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伙有些不善的眼神盯得发毛,杨昆就掩饰性地翻开笔记本,掏出笔,在上面漫无目的地写写划划。
李颖问他干嘛。
杨昆心虚地瞅瞅四周,说:“写遗书——我怕一会犯了众怒,被大伙的唾沫星子淹死。”
李颖就笑着捶了他一拳。
方书明走进门口,恰好看见她的动作。
看他一脸阴沉地走到跟前,李颖就奇怪地问他:“你不是说有事不来了么?”
我故意考验你的!方书明在心里恨恨地答了一句,硬压着熊熊燃烧的妒火,强笑着说:“事办完了,看时间还早就想过来陪你上课,不过看样子,似乎我来得有点多余?”
方书明不是那种善于控制情绪的人,说话的时候,一直看着杨昆的眼睛,等着看他的反应。
进门看到杨昆的那一瞬间,他就打定了主意,假如这小子不识相,他不介意当着几百个同学的面,在全校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上爷们一把。
可惜杨昆根本没给他表现爷们气概的机会。
没等他的怒火烧到临界点,杨昆就很乖巧地站了起来,“我就是跟着过来蹭课的,学长你坐,我去后面站着听。”
方书明的脸色一下子舒缓了好多。
勉强向他挤出一丝笑容,等他收拾了东西走向教室后面,压低了声音问正扭头盯着杨昆背影看的李颖:“他不是才上大一么,怎么跑这凑热闹来了?”
方书明声音太小,李颖又有点分神,压根没听清他问的是什么。
以她的八面玲珑,哪能猜不到方书明是在玩声东击西的把戏。
换成别的场合,她早拂袖而去了。
之所以没有当面发作,除了顾忌到课堂秩序外,也是想看看杨昆如何应对这种突发状况。
坦白地说,杨昆的反应有点出乎她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看似有点懦弱,却很好地压制了方书明的火气,控制住了场面,将一场可能的冲突消弭于无形。
等方书明又问了一遍,李颖才不满地白了他一眼,“刘老师欣赏人家的艺术天分,钦点他过来旁听,你有意见?”
方书明当然有意见,但他很理智地保留了,只是时不时地回过头去看杨昆一眼。
杨昆就觉得比窦娥还冤。
哥只想安安静静地听堂课而已,真没动什么花花肠子。
不过看周围人的表情,明显不是这么想的。
特别是方书明不时回头看过来的眼神,更是让他如坐针毡。
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杨昆开始东张西望。
离上课还有20多分钟,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连墙角旮旯都站满了,还有不少学生在陆续往里进。
杨昆就很好奇,这么一间小小的教室究竟能挤下多少人?
大约5分钟之后,欢哥来了。
衣着朴素,样式普通,左手捏着他那从不离身的小烟斗,右手捏着几根粉笔,没带任何教案、教材。
看到黑板上有上节课留下来的板书,他就放下粉笔,拿起板擦开始擦黑板。
一个高个男生上去想要帮忙,被他笑着拒绝了。
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细节,使他在杨昆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
对比后世那些名气不大、派头不小、吃饭都恨不得让人喂到嘴里的歌手,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擦完黑板,欢哥看看表,走到讲台一侧,掏火机点上烟斗,美滋滋地嘬了起来。
虽然这个时代在课堂上抽烟的老师不算稀罕,在欢哥家搞作品时也见识过他的烟瘾,不过他这种率性自然、不拘一格的风格,还是令杨昆为之大开眼界。
与此同时,另一个想法也适时从杨昆脑子里冒出了头。
人家舍弃了周末休息时间帮他完善作品,还在校庆晚会上不遗余力地提携自己,不表示一下似乎说不过去。
只是他一直没拿定主意,不知道该送点什么礼物才合适。
送礼是门大学问,选对东西,能有效地拉近彼此的关系,加深交情,不能投其所好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
以欢哥的名气地位,过于物质化的东西人家看不上眼,更别提直接给钱了。
看着他叼着烟斗、怡然自得的样子,杨昆自觉有了主意。
十几分钟之后,欢哥又看了下表,在讲桌上磕了磕烟斗,捎带着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其实从他一进门开始,大家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他身上了——“大家安静一下,咱们现在开始上课。”
今天讲的是莫扎特的
杨昆发现欢哥讲课很有特点。
一是不点名,不查考勤,当然,也没必要,抢还抢不到呢,谁舍得缺课。
二是不看教材,讲课却连贯而流畅,人名、生卒年、曲名工工整整地一笔笔写到黑板上,各种轶事、典故信手拈来,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三是对音乐的熟习和对音乐语言的驾驭令人叹为观止,凡讲课内容涉及的人名、曲名,除了用中文讲授外,还会根据其背景,分别用英语、法语、德语或意大利语原文来表述、板书,讲到莫扎特创作的经典歌剧《唐璜》时,还即兴用意大利语演唱了其中的一小段选粹。
四是谈吐幽默,感情充沛,讲课感性而投入,引得大家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心潮难平,特别是讲述到莫扎特英年早逝时,欢哥更是情绪激动得眼圈都有些发红,嗓音也开始颤抖:“……下葬那天,雨很大,打算送他到墓地的朋友走到城门就只好回家了……除了他的小狗,没有人送他到墓地……后来,没有人找到莫扎特是葬在什么地方……”其发自内心的悲悯、惋惜之意,令人情不自禁地随之扼腕。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也是令杨昆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其对音乐的独到见解。
讲到莫扎特的创作风格时,欢哥用了一句“风格简洁但乐曲意蕴隽永”来概括,并引用了一段典故加以说明:“莫扎特30岁以后的创作不能被当时的贵族理解,当时有个贵族对莫扎特说:‘你的创作很好,但音符似乎多了点。’莫扎特却平静地说:‘不多,就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