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 第107节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107节

作者:春山有信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2 16:39:54 来源:免费小说

  于是在结尾他说: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这篇文论写得短小精悍,文气畅达,观看水镜的大多都是内行,自然知晓其中妙处,如贾谊、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等人早就在第一时间将之抄录在纸上以反复阅读,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也是频频点头,夸赞苏洵论点精当见解卓越,甚至已然动了写折子面呈君王的心思。

  开玩笑,知道了靖康之耻还不赶紧亡羊补牢,等着当千古罪人吗?

  秦朝。

  六国贵族纷纷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态,咸阳宫中,嬴政的脸色不辨喜怒,突然问道:“李斯,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被点名的李斯心中一凛,暗自叫苦,斟酌着道:“若说文气,纵横捭阖,却也精到,只是这结论……似有武断。”

  “呵~”嬴政轻笑一声,似乎丝毫不受影响,“六国之败,岂在一端?他自言他朝事,与朕何干?”

  说到底,苏洵想要论证的,不过是宋不该苟合罢了。

  李斯明白自家陛下的意思,拱手再拜:“陛下明达。”

  嬴政束手,他其实隐隐可以感觉出来,秦在后世必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否则后代文人不会多有言谈。后代王朝总要总结前代灭亡之因,那秦呢?后人会如何分析秦之败亡?

  【应该说,苏洵的认识是深刻的,不过显然,没有人听,连他的儿l子苏辙后来都主张弃边,苏轼似乎对武将也颇有微词,好像还嘴过卫青吧!宋朝有些士大夫的局限性实在太大了。】

  啊这……

  众人觉得自己的滤镜有点碎:“苏家兄弟,怎么这样啊!”

  未央宫。

  刘彻没好气地让人将桌上的《赤壁赋》收起来并决定一个月不看苏轼的诗文,还嘴卫青,诗词写得再好都没用!

  宋朝,汴梁馆驿。

  猝不及防被cue到的苏轼苏辙两兄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面前的苏洵一拍桌子喝道:“混账!”

  苏轼一个激灵拽着弟弟赶紧跪下。苏洵看着面前排排跪的儿l子很铁不成钢:“你们……为父的文章你们是一点都没读啊!弃边,亏你想得出来!”

  “父亲大人勿怒,孩儿l只是一时糊涂!”反应过来的苏辙赶紧认错。

  “糊涂吗?多读书就不糊涂了。”苏洵笑得相当和蔼,“今晚将《六国论》诵读百遍,不读完不许睡觉。”

  好好的儿l子一个不留神长歪了,老父亲表示很糟心。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宋朝的种种行为和建国初期作对比。在新中国初立、一穷二白的年代,我们却敢于迎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御敌于国门之外。哦,顺便说一句,对面是十七国联军。】

  “嘶~”

  有人倒抽一口凉气。

  “十七国联军!”

  不少将领开始咋舌,这玩意儿l,是地狱级难度吧!

  众人都精神恍惚地听水镜里继续讲述:【为什么抗美援朝被称作是立国之战,是因为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脊梁。经此一战,世界终于认清了中国人民抗争的决心——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此后七十余年的和平,皆有赖于此。

  我们或许缺少精良的武器装备,但从不缺乏抗争的决心,因为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必然挨打。跪,是跪不来和平的。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最后一句说得掷地有声,短暂的沉默之后,众人都忍不住纷纷叫起好来。

  未央宫。

  刘彻只觉这句话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不错!若无强大之兵力,如何护卫疆土、保境安民?王朝尊严,只有自己能给!”

  秦朝。

  嬴政也对这句话赞叹不已:“落后必然挨打,跪不来和平。我秦先祖筚路蓝缕,才得以东出函谷,逐鹿中原。秦若不强,必将被其余六国鲸吞。后世哪一朝不是如此?偏偏宋朝不懂得这个道理。”

  唐朝。

  李世民咂摸着楚棠这番话里的信息,后知后觉地感到心惊:“一穷二白,迎战世界最强的国家,还是在立国之初,这个新中国,武德也太充沛了吧?!”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他觉得振奋的话,这抗美援朝就让他感到不可思议了,那可是一挑十七!还挑赢了!

  底下的臣子也震惊得几近失语,隔了好一会儿l才找回自己的声音。

  “落后必然挨打,后人一定是经过惨痛的经验,才悟出这样的道理。”魏征难得叹息,“这些个后人,有骨气。”

  “是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一击之胜,余威自然可震殊俗。说出这句话的人有魄力,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更有魄力。”孔颖达的眼睛亮晶晶的,显然也对话里的人敬佩不已。

  明朝。

  朱元璋敛了敛神色,对着底下的儿l子说道:“再明白咱先前为什么说要富国强兵了吧?”

  众皇子闷闷地点头,先前因着日军侵华的事,他们还想着先去把日本灭了,但外敌哪里是肃得清的?没有日本还有别的国家,只有做到自身的强大,敌人才不敢觊觎。水镜真是给他们好好上了一课。

  北宋。

  赵匡胤垂首沉思,他明白楚棠的意思。她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却不惮与迎战世界之强敌,赢得惨烈,也赢得漂亮。

  可大宋呢?

  靖康之变犹有良臣百姓,君王却屈膝求和;南宋历朝分明有仁人志士,却一再和议伏低做小,甚至是他这个开国之君,也未曾拿出应有之魄力,反倒让弟弟篡位,又留弊于后世。

  想到这里,赵匡胤的神色坚定起来:“来人!宣二府三司百官前殿议事!”

  弊政已知,不可不除。他郑重地铺纸提笔,将先前默记于心的《六国论》抄录于下,又将楚棠最末说的那两句话也抄了下来,命人张贴在前殿。

  同一时间。其余朝代的良臣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也纷纷进宫面圣,整个宋朝忽然紧张了起来。

  李府。

  李清照提步出门,看向天幕中犹泛光彩的水镜,这面水镜透露了她的生平,明示了大宋的屈辱,可似乎也带来了生生之望。

  她抬手,似是想要触摸这机缘巧合的神迹,却只听得镜后之人对自己的清浅总结——!

  第91章 永遇乐、声声慢作业+青蒿素序

  【历史的镜鉴从来以血泪铸成,那样沉重却又那样容易被忽略。或许我们本不该说那么多历史,但辛弃疾也好,李清照也罢,都是历史中的人物,是当时的历史熔铸了他们的血泪与词章。幸得春风词笔,犹有愁思不平,流响后世。

  李清照的悲哀,实际是两宋之际所有人的悲哀。后来的后来,山河破碎风飘絮,各人身世也如雨打飘萍般浮沉无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樱桃进士蒋捷遗憾的,哪里仅仅是流逝的光阴?

  我们有幸在词里看到了李清照挣扎的灵魂,痛她所痛,哀她所哀。也便记取了她的惆怅,她的心性。】

  楚棠说得认真。

  【当年,李清照同丈夫赵明诚回到青州老家,筑归来堂,以示归隐之意。归来堂,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她又取文中“审容膝之易安”一句,为自己取字“易安”。进一步表明自己自己的安恬闲适之意。

  彼时夫家深陷党争风波,公公赵挺之病卒,赵家难在京师立足,青州旧居的生活不复昔日优渥,可李清照却恬淡自处。

  “易安”二字,是她的明达,也是她的心中所愿。

  可那时的她怎么会想到,这不过只是她波折人生的序幕而已。她叫易安,而,时代浪潮的翻覆下,这样一个女子到底是“难安”了。】

  略带叹息的声音下,是忽然动起来的画面和随之而起的悠长歌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个字一个字如珠落玉盘,又似雨打梧桐滴滴敲在众人的心上。歌声里,那耀目的女子衣衫轻薄饮酒行舟藕花深处,归来于灯下吟一阕记游佳篇;

  她朱唇轻点良人相伴漫步灯火阑珊,换得一二金石字画细细赏玩;她劳燕分飞良人痛别,她乱世浮沉不得安息,她独上小楼满怀愁绪一潸然,却只怪花色残……

  一切的吟唱,一切的咏叹,都凝结在一个背影、一本泛着沧桑的《漱玉词》。

  歌声消散,李清照久久不能回神。那是她未曾经历的波澜壮阔的一生,那是她不曾获知的跨越千古的惋惜惦念。

  她心中忽然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后人通过她的诗文试图触碰她的灵魂,又用一段段亦古亦今的文字试图与她交心,知音千载,不外如是。

  她提笔,凭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将刚刚吟唱的词句一一抄录,也算成全一段心神交汇。

  东晋。

  陶渊明浑浊的眼中隐有水光闪过:“李清照有易安之性,命途却与她难安一生,上苍何其残忍。”

  唐朝。

  李白对这个与自己同姓的小辈又是欣赏又是心疼:“明明身处繁荣之邦,却遭如此离乱,宋朝真是……唉!”

  尚在盛世的诗仙无法想象“茫茫走胡兵”的安史之乱,自然也无法想象异族入侵、江山倾颓的宋朝,锦心绣口的诗人第一次无言,烦闷地灌下一杯酒。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人别开眼,既怜后辈遭遇,又痛宋室江山。

  另一边,卓文君班昭蔡琰上官婉儿薛涛个个叹息,她们最初还不服这“千古第一才女”的名头,自忖己之才思不亚于李清照,可才思笔力或有比肩之机,情志之厚重却如何企及?就像水镜说的,李清照是在用血泪写词啊!让她们如何比得过?

  一众女儿低眉:“虽是如此,却幸无此笔。”

  唯求安平世。

  坊间,许多倡优歌伎默默将刚刚那首歌的歌辞和旋律记了下来,即使这首歌中的唱法与她们所习惯的有许多不同,她们却还是想以自己的方式给那位才高疏阔、一生动荡的女子送去一些感佩与安慰。

  更有女子深感于李清照的家国大义慨然情怀,将之作为自己一生操行的榜样。很多女童也自发学起了李清照的诗词,明清两代的《漱玉词》果然更难寻了。

  【诗言志,词为心。说到这里,大家心中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

  那么,除了常规背诵之外,我们这次的作业就是——请大家以“幼安,我想对你说”或“易安,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辛弃疾或者李清照的独特的感受。

  二者任选一位就可以了哦~

  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请大家积极完成作业。喜欢的话一键三连,我是楚棠,我们下节课再见!】

  水镜结束,众人沉默了一下,或多或少都松了口气。一首《永遇乐》,一首《声声慢》,承载了两宋几乎一大半的历史,其信息量之大还需要他们进一步揣摩和吸收。尤其是宋朝,诸代皇帝和大臣简直人人自危,油然而生一种紧迫感。

  汴京。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撑着座椅站了起来,极为郑重地点上了水镜上的大拇指按钮,发自内心地感谢这来之不易的机缘,随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就水镜中提到的问题和文武大臣商议起来。

  秦朝。

  嬴政向李斯招了招手:“先前说的诏书可拟好了?”

  优秀打工人李斯一秒get老板的意思,知道对方问的是之前亲口给辛弃疾颁下的诏令,连忙道:“已经拟好,陛下请看。”

  说着,李斯从袖中拿出拟好的诏令呈与嬴政。嬴政接过端详一番,郑重地在左侧印下印玺,点下水镜上的“提交作业”,然后将诏令的文字一页对准作业提交的区域。

  只听“嘀”的一声,诏令上的内容原原本本出现在了水镜上,帛书变成了白底,连古朴的秦篆也变成了后世常用的简体字。

  “便把这诏令当作此次的作业吧!”

  李斯正再一次为屏幕上秦篆与简体字的对应关系感到惊叹,听到嬴政的话才回过神来,若有所思道:

  “辛弃疾毕生所求唯君王一,光复河山,陛下以此诏令示他,恰可慰千载壮士心,陛下仁圣。”

  其他人一听也明白了自家陛下的用意,纷纷恭维。嬴政本人对此不置可否,爱才惜才是人君的本能,可惜宋朝的皇帝不做人,好好的国之肱骨要这么折磨,看得他一肚子气。他们相距的时代太过遥远,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宽慰忠良了。

  嬴政鲜少有这样感性的时刻。

  汉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