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 第三百七十五节 外交战场(2)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第三百七十五节 外交战场(2)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10 10:57:02 来源:58小说

7fb1e5e87176a176d9a4e329a54d70 可是中国外交官员迟迟打不开局面,因为满清政治势力中,始终存在这一股要打回中原的势力。这股势力在英国人的游说下,现在态度极其激烈,认为这是一个百年难遇的良机,一旦错过了或许就永远也看不到这个机会了。

英国游说满清的方式很简单,就是让满清各大势力看到可以打回中国的希望,他们透露俄国有可能参加战争,并且让满清各大势力基于俄国加入战争进行考量。满清现在隔着高加索山脉跟俄国接壤,他们跟俄国的贸易关系相当紧密,国内有大量的俄国商人、顾问,对俄国的了解是所有西方国家中排第一的。

所以满清知道俄国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拥有50万训练有素的常备军,如果俄国参战的话,那么击败中国就不是一个奢望。

按照英国人的设想,俄国和满清从中亚方向向中国西北进攻,英国将在海上跟中国海军竞逐,在美洲和印度跟中国进行陆战。

英国人认为,他们在印度可以拖住50万中国軍队,在美洲可以拖住50万中国軍队,中国用于中亚作战的軍队,绝不可能超过百万。

而且英国还承诺,一旦满清参战,他们也将向中亚派遣至少30万英国陆军配合清军,届时中亚地区,联军总兵力将有可能达到两百万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认为他们至少不会输,这一点得到了满清上下各级将领的认同。

满清的政治制度,高度权贵化。嘉庆时期的政策主要是满蒙八旗为首,汉八旗次之,满蒙八旗为权贵,汉八旗为中坚。

随着三四十年的演变,满蒙八旗和汉八旗人丁旺盛,翻了数倍。

满蒙八旗,最开始是以那些从外藩蒙古抽调来的士兵和伊犁地区的土尔扈特蒙古为主,人数不足十万。后来随着满清退出伊犁,跟中国签订了和平协议,大量京津一带的八旗子弟前来投效嘉庆,京津一带的旗人数量多达二十万,其中有半数在失去了铁杆庄稼后,根本就没有谋生的技能,又不肯做苦力,都选择去投靠嘉庆。这些人都被编入蒙八旗,组建了满蒙混合的八旗。

满蒙八旗中的老蒙古人,都是牧民,他们分配了草场进行放牧为生。但那些铁杆庄稼,可过不惯草原上的生活,他们就一直留在京城,继续以当兵为职业。并且通过倾斜性的科举制度,他们更容易当官,成为八旗中的各级官员,因此满人的后代依然较为优渥,不是吃着铁杆庄稼,就是充任各级官员,那些外藩蒙古人,上层跟铁杆庄稼们一样享有特权,其他人依然主要是牧民。

三十多年后,在草原上蒙古人从最初的十万人增加到了二十万人,最大的原因还是他们密信喇嘛教,太多人去当喇嘛,导致即便物质充足依然繁衍不快而那些城里的铁杆庄稼,却从十万人增长到了三十万人。

这五十万满蒙八旗,就充当了目前满清的权贵阶层,其他八旗,但凡是有贡献的上层人物,不管是回部八旗还是波斯八旗,甚至是汉八旗,都会被抬入满蒙八旗。

满蒙八旗是权贵,汉八旗则越来越成为中坚力量。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人口基数大。

相比满蒙八旗从一开始的二十万人,增长到了五十万,汉八旗人口的增加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汉八旗人口最初并不占绝对优势,最早的汉八旗是那批从陕甘跟随嘉庆逃到伊犁的乡勇,人数不足十万,后来先后有大量在新朝不得志的满清忠臣孝子来投效嘉庆,汉八旗的人数增长迅速,先后投靠的人数高达二十万人。

这二十万汉人,经过三十多年的繁衍,竟然达到了500万人,人口翻了十多倍。这种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跟满蒙八旗不同,汉八旗从一开始就是以开荒种地,为满清政权提供粮食为首要任务。在伊犁地区的时候,汉八旗就被组建起来到费尔干纳盆地开荒种地。为了安稳那些陕甘光棍乡勇,满清朝廷甚至直接给他们分配媳妇,后来更安稳一些后,汉八旗农耕生产在土地数量足够的情况下,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早期分配给他们的媳妇主要是战乱中守寡的回部女子,这些女人就有些不中意了,于是他们开始纳妾。汉人老婆是不用想,但只要花得起钱,中亚地区的民族观念淡薄,那些牧民甚至愿意直接卖女儿,根本就不在乎是做妻还是做妾。

于是汉八旗男丁纳妾数量众多。有田地,有老婆,这些西北地区的汉人心就稳了,白天埋头把力气使到土地里,晚上埋头把力气使到媳妇身上。就这样,玩命种地,玩命娶老婆,玩命生孩子,孩子继续玩命种地,玩命娶老婆,玩命生孩子。

一个人有三四个老婆很常见,有七八个孩子不算多,十几个孩子属正常。两代人下来,就从二十万人生到了五百万人,但血统驳杂的厉害。有些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人身上,已经看不到多少汉人的影子,头发不是黑的,眼睛是带颜色的。可他们偏执的认为,他们就是汉人,因为他们的男性直系祖先是汉人。

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更接近汉人,说着已经变味的汉语,夹杂着大量的外来词汇,一些刚刚到这里来做生意的中国商人,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听着像陕甘一带的方言,可即便是陕西的商人,也完全听不到什么意思。但稍微接触上一段时间,就能够明白他们的意思了,这说明语言确实还是汉语,可以算作另一种方言。

口语上或许有差别,但文字上完全没变,有钱的汉八旗家庭,依然坚持耕读传家的传统,尤其是当初大量迂腐的愚忠于满清的文人,或者是在新朝大周郁郁不得志的旧官僚,又或者是一些投机者,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早期的满清是吸纳了一大批从中国流亡到满清的文人官僚的,这些人成为汉八旗的骨干。他们在一座座汉八旗村庄中办私塾,教儒学,修孔庙,把传统的汉人文化移植到了中亚地区。

这些传统,让汉八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加上满清采用的也是科举制度为主的选拔官员方式,结果让汉八旗的官员数量远多于其他八旗,甚至比满蒙八旗都更多。汉八旗几乎撑起了整个满清的官僚体系。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政权结构,武将阶层,主要是满蒙八旗,就算有回部、波斯族裔,也都会被抬旗如满蒙八旗文官阶层,则主要出自汉八旗。

由于满蒙八旗势力控制着軍队,其中已经混迹到最高层的那批满蒙子弟,大多数都是当年从京津逃亡来的第二代,甚至还有极个别是幼小时候跟随父辈迁来的第一代,这些人经历过苦难,得到了成长和锻炼后,又已经忘记了早年失败的恐惧,随着对中亚地区部落势力以及对奥斯曼这样的大帝国的一次次胜利,让他们忘记了中国的可怕,开始主战!

让人尴尬的是,汉八旗身份认同上坚持自己是汉人,可他们中的少壮派官员,竟然也是主战的。他们跟现在中国境内的汉人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中国的汉人接受了三十多年的民族主义教育,已经开始以血统来重塑民族身份而满清治下的汉八旗,则还是传统的,以文化为区分的民族观。国家观念还是传统的天下观,这个天下大周皇帝可以做,他们大清的皇帝当然也可以做。对于年轻的文官来说,逐鹿中原始终是一件最值得做的功业。

当然,因为汉化的关系,中国外交官员在满清政权中也不可能没有拉拢到一批亲中国的势力,只是这股势力永远无法跟渴望逐鹿中原的野望相抗衡。

中国外交官看到满清朝堂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情况后,已经向国内发去警告,希望国内做好准备,一旦俄国参战满清軍队将跟俄国一起进攻中国。

就在这时候,希腊国王突然访问了满清,俩人进行了一番秘密会谈。没人知道会谈的内容,但之后突然道光皇帝开始拒绝英国领事的求见,做出了一副开始疏远英国人的态度。让人感觉到,英国人在满清的外交活动似乎失败了。

这让英国人感到极为沮丧,他们从新兴的满清二代官员身上,看到了这个国家不曾失去的野心,只要有野心,就不可能没有行为。想要有行为,难道眼下的时机还不够好吗?他们的军事力量处在巅峰状态,那些虽然纨绔,但在正规军校培养下,主要是一直未曾断绝的战争中,保持了军事能力的权贵子弟军官带领忠勇的部落骑兵以及淳朴的农民步兵,他们大有可为。而且英国答应向他们提供50万人的武器装备,并为他们提供资金援助,他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难道就只凭一个效果希腊的国王,一个中国不得志的皇子的话,就改变了满清皇帝的勃勃野心?让他愿意放弃这天赐的良机!

英国人觉得,其中肯定另有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