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连弩”的箭枝从城头上撒下来,作为面杀伤的武器,它们主要针对的是前面那些持着盾牌的蒙古兵。基本上这伤不到他们,只能让他们在抵挡箭枝的时候减慢速度。
而这时所有的人都在诅咒“华夏帝国”,因为蒙古人使用的盾牌,同样是来自华夏帝国制造的。与欧洲骑兵喜欢用的塔盾不同,步兵用的盾牌要更轻一些。好让士兵们可以在冲锋的时候,降低体力的消耗。
因此城头上“诸葛连弩”的射手在诅咒着“华夏帝国”,制造出那么变态的盔甲与盾牌。同样城下拿着盾牌在冲锋的蒙古兵,也诅咒着“华夏帝国”,因为那些“诸葛连弩”同样出自他们的“发明”。虽然不过是把古罗马技术与三国的技术叠加而已,但作为“战争之王”,他们原本就应该被人诅咒。
城头上滑轮弓与“诸葛连弩”的攻击,让蒙古人整个进攻的速度放慢了。不过这时派出这支攻城部队的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却有着十足的信心。偶尔,他会转头望望远处赵旭的大营,希望他们的骑兵会为了解城堡之围而发动进攻。那么他们针会落入到自己一方“轮回炮”的攻击范围里,结果自然不必去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对方人依然不动的话,那么自己打下来城堡,就会让赵旭变得极其被动。他兵力原本就少,失去了城堡之后兵力就会更少。到时蒙古军占领的城堡与城外的骑兵合作,那就再也难以拖延了。
可以说此战的作战双方,那是各有各的打算,最终就要看一下哪边的打算是神机妙算了。而这也就说明,在装备处于相当的水平,仅仅只是“量”的差别时,那么战略、战术就极其重要了。但当双方的装备水平处于质的差别时,那就是另外一种另当别论的作战。
很容易打的比方是,马丁来的那个世界里,哪一个国家抢先拥有可以在宇宙中自由飞行的武器平台,那么哪一个国家就可以成为强者。倘若哪一个国家,最先开发了宇宙开发的能力,那么哪一个国家就将掌握整个地球上资源的分配权。
如果仅从装备上看的话,在制式化方面赵旭可比蒙古人有远见的多。虽然这不是赵旭的发明,而是在西亚的欧洲以及阿拉伯人连绵不断的战争之中,羽林庄里早已经形成的观念。所以说,最强的反派是慢慢“炼”出来。
塔楼上的炮手们,在敌军靠近了城墙的时候,开始装填他们的青铜火炮。因为赵旭并不希望蒙古人知道他火炮的真实威力,因此他不允许这些火炮进行1200米最大射程的攻击。作为亲信的刘千自然会听从赵旭的命令,这也是没有进行远程打击的原因。
丝绸制的药包前端,是一个圆椎形的炮弹,这显然学自“飞燕III型弩炮”的射击。只可惜撞击引信,赵旭的手下,一直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不过对于“底部排气炮弹”的研究,也让他的铜炮发射的炮弹,具备了远距离爆炸的能力。只是射程近时有延时,射程远时会空炸。
但这对于炮手们都不是大问题,生丝的药包被他们用棍子捅到炮膛最底部。这时不用再插什么竹管点什么药捻,一个带燧石的燧发机,就可以让他们发射出炮弹。
“轰轰轰……”
城头上塔楼上喷射出一团团火器射击的白色烟雾,炮弹只飞行过极短的距离就一头扎进人群里。爆炸的时候,几秒钟之后,猛烈的爆炸扬起了高高的泥土形成的柱子。虽然爆炸附近的人被掀翻在地,一些蒙古士兵也因为炮弹的碎片而倒在地下。但倘若与华夏帝国制造的,带有撞击引信与预制碎片的炮弹相比,那威力是差了太多。而且由于羽林铠系列的步人甲的保护,即便是被击倒在地的人,也几乎没有多少人受到致命的伤害。
不过这些在塔楼上的铜炮,目标原本就不是为了近距离杀人而设计的,此刻他们用来对付的是蒙古人的那些攻城器械。虽然蒙古人并不懂得制式装备这样的理念,搞什么系统化的装备工程,但他们识好坏而且眼界宽广。征服了整个亚洲包括半个欧洲的蒙古人,在连年的征战之中,他们的善于学习也是有史可鉴的。
比如说“回回炮”,被他们用来把火油、或者尸体抛入城市,又或者说抛射石弹进行城池的攻击。而今天当步兵们靠近了城墙的时候,那些“轮回炮”同样开始移动,它们才是齐千手下火炮真正的目标。还有就是诸如撞门锤之类的玩意,别看它不过是大架子下面用绳子吊着的带有金属的重木。但一时开始撞击城门的时候,所有城头的人都会因此而紧张和害怕的。
“轰轰轰……”
铜炮沉重的轰击声里,箭楼、攻城车以及那些“轮回炮”开始在炮火之中煎熬起来。尤其是“轮回炮”,倘若被对方击中报放炮弹的地方,往往就会把整个“轮回炮”以及周边的炮手、拖曳的马匹炸的无踪无影。
在这热兵器即将统治世界的前夜里,战场上凸现了更多的残酷。受伤的士兵发出尖锐的号叫声,倒下的人在血泊里发出最后的呜咽。但这些爆炸并不能阻止顽强的蒙古兵迅速奔向城墙的底下,无论连弩、还是滑轮弓都不是阻止这种进攻的最好办法。
“隆隆……吱吜吜吜……”
这是前端带有轮子与搭勾的云梯,它可以使云梯迅速的竖在墙边。而且到了顶部的时候,前面带有变色的搭勾会勾住城墙的边缘,它云梯不至于那么容易被掀翻。
这样的技术显然不是来自于“华夏帝国”又或者说赵旭手下的开发,但不有不说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不易被从城头上掀下来的云梯,是受步兵们喜爱的。
“快……快上去……这些个死回回,看他们往哪里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