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小知县 > 小知县 第77节

小知县 小知县 第77节

作者:桃花白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6:49:04 来源:免费小说

  而且他们都是爱葫芦的人,在一起还颇有话题, 说以后滕显衣食住行都不用知县大人操心。

  纪炀知道滕显过得不错就行,自然放下心来。

  不过一想到滕显感谢自己把他绑过来,纪炀便哭笑不得。

  哪有这样感谢人的!

  现在各处作坊, 甚至官田都已经安排妥当,纪炀少见能松口气。

  等送葫芦灯罩的捕快从潞州城回来, 说潞州那边好像有事发生, 具体的捕快没打听出来, 他头一次办差, 想着越快越好, 就赶紧回来了。

  纪炀看看他,旁边的玉县丞也道:“以后碰到这种事, 一定要打听清楚。”

  这捕快刚当差没多久, 没什么经验, 这会面红耳赤, 知道自己太着急了。

  “没事,若有什么情况,潞州那边应该会给消息。”纪炀让他退下, 又让玉县丞吩咐捕快们加紧巡逻。

  不管有什么事,多巡逻肯定没问题, 只是要再派人去一趟, 专门打听下情况。

  现在春耕时间, 各家都在田地里干活,应该也没什么大事。

  但还是看看的好,不管发生什么,都能提前应对。

  不过从三月中旬开始,知州所说的隔壁凉西州流民,陆陆续续过来了。

  此时的流民连非编户都不能称,官方的称呼为浮客,因为他们连未开耕的土地都没有。

  细数这些称呼,其实各地叫法都不同。

  在很多地方,浮客也叫佃户,租种别人土地生存。

  非编户则是各家的奴仆,比如平安,滕显的下人等等。

  编户就是正常的老百姓。

  只是慢慢习俗更改,潞州这边称没有土地的人户还是浮客,准备耕种土地的人叫非编户,估计也是此处少用奴仆的原因。

  但浮客两字,已经代表了很多东西。

  不管其他的怎么改,他们的称呼还是如此。

  如果漂浮太久,可能就是不少地方闻之色变的流民,不加以安抚,也就是西南灌江府的动乱之一。

  所以他们来之前,隔壁松双县知县,潞州知州,都专门提醒纪炀小心应对。

  要是之前,这些灾民浮客肯定不来扶江县,毕竟听都没听说过,又十分穷苦。

  可今年的情况有些不同,不少凉西州百姓目的地便是扶江县。

  不管说再多,纪炀看到他们的时候,还是动了恻隐之心。

  眼前的一家骨瘦如柴,怀里的婴儿奄奄一息,看着面色发黄,头比身子大许多,这一看便知是饿久了。

  婴儿的母亲因为饥饿也没有奶水,手上有几道划开的伤痕,明显是喂了血给孩子,让他还能活下来。

  而母亲本身也是瘦到直不起腰。

  这约莫是他见过最可怜的流民一家。

  但这家进了扶江县,知晓来此地安歇的必须去衙门登记,还是一家五六口走过来。

  领头的汉子也没好到哪去,全家都没有穿鞋,空荡荡的衣服只是挂在身上,那补丁更不用说,已经密密麻麻看不出了。

  他们身上背着锅碗器皿,看着破破烂烂,但这全是他们的家当,自然不舍得扔。

  负责登记的小吏年虽小,他看一眼差点吓得后退半步。

  不过想想扶江县以前的日子,也就是没遭灾,若有了灾,估计也是这般模样。

  登记好之后,按照他们来的顺序,安排到玉家湖安置,那边提前准备了简易的房屋,虽说不结实,但至少有个屋顶,要再想住下去,必须自己动手加固。

  这也是纪炀故意如此,如果建得太好,难免让他们升起懈怠之心,还会让五个村子很有负担。

  如此做对大家都好。

  这样只能挡挡风的屋子,已经让这家感激万分。

  等看了他家口述,小吏登记的情况,纪炀才知道这家具体情况。

  他家原本是凉西州东津坝人士,平日种田为生,去年东津坝也是整个凉西州雪灾最严重的地方。

  他们一家原本九口人,冬天还没过完,已经剩下七口。

  好不容易熬过冬天,地里的庄稼也已经坏了,他们那边寒冷,种的是冬小麦,跟潞州这边春种秋收情况不同。

  年前用全家积蓄买的种子全都坏死在地里,这日子也是没法过的。

  熬过冬天,还有青黄不接的春天。

  隔壁家卖了一双儿女,算是有了铜板,可以重新耕种。

  他家思索再三,家里两儿两女,哪个都不舍得,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西南边的灌江府又在打仗,还传来征兵入伍的消息,征的还是隔壁他们凉西州的兵马。

  灌江府地处边境,他们一有事,凉西州就要出钱出人还出粮。

  富裕人户都有些撑不住,何况他们普通人家。

  所以这家痛下决心,把田地卖了准备离开。

  谁料又被村里揭发,说他们想逃兵役,那兵役本就是加派,其实不合道理。

  可上面的命令是这样,他们只能拿刚卖土地的银钱交了银子,交银子才能免当兵。

  没了田地,没了银钱,这家不走也不成了。

  入冬前家里九口人,过了冬天剩下七口,走到扶江县,只剩下六个。

  他们到了潞州之后,又听闻扶江县的名字,还知道他们那有荒地,自然过来了。

  也有人说,他们为什么不去更繁华的地方?

  大家都不是傻子,谁不想去富余城市,但去了,能不能在那生活?能不能有田地,都是大家要考量的。

  比如这一家,他们就算到扬州,没有手艺,只会种田,也不识字,根本活不下去的。

  算来算去,还是虽然偏僻,但能有田种的地方最好,不管是租种还是开荒,他们都可以。

  有地,有饭吃,他们就知足。

  跟知州说的一样,他们是良民,遇到天灾**才会如此,好好安置会很不错。

  纪炀看过之后问道:“当地赈灾了吗?怎么没见记录。”

  “这家也不识字吗?遇到识字的一定要同我讲。”

  “现在来的都不认识字,基本全是农户,也没有什么其他手艺。”

  “凉西州没有赈灾,只在凉西城外施了半月的粥,城门都没开。”小吏回道。

  城门都没开?

  “应该是怕灾民抢粮仓。”凌县尉补充道,“几年前灌江府兵祸加天灾,凉西州跟着受难,当地大户粮仓就被抢了。”

  纪炀现在听到灌江府的名字,心里就下意识皱眉,不过是边境地方,兵祸四起也正常,就是可怜那边百姓了。

  听凌县尉这么一说,小吏接话:“这也太可恶了,竟然抢粮。”

  纪炀反而道:“饿急了,抢粮算什么,也不是大错。”

  这话让众人立刻看向他,纪炀笑:“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你都不让我吃饭了,难道还要乖乖听话?”

  不赈灾,还关城门,起兵造反都能理解。

  这也就是刚开始,如果矛盾再激化,别说灌江府了,就连凉西州都要有兵祸。

  临近凉西州的潞州估计也不得安生。

  纪炀更担心的便是这个。

  自从凌县尉知道纪炀的身份,行走潞州之间的时候也听过知县大人以前的名声。

  原本不觉得什么,可这会听他这样“大逆不道”的发言,下意识发现,如今的伯爵公子,只怕比汴京那边认为的还要乖张。

  不过这话怎么听得那样舒服!让他更崇拜知县大人了!

  玉县丞小声提醒:“大人,不可在外这样讲。”

  纪炀却笑着看看周围:“都是自己人。”

  知道这家的情况,又知道他家还有个婴儿,纪炀便让凌娘子从厨房拿些牛奶跟羊奶送去。

  那家还有几个孩童,大人他不管,让几个孩子去王家宅子吃饭,那边他会付钱。

  现在王家宅子剩下三个院子都空了出来,但滕显那个院子显然不动,剩下的则让王家汉子收拾好,过来的流民们,十四岁以下的孩子每日可以去那吃两顿饭。

  大人全靠村里施粥,等有些气力了,可以去南边修官道挣钱,或者去东边修运河。

  如果身上有银钱傍身,也可以直接寻荒地开耕。

  这家人发现,扶江县好像早就做好准备,无论是要定居的,还是在此处落脚再去常华县的,各自都有安排。

  只要把人数名目说清楚,再看看身份证明没错,这边都不会为难。

  各村的里长也做好接他们的准备,虽说再多的帮助没有,可能有个临时落脚的地方,有口粥喝,这就可以了。

  倒是孩子们过得更好点,一天能去那边吃两顿饭。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对孩子们好,比对他们好还重要,自然无有不应。

  县衙的人也觉得他们可怜,不过还是道:“幸好是今年过来,若是之前的话,咱们扶江县自顾不暇,哪有功夫管他们。”

  这倒是真的,扶江县五个村,这两年才慢慢有余粮。

  算下来,凌家湖最富,其次上集村,然后是修了官道的玉家湖,最后则是马家湾跟三江村。

  这次施粥也是前面两个村子出力更多。

  换了旁的知县,下令让他们出力帮忙,估计都会有怨言。

  可纪炀在扶江县地位不同,他说什么便是什么,纪炀要是个独断专行的人,只怕这里早成为他的一言堂。

  当然,纪炀计算过不会影响他们生活,而且大头都是扶江县衙出。

  虽说玉县丞总抱怨账目银钱不多,但化肥作坊跟葫芦作坊经营得那样好,又怎么会真的穷到揭不开锅。

  纪炀心道,他可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