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始皇帝 > 第25章 百家争鸣

始皇帝 第25章 百家争鸣

作者:迦太基的失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11:23:48 来源:88小说

赵王丹大喜。

心中在估算着,打算让作坊赶制诸多的农具,并散发到各个郡县当中,督促当地的黔首扩大耕地面积。虽然耽误了春耕,可夏耕还没有耽误,还可以播种一些豆子,荞麦等热期短的农作物。

曾经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大量的男丁,导致耕地当中劳动力不足,这些年来很多的耕地,只能是无奈的荒芜,或是种植桑树。

只能让妇人多种植桑麻,多织布用来弥补家用。

只是桑麻,毕竟不能当栗米吃。

年计的时刻,看着竹简上的数字,赵王丹就是心忧不已。

失去粮食,就是失去一切。

有了鲁班残书当中的农具,可以开耕出更多的耕地,可产出更多的粮食,纵然无法让赵国回到巅峰时刻的粮食产量,可也能弥补一些,让赵国实现一定程度的回血,舒缓着一部分压力。

赵王丹开口下命令。

虞卿听着,稍后离去。

马车在前进,直接到城西的造府当中,诸多的工匠纷纷上前拜见。

下着命令,说着农具的样式。

工匠们倾听着,然后开始制作起来。

曲辕犁也好,龙骨水车也好,有技术难度吗?根本没有丝毫技术难度,也没有丝毫的技术壁垒,不需要高深的木匠水平,只需要学徒级别就可制造出来。即便是不会木匠活的农民只需学习半天时间,就会制造。

这也导致,技术保密难度几乎为零。

赵国需要制造上千个龙骨水车,上万个曲辕犁,散播到各地的村庄耕地当中,这会让农具外泄;秦国、魏国、韩国、齐国等皆是会学习,可能交通距离的限制,会让传播速度相对缓慢一些。

随着赵王的一声令下,大量的新样式的农具被制造出来,开始在赵国普及着。

同时,赵勇也收到一卷书卷,稍后通过侯谍,传到秦王稷手中。

秦王稷欢喜着,开始大量制造新的农具。

借助着这些农具,秦国的粮食产量在倍增,庞大的巨兽开始张开爪牙,要吞噬东方的六个国家。

山雨欲来,战争在酝酿着。

随时准备开打。

……

外界在风云变化,只是升斗小民,黔首庶民依旧在过着旧的生活。

杨柳依依,柳树开始从此处嫩条,柳絮开始飞扬着,散落向虚空当中。

随着春回大地,气温的上升,又是一场春雨滋润着大地,万物在复苏。在干枯杂草中,渐渐长出绿油油的野草,野菜等等。枯燥而单调的世界,变得色彩众多,多了一丝生机。

蓝色的天空,晴空万里,偶尔有几朵云彩闪过。

结束春耕之后,黔首庶民可暂时可安静休息几天。

趁着休息的间歇,一群妇人带着孩童,提着笸箩行走在荒野,沼泽、湖泊当中,在野草当中寻找着,采摘着一些野菜。

野菜可分为五样,即葵、藿、薤、葱、韭。葵菜属于当时的主要食用蔬菜,它的学名叫作冬苋菜,藿则是大豆苗的嫩芽部分,而薤正是用来腌渍的藠头,葱与韭则是后世熟知的大葱与韭菜。

还有不少的野菜,夹杂在田地当中。

很多野菜的味道并不好,却是能顶饱,可节省一部分栗米。

浮萍是一种水面漂浮植物,其表面为绿色,呈圆形、卵圆形结构,多生长于水田、沼泽及各处静态水域,浮萍在水中密集程度极高,甚至在水体富营养化后,会疯狂生长至完全覆盖水面。

在后世的社会,浮萍一般都会被制成良好的畜牧饲料。秦代百姓常以浮萍为食,他们或是生吃,或是将其蒸煮,专门用以果腹。从口感上讲,浮萍会有水草的苦腥的味道,甚至食用过多,还会令人感到反胃作呕。

苕菜又称“巢菜”,是一种豆科本草植物野豌豆的嫩叶或茎叶。从口感上来说,苕菜的味道倒还算可口,但是该植物纤维纹路较粗,需要牙齿将其尽量嚼碎。

荇菜是一种浅水性植物,主要分布在湖泊、河流以及稻田之中,其根部埋于泥下,茎部悬浮于水中,花朵浮于水面之上,在《诗经》中,曾有一段优美的话语形容过荇菜,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展现了君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追求。

可从口感上,荇菜本身带有腥臭味,味道很差。

此外,还有大约二十多种野菜。

这些野菜当中,只有少数野菜味道鲜美,剩下的多数的野菜口感很差,有的发苦,有的发臭,有的发酸,有的嚼起来费力,却是无毒无害,可以食用。

蒸煮栗米的时刻,添加着野菜,三分野菜,七分栗米,彼此交杂在一起,相当于米粥,可用来食用。

食用野菜,可减少栗米的损耗。

就在这时,土路上走来的一个马车,马车高大威武,上面用着杨木锻造而成,外围用着青铜包裹着,马车有着四个车轮,一匹马拿着前进着。在四周有一些侍卫拿着干戈,短剑,盾牌等,护卫在左右,警惕的看着四周。

大约是有百人之多。

马车的帘子轻微打开,似乎有人在窥视着外面,只是看了片刻就是合上窗帘,一切回归平静。

“又要去上学了!”

马车中,赵政思索着。

春耕结束,他也要回到学宫继续求学了。

周朝之法,每二十五家为一闾,设立“塾”,每五百家为一党,设立“庠”,每万二千五百家为一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

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施教的过程。

经历九年的教育,初步成才。

有资格加入这类官学,至少属于大夫阶层。

至于底层的奴隶,黔首,庶民等,皆是没有资格参加这样的教育。

直到孔子时代,孔子创办私学,打破官学对教育的垄断,教育开始下移,从士大夫阶层下移到普通的士人。颜回看似贫穷,可也有五十亩地,有姓氏,曹姓颜氏,属于没落的贵族,属于士人阶层。

至于平民黔首等等,却是无缘求学。

经历春秋动乱,又是战国征伐后,有所损益,赵之学宫在变迁着,一方面有着传统的周朝官学特色,一方面又是融入私学的特色。

在赵之学宫当中,有着赵国权贵子嗣,在那里学习六艺;也有普通的士人,没落的贵族前去蹭课,听着讲学。

老师们也不驱赶,在讲述着课程的时刻,也不断灌输自己的私货,借古讽今,批判社会,骂这个君王,批判那个君王。

孟子直接开骂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

梁襄王听后,也只是笑一笑,权当没有听道。

可若是在后世君王,早就以大不敬罪,诛杀孟子,杀其九族。

这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