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38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38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杨淑妃殿,李恪静静跪伏,他的视线从颇为素雅的装饰上一一扫过,这里朴素的不像是一位位尊四妃的寝殿。

  正如杨淑妃一直以来所恪守的,不争不抢,平安度日,李恪目光落在自己母亲身上,一个美丽的女人,娴静淑德,静坐时宛如娇花照水。

  望着跪在自己脚下的儿子,杨妃眼中噙满了泪水,一滴晶莹剔透的泪水落下来,泣声道:“你这孩子,怎么突然就要去那么远,哈拉和林,那是什么地方,听说长安北去六千里才能够到达,日后我们母子还有相见之日吗?”

  李恪膝行上前两步,再次头跪在地上,泣声道:“母亲,请原谅儿子不孝。”

  他不说别的,杨妃便知道这不是自己所能够干涉,只能又是一顿哭,然后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为人父母,还能如何?

  ……

  等到诏书下达后,大唐朝廷便开始紧锣密鼓的为燕王李恪的出镇做准备。

  这是整个朝廷最大的盛事,没有之一。

  一位出镇如此远的藩王,上一次还是汉朝时候,无双武襄侯洛世带着汉戾帝的儿子,在西域建国,最后汉宣帝封赐王位。

  即便现在刘姓后裔也还在西域繁衍,乃是昭武九姓国中的刘国,和赵国同样都是曾经统治西域的诸夏王族后裔。

  这二国也是极少数的,接受天可汗体系,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诸夏列国。

  所以李恪的出镇事关重大,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在如此强势的地位下,往草原上派驻一位宗王。

  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保证李恪的安全,如果李恪前脚到了哈拉和林,后脚就暴病身亡,那一切就如同笑话一样了。

  而且大唐还只能吃下哑巴亏。

  因为在草原上,死个可汗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从中原过去,水土不服死掉,再正常不过。

  所以李恪前往哈拉和林,随行的人就非常重要,在安北府有三千人,但这远远不够,李恪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班底。

  当初蜀王府的人,大部分都不适用于草原的环境,所以至少有一半都要重新换。

  而且。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从李世民下旨让李恪前往哈拉和林就藩,而且看态度,基本上此生基本上返回中原没戏后,原蜀王府的许多人就开始找关系,想要调出蜀王府。

  实际上就是不愿意跟着去哈拉和林受苦。

  去那里打个仗没问题,但一辈子乃至于以后的子孙都待在那里,就一个字,免谈。人家蛮夷还知道南国的花花世界好,矢志不移的南下,我堂堂诸夏贵胄,去放羊养牛,像话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初邦周的那群初代贵族,真是伟大到无以复加,放着王畿的好日子不过,前往那些蛮荒之地去开拓,而且那个时候的开拓可比现在危险多了。

  针对这种情况,洛氏自然祭出传统**,那就是以流代迁!

  岭南、辽东、西域都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不就是流放了一大堆人到那里,汉朝从刘邦清理造反的诸侯王开始,一直到先汉末期,都一直在流放,前前后后至少流放了超过五十万户到边疆。

  至于荆州、江东之类更是流放迁徙了超过一百万户,极大的压迫了那些山中百姓的生存空间,所以汉朝对诸夏开拓的功绩,是仅次于邦周诸国的。

  而大唐呢?

  从武德年间到贞观年间,这十八年的时间,有多少人家获罪?

  有多少人家被举家抄没?

  洛苏建议李世民从里面精挑细选一些有能力的人,让他们戴罪前往哈拉和林,如果能立下功劳,就恢复爵位、勋位,以及为父祖辈平反。

  这比当初汉朝的条件可好多了,汉朝想要返回长安,真的是看运气,而大唐可是有一个宗王在那里,能更快的出功劳成绩。

  而且李恪回不来,不代表他们这些人回不来啊。

  安西大都护府,理藩院以及枢密院,这不都是上升渠道?

  李世民的政策一出,不知道有多少人,找到曾经的亲朋故旧,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前往哈拉和林的名额。

  最终被确定下来的有十家。

  李世民又为李恪招募数千渴望建功立业的勇士,再加上释放赎罪的犯人以及犯人家庭,一共有一万户汉人跟着李恪往哈拉和林而去,李恪是亲王,本就有一万户食邑,他一下子成为了大唐唯一一个实封一万户的亲王。

  不仅仅是一万户汉人,李世民又封给他两千户被安置在河套的突厥人以及各部部众,这是因为在草原上,没有骑兵,就只能被动挨打,汉人中会骑马的不算多,李世民自然不能都给李恪。

  而且这些突厥人,可以教会随着李恪北迁的汉人,关于游牧的知识,到了漠北,那地方不能种地,天王老子去了,也只能放牧,也只能逐水草而居。

  这些随着李恪北迁的人,每千户分成一个单位,被称作“燕王十二部”。

  让所有人都有些没想到的是,在这其中,有一个人非常出乎人意料,竟然主动要跟着李恪去哈拉和林,那就是大儒孔颖达。

  孔颖达说,“自古以来,逃亡草原的汉人不可胜数,但最后都泯然于诸胡之间,虽然到了草原上,只能放牧,但圣人之言,也不能被放弃,如果草原上的汉人依旧能记得雅语,能记得之乎者也,纵然千百年后,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出身了。”

  人性之复杂,从他就可见一斑,李世民很是复杂的望着自己秦王府中的这个老人,最后没有劝说,让他随着李恪前往哈拉和林。

  朝廷对李恪出镇之事的重视程度,让无论是朝廷官吏,还是北方草原诸部,都能够感受到大唐朝廷的决心。

  ……

  贞观十年元月二十三,李恪在长安城外的十里亭和送别自己的诸王公告别,李承乾拖着腿前来,他和魏王李泰的关系不太好,但是和李恪的关系是不错的。

  他拍了拍李恪的肩膀,温声道:“三弟,到了哈拉和林要多往长安写信,不要让父皇和我们这些兄弟担忧,如果有什么需要的,你就说,我们在后面给你做后盾,总不至于让草原上的那些人欺负。

  你是大唐的亲王,是天子之下最尊贵的人。”

  李恪抱拳郑重道:“皇兄,此次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愿父皇、母后万岁万安,愿母妃安康,愿皇兄喜乐平安。

  弟会在哈拉和林为你们祈福。”

  微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冬季森森的寒意,李恪裹紧了身上的锦裘,与众人再次告别,他遥遥望着长安的方向,似乎依旧能见到那座巍峨的城池,下次回来是什么时候呢?

  前路会是什么样呢?

  李恪心中也有些没底,哈拉和林会是埋葬他的深渊吗?

  ————

  在贞观十年的时候,蜀王李恪受封燕王、烈日可汗、安北大都护,成为了大唐帝国在北境的最高政治领袖,当时的人只将其视作传统的藩王出镇,但以后世的目光来看,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恢宏时代的开幕。

  我们将目光投回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位号称古往今来智慧第一的大唐国师,不禁想要问,当有人用“血腥的盛唐”来形容这个辉煌至极的王朝时,国师洛苏是否清楚自己掀开了一个血腥的时代呢?——《唐帝国兴衰史》

  第911章 皇后崩

  贞观十年的大唐,经过李世民等君臣的励精图治,已经不能用蒸蒸日上来形容,而是一个巅峰往另外一个巅峰而去。

  天下彻底从隋炀帝带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尤其是同时在两个君王治下生活过的,颇有种从地狱升到天堂的感觉。

  毕竟杨广这种古往今来第一暴君,和李世民这种能竞争古往今来第一圣君的君王,时代这么相近,也算是绝无仅有。

  太子李承乾按部就班的跟着李世民学习处理政务,对于李世民宠爱魏王李泰,也不再抱有什么多余的心思,东宫中的当朝重臣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尤其是洛玄夜的存在,长孙皇后也和他讲过,让他安稳做事即可。

  时间就在这种平静中缓缓流逝,李世民在太极殿接见诸州刺史,又在秦州接见诸国使臣,有遣唐使来到大唐,李世民让理藩令接待。

  正如一切顺利的贞观九年,贞观十年似乎也会在这种日渐煊赫的氛围中过去,但上天从不让人永远幸福。

  长孙皇后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不是风寒和风热,这些病已经基本上,可以被洛氏治愈,而是气疾。

  实际上长孙皇后一直以来都有气疾的疾病,这是一种从娘胎就带有的疾病,正如李氏皇族的风疾一样,在晚年折磨着李渊。

  ……

  昔日繁华璀璨的太极宫,此刻却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沉寂与哀凄。

  熠熠生辉的金碧辉煌,盖不住如今的黯淡无光,就连雕梁画栋上的朱漆彩绘,似乎也随着长孙皇后的病情而失去往日的鲜艳夺目。

  殿内精巧的熏香炉中,香气已不再如常般浓郁,而是若有若无地飘散在空气中,夹杂着一丝丝药物的苦香。

  “陛下,皇后的脉象几乎沉寂,药石无救了。”

  被李世民从弘文馆中召来的洛玄镜,带着丝丝哀愁,做出了有些艰难而无情的判决。

  听着这位圣手的话,李世民眼中的光一下子暗淡下来,眼泪几乎在瞬间就充斥了他的眼眶,完全克制不住的流下。

  这世上或许有许多无情的帝王,但绝对不包括他。

  华美的珠帘半垂,映出长孙皇后卧于病榻的身影,她曾经明眸皓齿、神采飞扬,如今却形容憔悴,昔日的红润已被病痛消磨殆尽。

  李世民缓缓上前将她拥在怀中,紧紧抱住,泪珠一滴滴落在她苍白的脸颊上,长孙皇后却轻笑着抚摸着李世民的脸颊,“看来妾身是没有机会再陪陛下走下去了。”

  洛玄镜悄无声息的离开这里,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分别在内殿和外殿,听着这对帝后最后的告别。

  历史上,皇后大多并不与皇帝埋葬在一起,而是在帝陵旁边重新建立一个陵寝,但长孙皇后不愿意那样,她颇为艰难的带着浓重的病声道:“修建皇后的坟墓,消耗太大,现在大唐好不容易恢复过来,不要因为我而徒劳,你的帝陵已经大致建好,便先将我放进去,待你百年之后,再和我合葬,好不好?”

  帝后同穴!

  这是长孙皇后的愿望,在往昔之时,那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母仪天下的光辉,但现在,李世民却仿佛见到了当初那个向他撒娇,言笑晏晏的少女,他泣声道:“好,好,我们生同寝死同穴,生死都不分开。”

  长孙皇后很是欣喜,剧烈的情绪让她又重重的呼吸咳嗽了两声,接着说道:“我这一生,很幸运,遇到了你,临了的时候,想着说些什么,最后想到了我们的孩子。

  我们的四个女儿。

  长乐嫁给了君成,那是个好孩子,我不担心她,衡山还小,但你给他定了君烈,雍国公的孩子,我是放心的。

  晋阳和新城,都还小,我知道你想把晋阳许给周郡王的次子,我觉得可以。

  只有新城,才刚刚断奶,以后要你多费心了,她们三个孩子,都还不懂什么叫做生离死别,就不要让她们来见我了。”

  长孙氏就如同拉家常一样,絮絮叨叨的说着家长里短。

  “我们的三个儿子,承乾是个好孩子,但是腿瘸了之后,就有些自卑,有些任性。

  我总是记得,当初兵荒马乱的时候,他那么小,我不忍心见到他难过。

  其实我很担心你废掉他,你多看看他,他其实很好,很好。”

  长孙氏心中的担心很重,这个聪明至极的女人,很清楚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是因为李承乾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长孙氏,因为周郡王洛玄夜,这两个对李世民影响最深的人,一内一外,才保住了李承乾的太子位。

  至于魏征和李靖,以及东宫眷属,是给外人以及李承乾看的,是为了压制其他人的念想,是为了正人心。

  如果将李承乾的东宫称作大厦,那长孙皇后和洛玄夜才是他的根基,其他人都是外表装饰的物品而已。

  李承乾跪在内殿后,低声的啜泣着,在他最为焦躁的岁月中,来自母亲的安慰,总是会让他回想起当初躲在母亲怀中的温暖。

  其实他比长孙皇后想的聪明一些,他又怎么会不知道,在他的太子之路上,他的母后所发挥的作用,不比他的姑父周郡王差呢。

  “青鸟和稚奴……”长孙氏没有再说,转而说道:“我们长孙氏,因为我的缘故而拔擢了高位。

  我的兄长没有洛氏那种出众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却成就了宰相,这是和我的初衷所不相符的,这是祸乱的根源啊。

  如果可以的话,仅仅赐给他们衣食就可以了,不要给他们高官显爵,我很是担心。”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