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清穿之种地日常 >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218节

清穿之种地日常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218节

作者:迷途未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2 12:41:24 来源:免费小说

  在她看来,这事既然要做,那就不仅要让大臣们亲眼看到,还让人找来了一些百姓过来见证。

  所谓人多力量大,安清今年这庄子上大概试种了上百亩的小麦,因为人手足够多,竟只用了一日的功夫,就完成小麦的收割、脱粒的活计。

  前些年,安清按照后世的法子,研究出了一种小麦脱离工具,不用经过暴晒碾压麦秆,直接便可脱粒,然后再将小麦晒干即可。

  接下来便到了众人期待了一天的称重环节,因着这上百亩的小麦确实不是小数目,之前收割时雍正便给六部的官员各自分配了一定的区域,让他们单独负责收割任务,这会称重自是也各自统计即可。

  待六部官员把统计产量送来后,不少人脸上惊讶的表情都还没来的及收回去,显然是被这实打实的数字惊到了。

  各处汇总完毕,算是百亩小麦的平均亩产,竟然高达六百斤!

  虽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在场众人还是不由倒抽了口凉气。

  安清忙出来解释道:“这会的小麦还未经过晾干,而且脱粒后还有少量的麦茬掺杂在里面,要去掉这部分的水分占比才准。”

  这块农政司官员有经验,经过他们之前的测试,小麦经晾晒之后重量的流失率大致在10%左右,那现下亩产六百斤,晾晒之后损失百分之十,也就是六十斤,再除去那些麦茬,亩产量五百斤绝对没问题。

  而且,还只会多不会少!

  一官员比较谨慎,不由看向安清道:“福晋,您这些田地可都是良田?”

  恒亲王福晋这庄子是先帝赏的皇庄,占地比较大,田地自是有优等,也有劣等,但若种植小麦的用地都是良田的话,那这亩产怕是还要再缩一缩水才成。

  至于要缩多少,那便不太好估量了。

  安清摇了摇头,转身朝紫苏要了这小麦试种的记录册子,然后递给了雍正。

  “这些是上百亩小麦的试种情况,分别有劣等地、中等地,以及优等地,像那种优等地和劣等地占比很小,大多都是中等地。”

  毕竟,从大清目前的情况来看,种植小麦的田地大多是中等地,优等地是因为太少,不具有代表性,劣等地则不太适合种植小麦,则更适合种植番薯之类的作物。

  众大臣对视一眼后,立马对着雍正跪了下来,“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得此良种,是我大清之福,亦是百姓之福!”

  亩产五百斤啊,整整比之前亩产多了一倍还要多,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意味着每一年的小麦产量得翻一翻,百姓们会有更多的余粮,国库也将更加充盈。

  这要不是亲眼所见,他们可是敢都不敢想。

  虽然雍正猜到了胤祺当时说的有所保留,但这会还是忍不住被惊讶了一把,“好好好,恒亲王福晋安清培育出如此良种,乃是我大清的大功臣。”

  众大臣也纷纷附和了起来。

  安清还是不太适应这种场面,但相比之前还是好多了,至少这会不用胤祺帮她挡着了。

  “皇上,既然您都来了,要不去那边的水田瞧瞧?”安清道。

  雍正听到这话,双眼不由一亮。

  水田?

  难道那水稻她也培育出良种了。

  安清也没否认,如今水稻虽然还没有到收成的时候,但这会也已经结穗了,明眼人也能瞧出差异来。

  她本就决定将杂交小麦和杂交水稻的种子一起拿出来,那这会自是不用再藏着掖着。

  不过,有了那杂交小麦的先例在,当雍正和众大臣来到水田这边时,轻易也看出了差别来。

  “敢问福晋,您这水稻能达到多少亩产?”一大臣问道。

  安清这次倒不说自己也不清楚了,而是径直回道:“这水稻的产量不如小麦,但亩产四百来斤应该没问题。”

  虽说这杂交水稻的产量她是不满意的,但这科研一事本就是个发展前进过程,不能一味地只求完美,四百斤对现下的水平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突破了,早些推广给百姓种,也能让大家早些受益。

  至于之后嘛,再继续研究就是了,待有了更高的品种,届时再更新换代就是。

  无疑,雍正此行绝对是满载而归,他本以为只有小麦良种,没想到竟还有水稻良种,他都能想到,等这消息昭告天下时,定会全国轰动。

  五弟妹真是大清的福星啊,当然,她和五弟也是他的福星!

  第二日,雍正便下旨昭告天下恒亲王福晋安清培育出小麦和水稻的良种,惊现于世,水稻良种亩产均可达四百斤,小麦良种亩产可达五百斤。

  此消息一出,天下哗然。

  因那日除了一众大臣外,还有不少百姓们也亲眼瞧见了,这消息早已不胫而走。

  这时候哪里还有人关注什么蝗神降灾之事,朝野内外,村头巷尾,大家唯一关注的就是这良种何时能推广开来之事。

  若说是旁人培育的这良种,大家可能还会存着些疑虑,但那可是农神娘娘转世的五福晋啊,哪里还有不信的道理。

  于是,各地不少官员开始纷纷上折子请求良种,挤破头想进到那第一批试种的名单中,这样当地的百姓也能尽早受益,他们的官员考核也更加好看。

  雍正办事效率向来很高,和几位忠诚商议一番后,当即便在南方和北方各划出了十个个试验点进行试种。

  安清庄子这边水稻收成后,便开始安排选种事宜了,同时她和弘昂还将各种种植注意事项汇总成册,由雍正安排人分抄,届时会和粮种一起送往各试验点。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季流转更替。

  雍正看着桌案前各地传来的报喜奏折,脸上的笑容就没下来过。

  继去年蝗灾发生后,如今已过去一年多了,这会百姓们已经都收了两季的粮食了,蝗灾也并未再次来袭,大家终于放下了心来,确定不会发生连年蝗灾的情况。

  去年划定出的杂交小麦的试验点,上个月大丰收,亩产都在五百斤以上,现下水稻也收成了,亩产竟也有四百五十斤,来年便可大范围进行推广了。

  不用饿肚子是百姓们自古最朴实也是最大的愿望,如今他们看到了希望。

  于是,各地百姓欣喜若狂,纷纷上街游行喝彩,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欢呼雀跃。

  雍正看着手中的信件,眼底不由闪过一丝欣喜,“十三弟,你来看看这个。”

  十三阿哥从雍正手中接过一张很大的纸张,展开一看,“请愿书?”

  雍正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这是李卫递上来的,说是海宁百姓们自发上的万民书,想为五弟妹请封。”

  海宁归属浙江管辖,也是去年蝗灾发生的重灾区,当时安清他们在此地待的时间最长,几乎整日里都和当地百姓们一起奔走在田间治蝗。

  今日他们上这万民书请愿,也是发自内心地感谢安清帮他们度过了难关,挽救了他们家人的性命,毕竟,能在那般严重的蝗灾下保下一家老小的情况,真真是史无前例了。

  十三阿哥愣了下,立马猜到了雍正的用意,“皇兄,您是想给五嫂封爵?”

  雍正轻‘嗯’了声。

  自打去年安清献上良种后,那赏赐便流水一般的从宫里送往恒亲王府,不仅有金银珠宝,还有各处的庄子田地,但雍正还是仍然觉得不够。

  但他便一直苦于不知要如何嘉奖她,可如今李卫送来的这请愿书却突然点醒了她,既然封官不成,那便封爵吧。

  一个和硕亲王的爵位,以五弟妹之功劳,绰绰有余!

  第155章 五福晋155

  既然决定要给安清封爵,是否有违祖制这点雍正根本不在乎,他唯一在乎的就是怎么达成这一目的。

  “朕写信给李卫,让他把这事办一下吧。”

  既然海宁这一地的百姓能送来万民书,那旁的地方自是也能,苏浙皖这么多地方,还有黑龙江和盛京那边,这些安清待过且出了显著成绩的地方,都可以操作一下。

  十三阿哥轻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法子。

  以他五嫂这些年在民间的声望,如今又献出了这般高产的良种,届时只要民意所向,朝廷上那些官员想必也说不出什么来,顶多是吵上一吵‘有违祖制’之类的废话。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不足为惧。

  不管是李卫,还是黑龙江那边的博定等人,他们本就是打心底里认可安清的能力,再加上又有皇上的密令,办起事来自是麻利的很。

  这些地方的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只需有个人稍稍挑个头,那基本是一呼百应。

  没过多久,这些地方的官员便纷纷上了折子,且送了各地的万民请愿书上京,一切都按着雍正的计划进行着。

  但唯一出乎意料的是,自打第一封万民请愿书公之于众后,旁的地方的百姓们听说了此事后,纷纷坐不住了,皆不甘落后,自发的、争先恐后的送上了万民请愿书。

  一时之间,数不清的请愿书雪花一般地送到了京城,朝堂之上更是从议论纷纷,雍正更是在某一日早朝,当众宣布了要顺应民意,封安清为和硕亲王的决定。

  “众爱卿以为如何?”

  这话一落,朝堂之上一片静默。

  就连向来最是迂腐的御史台众老臣们,都罕见地没有以‘有违祖制’来出声反驳。

  要知道在先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立一个女子为亲王,别说是大清了,纵观历史,也从未有哪个朝代出过任何一位女王爷啊。

  但他们却偏偏说不出任何反对的话语来,因为这是民心所向,更因为他们清楚,这与安清为大清、为百姓们做出的贡献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细数过往这几十载,从当初水稻那‘青风病’起,到压麦防冻害、藤种冬藏技术、鬼麦、北方一年两季作物的推广、盐碱地的治理以及黑龙江蛮荒之地开垦等等。

  还有,如今各种科学种地技术的普及,以及农事人才的培养等等这些不太起眼但却贡献大切长远的事情,更不要提如今一举拿出两种高产的良种了。

  这样卓越的贡献,理应被记录在史册之中,名垂千秋。

  凭心而论,这些功劳哪怕拿出一两件来,放在一个男子身上怕是早都够封官加爵的了,但偏偏就是因为安清是女子,这事便被一句‘有违祖制’给压住了,何等的没道理啊。

  说实话,自打雍正上位后,不少老臣都觉得新帝和先帝相比太过随性而为,但唯独这件事,他们说不出任何的不是来,且也是打心底里觉得,雍正这事做的地道,比康熙要强。

  张廷玉率先从百官之中站了出来,直接说道:“微臣无异议,皇上圣明,以恒亲王福晋的功绩,担得起亲王之爵位。”

  众人对视了一眼,纷纷出列附和道:“皇上圣明,臣等绝无异议!”

  关于安清封亲王一事进展的异常顺利,完全超乎了雍正和十三阿哥最初的预料,这事便也这般定了下来。

  但对于安清本人而来,她最开始听到这消息时好久都没反应过来,那会她正陪着宜妃在院子里喝茶聊天呢,在场的还有弘昇的福晋戴佳氏和弘晊的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以及几个孙子孙女。

  “额娘,您听说了吗,海宁的百姓向皇伯父递了万民请愿书,要给您请封!”雅利奇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小尾巴张若霭。

  安清正在剥葡萄的手不由一顿,很是诧异地看了过来:“你说什么?”

  不是,给她请封?

  还万民请愿书!!

  雅利奇兴高采烈地解释道:“就是您去年去治理蝗灾的海宁啊,他们感念额娘您帮他们度过了蝗灾,当地百姓们为了感谢您,自发请愿签下了万民请愿书,递到了京城。”

  张若霭在一旁补充道,“我听父亲说了,不止是海宁,近些日子不少地方的百姓都送来请愿书,据说还有不少在路上。”

  安清整个人还是有些懵,主要是这事发生的太突然了,之前也没听说啊。

  宜妃见她愣了好半晌,忍不住打趣道:“怎么了这是,高兴傻了。”

  安清回过神来,“没傻,就是有些意外。”

  万民请愿这事,在历史上并不算听说,但她却怎么也没想到,有朝一日竟会发生她身上。

  宜妃宠溺地看着安清,摇了摇头,她很早便知道这孩子心思纯净,不管做什么只凭本心,从不执着于旁的,但这会一瞧,这何止是不执着,压根就没想过吧。

  她拍了拍安清的肩膀,笑道:“有什么意外的啊,人心换人心,你为了天下百姓做了这么多,他们自是会感念在心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