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清穿之种地日常 >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51节

清穿之种地日常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51节

作者:迷途未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2 12:41:24 来源:免费小说

  阿哥所,大阿哥处。

  若不是此时不能太张扬,大阿哥怕是都要请人来府上喝上个三天三夜了。

  大阿哥仰头又灌了一大口烈酒,那脸上的狂喜之色似是要溢出来了般,可见其现下的心情有多好。

  哈哈哈哈,畅快啊,他二十多年来的这股子憋屈终于有了发泄的口子。

  他明明是皇阿玛的长子,是兄长,但自懂事起却一直都是他向太子这个弟弟请安,他又怎么可能甘心呢。

  试问,他们兄弟中有谁是真心认可那什么嫡子继承正统的观念?

  不仅他们兄弟,就连朝堂上的那些皇亲国戚和满洲大臣亦是,在他们看来,什么嫡子继承大位才是正统,这都是汉人的东西,他们并未打心里认可,自也不会打心底认可太子这个所谓名正言顺的储君了。

  满人最是敬重巴图鲁,崇尚军功,向来都是战场上见真章,那个位置自然也是有能力者居之。

  他自认各方面能力都不输给太子,他们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打小他的骑射功夫就比太子强了不知多少。

  康熙二十九年时,年仅十九岁的他,便以前军副将的身份,追随皇阿玛出征噶尔丹,第一仗便旗开得胜,皇阿玛对他赞不绝口,试问是这是哪个兄弟能做到的。

  去年噶尔丹战场上,他更是担任了前军统帅和军队的军事参谋,带领军队在战场上大获全胜,军中之人谁人不服气,甚至在班师回朝后,还被皇阿玛委派代表他,去携军威犒赏三军,慰问前线那些有功将士。

  而太子呢,每次他陪着皇阿玛征战沙场,出生入死时,太子却只是留在京城美其名曰监国,实则就是坐享渔翁之利。

  凭什么?!这些年他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之前明珠一直压着他,说还未到时机,这个时机是什么,大阿哥一直不知道,但方才明珠让人送信过来,说可以行动了,直到这时他才终于明白明珠口中时机是什么了。

  太子真的以为他的位置不可撼动?

  如今看来,倒也未必吧。

  大阿哥推开房门,把贴身的太监叫了进来:“去把这封信送到明珠府上。”

  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他自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既然已经撬开了个口子,那自是要让这个口子越来越大才好。

  若是此时安清在的话,定会忍不住重重地叹口气。

  果然如此啊,相比于太子的后知后觉,反太子势力却最先察觉到了康熙的心态变化。

  而接下来,怕是那些参太子的密信要像雪花一般飞到康熙的桌案上了吧。

  不过整体来看,后宫的这场波诡云谲,于安清而言,实则影响并不大,反正她前些日子也都是一直缩在自个的院子里,和现下基本没什么区别。

  只是她对院中的中人管的越发严了,就连平日最是喜欢出去串门的翠柳,都被她整日拘在院子里,现下这种敏感时刻,还是谨慎小心些为妙。

  日子依然是不紧不慢地过着,但很快迎来了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寒露。

  因为寒露这天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她那块地要种的冬小麦,可以播种了!

  “小喜子,之前要你找的东西准备好了吗?”安清问。

  小喜子忙道:“回主子,都已经准备好,就在倒座房那放着呢,奴才这就找人给您抬来瞧瞧。”

  说罢,他便转身出去招呼了院里的两个小太监朝着倒座房的方向而去,没多久几人便抬着一个东西走了过来。

  这东西很是笨重,主要是还很大一个,所以加上小喜子,一共四个人才费力给搬了过来。

  “主子,这就是奴才托人从宫外运进来的,您看看是不是您说的那三脚耧车。”小喜子有些气喘吁吁地问道。

  安清看着面前耧车,轻点了点头,没错,这就是她要用的三脚耧车。

  小喜子见安清的反应,便知道这是没找错,也瞬间放下心来了。

  说来也巧,这东西上午才送过来,他本想下午找个机会给福晋看看的,没想到福晋这会倒是提起来了。

  安清绕着那三脚耧车转了一圈,便蹲下来亲自上手检查了一番,确定没问题后,便当场宣布他们下午就去给那冬小麦播种!

  至于三脚耧车是什么,其实就是古代的播种机,一种多管播种机,由种子箱排种器,输种管开沟器以及牵引装置构成,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先进的畜力播种农具。

  耧车的发明创造,可是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成就。

  使用耧车播种,相比之前撒播的方式,那好处可是太多了,就比如能够保证播种时种子间的行距、株距始终如一,还能实行分行栽培。

  而分行栽培不仅便于排涝和保墒,也有利于中耕除草,因此耧车的使用也为蓄力中耕的发明提供了条件。

  其实,就眼下这三脚耧车已经算是很先进了,即便是后世的现代,最款式的播种机的全部功能也不过是把开沟、下种、覆盖、压实四道工序连续完成,而如今的三脚耧车已经能完成前三道工序了,只需最后一步‘压实’人工单独完成。

  所以说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很不容小觑的啊。

  “主子,保墒是什么意思?”小喜子不解问。

  那什么排涝啊,除草什么的,倒是还好理解,但这保墒却实打实第一次听说。

  安清愣了下,才意识到自己脱口了句现代农业词汇,于是解释道:““墒”指的是土壤水分,农田的土壤湿度,而保墒指保持住土壤里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

  这可是干旱地区农民最关心的一件大事。

  对安清来说,农事向来无小事,现下一切准备就绪,农时也到了,自是没有再耽搁道理。

  她一改这些日子的萎靡的样子,整个人都精神抖擞了起来,中午用完膳后,甚至连歇晌都没歇,便招呼着众人忙了起来。

  果然是干活(运动)使人快乐啊。

  胤祺现下在工部本就是个闲差,平日里无事他一般会去他四哥所在的户部转转,或者去兵部礼部都行,反正他皇阿玛把他们兄弟放在这六部里本就是为了历练,多了解些也并无坏处。

  但自打出了太子那件事后,这些日子以来大家都很警觉,不管是朝中官员之间,还是他们兄弟之间,大家都很默契地尽量减少往来,免得被误会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所以这日,胤祺上午去工部转了圈后,发现实在没什么事后,便直接回了宫。

  谁知,他刚进书房坐了一会,马祥便匆匆忙忙进来了。

  胤祺看了他一眼,问道:“何事?”

  马祥先打了千,回道:“回爷,奴才方才瞧见福晋院里的小喜子了,她说福晋在院里正准备播种呢,奴才就想着来问问您,要不要去瞧瞧?”

  这些日子来,满宫的主子兴致都不太高,他们家爷自也是如此,马祥整日见胤祺愁眉苦展、无精打采的样子,心里也很是着急啊。

  之前看他们爷对福晋种地的事好像很感兴趣的样子,这不,一听小喜子说福晋又要折腾那块地了,他立马就想到了他们爷。

  去那地里折腾折腾,换个心情也好,总不能这样一直闷着吧,倒是别真再闷出个好歹来啊。

  胤祺果然如马祥所料,先是愣了下,随即便表现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播种?”

  “播什么种?”

  自打安清那地的西瓜都摘完后,他倒也没太去关注那块地的情况,自是不知那地接下来要种什么。

  还有,这都到秋季了,接下来就是冬季,那地种东西确定能活?

  毕竟在胤祺的印象中,播种不应该都是春天的事吗?

  这话倒是把马祥问住了,他挠了挠头,道:“奴才方才也没顾得上,要不奴才先过去瞧瞧,再回来给您禀报?”

  胤祺摆了摆手,边起身边说道:“不用这么麻烦,我自个去瞧瞧便是。”

  说罢,他便直接起身朝着外面走去。

  马祥看自家爷那着急的样子,便知自己这法子定是有用的。

  胤祺过来时,安清正在让紫苏去把之前准备好的小麦种子都拿了过来。

  而那三脚耧车也已经被抬到了地头。

  胤祺倒不是第一次见耧车这种农具,之前在工部的制造库里见过,也听人提过一嘴,说这玩意是播种用的。

  “你还真是播种啊?”他惊讶道。

  安清见他这样也没多想,随口回道:“对啊,这不寒露了吗,我就想着把小麦种子给播了。”

  胤祺先是捕捉到了‘小麦种子’这个信息,但随即……寒露?

  “这和寒露有什么关系?”

  安清正在低头捯饬那耧车,“当然有关系了啊,过了寒露就可以播种了呀,没听过一句农谚嘛,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

  胤祺皱了下眉,农谚啊,他之前倒是听安清说过。

  农谚就是在农家间流传的‘行话’,指导农人种地用的,但她那时说的可不是这句,她好像真的知道很多农谚。

  安清终于把那耧车收拾好了,就等待会紫苏拿种子过来,直接抬进地里就好了。

  她这一抬头,恰好看到正在那困惑不已的胤祺,不由愣了下。

  刚刚只顾着捯饬那耧车了,倒是忘了问他怎么来了。

  “爷,您不是应该在工部吗,怎的这会回来了?”

  胤祺这才回过神来,摆了摆手,“今日无事,我便早些回来了。”

  安清“哦”了一声,见他一脸纠结的样子,忍不住问道:“怎么了,是有什么不对吗?”

  胤祺看着她迟疑了下,但还是把之前的疑问提了出来。

  “我之前陪皇阿玛出巡时,恰好见过人给小麦播种,但那会好像是春季。”

  安清一听是这事,摆了摆手,道:“你看的那是春小麦,我这是冬小麦,两者不同。”

  “有何不同?”胤祺又问。

  安清眨了眨眼,见对方一脸认真的模样,整个人还有点懵,瞬间有种梦回上辈子在农学院的日子。

  那时候,经常会有市里的小学生组团来他们农学院进行研学实践活动,那时候院里就会安排他们去田里给小朋友讲解、识别农作物及其他植物。

  那些小朋友很是可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就比如这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就曾有小朋友问过她。

  自从来到这里,一般都是她说种什么就种什么,想怎么种就怎么种。

  她家里人最多问问她是如何知道这些的,她每每都是直接一句‘书上看到的’,或者谁谁谁那听说的,这事便不了了之了。

  别说,倒是好久没体验过这种感觉了。

  嗯……至于是什么感觉呢,大概就是那种纯粹传道授业解惑的乐趣吧。

  于是,安清也来了兴致,拉着胤祺很是耐心地从种植和成熟时间、生长周期以及抗逆性等方面把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都介绍了下。

  胤祺听完还是有些似懂非懂,但他至少知道了这是两种不同的小麦。

  “你之前是在哪里见的春小麦?”安清问。

  胤祺回道:“是有一年陪皇阿玛北巡时,好像是盛京再往北些的地方。”

  具体那地叫什么他不太记得了。

  安清点了点头,心想这就是了,“春小麦一般都是在盛京往北的地区,那便天比较冷,那里的冬季比较寒冷,地里头庄稼没法子过冬。”

  胤祺听到这里,算是彻底明白了,原来是地域不同的原因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