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小知县 > 小知县 第19节

小知县 小知县 第19节

作者:桃花白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6:49:04 来源:免费小说

  只要江小子不要冷不丁提一嘴林家五姑娘就行。

  比如:“林家姐姐要是在就好了。”

  “她还会做兔子灯。”

  “上次她还说想看游火龙。”

  “知县大人,要不您真的娶林家姐姐到咱们衙门吧。”

  纪炀只好用鸡腿让他物理闭嘴,行了啊。

  小小年纪,知道什么是娶。

  就算娶也不是娶到衙门。

  中秋的月亮皎洁明亮,悬在夜空当中,让人忍不住心驰神往。

  因是中秋夜,明日也不用做事,宴席上自然有酒,是凌县尉自己酿的米酒,味道甘美,度数不高,正合适现在饮用。

  但度数再低,也架不住大家都来敬酒啊。

  玉县丞一家六口齐齐过来,凌县尉一家五口。

  捕快卫峰卫蓝带着爹娘妹妹,兵士江历帆江海城无父无母,来了几个好友。

  连葫芦秀才滕显都来凑热闹。

  只是滕显的表情更多带着震惊,晚上宴会开始他才匆匆过来。

  本来打算吃了饭就走,没想到这里气氛如此和谐,就是享受美食,喝喝水酒。

  最让他震惊的是纪炀。

  纪炀竟然如此好脾气?

  不对,这衙门的人好像都很尊敬纪炀?不是尊敬他的身份,是尊重他这个人?

  这会来敬酒,各个都充满感激,还有口中的土化肥又是什么?他怎么不知道?

  大家轮番敬酒,纪炀只能感慨,幸好原身以前喝酒无数,还把酒量锻炼出来,这么多人敬酒也只是微醺,根本没醉。

  看的凌县尉搂着纪炀肩膀道:“刚见大人的时候,以为大人什么都不会,没想到连喝酒都这么厉害。”

  纪炀哭笑不得,凌家娘子只好拉着相公去旁边醒酒,一时间热闹得很。

  至于滕显的疑惑,纪炀懒得解答,慢慢他就知道了。

  酒足饭饱,又听到外面有吹打乐器声,便知道是扶江县特有的民俗游火龙。

  一般是当地有声望的老者筹办,十分热闹。

  百姓们把收获之后麦秆稻子秆捆绑起来,扎成龙的形状,约莫九米长,有六个人手举竹竿撑起龙形。

  这六个人便是游火龙队伍的主要成员,前面走着吹打乐器之人,后面则跟着来凑热闹的百姓,还有提着水桶以备不时之需的人。

  队伍从城门口出发,沿途一路各家各户都能点燃香火插在龙身上,口中喊着岁岁无忧,喊着五谷丰登。

  等县城游过一圈,那龙身上已经是星星点点,如果上面香火多的话,远远看着便像火龙一般,再把火龙放到县城的河水当中,这游火龙便结束了。

  中秋游火龙,便是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是天下间百姓最朴实,最诚恳的愿望了。

  如此热闹的活动,衙门众人自然也要参加。

  这会约莫亥时,正是游火龙的时间,听着乐器声靠近,衙门大门已经打开。

  外面的火龙队伍也刚好到。

  带着火龙的老者见到纪炀,笑着道:“还请知县大人点上头香,咱们的火龙就能腾飞了。”

  这自然是吉祥话,纪炀笑着点起点了香火,郑重插在龙身上,算是点燃今年扶江县春节的头一炷香。

  在纪炀看来,这不算封建迷信,更像民俗活动,代表了百姓们的祈愿而已。

  毕竟谁也不会觉得游过火龙之后,就可以在家躺着睡大觉,不用管田地,自然陪着热闹。

  看到知县大人点燃头香,百姓们下意识欢呼。

  他们是真心实意想让知县大人点头香,原因自不用说,不少人户已经渐渐用上头一批制作的化肥。

  那好处甚至是肉眼可见的。

  虽说刚用上化肥的地,最快也要等十月底才能收获,但不妨碍他们充满惊喜。

  更不妨碍对新来的小知县充满期待!

  至于为什么叫小知县。

  谁让他年纪实在小啊!

  当然大家只是私下喊喊,以至于纪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外号!

  纪炀在众人簇拥下,跟着游遍整个县城,他们县城地方不大,人户不算多,可走到最后,队伍也有好几百人,估计住在县城周边的百姓们也过来凑个热闹。

  从汴京来的滕显主仆像是做梦一样。

  这是纪炀?

  真的是纪炀?!

  不过他们两个还是跟着队伍一起游火龙,好像还挺有意思的?

  只是周围对纪炀的夸赞,让他们浑身不自在,总不会是纪炀花钱让他们夸的吧?

  纪炀并不在意他们的想法。

  最后看着火龙放到河水当中,听着周围百姓此起彼伏喊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万事顺遂。

  再有天上的圆月相伴,纪炀心里的想法更加坚定,百姓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一定会!

  第19章

  中秋节后入秋分,年景无忧迎丰收,这是句农家人耳熟能详的农谚。

  意思是中秋过后便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接下来便迎来收获的季节,大部分农作物在这个时节可以开始收获。

  东边的水稻,西边的小麦,已经陆陆续续到收割的时间。

  接下来这半个月里要抓紧抢收,如果收割时多雨水,不仅对农作物收获不好,后面的晾晒更是容易发霉生虫。

  所以要趁着天晴赶紧收割粮食。

  粮食的长成殊为不易。

  拿麦子来说吧,播种之前提前三四天翻晒种子,这样可以保证播种下的出苗率。

  等种下去,担心雨水不够,麦子长成率不高,可雨水过多,种子又会闷在土里沤烂,更是长不成。

  好不容易长出来,病虫害又来了,若遇到害虫多的年份,一夜之间就会遍地枯黄。

  麦苗长出,还要瞧这些麦苗长得整不整齐,壮不壮。

  麦子抽穗,既要防虫,还要防鸟,更要防旱涝,这个时间天气热一点,阳光充足,麦粒就更饱满。当然,不下雨也不行,否则又是旱灾,粮食必然减少。

  终于熬到麦子收获,还盼着收获的十天半个月里,一定不能有雨。

  谁都知道有雨水凉快,可他们宁愿顶着大太阳收割,把麦子收下来,打谷,晾晒,保证粮食晒得足够透,囤积的粮食水分少,就不容易生虫。

  讲起来都如此复杂,更不用说播种之前的耕地,耕牛不足的时候,则有人力来做。

  古代的耕地,大部分都是人牛同耕,意思是大部分的耕地,都是人代替牛完成,这也是古代耕牛如此珍贵的原因。

  地里厚实的泥土要不断翻耕,其中汗水可想而知。

  这么辛苦地劳作之后,麦子终于可以磨成粉,做成饼子,面条,馒头,吃到人的嘴里。

  一步一汗水,一步一艰辛。

  了解了他们的辛苦,就能明白现在的喜悦。

  但即使秋收如此重要,纪炀去各个村子查看化肥情况的时候,各家都抽出种田最厉害的人来跟知县大人一起翻看化肥的情况。

  纪炀在中秋过后,安排好衙门里的事,便带着玉县丞,两个捕快,还有小厮平安一起去扶江县五个村子查看情况。

  既是看看各村制作化肥的进度,也要了解秋收情况。

  县城附近的三个村子,马家湾,玉家湖,三江村的已经去过了。

  现在的上集村的情况也了解得差不多,等再去最后的凌家湖,差事也就办完。

  几个村子的问题大同小异,纪炀早整理出一本册子,化肥的各种情况都有标注,只可惜村里都没有识字的人,否则把这些册子抄录几份留下来,很多农人不会那样为难。

  所以纪炀在的时候,定是知无不言,几趟下来,别说他了,跟着的平安,玉县丞,捕快卫峰卫蓝,也成了解答问题的好手。

  了解的情况里,各家从八月初五左右开始动手制作土化肥,如今八月下旬,各家化肥基本都能用了,现在已经用在各家菜地上面,估计不久就能看到成效。

  纪炀不是一定要在秋收的时候打扰他们,而是秋收过后,很快又要开始新一轮的耕作。

  提前制作好化肥,接下来的种植便会事半功倍,现在就是要抢时间,各家早点学会合理使用化肥,那接下来的增产必然有他们。

  同样的辛苦,却多了回报,谁都愿意的。

  所以各个村子只有欢迎的份,秋收累,做肥料累,可想想之后的收获,什么疲惫都没了!

  纪炀从上集村出来,不少村民自发过来送,看向纪炀的眼神根本不像看什么官老爷,反而像是看神农转世的神人一般。

  毕竟田地施不施肥,真的是两种样子,他们越做化肥,动力就越足。

  不过各村里的问题也比较多。

  其中最严重的便是制肥材料不够。

  人畜粪便也好,各种落叶桔梗也好,这些都是有限的,现在各家门前的落叶都不让别人碰。

  可这对土地需要的化肥来说,实在不够,还有很大缺口。

  如果是一亩肥力比较足的良田,那一亩地一年使用两千斤化肥,那就差不多了。

  但换成贫瘠的土地,肥料的使用至少翻一倍,那便是四千斤。

  所以说各家怎么凑,都是缺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