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 第六百五十七节 让人窒息的三天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第六百五十七节 让人窒息的三天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10 10:57:02 来源:58小说

英德互相宣战,之后的事情双方都按部就班的进行,有条不紊。原因其实是这两国,早就做了开战的准备。

德法开战已经三个月,三个月中,双方都制定了详细的预案,德国肯定会对英国参战有相关的预防措施,同样,英国肯定也制定了一旦参战之后的行动计划。

甚至英国跟法国之间,早就协商好了合作方式。

德国首先是海军出击,然后迅速回缩,沿海布设水雷,只留下汉堡通出海的狭长水道,并将一半海军收缩道汉堡,德国几乎是完成了自我封锁,目的不过是防止英军从海上登陆。另一半海军主力布置在波罗的海,封锁了丹麦诸海峡,阻止英军可能强闯波罗的海。德国的地形,沿海地区主要在波罗的海,此时的波兰,是一个没有海岸线的内陆国,沿海地区从德国一直延伸到俄国的海岸都是古代日耳曼人迁徙、开拓和入侵的地区,因此一直是东普鲁士的领土。波罗的海跟北海之间,只隔着丹麦以及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几条狭长的海峡,十分容易封锁。

显然德国进行自我封锁,是主动放弃了海贸,因为德国人很清楚,一旦跟英国开战,英国一定会封锁德国海岸,与其被动的接受英国封锁,不如主动自我封锁,防止英国登陆,更现实一些。

德国的主攻方向还是在陆地上,能否结束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是看德国能否击败法国来决定的。只要法国战败,英国最大的能力,不过是继续封锁德国,就像他们跟拿破仑帝国那样,进行长期对抗。但这威胁不到战胜法国后,统治欧洲大陆的德国。

英国这边的行动同样迅速,击退了德国破交舰之后,他们一边在国内制造德国主动攻击英国海军的舆论,激起民愤,掀起反德民族情绪,这很重要,因为在种族上,盎格鲁撒克逊人跟日耳曼人同种,英语跟德语的发音也更相近,两国之间的关系向来比英法之间的关系密切,联系也更紧密,英国王室通婚最多的,就是德意志地区的诸侯。

军事行动上,海军率先出击,封锁德国海岸,同时登陆法国港口,护送运兵船开始向法国增援。

普法战争之后,英国已经建立了一支27万人的常备军,对英国来说,这是史上最庞大的常备陆军,但相比其他国家来说,其实是很袖珍的,在世界范围内,连前十都排不进去,甚至还比不上希腊30万常备军的水平。

但英国实行募兵制,兵员素质,军饷标准,训练水平,都是欧洲一流,这一点上,甚至以训练严格文明的德国軍队都有所不如,因此英军是一直数量不多,但极为精锐的部队。

英军将绝大多数陆军,20万人迅速开赴法国。同时组建更多的軍队,能组建队少軍队,英国人自己都不敢保证,因为在募兵制下,他需要国民主动报名参军,只能以军饷和爱国情绪来鼓励年轻人参军。三千多万人中,到底有多少人会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报名参军,去其他国家作战,这谁都无法保证。

调往法国的这20万精锐英军,也没有直接开赴前线,而是接替法国軍队,在法国北部沿海驻防,很显然,英国人并不是很请愿为法国人流血牺牲,他们只打算维持后方安全,让法国人可以抽调更多兵力去拼命。

同时英国开始在海外募兵,不过这些軍队没有任何调往欧洲的迹象,因为英国的殖民地舰队,早就已经调回欧洲,连护航都没有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贸然运兵的。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中国动向不明。

战前中国信誓旦旦,跟德国同盟关系到期后,不会延长,不会重签,也不会干涉欧洲战争,同时又保证,在同盟关系到期之前,中国还是会履行同盟义务的。但战争就在中德同盟结束前一刻,爆发了。中国会怎么选择,如果他们选择履行义务,可是他们并没有立刻向英国或法国宣战,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如果他们不愿意参战,也没有声明中立态度,没有给不履行义务寻找理由。战争爆发二十四小时之后,中国一直都没有对战争表态。

中国不表态,这是最让英法甚至德国感到煎熬的情况。中国人没有宣战,英国就不敢主动实行计划,否则中国就能占据舆论优势,一旦本土加海外八亿中国人的民族仇恨被激发,这比先下手为强抢占的先机可能危险更大,英国不愿意让自己陷入不利的舆论境地,因此绝不会主动对中国宣战。法国则极为担忧中国会从陆地上支援德国,那意味着难以想象的兵员优势,已经感到人力枯竭的法国,此时深刻感受到了人的制约。

就是德国,也非常的焦虑。哪怕他们的大使不断跟中国沟通,而每一次中国外交部门都表态会履行义务,并且明确表态,目前的情况,是符合中德同盟条约规定的情况的,中国负有无可推卸的义务。但只要中国一日不参战,就存在变数。中国的政治状态十分复杂,各种力量制衡基本形成,但却没有英国那么清晰。

中国的议会中,反对战争的势力很强大,舆论也不支持战争。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中国统治阶层,虽然跟他们古代的祖先相比,已经改变了很多,视野宽广了很多,但依然是一个相对保守的阶层,跟其他国家的统治阶层相比,他们对外界的兴趣不够大,缺乏扩张的兴趣。尤其对中国之外,并且对中国不具有直接威胁的情况,漠不关心,不太愿意介入外界事务。

另一方面,中国扩张的已经够大,即便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很难迅速消化完所得到的利益。这种情况下的国家,除了极少数类似俄国这种扩张成性的帝国,否则一般都会产生孤立情绪。

第三方面,代表底层利益的工会势力日益强大,从工会最先在英国开始成为一股政治势力开始,他们就是反战的,工人组织从一些精神导师的理论中得到了一个教导,那就是战争从来都是对底层民众不利的,是统治阶层的争权夺利,工人应该是世界的,无国界的,是国际主义者,全世界无产者应该联合起来。出身犹太人的精神导师,大概是将居无定所的犹太民族的世界主义文化引入了这些理论中,早就了早期工人组织的普遍反战。

舆论反对,掌握舆论是是文人阶层,统治议会的同样是这个阶层,因此议会中的主流不支持战争文人阶层反对,由文人阶层组成的官僚集团的大部分显然也不会支持战争日益崛起的工人势力更是反对战争的情况下,中国本来是没有参战的可能的,但在高层的运作下,让他们有了一个参战的外交义务。

这很不保险。

不过中国的国情特殊,他们的宪法跟德国类似,君主的权力相对较大,必要的时候,君主是能够绕过议会的。他们的高层一直保证会参战,根据德国大使的了解,是以皇太子为首的高层,力主参战,暂时压到了官僚集团、议会和其他政治势力。

目前执掌中国政权的,恰好就是皇太子势力,但对发动战争的决定权,却不在皇太子手里,而是决定于已经不问世事的皇帝。

这就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只要皇帝不支持,中国政府随时可以取消对德国的承诺。

所以中国一日没有加入战争,就一日有变数,让德国一日都无法安心。

德国对中国的了解,并没有英国深刻,德国能明白的事情,英国人更明白,法国人跟中国的关系甚至比英国还要密切,至今在中国的科学体系中,法国因素都占有最大比重,中国的度量衡,科学规范,科学理论,都带有浓浓的法式特征,中国的高级科学机构中,依然有不少法国科学家。这是从拿破仑时代起,中国就跟法国建立的密切联系。

所以英法也清楚,只要皇帝没表态,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德国在不断的催促中国政府,英法也在游说中国政府,许下更大的承诺。其中甚至包括,将所有德国的海外领地都让给中国。最重要的,英法都在尝试直接跟中国皇帝对话,尤其是状况很不利,又跟中国保持密切联系的法国,他们甚至动员了拿破仑家族成员,请出了在伦敦流亡的前法国总理路易波拿巴的儿子为代表,试图面见中国皇帝。

在中国正式宣战之前,双方都还有机会改变最后的结局,因此在中国的外交战争,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更加的激烈起来。

双方都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中国是否参战,如同一把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或者是一张已经拉开,却没有射出的弓箭,英法和德国双方,都感到了一种窒息的压力,如同等待裁决的罪犯一般,感觉到对命运的无力。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三天,七十二个小时。

从武当山,传下了一份皇帝的旨意,送到了京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