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重生之御厨在现代 > 第267章 ‘《四库全书》卫士’

重生之御厨在现代 第267章 ‘《四库全书》卫士’

作者:暖手宝宝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4 09:16:10 来源:88小说

“文化型啊,我给你你们展开说说。”UK又端起茶碗。

“别装模作样了,赶紧说!”糖糖一拍桌子,UK立刻‘喳’了一声。

糖糖似乎又忘了镜头前的的婆婆大人。

“据说乾隆一生创作了四万多首诗歌,也就是说他平均每天都要创作一到两首。

这个数字已经比唐宋时期许多文学大家,创作的作品多了很多。

但是或许是因为他自身的文学造诣不怎么高,所以他的诗歌几乎都不见了踪影。

但是由乾隆主持编定的《四库全书》,却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几千口人抄写,耗时十年编成的丛书。

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

不仅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着作,还收录收录史书,诸子百家着作,收录内容十分丰富,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吧?”

众人点头。

“后来中国进入最难得八年,我们的前辈为保护四库全书,决定用人力把书籍转移。

战争爆发初年,前辈连夜点书分装,据资料记载,当时图书馆全馆职员集中在一起,点书装箱直到装了3日夜。

《四库全书》140箱、馆中其他古籍善本88箱,共计228箱。

次日,这228个大箱子离开当时的图书馆,运往浙江,也在杭州沦陷之前离开了杭州。

从此,四库全书开始了漫长的漂泊岁月,从点书分装到达约定地点。

历时整整9个月,途经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共2000多公里。

在战乱和交通落后的条件下,除了短短的浙赣铁路运载外,大多数路程主要靠船运、人挑、马驮。

《四库全书》运抵贵阳是在一个深夜,据资料记载,这一批书包括文澜阁正本、前文澜阁误抄书、文澜阁遗存书、前文澜阁续藏书、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总计3467部册”。

当时计划存放古籍的馆舍是由旧粮道署修缮改造使用,条件很差,不但面积狭小,而且房屋结构不适合作为图书馆。

没有人知道《四库全书》要在这里存放多久,就像没有人知道抗战要持续多久,于是,建一个专门书库的计划就被提上日程。

当时的图书馆完成了各种建设图纸能支出明细,详细说明了书库的构造设计。

然而,战乱时期,条件所限、时间紧迫,这个书库只停留在了图纸上,政府最终决定购买现成房屋来解决存放问题。

于是,当时的教育部看中了张家祠堂。

张家祠堂地处贵阳市威清门外,有大小房屋数十间。

房屋结构和质量基本符合藏书要求,稍加修缮即可使用—也确实是当时最好的替补方案了。

据后来政府出具的收据显示,购买张家祠堂房屋地皮,共花了“法币贰仟肆佰元整”。

之后,140箱《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当时图书馆原有的数万册馆藏古籍,一同装运入藏张家祠堂。

一起进去的,还有政府指派的两位书籍保管员,资料记载这两人还是父子—他们住进张家祠堂,并着手重新清点。

可惜“好景”不长,日机突然空袭贵阳。

18架飞机呈品字形,从城东侵入市区,轮番轰炸最繁华的大十字商业区及周边地段。

而张家祠堂与轰炸地点的直线距离只有约2公里,古籍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时图书馆的职员建议,把《四库全书》鳌山腰的地母洞里,桂州多山。

地母洞地处北郊,有茂盛的森林、坚固的溶洞, 安全可靠。

经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后,一致决定把《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迁往地母洞。

因地母洞面积有限,只迁移《四库全书》,原本图书馆的的古籍仍存放张家祠堂。

贵阳多雨,“天无三日晴”,实在不算是藏书的好气候。

于是,在把《四库全书》迁到地母洞之前,为了防潮,人们在洞内筑起了石头铺叠柱脚,上面搭起木板,下放置石灰去潮。

在台上靠近洞顶的地方,建了一座斜形瓦棚,用来遮滴水……

《四库全书》放入地母洞后,为了方便看守的职员、工役和警卫住宿,还在洞口附近建了3间草房。

当时因为还是担心《四库全书》潮湿受损,一度商议运往抗战时期迁至遵义湄潭县的浙江大学托管。

为此,当时有人开了几箱书后,没有发现潮湿霉烂。

又见阳光可自洞口普照全部书箱。

地母洞又有防空优势,在这里很难找到替代地点。

于是,当时的保管员详叙藏书实况,汇报古籍未潮湿,不必迁移,但应经常检查的记录。

就这样,《四库全书》在地母洞中安然无恙地保存了5年8个月之久。

能安然无恙也是保管人员的兢兢业业和责任心。

比如,为有效除潮,当时还专门制订了晾晒的具体操作流程,在第一次晾晒时还顺便要做好清点工作。

因为首次晾晒的除潮效果显着。

之后,每年秋季对《四库全书》进行晾晒除潮就成为定例。

快要解放时,又在春季增加晾晒一次,为每年两次。

但是,古籍还是不得不离开地母洞。

解放前一年,日军攻入黔南独山县,贵阳震动,开始组织疏散。

前辈决定将古籍转移重庆。

再等待前来接收古籍的车辆时,当时的保管员集齐人力将书从地母洞又搬运到张家祠堂集中。

车到之日,古籍装箱起运。

多日之后,古籍安全抵重庆。

还专门指派了保管古籍的安保人员。

之后,新中国胜利的日子终于到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次年,由6辆汽车载运的《四库全书》离开青木关,耗时近两个月,于7月5日抵达杭州。

自1离开之日,9年后,《四库全书》终于回到了它来时的地方。

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至贵阳后,除了在贵州省立图书馆存放5个月。

在张家祠堂存放7个月,之后的5年8个月都是在地母洞度过的。

地母洞存放《四库全书》的这件大事,在当时属国家机密,知晓的人寥寥无几。

直到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才有人到贵州省图书馆联系拍摄专题片,几经周折才找到地母洞。

今天贵州省图书馆的档案柜,静静地存放着273页《代管文澜阁》档案。

这些都是因为那些默默奉献的护书卫士,不然今日大家再也看不到完整的《四库全书》了。”

UK说完,大家深受震撼,默默无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