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 第两百八十九节 司法改革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第两百八十九节 司法改革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10 10:57:02 来源:58小说

引入英国式的陪审团制度后,积累了大量判例最后编入法律不说,陪审团制度在中国的试行也产生了一些不适应。这种类似吵架双方,争取围观群众支持的司法原理,其实很容易平息民怨,因为裁决是否有罪的,是老百姓,是围观群众,是公众,所以输了官司的人,如果不服可以继续上诉,很难讲输了官司推到法官不公,或者吃拿卡要上来,更不会迁怒到政府身上,出现某一件特殊的挑战了公序良俗的司法审判,最后公众将愤怒加到政府身上的事件,因为判决的就是公众,而公众的观念就是公序良俗。

所以陪审团制度下,往往决定胜负的,就是当地的文化习惯,而不是权威性的法官。

这种制度当然有不利的地方,因为他会有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当地人更容易得到包庇,因此后世许多中国公司到美国打官司总是输,原因就在于这里。

又由于中国有顽固的欺生文化,欺负外地人的情况十分普遍,异乡人哪怕是劣迹斑斑的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也往往十分乖巧。出现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有关,外地人来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挤占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跟自己有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当然要欺负欺负了。

由于这种情况,引起了外地人对法院的广泛不满,外地人在跟当地人发生冲突之后,很少打官司,大都采取了忍耐的态度,反过来助长了欺生的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事实上的犯罪。鼓励犯罪当然不是司法的目的,所以这一点是必须调整的。

周琅采用了异地审判的原则,只要当事人中有一方提出要求异地审判,那么审判就可以改到异地进行。这不仅适用于外地人跟本地人之间的司法纠纷,而且也适用于本地人之间的司法纠纷,毕竟如果两个人一个劣迹斑斑,另一个名声很好,由当地人组成的陪审团很容易因为感情而做出跟事实不符的认定。法律维护的是公正,包括那些没有犯罪的坏蛋的公正,也得维护。

另外中国还是一个权威式的尊老文化,习惯法中大量的司法活动,其实并不是发生在官府,而是在地方上的长老审判,广大乡村中,大量适用的并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而是当地权威人士的裁决。

由于陪审团制度下的判决,并不要求陪审团成员的年龄、出身和知识背景,陪审团是一种义务,而不是权力。当一件司法纠纷发生后,法院会从当地合法的纳税人中随即抽取陪审员,这些陪审员有义务出庭参与审判。

但大多数合法纳税人其实都是正值壮年的劳动者,在现行税制下,大多数纳税人还是作坊主、商人阶层以及农村的地主。而在乡村发生的司法纠纷,往往都是当地乡绅协调解决,很少闹到打官司的程度。往往司法审判都是发生在城里,于是陪审员主要就是一些作坊主和商人。但打官司的双方,则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因为毕竟中国是一个正在转型的国家,城市市民阶层尚未诞生,就算那些已经定居在城里的第一代居民,他们往往也抱着乡族观念。

于是出现很多审判结果,败诉的一方都不服气,认为他们看不起的那些城市手工匠人,小商人的裁决不公,很多乡村出身的读书人甚至认为自己被这些人审判是一种侮辱。而陪审员也不满意,这些工商业的从业者,往往很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在不相关的事情上,除了个别对这种司法审判有兴趣的闲人之外,大多数人接到法院的出庭通知都不太乐意接受。有大量陪审员逃避司法义务,他们告诉法院说自己病了。往往一场审判要更换很多陪审员,甚至延误审判程序。

这种让当事人、陪审员和法院都感到不便利的程序,当然不是一种好程序。民间大量要求让法官独自审理的声音出现,这是服从权威的文化使然,大家愿意相信那些职业出身的法官的权威。

但周琅拒绝了,他觉得法官的权力太大也不是什么好事,加上大陆法系对法官的职业素质要求太高,很难短期内培养出大量合格的法官。

因此周琅还是坚持陪审员制度,只是对此进行了调整。既然老百姓普遍尊重权威,那么就请权威来判决。这些权威,除了乡绅这些读书出身的基层文化领袖之外,还有老人。尊老文化下,除了认可权威人士外,老人的话也是要听的,当然绝大多数权威人士,本身就是上年纪的老人,一个十岁的孩子,哪怕是个神童,也很难获取这种依靠时间积累起来的权威。而且诶老人普遍比较闲,爱管闲事,不会拒绝参与司法审判,他们也热衷于为别人主持公道。

陪审员不在从纳税人中随即抽选,而是从年纪超过50岁的老人中随即抽选,不管对方的知识程度,也不论对方是否是纳税人,当然合法还是要坚持的,一个强盗头子,是没有权力参与神圣的司法审判的。

结果英国式的陪审员制度,跟中国的权威审判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长者审判的情况,这种结合总体上是方便了法院、诉讼双方的,因此还算比较认可,毕竟乡村的权威裁决,也往往是好几个老者一起处理,几个家族长老,双方的家族首领坐在一起摆个茶,就摆平了大多数纠纷。现在不过是把茶话会摆在了名面上,摆在了法庭上而已。

这一套司法制度开始推行,虽然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如果施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改就是了。周琅可不是朱元璋,颁布了政策之后,还专门下旨,敢改一个字的,以谋逆罪论处,搞的后世皇帝改革是不孝,大臣要改革就成了谋反。

司法改革的完成,意味着传统的刑部制度,也得到了改革。

六部体系中,也就是一个吏部,一个礼部保留了更多的传统。

吏部虽然是老一套,可大体上还是能够起到规范官员升迁任免的作用的,过去的弊病主要是执行问题,和珅那些人破坏选拔机制,察举不严不说,完全是卖官鬻爵,周琅对吏部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监督上。

礼部中那些祭祀类的传统文化形势,周琅不打算改了。但礼部管理的科举,他实在是无法继续维持原状,他可以不改科举,不仅仅是他向王辅茞做了承诺,而且王辅茞死前对科举都如此耿耿于怀,可见大多数旧文官都有这个心态。

科举真的是一点都不能动,包括考核的内容和考核的方式,周琅曾试图在科举中加入自然科学内容都被集体抗拒,所以这是一个死穴,谁都不能动,除非想打破一整套官僚机构,而这套官僚机构目前还让中国保持着全世界最稳定的社会秩序,根本没有道理完全废弃。

但周琅很明白,科举那一套制度,绝对是不合时宜了。

所以周琅打算调整,科举该怎么搞还怎么搞,他已经实践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那就是在户部官员的培养上,当时因为户部无法做到对账目的严格管理,所以周琅规定,户部官员都必须经过学校培训,等于是将科举考出来的士子,送到学校里再造一番。

考科举是很难的,周琅是亲自见识过多次科举的,年龄不一,有的胡子都还没开始长,有的头发都花白了,对科举这件事,中国读书人有一种宗教版的执着。穷人还能说是为了改变命运,许多富人家的子弟,也愿意为此付出一声的精力。

所以当年周琅才想用科举作为动力,激励中国读书人接触自然科学。如果当时能够实现的话,现在恐怕中国读书人中,自然科学普及率会高的惊人,以寒窗苦读做学问的功夫来研读自然科学的话,得出多少大师啊!

周琅发现,那些别选入户部,然后分配到学校读书的士子们,尽管年龄有大有小,可是在接受自然科学的课程中,他们并不比普通年轻学生学的慢,而且他们读书的心态更端正,更用功,也许是寒窗苦读培养出来的刻苦习惯,基于毕业去做官的这些士子,往往比普通学生付出的努力更多,进步更快。

这让周琅明白一个道理,这些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可能在知识上有些陈旧,跟不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但他们的智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能闯过科举这条千年独木桥,至少在天生的智力上,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问题也很明显,户部这个需要会计技能的部门,确实有足够的理由让官员回炉再造,其他部门也可以找理由把士子送入学校去。但年纪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许多人花费无数他们的和国家的资源,终于挤入了官场,然后头发花白,他们还能为国家奉献几年?

如果给科举限定年龄,篇数这些头发花白的士子,对科举最为执着,甚至可以说为此赌上了一生,突然宣布他们不能参与科举了,无数绝望的老童生自杀的可能都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