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始皇帝 > 第241章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始皇帝 第241章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作者:迦太基的失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11:23:48 来源:88小说

第242章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求订阅)

“吕不韦离开咸阳,虽然还有丞相之位,可已经失去丞相的权柄;秦王政在掌权,距离亲政的时间越来越短了……韩国越发的危险了……”

翻阅情报,韩非在进行分析。

事实上,在秦异人成为秦王的时刻,就是开动秦国的战车,要走向覆灭六国的道路。

可秦异人过早的逝去,仅仅是十三岁的赵政成为秦王,而吕不韦作为仲父辅助一切,一方面秦王政需要依靠吕不韦,一方面又是要防备吕不韦。若是吕不韦功劳太大,盖过秦王政,可能会出现大问题。

接下来几年当中,秦国对六国的进攻,也只是略地为主,每年作战时间维持在三个月,出击时间短而快速。

秦国的进攻烈度,并不强烈。

可随着秦王政在长大,尤其是到了秦王政六年,秦王政已经十八岁了。

按照六国的制度,十八岁已经可以版籍当兵了。

很多贵族,到了这个年纪已经可以冠礼。

秦王政岂能甘心寂寞,也开始逐步的掌权。

情报当中显示,秦王政对秦国的掌控力,超越了世人的想象,更是在很多人预料之外。

吕不韦离开咸阳,回到封地洛阳后,虽然还是秦国的右丞相,还有一些重要的事务要询问这位右丞相,可权力却是下降了很多。在逐步的转移到秦王政身上,转移到左丞相隗状、太尉卫缭,还有其他九卿身上。

至于吕不韦主要是负责编订秦礼,营造洛阳学宫。

秦礼,这是秦国未来的根本。

秦王政将其交给吕不韦,又是显示出对其信任。

“高明呀,将吕不韦驱除出咸阳,这是夺取其权力,这是亲政的前兆;可又是让其编订秦礼,又是对其信任,算是对吕不韦势派系的安抚。秦王政,似乎在告诉吕不韦派系,我上位之后,不会大规模的清洗,一切还是照旧!”

“高明呀,厉害呀!”

韩非翻阅着情报,不由的赞叹这位秦王对权力驾驭的娴熟,对于政治手腕的高明。

在秦国的传统当中,一代君王一朝丞相。

秦惠文王上位后,率先诛杀商君;秦武王上位,率先驱赶张仪。

按照秦国的传统,秦王政在亲政前夕,必然驱赶或是诛杀吕不韦,更是要清洗吕不韦派系。这样的清洗之下,秦国内部会出现动荡,至少需要两三年稳定局势,才能进攻六国。

若是吕不韦干掉秦王政,独揽秦国大权,秦国陷入内乱更好了。

只可惜,秦王政巧妙的完成权力更替,没有在秦国内部形成大的风暴和动荡,会加速对六国的征伐。

“秦王也有缺点,那就是太谨慎,谨慎之人,往往是魄力不足,容易走折中路线!”

韩非思索着,又是发现秦王政的一个缺点。

秦王政做事情,往往很是谨慎,谨慎之下很少犯错误,即便有错误也能很快的改正。可这样慢吞吞的行为,也会留下诸多的五蠹。

很快,韩非前去拜见父亲。

韩非说道:“吕不韦在洛阳召集群贤,打算编辑秦礼,孩儿打算前往!”

韩王说道:“吕不韦已经失势,被秦王放逐回封地。你还要去吗?”

韩非说道:“父亲,吕不韦虽然被放逐,可毕竟是秦王政的仲父;吕不韦在朝堂当中的势力还存在,还有巨大的影响力。此刻,更是编辑秦礼,看似处于无权当中,可依旧是秦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韩王叹息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咸阳,才是大秦的中心。在咸阳,吕不韦才是那个大权在握的仲父;可离开咸阳,他也只是仲父而已。离开咸阳三年,所谓的人脉又是能维持多久!”

官场这东西,连续离开三年,谁还认得你是谁。

韩非还是说道:“孩儿愿意前往!”

韩王叹息道,不再阻拦什么。

韩非告辞而去,心中越发的坚定,脚步下意识的走动,到了丞相张平的坟墓前。

他为了韩国的事情,忧郁成疾,最后离去。

站在这位坟墓前,韩非沉默着。

就在这时,走来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少年问道:“公子如何称呼?”

韩非说道:“韩非!你是张丞相何人?”

少年说道:“我是张家的幼子,名为张良!”

韩非叹息道:“我要进入秦国,进入虎狼之秦国。伱也要小心了!大秦是要灭亡六国,韩国是抵挡不住的,最好前往齐国躲避。那里远离秦人,秦人即便能攻克齐国,可对齐国的管理必然疏松,这是你的机会!”

张良说道:“难道,韩国真的没有办法存活吗?”

韩非叹息道:“没有了,谁也无法拯救韩国。”

说完之后,韩非转身离去。

几天之后,马车在响动,韩非离开新郑,前往秦国。

这是第二次入秦国。

在第一次入秦的时刻,主要是师兄李斯的举荐,在见到秦王后,向秦王说着法术势,重点讲述着术。可秦王听后,给予的评价是有术无道。

最后,秦王客气的将他礼送出境。

那次打击之下,韩非浮躁的内心,也是变得冷睿智静起来。

这是第二次入秦,这次不打算拜见秦王。秦王不喜欢他的学术,去了也是无用。

不对,准确来说是,秦王很喜欢他的学术。

可正是因为喜欢,反而驱除他,驱赶他,不重用他!

内心高兴,言行也是高兴的样子;内心厌恶,行为上也是厌恶。

他们的言行,反应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是普通人。

可君王心思如海,看似喜欢可能是厌恶,看似厌恶可能是喜欢,他们外表的行为,未必是真实的内心。

君心如海,说的就是秦王政。

……

马车进入洛阳城。

韩非没有前去拜见吕不韦,也没有在旅舍当中居住,而是在这里观察秦国的风貌。

洛阳城,为周天子的都城。

从周平王东迁以来,这里就是商业繁华,经济繁荣。

在成为吕不韦的封地后,这里的繁华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起来。

这里有宽敞的道路,道路宽敞,行人走在两边,上行的马车靠左边,下行的马车靠右边,彼此井然有序。每隔一段距离,就是设立公共厕所,定期的进行清理。同时禁止人类随地大小便,禁止牛马大小便。

在牛马的屁股后面,都是挂着粪袋子,防止落在地面上。

每一户人家,负责门口的卫生;还有几户人家,负责街道的卫生。

地面整齐干净。

若是有人随意丢弃垃圾,直接会被抓住,拿着荆条抽打。

荆条抽打,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大。

还有一些游医,摇动铃铛在路面上行走,手里面拿着一本《赤脚医生手册》,背着箩筐里面有草药,行走在小巷当中,为庶民看病,价格也不贵,只是几钱,十几钱,或是一两斗米而已。

在洛阳城可以携带刀剑,却是禁止私斗,若是有发现私斗,会给予严惩。

在这里有严格的律法管理,可在某些方面又是相对宽松。

在道路的两旁,有各种店铺买卖各种东西,税收很低;民众进入洛阳城,更是不收取进城费用,在这里的百货众多,各种商品数量颇多。

洛阳的商业繁华,可农业也没有荒废。

在城外种植荞麦,有粟米,有木粟,有豆子等等,还有种植的养鸡场,还有养猪场等等。

洛阳的一切,都是与咸阳大不相同。

可这一切是吕不韦所为吗?

韩非子调查后,却是发现根本不是。

表面看来,洛阳是吕不韦的封地,可吕不韦是右丞相,忙于秦国的政务,无暇理会洛阳城,只是定期领取食邑而已。可洛阳的政务,军队等,皆是在秦国掌控当中,准确来说是秦王政的掌控当中。

秦王政有目的的改造洛阳,洛阳在实行秦法的时刻,又是有所改变。

问题很多,可提升的更多。

“秦王政很是聪明,可洛阳的模式不能在秦国实行,也只能是在洛阳实行!”

韩非思索着,取出纸张开始说一些建议。

说着改造洛阳的计划,依旧是法家学说为主,却是掺杂了儒家的学说。

韩非曾经跟随荀况学习,对于儒家的学说极为熟悉,对于儒家的利弊也是极为清楚。

在计划当中,不再是走极端,政策相对柔和起来。

不久后,吕不韦翻阅到了这篇文章,仔细阅读,说道:“原来是韩非,大王曾经言他有大才学,只是术有余,而道不足。很多方面走极端了。可如今书信当中,却是变得柔和很多。”

“看来,几年的时间,韩非也改变了很多。”

有些犹豫,可吕不韦还是决定召见韩非。

房间当中,吕不韦第一次见到韩非。

韩非恭敬的拜见道:“非,见过丞相!”

吕不韦笑道:“君子远道而来,有什么指点我的?”

韩非说道:“丞相受到秦王委托,编辑秦礼。礼乐为国之大事,秦王将这些委托给君上,可见对君上的信任。丞相制定的秦礼,必然是以法家学说为主,儒家、阴阳家和黄老学说为辅助,掺杂了农家,兵家,墨家等学派,杂取百家精华,化为秦礼!”

吕不韦点头道:“正是如此!”

曾经的时刻,他打算编写一本书籍,名为《吕氏春秋》,属于儒家的立功、立德、立言当中的“立言”。

可秦王政却是说,不要编写吕氏春秋,而是要编写秦礼。

事后,吕不韦惊出一头冷汗。

所谓的吕氏春秋,又何尝不是一本秦礼。

没有秦王允许,就是擅自为秦国编写一本秦礼,想要让这本书成为秦国的礼仪规范,这是取死之道。

是谁给他的胆子,是谁给他的资格?

所幸,秦王在敲打之后,没有再计较了。

韩非笑道:“君上还是想当然了!很多东西可以缝合,可以拼凑在一起,可一些东西却是无法拼凑在一起。即便是强行拼凑在一起,也会喧宾夺主。秦礼,看似以法家学说为主,儒家、阴阳家和黄老学说为辅助,掺杂了农家,兵家,墨家等学派,杂取百家精华,化为秦礼!”

“可随着时间的变化,儒家的学说会逐渐取代法家,成为秦礼的根本所在。法家是斗不过儒家的!”

吕不韦问道:“这是为何?”

韩非笑道:“我为法家学徒,可我的老师荀况却是儒家夫子,为何我不能师从法家夫子?”

吕不韦笑道:“是呀,你有些奇怪!”

韩非说道:“想要学习纵横术,要向纵横家夫子学习;想要学习名家之术,要向名家夫子求学;想要学习农家之术,要向农家夫子学习;想要学习法家之术,却不能向法家的夫子学习,而只能向儒家的夫子学习!”

“原因只有一个。法家没有夫子,多数官吏也不愿教授民众法律。秦国之法,欲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何其可笑!”

吕不韦说道:“官吏不愿意当民众的老师,不愿意向民众教授法律,这是为何……我明白了……”

很多道理,对于聪明人而言一点就透。

后世有一句话,只要两种人才会专心的研究法律,一个是法官,一个是罪犯。

至于普通的民众,多数是不懂法,也是不知道法,多数是法盲。

不要笑?

很多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毕业的也未必懂法。

至少你上去考一下他,宪法有几条几款,刑法有几条几款,交通法有几条几款,九成九的中国人回答不出来。

很多中国人不懂法,也不需要知道具体的法律条款,只需要知道不偷不抢不杀人,走路遵守交通规则,按时纳税,多数一辈子也不会违法,更是不会犯罪。

甚至很多民众纳税都不需要。

毕竟,月收入三五千,或是直接在路边摆摊挣辛苦钱,苦巴巴的无比,还缴什么税收。

九成五人口是法盲,不懂得法律条款,可还是社会安定。

至于那些懂法的,一部分是法官,律师等,这是职业需要;一部分是就是某些人想要犯罪,想要钻法律的空子,于是要研究法律。

在秦国也是如此,那些懂法的是秦吏。

秦国的计划是,以秦吏为老师,以法律书籍为教材书,教导民众普法,懂法,守法。

计划是很美好的。

可问题是,秦吏愿意民众知道具体的法律内容吗?

根本不愿意,也不会教导民众知法。

若是人人懂法,还怎么为自己谋取私利。

只会霸气的说一句,老子就是法。

在某个大泽乡起义时,陈胜更是说:“失期,法皆斩!”

于是,几百人选择造反。

可秦朝竹简,明确解释了对失期的惩罚:征发徭役,迟到三天到五天的批评教育;迟到六天到十天的,罚一张盾;迟到超过十天的,处罚一副甲胄。如果是遇到了大雨这种不可抗力,就算是晚到了,也不作任何处罚。

换句话说,无论迟到多久,都不会杀头的。

为何陈胜会说这个。

因为民众不知法。

陈胜是屯长,是秦吏,却是知法。

我说的就是法。

大泽乡起义,与其说是农民起义,不如说是秦吏起义。

最后建立汉朝的,刘邦、萧何、曹参等人,更是秦吏出生。

……

pS: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所谓失期皆斩,可睡虎地秦简的记载冲突。现在史学家有三个理解,一个就是陈胜在说谎,在欺骗民众,毕竟多数民众不知法;第二个,就是秦二世时代修改了律法;第三个,就是一人罚款一个盾牌,或是战甲,民众承受不住,没钱只能造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