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弘诲坚决让自己参加武举考试,李秘也感到非常的疑惑和惊诧,可经过了王弘诲的解释,李秘总算是明白王弘诲的良苦用心了。
古时人分三六九等,便如后世阿三的种姓制度那般,虽然没有那么过分,但也大同小异。
许是受到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捕快是非常拉风的一个职业,尤其是甚么四大名捕之类的,更是让人对当捕快产生了一种误解。
其实捕快是衙役的一种,是三班衙役之中的快班衙役,这衙役说到本质,就是县衙的临时工,而且还是最低贱的临时工。
这种低贱到甚么样的程度呢?
这么说吧,古代的百姓需要缴税之外,还要服徭役,也就是免费给朝廷干活,这衙役便是其中一种义务。
也就是说,衙役可以是老百姓来做,目不识丁的或者街上的混混,都有可能成为衙役。
不过适才也说了,衙役分成几种,捕快自然也有区别,有些只是给人跑跑腿,收收粮,押送一些人犯,拎根棍子四处巡逻,或者维持一下治安甚么的。
若是辅助县官查案的捕快,招收标准就要高一些,识字不识字还在其次,必须身体健康,手脚敏捷,头脑灵活,人也要聪明,否则案子拖着,屁股都能被打烂。
简定雍先前没让李秘当捕快,考量的就是后头那个标准,招收李秘就是看中了他的破案能力。
但无论如何,捕快都是衙役,衙役属于贱役,当衙役的自然就是贱民了。
贱民是社会最底层,也没甚么卵人权可言,当了贱民之后,子孙三代过后才回归清白身份,三代以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捕快也不能捐官,便是有钱,也买不到出身。
经过了王弘诲这种官场老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之后,李秘才意识到,出身二字,对于大明人而言,拥有着多么沉重的分量,自己的捕快身份,便如同一道枷锁,只要他一天不挣脱,便永远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试问谁会将关乎朝堂安稳的大案要案,交给一个贱民出身的捕快?
王弘诲见得李秘陷入沉思,也知道李秘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又趁热打铁朝李秘建议道。
“你是吴惟忠的弟子,可以享受他的恩荫,若他出面举荐,你必定能够脱胎换骨,只是这老儿估摸着不太可能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老夫才建议你参加武举。”
“本官也听说了,今番张府尹让你协助筹备苏州之行,是因为你在今次的剿匪行动当中,起了些作用,你若参加武举,别人也说不出个坏处来,本官在帮你行走活络,一个武举人的身份,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
王弘诲说到此处,也已经算是坦诚相待,甚至可以说是仁至义尽,因为即便没有罗儒望入京这茬事,以他的声望,提升到一部尚书,也是迟早的事情。
便是一旁的张孙绳,都替李秘心急,也接着话头劝解道:“李秘,能得王宗伯如此提拔,也是你前世修来的福气了,当了武举人之后,有了正经出身,你想继续干刑名司狱的勾当,也是可以的,这等天赐良机,真真是羡煞旁人,你若白费了王宗伯这番苦心,那可真是让人咬牙切齿了。”
李秘早先被吕坤与老妪的对话所触动,对自己的未来早已有了坚定的信心,为了达成这个理想,他也已经不再拘泥于形式,如今沉思了一会儿,也就想明白了。
虽然他也知道武举人绝不是这么容易靠的,早先他与王士肃相处之时,便已经有所了解。
这王士肃是个不爱读书的,一心想着当拯救天下,开疆拓土的武将,所以整日里将这些事情挂在嘴边,李秘想不听都难。
如今想来,这武举考试分成两部分,通俗来说就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理论知识便是笔试,内容是兵法谋策以及天文地理山川等等,而实际操作则以弓马技艺为主。
大明末期的武举考试,将火器操作,排兵布阵等等都纳入其中,不过那些都是万历末年乃至于崇祯时期的事情了。
眼下是万历中,武举考试虽然是大明初期草创,到了成化年间才完善,可因为官荫制度的影响,武举并没有像文科那么火热,甚至于非常的低调,选拔出来的也没几个人。
所以这绝对是李秘的好机会,诚如王弘诲所言,可行性是非常大的。
当然了,这也就意味着,李秘真的要努力修炼,并且要读兵书,学习军事方面的知识。
无论如何,考量了这种种因素,李秘是如何都找不出一个理由来拒绝王弘诲,此时便朝王弘诲行礼道谢。
“大宗伯一语点醒梦中人,李秘便如醍醐灌顶,能得大宗伯提拔,是李秘的福分,往后可不敢懒惰,必定卖力筹备武举之事,还望大宗伯从中提携,李秘必不辱望!”
王弘诲听得李秘如此表态,也是哈哈大笑:“好!孺子可教也,只要你拿出真本事来,老夫便破格帮你一次,大丈夫一言九鼎,便等着你来考试了!”
其实看似王弘诲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事实却不然,他不过是个文官,又是南京六部的官员,实在没那么大的实权,在加上南京没有军事掌控权,更不可能左右武举。
只是他知道,李秘一旦表明了这个姿态,他到苏州之后,见了吴惟忠,只消提一嘴,吴惟忠必定会暗中帮助李秘,可以说他是借花献佛,先许诺李秘一份好处,可最终默默出力的,却是吴惟忠!
或许张孙绳不一定看得出来,但他王弘诲可是经天纬地的大鸿儒,又岂会看不出李秘腰间那柄戚家刀的来历!
吴惟忠虽然当年是情非得已,可戚胤到底是枉死了,他能够将戚胤的战刀赠予李秘,必定极其看重李秘,区区一个武举,他吴惟忠又岂会舍不得帮助李秘!
这次报答李秘可以说是大声吆喝少出力,他王弘诲又岂能不高兴?也难怪一直撺掇李秘,若换了别个,李秘如此不识抬举,早就作罢了。
将这件事定下来之后,王弘诲便与张孙绳商议起迎接王师凯旋的具体事宜来。
这种事情通常由礼部来统筹调度,毕竟礼部是负责所有程序和仪式的,这么大一场胜利,自然要好好显摆显摆。
这也是朝廷为何要把王弘诲升任礼部尚书的原因之一,因为古代礼节都是传承下来的,而这些大儒们,对这方面有着极其深厚的研究,文官里头,礼部官员算是传统文化继承最好的了。
李秘对这些大排场也没甚么了解,二人商量着,难免要牵扯其他官员进来,李秘也就知情识趣地退了出去,回到住处,便让秋冬丫头收拾行李。
看着时辰差不多了,便准备到茶厅来候着,毕竟王弘诲离开的时候,自己也是要来恭送的,否则也难免太没礼貌了。
然而李秘走到半路,却又撞到了王士肃和郑多福,以及有些“乐不思蜀”的张黄庭!
李秘其实早该想到,这种事情绝对少不了王士肃,事实上为了迎接王师凯旋,需要不少大排场,里头就少不了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那些个世家子弟以及城中住户,自然也是要组织起来的。
这个事情与后世也没太大不同,大领导来了,便找些路人来站站台,摇摇小红花,喊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甚么的。
礼部总不能让官面上的人去操持这些事情,王世贞也有心要插上一脚,毕竟要共襄盛举,于是世家子弟的领头羊,最喜欢搞排场的王士肃,终于是派上用场了。
都说不是冤家不聚首,也不是没有道理,本以为与王士肃算是一了百了,谁想到因为张黄庭与郑多福的“一见钟情”,李秘与王士肃又有了牵扯。
如今加上恭迎王师的事情,王士肃这三角恋,哦不是,是三人组,估摸着也要跟着往苏州府走一趟了。
果不其然,王士肃得了这差事之后,整个人都有些趾高气扬起来,毕竟他一心尚武,今番能够如此近距离地与军队发生交集,他也算是小小地得偿所愿。
也正因此,他多少是要在李秘面前炫耀一番的,否则岂不是富贵不归乡,便如锦衣夜行了么。
李秘知道他的性子,眼下他被张黄庭气得不行,若自己反唇相讥,这公子哥又要跳脚暴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李秘也就默不作声了。
王士肃正在吹嘘着,王弘诲和张孙绳也走了出来,见得王弘诲,王士肃就更是得意,快走了两步,朝王弘诲道:“大伯父,你可算是出来了,迎接王师的事情,小侄儿还有些细节要与您详谈呢”
王士肃如此一说,也挑衅一般朝李秘扫了一眼,如同战胜的公鸡一般洋洋得意。
然而王弘诲却只是不冷不热地点了点头,他对王世贞这个儿子,可不是很看好。
王世贞到底是名门望族,又是书香传世,王士肃虽然是妾室所生,但毕竟是王家血脉,不认真读书也就罢了,竟然还想当武将,这简直就是让门庭蒙羞啊!
文官向来看不起武将,尤其是宋朝和明朝,科举制度成为了文官们通往仕途的坦途,朱家王朝又防备着武将造反,武将的境遇更是悲凉。
所以王弘诲建议李秘走武将的路子,其实也认为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这才信心满满。
如此一来,他对不爱读书的王士肃,也就谈不上甚么好感了。
反倒是见得李秘,这位新任的礼部尚书倒有些欣喜,因为李秘在场,起码说明李秘是懂礼节的,还知道过来恭送,可不像王士肃,在应天府尹面前,连个大宗伯都不叫,直接叫了个大伯父,这官面上也是忌讳私交的。
你这么一叫,府尹大人难免要误会他这个礼部尚书任人唯亲,实在让人高兴不起来。
这两相对比之下,王弘诲便与王士肃擦身而过,而后朝李秘道:“李秘,你陪我出去吧,关于苏州府那边,本官还有些话要问你。”
王士肃闻言,脸色唰一下便羞红起来,而张黄庭则内心惊诧,本以为自己搞定郑多福,已经是非常了得的事情了。
可细数下来,简定雍、袁可立、项穆、宋知微、陈和光、吴惟忠、张孙绳、罗儒望、姜太一以及王弘诲,好像除了个王世贞,李秘碰到的老头子,几乎都被他拿下了,这就有点gay里gay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