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290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290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臣多次劝慰父王,言称能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已经是这世上最大的幸运。

  能够成为父王的子嗣更是素王庇佑。

  若是还不满足,想着去追求其他,那就落入了贪婪的陷阱之中,难道还能安稳的生存在这世间吗?

  父王听罢,只是老泪纵横,直到薨逝,不见笑意,臣心忧,臣心痛啊!

  大丞相远在长安,却能知晓父王之情,臣实在是感慨莫名,不知所言,只能对您一拜、再拜、三拜而已!”

  说完,刘沉真的向洛新三拜。

  大殿之中一片寂静,就连正在刷刷刷记录的史官都呆了一瞬,然后反应过来,飞快的将这一幕记录在书简上。

  洛新深深地望了刘沉一眼,他没想到小小的淮南国竟然有这样的大才。

  这样的大才若是不能做王,还有天理吗?

  众人终于听到了进入大殿以来,大丞相第一句带有感情的话语,只听他重重的感慨着说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啊,淮南王有你这样的儿子,想必是能够欣慰了。

  大汉以孝治天下,你这样的宗亲不加以简拔,是不合理的。”

  刘沉闻言瞬间头皮发麻,心脏激动到几乎就要跳出来的地步,脸上欣喜的神情几乎就要克制不住了。

  他赌对了!

  他不知道洛新的目的,但是洛新明显需要自己的父王有一个爱子的名声,有一个想要分家的遗愿,所以刘沉直接将所有的筹码都压了上去。

  不论父王说没说过,刘沉都必须要所有人知道,淮南王说过!

  我是他的儿子!

  谁能反驳?

  难道父王能死而复生揭穿我吗?

  父王啊,您只疼爱所谓的嫡子,这一生对不起我们兄弟几个。

  但若是能借着您让摄政大丞相赏识,日后儿子一定好好祭拜您,感谢您。

  刘沉的心中无数的想法翻滚,狠狠的咬住嘴唇强迫自己悲痛。

  他还没有被冲昏头脑,旁边还有史官在,决不能在史书上留下“父死子笑”的片言只语。

  刘沉将头低下去,闷声道:“孝,这是自然之理,大丞相以此简拔臣,臣愧疚。”

  洛新朗声笑道:“你这样的榜样应当宣扬,使得天下人都知晓,淮南国中父慈子孝,这是我大汉的教化之功啊。”

  离开皇宫的三人脸色都有些振奋,另外两人振奋之余有些担忧的问道:“兄长,您先前在殿中对大丞相说的那一番话是为何呢?

  淮南国中的情况虽然外人很少知晓,但是臣子都是知道的,您就不担心日后大丞相知道了真实的情况,反过来治您的罪吗?”

  刘沉闻言洒然一笑,底气很足的说道:“两位兄弟实在是着相了,大丞相天纵之才,执掌社稷数十年,这天下难道有事情能够瞒得住他吗?

  为兄所说的,是大丞相想要听到的。

  且看吧,为兄这一次为大丞相冲锋陷阵,我们三兄弟的命运就要发生改变了。”

  改变来的是如此之快,一阵风吹过长安城,拂过皇宫的屋檐瓦片和红墙,似乎一夜之间,洛新和淮南王三子的对话就传遍了长安。

  乃至于关中!

  乃至于天下!

  一道诏令从禁中发出,久久坐在长安城的洛新向着整个天下再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

  淮南薨,遣子入朝,陛见帝廷,新望之,欣然,谓左右曰:“此宗家俊彦,可为藩篱,吾当用之。”

  又闻淮南有孝顺事,问之,衡山曰:“臣父慈爱甚也,薨时尤念小人生计,臣听之,念之,侍之,不足称孝,不足道哉。”

  新曰:“圣朝以孝治天下,宗家之内有此彰显,吾掌大政,不赏不足以定人心!”——《汉书·东阿侯世家》

  第322章 惊

  “禀仁宗孝惠皇帝遗诏,代皇行事,摄政大丞相诏:

  淮南王薨逝,乃宗家之大不幸,帝甚痛惜。

  吾召见淮南王诸子,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却流落山东,不能为朝廷所用。

  淮南王临终之前所悲叹的,就是庶子不能得到朝廷的恩典,没有安身立命之地。

  朝廷忧,淮南王亦忧。

  吾思及民间百姓家有余财,纵然所分不同,但依旧是各有所得,又思及太子虽然承袭皇位,但诸皇子都能封王。

  由此观之,无论上下,贵贱,贫富,父母之爱子,皆是如此。

  淮南王这样的宗家长辈,让他带着遗憾而薨逝,不是孝顺子嗣应当做的。

  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却不去弥补,是有错误的。

  吾不禁要问,身为大汉最尊贵的诸侯王,上不与皇室同行,下不如百姓仁孝,这难道是应该的吗?

  兄长贵为大王,锦衣玉食,出入成行,诸兄弟却卑微寒酸,如此这般,兄友弟恭难道不是笑话一般吗?

  人生在世上,德行在先,才能在后,宗家乃是国之柱石,若是德行不堪,难道不是国家的灾难吗?

  吾受孝惠皇帝遗诏摄天下事,实在是忧虑啊。

  吾深思,昔年齐王吕城自降为公,高皇帝以齐地郡县,大封吕氏十三彻侯,直到如今,吕氏诸彻侯亲如一家,未生龃龉。

  这是宗家应当学习效仿的典范啊。

  以朝廷的名义,将淮南国平分给淮南王诸子,或许才能使淮南王遗愿达成,他才能含笑九泉。

  唯有如此,才能彰显朝廷的恩典,不偏不私,才能使诸侯王国族中和睦,才能使宗家俊彦报效朝廷。

  着文:

  晓谕天下。

  淮南王太子承袭淮南王爵位,国九江郡,淮南王三子为衡山王、庐江王、豫章王,王国规制、王国臣子、王国礼乐,都如同原先一般。

  四子各就其国,各安其位,衡山王、庐江王、豫章王,新做国主,此为朝廷莫大恩典,务必要尽心为天子守土,为天下治民。

  九江故郡,汉人稀少,土民众多,诸王要深耕之,勤勉用力。

  淮南王太子,陛下有感于淮南王国兄友弟恭之情,甚为感动,赐下布百匹、钱一万、玉三枚,以彰尔功。

  悉知。”

  诏令一出,天下皆惊。

  朝廷想要做什么,实在是太过于明显了。

  这些年朝廷一直以来以休养生息为第一要务,实在是没人想到洛新会做出这么大的动作。

  但仔细看一下现在的时间节点,的确算是近些年最好的时间了。

  这是刘邦崩后,长安朝廷第二次对诸侯王进行大动作。

  第一次是收税,那一次朝廷兵强马壮,开国功臣基本上都在,诸侯王对朝廷还比较忠心,于是事情还算是比较顺利。

  但是这一次呢?

  朝廷自然是愈发的强大,而且大丞相洛新和大将军韩信都还在世,英侯这位高皇帝时期的老臣虽然在政坛之中不怎么说话,但却是没人能够忽视的。

  这道诏令自然先是在长安城传开,然后信使向着四方传去。

  长安城的淮南国使团之人,脸都要绿了,万万没想到仅仅进了一次长安,淮南国四分之三的国土就没了。

  “朝廷这是想要削藩!”

  淮南国使团的正使愤怒的说道:“先王才刚刚逝去,朝廷竟然就这般羞辱,简直没有将我淮南国放在眼里。”

  众建诸侯以少其力。

  想出这个主意并不是多难的事情,毕竟力合则强,力分则弱的道理,大家都懂。推行这个政策的关键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拥有一份足以让诸侯王忌惮的实力。

  这份实力不需要超过所有诸侯王的总和,身为第一强的势力,只要能够同时战胜第二、第三就足够了。

  第二点就是要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推行。

  这个理由不是那种硬扯的最终只会引起战争的理由,而是符合当前天下价值观的、能够让朝廷处于道德至高点的、能够为朝廷争取到大量支持的理由。

  毕竟削藩是为了统合力量,不是为了打仗内耗。

  “内使,可要回返国中,朝廷的使团已经在路上了,实在是不知道王太后和大王会如何应对啊。”

  正使脸色阴沉,他是淮南王太子的舅舅,现在陡然听到这个消息,怎么能不心惊愤怒呢?

  但是他还是强行忍住愤怒的情绪,想赶紧离开长安,若是王国不愿意接受诏令,那淮南国和朝廷之间定然有一战,留在长安城中就是找死,若是王国接受了诏令,那他留在长安之中也没有价值了,“回淮南国,朝廷的诏令不是我们能够质疑的,听从王太后的命令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淮南国使团匆匆离开了长安城,同来时的喧嚣相比,离开时却非常的安静。

  与淮南国使团冰凉彻骨的心情相比,长安城的彻侯们开始躁动起来。

  当初留侯被赶出长安城,其他各家虽然没有大事,但还是感受到了皇室对功臣集团的疑虑。

  这是非常致命的,他们都是皇帝的近臣,家族的权势就是依靠和皇帝之间亲近的关系,失去了这些,几乎就失去了一切。

  现在朝廷发出了一个响亮的信号。

  这些人自然是想要奋勇向前,东阿侯府他们不敢去,但英侯府直接就被这些开国功臣的后裔踏破了。

  “英侯,吾对陛下一片忠心耿耿,若有战事,臣虽年老,还能披甲而战。”

  “……”

  “英侯,大丞相但凡有诏令,吾万死不辞,以报陛下啊。”

  甚至还有人直接通过张嫣的关系找到了宫中,张嫣对洛新无奈笑道:“大丞相,您是要对诸侯王国动刀兵吗?这些时日以来有太多勋臣人家来找予问您的意思。

  予不掌管军国重事,又怎么能够知道呢?

  实在是烦不胜烦。”

  洛新早就料到会是这个结局,这是他故意放纵的,那些留在长安城之中的诸侯王国使者,现在恐怕都已经非常紧张了。

  只见他微微一笑道:“太后莫要担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