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127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127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夷狄暴也,不可受圣人之道。”

  这犀利的一问,让墨者的眼神都亮了起来,杨朱将人拆解成个体,那么就必然面对一个问题,没有组织,要如何对抗有组织的蛮夷!

  你要人人贵生,人人贵己,那么你就要独自面对这天下之间的汹汹之势,因为面对胡人是可能要死人的。

  你燕国人有危险,和我齐国人、洛国人有什么关系呢?

  我要贵己、我要重生,我不贪图你的好处,但是你的危险你也自己应付!

  到底要不要去帮助和自己不相识的人呢?

  阳胜感觉自己从杨朱的理论之中,反而悟出了兼爱之中的道理,他有些激动的战栗道:“昔年齐桓公称霸天下之时,以齐国之兵相助燕国。

  若是依照你的贵己之论,想必这是错误的。

  但在诸夏大战时,燕国抵挡北方胡人,使齐国能够倾国而出,而免遭胡人的侵害,这不得不说是昔年存续燕国的功劳。齐人帮助燕人,最终让齐人存活下来。

  这说明只有兼爱天下,人人互助,才能以天下之力救一人,才能在己身遇到危险之时,最终救己!

  兼爱就是贵己,兼爱就是重生!”

  洛怀臣坐在阳胜身旁,有些诧异的望着他,实在是没想到阳胜竟然推导出了这么一套逻辑,直接将杨朱理论的根都刨了,这也太秀了。

  儒家听着阳胜的发问,只感觉头皮发麻,这种诡异的逻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是说不出来,这就是之前儒家面对墨家的感受,现在轮到道家杨朱了。

  杨朱同样深深地皱起了眉头,诸子百家的理论诞生的时候都是为了解决诸夏列国内部的事务,但不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从他们进入守藏室之后,视野的范围就会不可避免的扩大。

  墨子同样如此,最大的区别就是典籍之中开始带上了大量关于夏夷之间的论述,这就是阳胜为什么会直接夷狄来对杨朱进行打击的原因。

  杨朱思索一番道:“墨者兼爱,是损身利人,墨子前往吴国阻挡攻楚,若是直接死在吴国之中,那么万事皆休,所以兼爱不是贵己重生,阳胜子你错了。”

  杨朱是为了驳斥墨家,阳胜已经陷入自己的逻辑之中,同时开始思索,但是两人都未曾见到旁边的儒生已经激动不能制了。

  阳胜的理论没问题,只不过墨家兼爱不行,但是儒家有差别的爱,同样可以达到统合天下的效果啊!

  儒生们回想着上古圣王和当世的霸主,都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又想起夏夷之辨,隐隐约约之间似乎找到了某种一统的理论依据。

  杨朱又想到了阳胜话中的一个弱点,“阳胜子说,齐国援助燕国,最终燕国帮助齐国,得以存身。

  但若是齐国直接吞并燕国,守卫齐国的就变成了齐人,面对更加强大的齐国,或许胡人根本不敢南下呢?

  那么墨家所宣扬的非攻,岂不是在害人吗?”

  阳胜攻击杨朱的贵己和重生反而会害人,杨朱立刻反击,兼爱是害己,非攻则害人。

  毫不相让,抓住对手的核心理论一顿狠批,这就是学术辩论。

  儒生听着杨朱的理论心中的迷雾更是少了一些,王天下的大道似乎就在眼前了。

  杨朱和阳胜之间持续的辩论着,但是双方围绕着根本不断举例,但却没有办法攻破对方的阵营。

  反而是儒生的眼中神采越来越亮,最终两人中止了这一场辩论。

  黑和白之间是泾渭分明的,既然在理论上不能驳倒对方,那么就在现实之中打倒对方。

  洛宫。

  双方所辩论的过程自然会呈递到洛国公室手中,洛清翻看着杨朱的理论,感慨道:“这天下之间的才智之士真是越来越多了。

  道儒墨法,都是世间的显学,现在又出现了杨朱的学问,出于道,而不同。

  墨家出于儒家,最是反对儒家,杨朱之言则驳斥墨家,若是天下人真‘贵己’和‘重生’到他理想中的程度,就连国家和君主都没有了。

  阳胜这点说得对,诸夏若是无国,又怎么能够抵挡夷狄呢?

  难道杨朱还想要对夷狄传道吗?”

  杨朱的理论把洛清都整不会了,洛氏还从来没有过这么不认可一个人的理论,就连墨家的“兼爱”,洛氏都认为能够改造。

  但是杨朱的学说,太过精致,连改造的余地都没有,在现在的世界之中,必然走向极端的境地。

  混混沌沌之所,姬昭的身影在其间沉沉浮浮,这里没有光、没有太阳和月亮,没有花草树木,一道冥冥的意识在他沉睡之间,向着洛长的脑海之中传去。

  “!”

  洛长的神情陡然认真起来,皱眉思索了一番,对洛清说道:“清儿,现在开始挑选族人,准备编撰一部大典,名为《诸子》,将自老子和孔子以来的所有的典籍都囊括进去,告知后世。”

  ————

  在洛国学宫数百年的无数辩论之中,“墨杨之辩”的贡献依旧可以排到前十。

  这场辩论的双方,阳胜和杨朱都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所以在《墨子》和《杨子》之中,都没有完整的被收录。

  但是在儒家典籍之中,却对这一场辩论大书特书,当然是带着一种批判的叙述,儒家据此提出了一王天下的理论,这是它兴盛的根基之一。——《儒家新解》

  第128章 制典!让诸夏先贤光耀万年!

  姬昭还处于沉睡之中,这一场沉睡实在是太久了,而且还没有丝毫醒来的趋势,但是诸子百家实在是太过重要,冥冥之中,他还是向着子孙传去了朦朦胧胧的信息。

  洛国要编撰的这部大典,是要将诸子百家的学说一网打尽,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尤其是那些争锋相对的理论,是最珍贵的东西。

  这些各有道理却争锋相对的理论,能使人面对各种状况,不至于直接走向非此即彼的极端之路。

  “从《管子》开始,将这数百年之间所有圣贤之人所作的全部收录,不仅仅是儒道墨法,还有那些小流派的学问,全部都要收录。

  还要昭告洛氏子孙,自此以后要不断添加新学,作为传世之典,让千百万年之后的诸夏子孙,依旧能够见到无数年之前的先贤智慧。”

  洛长望着手上的戒指感慨道:“若是没有洛氏孜孜不倦的收集,数百年的战火不知道要遗失多少珍贵的史书。

  史书就是诸夏之人的根,拥有了史书,我们就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祖先都做了哪些事情,光辉璀璨的流传下去,夸耀后世。”

  宫室之中,洛国公室子弟的脸上全都是自豪的神色。

  千年!

  万年!

  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

  在诸夏列国之中,不论天子、诸侯、卿大夫,求的是数百年的富贵,若是能延续千年已经是上天庇佑。

  但洛氏是真的要存世一万年,乃至于万万年。

  洛长悠悠颂唱道:“素王的神灵在天上。”

  公室众人一愣,紧接着同声颂唱道:“素王的光辉万万年!”

  邦周万万年眼看是没戏了,但是诸夏会万万年,素王的光辉会万万年。

  而将这些辉煌传下去的,就是书籍。

  修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对于洛国这个有八百年修书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的原本书籍都在洛国手中,这使得洛国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那些不知道流落在何处的书籍和资料。

  至于少数还在各学派手中的书籍,只要洛国告知天下愿意以书易书,那么就会有无数人蜂拥而来。

  这是因为,除了墨家这种诞生不久的学派,像是儒家和法家这种诞生已经不短时间的学说,书籍遗漏或者是摘抄时出现错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长时间下来,他们掌握着大量的书籍注释,但是却根本不知道自己手里的书籍到底是不是原版。

  至于哪里有原版,自然是洛氏的守藏室!

  天下儒生都知道,最正宗的儒家典籍在洛氏的手中,那些可都是洛明公和孔子亲自写下的。

  里面还有二圣的注释,远远比现在儒家手中掌握的珍贵,从那些书籍之中,才能真正的看到圣人在写作之时的心境和理解。

  法家就更是如此,法家的区分本来就不太明确,法家内部的区别也很大,昔年齐法家就亲自赶赴洛国之中求书。唯一好一点的就是道家,因为老子当年就写了五千言,至少道家手里还是有原版的经书的。

  但道德经注释的数量是经书的几十倍,老子根本就没写,全都是洛氏自己在他讲解的时候记录下来的。

  道家早就想着要向洛氏求书了,但不知道怎么开口,书籍这种珍贵的东西,哪里是能轻易予人的。

  洛国公室要编撰一部大典,持续收录诸子学说,并且要让这部大典永远流传后世的事情,很快就风行各国,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高山会崩塌,河流会枯竭,王朝的天命会坠落,这世间没有不毁坏的万物,但是唯有人的智慧是永存的。

  诸夏占据了天下的中央之土,而四夷则被厌弃,只能生存在山川大泽、荒漠林原这些穷恶之地。

  这是因为诸夏的先贤凭借智慧得到了上天的垂青!

  上古圣王的事迹只能凭借口口相传,但即便如此,依旧能够让后世子孙夸耀。

  先祖素王作书数卷,还命列国皆设史官,这是为了将列国的事迹传承下去,使后世子孙或为夸耀,或为鄙夷。

  青史昭昭,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在青史之上。

  数百年来,自先祖明公作《洛语》,述王道之言,又作《洛宫春秋》,直到老子作《道德经》等,多少先贤著书立说。

  这些圣贤不是诸侯,或许史书之上的记录寥寥无几,但这些圣贤对诸夏的贡献,比起寻常的诸侯国主不知道要胜出多少。

  素王的神灵在天上,向人间降下了天启!

  洛氏的子孙要夸耀这些圣贤,让他们的思想永远流传。

  洛氏要在洛国之中,立起高高的石碑,记录诸子的典籍,建立庙宇,用金属和美玉铸造人像,留下诸子的容颜,直到洛国灭亡,诸子圣贤的精神智慧亦可永远留在世间!”

  这一番话更是让天下人心浮动,在过去的八百年之中,想要夸耀后世,就要成为王侯将相,才能被收录到列国的史书之中。

  邦周八百年,一万万人来来去去,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之人又有多少呢?

  洛国学宫是成圣之地,现在洛国更是要为这些圣贤塑像,还是素王降下的天启,若是自家的祖师能够参与到这一次的塑像之中,即便一时弱势,但终归是正统诸夏圣贤之一。

  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即可。

  若是不服,有本事把我家祖师从素王所建立的庙宇之中踢出去啊!

  ————

  古代中国对于历史典籍和古代文化书籍的保存,完整到了一种难以置信的地步,中国考古学甚至只需要携带古代的典籍,就能够准确地找到数千年之前的遗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古代中国的圣贤留下了包容万物的丰富思想,思想的传承变迁,能够完美应和中国历史的进程。

  即,中国的历史发展总是和思想的改变相对应。

  这是世界上其他缺少史料和典籍的文明,所不能达到的。——《全球通史·古代中国文明》

  第129章 时光匆匆如流水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