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清穿之种地日常 >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213节

清穿之种地日常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213节

作者:迷途未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2 12:41:24 来源:免费小说

  其实,胤祺同七阿哥和八阿哥相差都不大,当初康熙赐婚时,他们的婚事也都没定。

  若是康熙当时脑子一抽,将她指婚给七阿哥倒也罢了,但若是八阿哥……那她应该大概率只能选择独善其身了吧。

  胤祺怔了下,随即反应了过来,脸上也闪过一丝庆幸。

  他轻握着她的手,笑着回道:“对啊,还好嫁给我的人,是你。”

  *

  自八阿哥府上设宴后,没几日,九阿哥府上也热闹了起来,但和八阿哥封爵设宴不同,九阿哥府上是喜宴。

  因为九阿哥的女儿要出嫁了,嫁的人是巴林博尔济吉特氏郡王璘布,是满蒙联姻,康熙生前便定下的婚事。

  这日,雅利奇早早便准备好了要去她九叔府上,但正准备出门,恰好碰到了上门的张若霭。

  “雅利奇,你去哪里?”张若霭问道。

  雅利奇抬手一巴掌拍在他的后脑门上,没好气地说道:“臭小子,喊姐姐。”

  张若霭抿了抿嘴,倔强地不开口。

  雅利奇也懒得同他计较,不过,她看着面前生的挺拔俊朗的少年,不由有些气馁,这小子怎的长得这么快,这会瞧着都要她要高了。

  还是怀念他还是小屁孩那会,天天跟在自己后面喊姐姐的时光啊。

  “你是不是偷吃什么好东西了?“雅利奇道。

  张若霭怔了下,有些没反应过来。

  雅利奇‘哼’了一声,“你都比我高了。”

  张若霭笑了笑,回道:“我是男子,高一些也正常。”

  雅利奇撇了撇嘴,心想哪里就正常了,他明明比自己还小三岁啊。

  张若霭笑了笑,见她不高兴,便不再继续这个问题了,而是转而问道:“你这是要出府?”

  雅利奇点了点头,“对啊,我准备去九叔府上,去陪陪塔尔玛姐姐,她过几日就要抚蒙了。”

  张若霭轻点了点头,九贝勒的二女儿要去抚蒙的事,他自是听说了,这是当今圣上登基后,第一个嫁去蒙古的郡主。

  他看着面前的雅利奇,她如今已经十四岁了,怕是这亲事也快要定下来了吧,他听他爹说过,按照皇家的规矩,抚蒙的公主或郡主,亲事都是要先提前几年定下来的。

  即便是不去抚蒙,待她过两年及笄后,她的阿玛和额娘也要为他寻觅夫婿了。

  “你今个怎的有时间过来,不用读书吗?”雅利奇问道。

  他如今要在书院读书,平日里也不得闲的,今个也不是他休沐的日子。

  张若霭有些心不在焉地回道:“今个先生有事,放了一日假。”

  雅利奇“哦”了一声,那怪不得呢。

  张若霭沉思了半晌,突然抬起头,问道:“那你以后也会嫁到蒙古吗?”

  雅利奇有些意外他会突然问这个问题,但也没太在意,耸了耸肩回道:“谁知道啊,这就要看皇伯父的意思了。”

  “不过,应该是吧,我玛嬷都说了,这京城里可没有男子敢娶我。”

  因着安清和胤祺一贯不拘着孩子天性,雅利奇和京城的女子贤良淑德的那一套可是一点也不沾边。

  当然,宜妃这话还有下半句,那就是这京城内的那些满洲勋贵家的纨绔子弟,也配不上她家孙女。

  张若霭抬头看向她,张了张嘴,似是想说什么,但半晌后,却只是低声嘟囔了一句:“谁说没有了。”

  雅利奇没听清,“你说什么?”

  张若霭深吸了口气,看着她的眼睛,道:“我说你这么好,京城里肯定有很多男子想娶你。”

  雅利奇听到这话,不由一乐,拍了拍他的肩膀,回道:“你不用安慰我,放心吧,我又不在意这些。”

  没人敢娶,她还不稀罕嫁呢。

  再说了,旁人可能害怕嫁到蒙古去,但她却是不惧的,哪里可有着疼她的外爷外奶和舅舅姑姑们,任谁也不敢欺负了她去。

  “行了,不同你讲了,我今个和塔尔玛姐姐都约好了,再不出门就迟了,等改日你休沐,咱们去城郊骑马去。”雅利奇道。

  张若霭点了点头,“我们一起出去吧。”

  她不在府里,那他留在这里也没什么意义。

  两人一起出了恒亲王府,雅利奇在门口上了马车,隔着车窗同他挥了挥手,“我先走了,你也快些回去吧。”

  张若霭轻点了点,看着马车渐渐走远,他转身心事重重地上了自家的马车。

  *

  皇宫,养心殿内。

  雍正在桌案前处理着公事,眉头越皱越紧,可见棘手之事确实不少。

  苏培正进来禀报,“皇上,怡亲王求见。”

  雍正头都没抬,直接回道:“宣。”

  没多会,十三阿哥便走了进来,两人没说上几句话,便开始商议起了政事。

  这自打雍正登基后,这种情况在养心殿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如今西北战事持续吃紧,国库空虚,朝堂不稳,全国还多地频频传来灾情,兄弟两人整日都忙得焦头烂额,半点不敢懈怠。

  待看到黑龙江递来的折子后,雍正和十三阿哥紧皱的眉头,总算是舒展开了。

  “还好有黑龙江农场的屯粮,西北前线的粮草之事总算是有着落了。”十三阿哥感慨道。

  雍正轻点了点头,也不由松了口气。

  西北前线战事吃紧,粮草之事是万万断不得的,但如今国库空虚,还好这些年黑龙江那边垦荒之事做的好,农场已经建了五十多个了,余粮充足,不然这事还真不知要如何解决。

  这事说起来,还是多亏了他五弟和五弟妹啊,雍正想。

  十三阿哥见时间不早了,便出声劝道:“四哥,如今前线粮草之事解决了,您今个早些休息,注意身子,旁的事咱们慢慢来,总能解决的。”

  雍正捏了捏眉心,轻点了点头。

  但愿吧,他如今才刚登基半年,朝堂本就不稳,又是多事之秋,也确实是经不起旁的折腾了。

  然而,人往往是最怕什么偏偏来什么。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几个老农正坐在龟裂的稻田地里,唉声叹气。

  这般大旱庄稼欠收,这老天爷真是不给人活路啊。

  一老农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戳了戳,突然一虫子从地上飞了起来,他本来还没在意,但当发现第二只时,不由一愣,这才仔细看了起来。

  然后,就是这么一看,他整个人直接吓软了腿,是、是……蝗虫!!

  第151章 五福晋151

  蝗虫过境,寸草不生。

  众所周知,蝗虫具有非常强大的啃食能力以及繁殖能力,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繁殖并扩散,所以,蝗灾一旦发生,便很难以控制,且往往会多年连续发生。

  可想而知,若是连续多年颗粒无收,对寻常百姓而言,那则是灭顶之灾。

  而自古以来,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天灾,其危害甚至比水旱灾还要严重,细数过往多少朝代的灭亡,都与蝗灾息息相关。

  远的先暂且不提,明朝就是一个**裸的例子,像崇祯年间,便暴发了两次连续五年以上的特大型的蝗灾,也正是这种连年频发的蝗灾,使得民不聊生,这也成为了摧毁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古代,人们则普遍认为蝗灾是由上天降下的惩罚,是因为人类的行为触怒了神明,所以,每当有大型蝗灾发生时,在任的皇帝都会主动下“罪己诏”,承认施政上的错误,以此来请求蝗神原谅。

  而在民间,百姓们则会架起祭坛,进行焚香祷告等一系列事宜,希望‘蝗神’保佑人民,也祈求蝗虫远离庄稼。

  养心殿内。

  雍正看着手中递来的一封又一封的江南各地加急送来的奏折,整个人周身的寒意越来冷冽了起来。

  吓得旁边伺候的人大气都不喊喘一声。

  “这群混账东西,蝗灾这种大事竟也敢隐瞒,他们是怎么敢的!”

  雍正气到直接把手里的奏折重重丢在了地上,似是仍觉不够,抬手把那一沓奏折全扫到了地上。

  可见他也是真的气急了。

  下首的十三阿哥显然也是一脸愁容,这次蝗灾来的气势汹汹,如今已经波及到苏浙皖不少地区,情况已然十分紧急。

  但造成如今局面的罪魁祸首,自是那些欺上瞒下的地方官员。

  苏浙皖本就是蝗灾多发区,淮河流域蝗灾集中发生在春夏之季,再加上那边本就刚经历了大旱,每逢大旱便多生蝗灾,所以,数月前胤祺便已经上了折子,便着重提醒了要注意这些地区的重点防蝗。

  这自打大清入关以来,蝗灾频发,朝廷便严令下了旨意,各地要重点注意治蝗之事,康熙更是明旨规定,直接问责到人,一旦出现蝗灾,便各个都要革职拿问,这么严抓地方,就是为了造成大范围的蝗灾。

  不过,这招效果也显著,各地官员异常重视,往往将蝗灾扼杀在最好控制的虫卵期,也因此已经好多年没有爆发大型蝗灾了。

  雍正自是也知道蝗灾的严重性,所以,在胤祺上了折子后,便立马下旨交代了各地方,如今他登基不久,自是承受不起这般大的灾难。

  谁知那些地方官员竟敢懈怠,防蝗治蝗不力就先不说了,竟还敢企图隐瞒,简直愚蠢至极,使得如今已然错过了蝗灾最好控制的时期了。

  要知道长了翅膀的蝗虫,那可是能跨过长江黄河迁飞到旁的地方去祸害庄稼,那届时祸害的就不是一地两地,可见影响之广。

  要不是雍正听到了些风声,立马派人过去严查,这事还不知道要耽搁多久呢,也怪不得他会如此生气。

  别说是雍正了,就十三阿哥此时而言,想砍了那些官员的心都有了。

  但事已至此,也不是生气能解决的,那些官员稍后腾出手再处理了,他们总归跑不了就是。

  “皇上,如今之计还是要快些想法子才成。“十三阿哥道。

  蝗灾可等不了人,早一些控制住便能尽力少一些损失。

  雍正自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但自古以来,治蝗就是个大难题,特别是如今显然已经让它们成了气候,如何控制的确很是棘手。

  十三阿哥想了想,说道:“要不叫五哥来一起想想法子,他如今管着农政司,这事也理应让他知晓。”

  其实,他想说的是找他五嫂问问,但女子不可干涉朝政,他也怕给他五嫂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雍正轻点了点头,“来人,去传恒亲王。”

  说罢,他迟疑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还有恒亲王福晋。”

  宫里来人传她入宫时,安清正在陪宜妃喝茶聊天。

  自打宜妃搬到恒亲王府后,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自在,安清三天两头就陪她出府溜达一圈,这被困在皇宫那方寸之地这么多年,如今出来了,才知道外面是何等的自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