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十四年猎诡人(全五册) > 第八十章《第二册》(40)

十四年猎诡人(全五册) 第八十章《第二册》(40)

作者:po18.monster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2 17:31:26 来源:免费小说

  丁氏

  连续几天的江两岸奔波,说实话还是非常累的。其实我跟文师父帮着老丁找回了钥匙,剩下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不插手,就让老丁自己看看自己的缘分够不够,能否解开自己老父亲留给他的秘密。不过他再三嘱咐我们说一定要帮助他找到答案,而且我和文师父也实在是对锁里的秘密有浓厚的兴趣。当我们把“出”字钥匙拿回去以后,那把锁就停止了跳动,一切都变得和没有遗失之前一样。我对路并不是很熟悉,于是跟着文师父到了涪陵易家坝广场后,我看到了那一排浮雕群。整整一个下午,我和文师父顶着太阳在那里读碑刻很长时间,最后发现这个浮雕群虽然还原了部分白鹤梁题刻的真实文字,但是终究是以艺术展现的形式为主,并没能够给我们提供到一个有效的信息。线索再一次中断,无奈之下我问文师父,现在该怎么办,这里的信息太有限,根本发现不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文师父想了想说,我知道还有个地方能够看得相对更加完整,但是现在很晚了,今晚再休息一晚,明天我们去涪陵博物馆看看。我听说哪里有拓印的碑刻。于是当晚,我们再一次无功而返,第二天,博物馆是10点钟开门,进去以后我对那些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丝毫没有兴趣,我们直奔白鹤梁题刻的拓印,又开始一个字一句话的寻找。

  话说这个博物馆的位置其实并不是很当道,还相对算是比较偏僻,我也不知道当初规划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来修建博物馆。我问过文师父,他说是因为当初规划的时候就打算连同顶上的宝枳城公园和烈士墓一起修建,涪陵发生过什么有关“烈士”的故事我是并不清楚,不过宝枳城我大概能够猜倒是因为什么。因为涪陵和重庆一样,在巴国时期曾是巴国的首都,而涪陵当时就叫做“枳”,修这样一个公园,虽然我没有去玩过,但是我想大概是为了纪念这么一段历史吧。于是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我和文师父都在不断的把在博物馆看到的,觉得有价值的信息抄写下来,晚上就在住处分析和排列组合,这项工作非常耗时耗力,到了最后,我跟文师父也只整理了其中几个看上去好像有点关联的东西。根据博物馆的记载的位置显示,在石梁以北,面朝北山坪的那一侧,刻上了这么一段话:

  “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宗师推北宋。涪江流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换西川。”

  然后在这段诗的下面有一把小剑,剑把上有个小太极。剑是斜着的,剑头朝下,如果按照当初的方位来计算,这把剑应当是指向北山坪的。而这首诗的含义我们经过查询,发现其中“洛水”指的是现在的河南洛阳,涪江就是涪陵这一段的长江。从其歌颂的内容来看,无疑正是在歌颂程颐,因为程颐正是洛阳人。再加上程颐在点易洞参悟易经,石刻上的剑又指向点易洞的方向,丁前辈祖辈又都是住在北山坪的点易洞后面,虽然略显牵强,但是彼此都还是有一定关联的。于是我跟文师父分析好久,觉得这大概是几天下来我们所掌握的最有价值的一条信息了。我们也说好,若是这条路再走不通,那么我们就要把实情告诉老丁,说我们无能为力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出门坐船过河,给老丁打了电话,告诉他我们先去一趟点易洞,去那里看看能不能找到别的线索出来。来过涪陵很多次,这几天来回奔波老丁家和市区,点易洞一直都在被我路过,我却始终没能去一睹真容。于是当我到了那里的时候,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山壁上的石刻众多,其中甚至还有陆游的亲笔。地方虽然不大,但却尽是饱学之士留下的墨宝。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洞,洞门顶上写着“点易洞”三个大字,想来当年程颐是在这个洞里参悟易经的。不过在洞门的两侧,我惊喜地发现,那首在题刻上写下的“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宗师推北宋。涪江流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换西川。”如同对联一样一左一右刻在两边,进门处的地面上,也刻了把和题刻上的小剑一模一样的剑。剑尖所指向的方向,正是被淹没的白鹤梁。于是我和文师父暗暗庆幸,这次也许是运气好,找对了地方了。我趴下身来,仔细看着第上那把小剑。顺着剑尖所指的方向,一块砖一块砖的找过去,在距离刻有小剑的那块砖之外约七八块的地方,地上的砖面上,又刻了一段小诗:

  “正公点易寅啸论寒暑,清水化墨辰吟笑春秋。”

  这首诗我大概能够懂得,正公就是指的程颐,而这段肯定不是他自己刻上的。因为正公二字是在他死后才有的封号,而且我们看那排字的刻痕并不久远,边缘还比较锐利,这就说,这段文字是近代才刻上的,如若这一切跟丁家老前辈有关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这首诗就是丁老前辈自己刻上的。诗的意境略微有些狂妄,有些不羁,是那种空有本领却无处使力的无奈和自嘲。文师父看到“清水化墨”四个字的时候,他说,我知道这指的是什么了。我抬头望着他,他说,指的是洗墨池。

  我问他洗墨池是什么东西,文师父告诉我,离这个洞不远处的一个山壁暗角处,有个好像水槽一样的坑,坑里的内壁全是黑色的,但是水却是清亮的,相传是程颐当时在这里面洗笔,用墨汁染成的,于是叫做洗墨池。说话间他带着我走到了洗墨池边,当我正在惊叹这个池子的神奇之处的时候,文师父已经开始拿着罗盘在池子边比划起来了。我问他在找什么,他说,你没看到那首诗里的,寅啸和辰吟吗?寅指的是虎,辰指的是龙,拿到盘位上加以计算,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两个位,就好像是数学上说的横纵坐标一样,找到这个点以后,再看看里边有没有东西。经过一番折腾,最终把那个点认为是在洗墨池的右边下角处,我伏身去看,果然有一个小缝隙,我走到附近树边,折了一小段细细的树枝,然后伸到那个缝隙里去掏,掏出来一个大概只有拇指大小的,薄薄的小石片。上面刻着“寻得有缘,玄机尽在鹰岩正北,卯碑下。”字迹清晰,时间不会很长,一定就是丁老前辈刻下放在这里的。为了寻找到剩余的4把钥匙,我和文师父已经辗转了很多个地方,所幸的是这次没有找错,按照石片上所说,似乎那四把钥匙就埋在一个叫做“鹰岩”的地方,那儿的正北方有一块碑,就埋在碑下。

  我又糊涂了,求助的目光再一次闪烁向了文师父。文师父想了想说,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这里的鹰岩应该指的是“老鹰岩”。我问他那是什么,他说是目前我们所在的这座“北山坪”山巅的一块伸出的巨大岩石,因为从江面上看去,伸出的部分很像是一个老鹰的头,山体就是老鹰的身子,千年万年的伏在长江之上,像一只雄鹰,世代镇守着这片土地。文师父还告诉我,很多涪陵人在休闲之余,都喜欢到老鹰岩去登高望江,不过真正靠近悬崖的那一段却没什么人敢去。而那一段的方位就正好是朝北。我心想若是真的这一切的局都是丁老前辈在去世之前特意留给儿子的话,他一定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一个上了岁数的老师父,到悬崖绝壁上去挖坑埋钥匙定然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且他把条条线索设计得如此隐秘,也算作是保护了他自己的秘密,同时也是在考验自己的儿子,是不是真的和自己的本领算得上是有缘人。

  我问文师父,老鹰岩离这里远不远,他说,从背后的道观绕过去有一条路,一直走大概半个多小时就能上到岩上。于是我们收起寻到的东西,开始了又一次的跋涉。到了老鹰岩的时候已经接近下午2点多了,我们却还没有吃午饭。附近都是荒山野岭,即便是找到人家,人家也未必肯赏一口饭吃,于是我们就决定先把东西给尽快找出来,然后会老丁家里要他弄点吃的,我从第一次去老丁家开始,就对他家门口挂着的老腊肉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老鹰岩上,有一个小栏杆,上面写着请勿翻越,于是我们翻越了。继而走了十来步,就找到了小石片上说的那个小碑。与其说是碑,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界碑的指示碑而已。上面用朱红的字刻着“丁卯”二字,丁卯大概是1987年,有了这个卯字,我们就觉得已经是找对了地方了,于是眼看四下无人,我们动手开始挖了起来,没有工具,就只能徒手或是用一些长条石块之类的东西,在碑的北侧下挖大约两寸的位置,挖出一个小铁盒。铁盒的大小大约有拳头大小,表面锈蚀严重,原本的那些图案已经看不清到底是什么了,我们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打开铁盒,发现里面有四个抓绒小口袋,每一个袋子里,都装着一把老丁手里的那种钥匙。每个钥匙头上的字则分别是“鱼”“丰”“兆”“年”,加上之前那三把钥匙,连起来果然是“石鱼出水兆丰年”。

  我们非常高兴,现在钥匙和锁都有了,我们只需要把钥匙带回给老丁,然后让他自己决定怎么处理便是了。于是我们原路返回,在道观处选择了另外一条小路去了老丁家,进屋后老丁看到我们带着剩余的自己父亲埋下的钥匙回来,非常激动,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激动,他却一时难以定夺,自己究竟该不该打开那把锁。看他久久无法决定,我就告诉他,虽然这些东西不是你亲自找到的,可以说与你是无缘的,但是既然由于钥匙被抢而联络了我们,继而把这一系列的线索都找了出来,这说明这东西是跟你有分不开的关系的。而且那是你父亲特意留给你的,我觉得你应该认真对待。他思考了片刻,然后点点头,最后告诉我们,他决定要打开锁,看看自己父亲到底留给了自己怎样的东西。

  于是按照我们的指示,老丁先是把7把钥匙按照“石鱼出水兆丰年”的顺序排开,先拿起“石”字钥匙,像我之前的方法一样,在锁孔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然后扭开,接着取出那把钥匙,换了“鱼”,如此重复,当“年”字钥匙进去的时候,我们大家都非常紧张,因为不知道到底打开锁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情况。文师父此刻也用绳子围住了锁,因为他没有忘记所里面还有个被拼凑灵魂的小鬼,终于拧开了,当锁销弹开以后,发现它是个中空的圆柱体,里面卷着一张细细的小纸。文师父替老丁把那张纸给倒了出来,然后锁上了锁以后,才把红绳撤去。他把那张纸交给老丁,老丁又开始有些犹豫,也许是真相就要在眼前了,他紧张吧。他展开那张纸,上面却还是写着一首诗:

  “某某某某某,河山自在胸。大贤留归物,藏书文峰中。”

  这里的某某某,指的都是方位。

  新的难题又来了,丁老前辈也算是够会折腾人的,当老丁看到这首诗以后,他说他还记得在父亲生前有一次离家大概2天,回来之后他问他父亲去了哪里,他说去文峰塔了,会不会是那个文峰?文师父突然说,对了,我想起来了,文峰塔就是我们常常喊的那个“白塔”,在长江乌江交汇处的那右侧山顶上!我问他是不是我们每次下山坐船的时候看到的远远山上那个要倒要倒的塔?他说是的,而且这次丁老前辈把方位都标注了出来,不管文峰塔里有没有最终答案,但是至少那里是最后一个要去的地方了。老丁的伤势实际上也好的差不多了,他决定第二天跟着我们一起去文峰塔。所以当晚我没有丝毫客气地消灭了他的那块老腊肉。

  去文峰塔的路,非常不好走,路上文师父告诉我,那座塔是修建于清代,原本好好一座古建筑,却不知道是为什么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保护,以至于现在都变成了危房了。我说会不会是因为地方太偏僻没有多少人去那里,所以没有了人为的破坏,于是相对也算是一种保护了。文师父没有说话。到了塔下,杂草丛生,那座塔看上去快要倒掉的样子,我真担心我们上去以后就会随着它一起跟这个世界说拜拜。

  塔下的青石板上,到处都是一粒一粒像巧克力豆一样的东西,我看这周围并没有什么树木,那这些豆豆是从哪里来的,于是我弯腰捡起几颗,拿在手里,捏上去还水润润的,软乎乎的,像小时候玩过的橡皮泥。文师父看我一直把那些小豆豆捏在手里,突然不怀好意地一笑,问我,好玩吗?我点头说是,他又说,喜欢玩吗?我点头说是。然后他在我最兴奋的时候,告诉了我一个我无法接受的事实,他说,那是兔子和羊的屎。

  晴天霹雳后,我强忍住泪水在附近的草上擦了手上的屎,还有些在指甲缝里,无法铲除。那儿是山顶,附近没有水源,于是我催促着他们快点找东西,我要下山洗手去。文师父按照之前丁老前辈诗里面留下的几个方位,跟着我们一起爬到文峰塔的某层,接着在其方位指使的某一块六边形的青石地砖处停下了脚步。那块砖明显是被人翘起来过,因为接缝处的灰尘比其他的接缝处少了很多。我们伸手抠起那块砖,砖底下压着一个黄色丝绸包起来的包包,我们把它取出来交给老丁,然后还在砖的背面,看到丁老前辈刻下的一段话。

  那段话挺长,大概的意思就是早年间他无意当中在点易洞附近找到一个神龛,神侃的佛像底座下,发现了一张古老的生羊皮,羊皮上写的内容全是程颐当年悟经的心得和一些对后世的见解,但是在落款的地方,写下羊皮书的作者,竟然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朱熹老先生,因为朱熹也曾经到过北山坪,他和程颐一个死了另一个还没出生,但是朱熹十分钦佩程颐,也就来寻他的迹,后来在自己的参悟途中,融合了大量程颐对易经的见解,两人就成了著名的“程朱理学”。那份羊皮书上记载着程颐当初预言千年后的事情,这也是易经之所以神秘的地方,推算,有根据有逻辑,却永远无法证明。丁老前辈早年被人迫害,于是不敢再过于高调,就把根据程颐朱熹的易学知识自己加以研习,写了一本《丁氏易理》,一并埋藏于此。老丁打开那个黄丝绸包,一本蓝皮的线状手写书,上面写这《丁氏易理》,还有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羊皮书。我和文师父接过羊皮书仔细查看,我倒是看得有些恍恍惚惚的,但是文师父却非常惊讶,惊讶到他激动的有些颤抖。他告诉我们说程颐当年参悟的时候,走了些偏路,在他写的东西里,他曾预言千年后的涪州,将会“巨鱼翻江河,硕鼠破地宫”。

  我问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说太准了,虽然时间没有到1000年,但是事情却是真实发生了。我听得一头雾水,要求他给我解释一下,否则我将把捏过羊屎的手指伸进他的嘴里,他才告诉我,涪陵在90年代曾经发生过两件大怪事,那种怪法,不只是不合乎常理那么简单,而至今都没有个准确的官方说法。他说,90年代的时候,有两条巨大的鱼在长江乌江交汇处,掀翻了一艘河砂船。之后新闻出来说那是两条回游到长江上游的巨型中华鲟,目前这两条中华鲟被圈养在宜昌的某个水族馆里。而关于硕鼠这个,也是在90年代的时候,有工人在维修下水管道的时候,发现几只巨大的老鼠,我问他有多大,他说他没有看见过,据说比人还要大。咬死了一个工人后,市民开始恐慌,后来有官员出来辟谣,一会说这件事子虚乌有,一会又说是老鼠受到污染而变异,至今也没个准确的说法。文师父说,作为一个千年前的古代人,竟然能够准确预测到涪陵这小地方发生的事,易经实在是太神奇了。

  我很惊奇,也对我们这行的先人们肃然起敬。在翻阅的时候,老丁发现书里面夹着一封父亲写给自己的信,信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老丁看过以后激动地流泪了。解开了所有的秘密,我们从文峰塔回到老丁家,接下来的十来天,老丁非常慷慨地把他父亲留下的典籍给我们参阅,不得不说,我们常常自命不凡,觉得以前的人老土,谁知道前人的智慧,我们这些黄毛小子根本就无法比拟。所谓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在说我了。看过丁老前辈的手记,受益匪浅,也为我今后的日子重重加上了砝码。

  那次之后的再一次见面,老丁已然成了北山坪上的一名居士,据说研习其父亲留下的典籍略有小成。枇杷也不种了,靠什么吃饭我也不知道,他也沉稳了许多,问起来的时候总是笑而不语。老鹰岩、白鹤梁、文峰塔三个地方在地图上形成了一个三角,而三角的中央,便是点易洞。不得不说的是,这一切仿佛早已注定。

  遗憾的是,在2009年的时候,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幕了,人们在感叹这水文史上奇观的时候,当局却以“危害河道”为由,炸毁了老鹰岩。长江上的老鹰没有了,那个铁三角也因此缺了一块。说不遗憾,因为那无非就是块巨型危岩,说遗憾,若是老丁的故事晚了那么几年,或许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再知道这中间的故事。听说老丁在熟读《丁氏易理》后,将其献给了国家,目前此书被中华民俗博物馆收藏。

  文成君前辈,2009年9月27日因心肌炎去世,那天是我的生日,而我却成了唯一给他扶灵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