攻占整个印度,将英国势力从印度驱逐出去。

仗虽然是非洲公司负责在打,但因为这是国战,所以中国政府将承担所有的军费。而且给予非洲公司大量利益回报,比如政府承诺,攻占整个印度之后,原则上,将以印度半岛中部山脉的分水岭为界,以北地区都划归非洲公司管辖,这样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将全都纳入公司之下,印度河和孟加拉之间就彻底连为一体,中间没有一寸英国占领的土地。中国政府只会将印度半岛南部地区,跟锡兰岛组成一个海外省,目的是为了控制通往印度洋的保克海峡。对于英属印度上的那些土邦,暂时维持现状,战后再讨论这些地区的权力问题。

这些利益回报,并不是白给的,尽管是非洲公司打下的土地,可根据公司的相关制度,公司领地的最高主权可一直都是皇帝的,没有皇帝的授权,公司占领的土地就没有合法性。所以皇太子承诺非洲公司可以得到整个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就是一个巨大的利益。这个利益足以让他们打这场战争,而且战后会做出评估,折算成军费,多的不退,少的,政府全额承担。所以政府承担军费,只是一个商业上的说法,并不是直接将钱打入非洲公司账上。

而非洲公司战争期间支付的军费,一方面是靠领地内的税收支持,一方面则是通过发行债券融资,而他们发行的债券,得到政府信用担保,胜利了,他们得到的利益,可以抵充这笔债务,失败了,则政府承担所有的军费支出,如果割让了土地,也进行商业评估,割让的土地折成资金,由政府补偿给非洲公司。

这种制度早就形成了模式,上次战争中就是这样,非洲公司作为主力打赢的战争,最后他们得到了东孟加拉和恒河以北的土地,最后评估的结果,以英国人在该地三十年的税收结余作为标准,最后政府没有向非洲公司承担任何军费,因为英国人在梦家里榨取的财富,实在是太多了,三十年中的榨取的财富超过20亿英镑,远超公司军费支出,政府最后也没有让公司来补偿政府,结果这笔远超开支的财富,反倒让非洲公司的股票大涨了一波。

这次皇太子的承诺同样慷慨,整个恒河以南的大平原,西孟加拉地区,这都是英国人已经开发出来的富庶地区,冲抵军费是绰绰有余了,结果在战争刚刚开始,非洲公司发行的战争债券,不但利率极低,甚至远低于德国人的国债利率,而且他们的股票再一次大涨。

只是皇太子的条件也同样苛刻,非洲公司必须在半年之内攻占印度。

这并不是皇太子给非洲公司制造麻烦,只是因为皇太子不愿意战争持续太久。因为他面对的内政外交状态,不允许他像他父亲那样,打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