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794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794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但慕容恪却不同意,还用那些大道理压她,说什么现在燕国疆域不够大,人口不够多,如果全部都封给诸王和诸公侯,再加上士族隐匿的户口,那朝廷可以使用的兵卒就会特别少,那样对国家社稷是不利的。

  这就让她很是愤慨,自己不过是给儿子们要封地而已,这有什么不对的,而且偌大一个燕国,怎么可能封几个王就没有土地和人口了。

  况且封了王之后,她的儿子们依旧可以率领大军给大燕作战,又不是封过去之后,就不算是大燕的子民了,现在早就不是邦周时期的那种裂土封疆了,就藩而已。

  所以太后就觉得这是慕容恪故意针对她,尤其是发生了慕容垂这件事后,她就更愤怒了,原来你慕容恪不是不愿意封王,你是不愿意给外人封王,给你自己的弟弟封王的时候,非常舍得。

  河东郡啊!

  一个河东郡比一个并州还要富庶,比一个并州的人口还要多,地理条件也优越到了极点,这么好的地方一封,再加上慕容恪的太原郡王,慕容垂东可进并州成割据之势,西可进关中,成西秦之势,可谓是得天独厚,你慕容恪安的什么心?

  虽然太后没有将这些话明着说出来,但她内心中就是这么想的,怀疑,深深的怀疑,对任何可能夺取皇位的人都抱有怀疑。

  见到太后是真的愤怒,她的兄长拱火道:“太后,不如向河东传令,说是前些时日卜卦,说现在妄动刀兵,对我大燕的国势不利,甚至可能会影响我大燕的国运,然后将慕容恪召回来。

  这样慕容恪不能继续在河东立功,慕容垂的功劳也可以分给几个人,或者将河东郡王的位置缩小一些,总之不能让他们占据河东郡。

  现在魏国在河东郡苦苦支撑,不堪一击,谁去都能够获胜,等到将慕容恪叫回来,臣愿意率领大军去征讨河东郡,一定能够立下大功,到那个时候,倒要看看慕容恪还拿什么来阻碍我们。

  而且太后你还能将皇次子和皇三子封在河东,一个封晋王,一个封河东王,再加上一个我家的郡公,倒要看看区区一个太原郡王,能够掀得起什么浪花来。

  待过几日的大朝会,臣会找人反对这件事,太后不必担忧。”

  不仅仅他一人,太后身边亲近的宦官也适时的助攻,慕容恪这个人在政坛上有些人品好,自然就会招惹一批人,这甚至都不由他自己能够决定。

  燕国太后本就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这种人实在是太过于多见。

  很轻易的就能够相信谣言,很轻易的就会被调动情绪,很轻易的就会认定一个事实,很轻易的就会相信那些貌似有逻辑的话,这种人,在任何时候,就只会是那些聪明人的炮灰和工具,去完成一件又一件别人想要利用的事。

  在这些声音中,燕国太后已经有些无法理智思考了,她最后的顾虑还是慕容恪的积威,让她最后迟疑的说道:“还是等朝会上看看其余大臣如何说,大战一起,不是那么容易停下来的,我一个妇道人家,哪里懂这些呢?”

  话虽然这么说,但她的精神早就已经动摇,这一点自然被其他人所掌握,奸计将要得逞的目光出现在所有人眼底,还带着一丝丝的阴狠,慕容恪啊慕容恪,你不是天下无敌吗?

  你不是骄傲至极,看不上我们这些人吗?

  等到你身陷囹圄的那一天,我倒要看看你还怎么摆出你那副脸,用那些蔑视的眼神望着我。

  阴影落在皇宫中的每一处,无论是魏国还是燕国,传说中皇宫是天下最辉煌的所在,但细细看去,却只能从这里看到无数的肮脏和阴谋。

  ……

  大朝会的时间终于到来了,本来群臣以为就是一次比较正常的大朝会,从河东战事开始,基本上大事都是围绕着这场战争,直到慕容恪的那封信在朝会上大白于天下。

  群臣先是振奋于慕容恪又在河东取得了如此大捷,但紧接着就被慕容恪后面的封赏所震惊,如果这份功劳真的是慕容垂打出来的话,群臣认为这个封赏是很正常的。

  慕容垂毕竟不是慕容恪这个伪宗亲,他是正儿八经的慕容燕国建立者燕武帝慕容承光的儿子,先帝的亲兄弟,当今皇帝的叔父,仅仅凭借这个身份封王就没有问题,立下战功封个大郡的王,也算是合理。

  在燕国中,血脉和战功最关键,这本就是一直以来的规则。

  但朝堂上一半臣子却低着头不说话,他们实在是太明白为什么太后和皇帝要将这件事拿到大朝会上商议,这分明就是不愿意给,但是又不好直接拒绝,所以得有人给他们找理由,然后他们再以有人不同意为由拒绝。

  但这件事谁敢接?

  那些在太后和慕容恪之间中立的官员是万万不会趟这摊浑水的,无论是谁都是他们得罪不起的,还是看着双方斗法就好。

  实际上这种朝会上的大事,也就是一次各派系力量的展示,慕容恪一方的官员当然是赞同这个提议,理由也很简单,先不说这本就是慕容垂应该得到的,就说这笔大封赏到了前线,可以大大鼓舞士气,对战事的进行是有极大好处的。

  但这个时候,太后的人出列反对道:“陛下、太后,臣有一言,还请诸位静听。

  自古以来,有论功行赏一说,但都是在战后进行封赏,又有多少是在战前就进行封赏的呢?

  河东战事还没有结束,这个时候就封赏辽东郡王,臣以为是不妥当的。

  虽然这么说有长他人志气之嫌,但臣还是要说,如果后面我大燕遭遇失败,辽东郡王遭遇失败,那封赏给他的河东郡王,要不要收回?

  堂堂郡王之位,在短短时间之内,封赏又收回,这难道不是对郡王之位的亵渎吗?

  这难道不是视国家制度为儿戏吗?

  臣以为,不能封赏,待战后再计算所有的功劳一同封赏,这是臣的一点浅薄之见,却满是拳拳之心,还请陛下、太后亲鉴。”

  燕国太后眼中满是惊喜,没想到自己的兄长竟然能找到这么伶牙俐齿的人,这番话有理有据,真是个极好的台阶可以下。

  慕容恪一方的官员见状自然不可能认输,况且这番话中当然是有极大破绽的,自古以来,在战时就封赏的比比皆是,尤其是为了激励士气,多的是直接在阵前发军饷,这根本就不能称为儿戏。

  至于封王又夺爵,这种事难道还少吗?

  有功赏,有过罚,这不仅仅不是儿戏,反而更能让人对国家制度产生敬畏之心,就算诸侯王都要遵从这个条例,更不必说其他人,可以有效震慑燕国中的其他权贵。

  但他们刚想张口,就被有备而来的另外一个人打断,是监天司监正道:“太后,臣夜观天象,有荧惑星西移,这是不祥之兆啊。”

  太后心中暗道:“来了,来了。”

  面上却装模作样的高声问道:“不祥之兆?可有解释?”

  监天司监正躬身肃容道:“启禀太后,臣测算后,荧惑星往西移动,应在了此番和魏国的大战上,臣卜卦后,得到的卦象是,在河东的这一场战争,就算是最后胜利,对我大燕的坏处也极大,会给我大燕迎来灾祸,甚至会影响我大燕的国运。”

  “什么!”

  殿中已经是一片哗然,太后难以置信的问道:“你确定吗?真的会影响我大燕国运?”

  监天司监正依旧是肃容道:“臣不能确定,但卦象上是这么显示的,臣只是因为,应当使太后和陛下知晓,于是告知。”

  太后直接站起身,环视众人道:“卜卦事大,立刻向西征大元帅,太原王慕容恪发金令,率领大军,回返蓟城!”

  回返蓟城!

  殿中一时寂静!

  ————

  魏有承嗣,故有汾水之败,几至丧国;燕有奸后,故有金令催迫,未竟全功,自古君昏而臣贤者,何其多也,盖君者,国之大也。——《帝范》

  第821章 慕容恪!

  金令送抵河东。

  燕军大帐中,一片肃杀之气,几乎每个人脸上都充斥着愤怒,眼神在朝廷使者身上游曳,杀机凛冽。

  朝廷使者望着慕容恪有些畏惧的说道:“大元帅,太后下令,让你班师回京,这便收拾一番,随咱走吧。”

  慕容恪眼神暗沉,坐在帐首头也不抬的说道:“使者先行回转禀告太后,战事紧急,不能回转,待打下河东后,本王会向太后请罪。”

  使者不敢多言,赶忙离开。

  使者刚刚离开营中,慕容恪的部将就忍不住了,咆哮着怒吼道:“奸后,昏君,大军在外,竟然以如此荒谬的理由让大军返回,大燕的朝政就败在他们的手中。

  朝廷上的那群大臣是吃干饭的吗?

  这样的乱命怎么能够送到前线,若是让士兵们知晓,立下大功不仅仅没有赏赐,还要直接班师,那些贵人就不担心哗变吗?

  大王,这等乱命万万不可遵从啊。”

  这番话说到了众人心里,有功不赏,有过不罚,这是人心不公的最大问题。

  尤其是燕**队中有不少胡人,这些人作战是勇猛,但对赏赐也最看重,如果有功不赏,这群人是真的会哗变的。

  慕容恪的性格,他们还是颇有几分了解的,行事过于光明正大,人品很好,是个恪行君子之道的人,正是因此,他才会越过那些真的慕容氏血亲,成为托孤之臣。

  慕容恪越是不说话,他们就越害怕。

  慕容恪这样的人,做他的属下当然是非常好的,毕竟他对下宽容,跟着慕容恪这些年,他们一个个不仅仅在官职上飞黄腾达,而且都富得流油。

  但慕容恪对下宽容是因为他这个人比较重感情,面对皇帝的时候,他也重感情,这就很难搞。

  作为一个派系的领袖,他是个有情有义的忠臣。

  在近百多年的天下中,非洛氏的上一个这种臣子,是汉国的诸葛亮,诸葛亮遇到的是刘禅,刘禅这个人的能力虽然一般,但他对诸葛亮是真的够意思,会让人产生一种君臣相得的欣慰感。

  但慕容恪现在呢?

  只让人感觉到不值!

  慕容恪眼中满是挣扎,最终还是将金令收在一个盒子中,而后站起身,带起沉渊之势,环视众人沉声道:“传令全军,攻下河东,为我大燕夺取这片至关重要的土地!”

  营中众人皆大声笑道:“遵命!”

  慕容恪选择了硬顶着金令继续进军,势要攻下整座河东。

  第三道金令传来。

  慕容恪掂量着手中金令,慕容垂冲进大营中,沉声道:“兄长,翼城已经攻下,于高粱亭破魏军,杨县、霍县等地的魏军投降,东部已经平定。”

  第五道金令传来。

  使者已经换成了太后身边的内侍,高声尖叫声:“大元帅,违抗君命,这难道就是您给陛下的答案吗?”

  慕容恪率领着军队越过绛县,驻扎在董池坡,挥了挥手,内侍便被直接带走,三日后,望着坡下的遍地尸身,内侍已经吓的哆哆嗦嗦不敢多言,慕容恪让他回蓟城去报信。

  第七道金令到来时,慕容恪正率领的大军围困最大的城池之一,安邑,他还是没有对朝廷的使者发脾气,只是淡淡的说道:“诸位贵使,如今正是战事焦灼之时,不如几位贵使,也前往攻城一战吧。”

  “大元帅,七道金令不能让你回军,这军队到底是你的,还是大燕的?你还是不是大燕的臣子?”

  慕容恪沉声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贵使还请回吧!”

  使者冷哼一声,当这句话说出口之后,有些事情就不需要再聊下去了,什么君臣之间的关系,都在这句话下,破裂。

  当使者离开后,慕容恪第一次深深闭上了眼睛,眉心间出现了疲惫,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想要做个忠臣何其难啊。

  营中众将望着慕容恪面上满是愤懑,却没有人说话,慕容垂暗自垂泪,却不知道说什么才能够安慰他的兄长。

  营中沉默了许久,慕容恪终于渐渐恢复过来,声音带着略微嘶哑道:“不要在意这些事,我等统率大军出征,就要为国家建功,攻下河东,回到蓟城后,本王会向陛下解释。”

  “是!”

  声音有些沉闷。

  士卒们自然不知道这些事,他们兴高采烈的随着慕容恪去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跟着慕容恪去斩获数不清的军功。

  战争是存在大势的。

  现在这个状态下的慕容恪,可能是他最强的时候,燕军所向披靡,安邑根本就不能阻挡他。

  安邑一战。

  魏军最后的反攻力量被慕容恪歼灭殆尽,这是一场比汾水之战还要重大的军事胜利,在这场战争之后,魏国国中的可战之兵,已经十去七八。

  两年之内,魏国都不可能恢复河东战前的军队配置,魏国从曹操时代传承下来的虎豹骑,全军覆灭,其惨烈可想而知。

  燕军一路衔尾追杀。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