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 > 第112章

[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 第112章

作者:春山有信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2 17:31:34 来源:免费小说

  好吧!

  “我二人果真是同进退了。”

  第46章 故都的秋4

  柳宗元苦笑,心中有些忧虑:“永贞革新,该是指时下我等同二位王大人施行的新政,新政败了?”

  刘禹锡想到楚棠说的话,表情也凝重起来。二位王大人,是指王叔文和王伾,二人曾经是太子的侍读,太子登基后受到重用。二人皆有救时之心,志在革新,破除时弊。他和柳宗元是同榜进士,又与王叔文相善,认同二王的变革主张,所以也参与到了新政之中,目前形势颇好。可听水镜的意思,革新之举分明不会长久!

  “王大人日前与我提起,俱文珍对他颇有微词,似是想借陛下之手,横加约束。”

  刘禹锡回想着,“王大人心知宦官势大,又掌管神策军,有意收归兵权,莫非此事不顺,遭到阉宦的反扑?”

  柳宗元听到这里微作沉思,“陛下龙体欠安,俱文珍难免肆无忌惮,那神策军将领大多是阉宦的亲信,王大人欲收归兵权,阻力颇大。”

  这是在肯定刘禹锡的猜测了。想到这里,两人对视一眼,眼中俱是流露出几分慎重。万万没想到,听个新文学,还能听出大唐的事来!

  咸阳。

  嬴政眉头微动:“革新,该是变法之意?”

  大秦以变法致强,然变革阻力何其大也,若非当日君臣一心,必然难以推行。君不见那楚国的吴起,国君一去,土崩瓦解,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全。哪怕是商君……

  他负手而立,对刘、柳二人的结局已是见怪不怪。

  可惜了。

  太极宫。

  李世民微微叹罢,有些好奇道:“这刘、柳二人不知是哪朝人事,革新虽败,但投身其中可见进取之能,尤其是刘禹锡这两句诗,颇见风神。”

  长孙皇后道:“是啊,那柳宗元所写,千万孤独,郁结至此,恐致哀毁骨立;还有那李贺,郁郁辞归,英年早逝,可见是忧能伤人。”

  她似乎话里有话,李世民偏头看着她笑:“观音婢这是在拐着弯劝导于朕?”

  长孙皇后眉眼温柔:“自从杜甫诗中知道大唐后世种种,二哥便时常忧心,长此以往恐有郁结,后世大唐我们顾及不到,但眼下的大唐,百姓还需要你。”

  她说得切切,李世民心中感动,虽然确定了要亲自教导孩子,尽力为大唐留下明君,但每每想起后世种种,他还是忍不住气极哀极。

  拍了拍长孙皇后的手背,他笑着应道:“朕知晓了。”

  担忧无用,还是紧着时间,多为大唐、为后世筹谋吧!

  【看完庭院秋色,我们再来看下一幅:落蕊秋意。这里也典型地体现了郁达夫的个人审美趣味。请大家仔细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的描写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味”的?】

  水镜上出现了一幅图,高大的槐树下层层落蕊,右侧配上段落中的文字。

  北宋。

  苏轼略略读完,开口道:“白香山后来作诗,倒是极爱槐花。”

  苏辙一听就反应过来了,吟道:“‘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这是白香山《夏夜宿直》里的句子,槐花清气浸满院中,不失为秋夜清景,但结尾又说,‘早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想来也是从中品出了悲凉之意。”

  苏轼笑着点头,十分得意于兄弟这一刻的默契:“白香山另有一首《暮立》诗,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更是直言愁苦了。”

  “但郁达夫虽写悲凉,却似并不以悲凉为苦。”苏辙觉得这一点甚是有趣。

  “是极。”苏轼赞同的点头,正是这位这种格调,这篇文章在内里才显出了不同寻常。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为什么是点缀呢?原来他要写的是秋槐的落蕊,像花又不是花。一夜秋风骤,落蕊铺了满院,人踏上去,一点声音和气味都没有,只有“一点点极微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此时的状态会是什么样的?】

  王维悠悠一笑:“此语非闲人不能道。”

  【是的,清闲。】

  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似的,楚棠接着道:【王维有一首诗,《鸟鸣涧》,小学生必背,大家应该还记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眼睛一齐亮了亮,这几句诗写得好啊!

  在讲《归园田居》时,楚棠曾提过一句王维的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用来反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精妙,陶渊明本不曾留意,如今看到这首《鸟鸣涧》,方知王维的诗为何能传世。

  “这几句诗情致幽雅,动静相衬,颇得隐逸之风,又语出自然,实为一等一的好诗!”

  谢灵运也是玩味再三,水镜曾说他开创了山水诗派,他也时常自得于自己的山水之句,可是,前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后有王维的《鸟鸣涧》,谢灵运忽然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

  他们的诗不仅单句佳绝,全篇亦是浑然贯通略无板滞,唐朝的山水诗怎么写得这样好?!

  水镜之下的王维露出一抹笑,小学生必背,应是也在那所谓的“教材”之中?

  太极宫。

  李世民咂摸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便是后世的教育之制?后辈说得这样寻常,难道后世……人人可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