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末之天降神兵 > 第一百九十四章 凄惨的盛京城

明末之天降神兵 第一百九十四章 凄惨的盛京城

作者:面包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15:45:33 来源:88小说

精神振奋的察哈喇等待着盛京的消息,一旦皇太极接受长生天的召唤,那么他就有机会东山再起。可惜他没等到好消息继续传来,却等来了海上发现好多膄巨大船只正在靠过来的消息,他不明白这些海上的船只哪来的?按哨探的话来讲,平生都未见过如此巨大的船只,仿佛一座座小山在移动,他隐约感到哪里不对劲,尤其哨探回报,那些船只已经驶入鸭绿江,最多一天时间就会到达新义州时,天生的战斗警觉性,让他明白了,这些大船是冲着新义州来的。

范小武的十几膄海船载着三千多鬼子,从仁川沿海岸线航行,新义州这个中朝边境最重要的城市必须拿下,阻断满清逃入朝鲜的可能性,三千鬼子看起来很多,一旦铺开在中朝鸭绿江上,真不够看的,只是辽东战场时不我待,等不到训练出几万人马来,锦州战场一开始,收复整个辽东就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一定要拿下这里,堵住清军南下的通道,逼着清军往北,或者接受穿越者的条件投降,舍此无它。

鸭绿江说是一条江,其实最窄的地方和我们内河差不多,太大的船真进不来,好在穿越者现在能造的船只都不是万吨级别的,最大的不过才两三千吨级的,而范小武所指挥的十几膄船最大的也就两千六百吨级,勉强能航行在鸭绿江上,此时的鸭绿江两岸基本都是荒原,没有人烟,和现代中国一侧高楼林立完全两码事,唯一的好处就是不必考虑平民百姓什么的,而坏处就是走得太慢,因为现代穿越者看着地图航行,也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走走停停,快不起来。

直到地图上显示这里就是丹东和新义州地界,穿越者仍然不敢完全相信已经到目的地了,只得派出几股鬼子侦察兵,几乎翻山越岭寻找新义州城,浪费了很多时间!事实上现代丹东到新义州不过十三公里距离,而新义州距离鸭绿江入海口也不过四十公里,距离鸭绿江边更近,才一公里左右,当然这是现在,古代新义州城和我们一个县城差不多,离着鸭绿江边有七八里地远。

小鬼子一上岸,镶蓝旗哨探就回报给了察哈喇,本来在做梦的察哈喇一下子被整懵了,真是冲自己来的,关键是这么座破城,手下三个牛录一千加朝鲜伪军三千,要想守住还真很悬啊,而且刚得到大清朝廷的命令,要求他率军先期攻打汉城,一定要把明军赶出朝鲜,这明显是强人所难,没说朝廷派谁出征,来多少人,只是要求他打前锋,真要是自己带着一千人攻打朝鲜王城,不说明军有多少人,就是数万朝鲜军,也很难应付。

思来想去察哈喇觉得这肯定是皇太极身边亲信出的馊主意,要他去送死,此时自己只要一出新义州,估计大概率是回不来了,该死的阿敏,该死的皇太极,老子福没享到几天,被你们几个争权夺利害死在这苦寒之地了。

现在又来了明显是明军的船队,自己一下子成了风箱里的老鼠,这可如何是好?有心想带着三个牛录逃回辽东,但大清的律法绝对无情,自己死了事小,还要连累家人连坐,往南逃更是死路一条,一千人,估计翻山越岭都会死在朝鲜的群山中,那么到底该怎么办?

在甲喇额真察哈喇左右为难时,山口次郎的浪人旅已经成功登岸了,没遭到什么攻击,三千余鬼子全副武装扛着红旗慢慢靠近新义州城。

清军为了虚张声势,在新义州城头上插满了各色旗帜,目的是让来犯者能知难而退,如果对面是老式明军的话还真有用,可惜,他们面对的是凶残的倭寇,而且是身穿板甲钢盔的倭寇,自然毫无恐吓的作用。

看着城下越聚越多的倭寇,尤其一眼望去都是身穿重甲的精锐样子,察哈喇感觉身上凉瘦瘦的,自己手下一千人,有铁甲的不过百余,其余都是棉甲布甲,城内的朝鲜军更是指望不上,毫无战斗力不说,还要防着他们使坏,面对城外三四千重甲精锐步军,还都是火器军,绝对凶多吉少啊。

范小武山口次郎离着新义州三四里的地方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这个低矮的城池遍插旗帜,但城头上却没有多少兵力,显然这是在虚张声势,证明城内实力空虚,这就好办了,不用太紧张,先扎营休整,然后让人射进去几封劝降信,内容无非是清军已在锦州城大败,死伤五六万,鳌拜等战死,多尔衮多铎远遁,汉城也被拿下,英俄尔岱马福塔已毙命,明军不日将向沈阳推进,识时务的话赶紧投降,不要螳臂当车,否则这新义州将片瓦不留!

这样子一封劝降信,平日里对于大清勇士来说不过茶余饭后的笑谈,大清只有战死的士兵,没有投降的懦夫,可今时不同往日,受阿敏牵连遭皇太极打击,还强令他进攻汉城,明摆着要他死在朝鲜,现在要面对明军精锐,守住城池基本不可能,所以这封信察哈喇看了又看,身边好战的几个白甲,从没见过自己主帅如此暧昧,就向察哈喇请战,认为外面不过是不经打的明军样子货,有什么可怕的?

望着这些毫无政治头脑的几个白甲,察哈喇很是无奈,明军送来的信上说得很明白,大清在锦州输得很惨,盛京传来的消息多少证实了这点,而朝鲜汉城被明军占据更是板上钉钉,在这个时刻还一味用强,以眼下这点人马,估计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眼下三条路,一弃城逃回盛京,七分是死三分是活,抗旨不遵,丢失信地就够砍几回脑袋的,二是死守,决一死战,六分是死,四分活路,最终下场估计会和英俄尔岱等人一样,三就是投降,七分能活,三分是死,反正自己的政治命运在大清已然完了,不如公开反对皇太极,说不定还能为自己谋个前程,也为奴才们留条活路。

作为追随阿敏多年的宿将,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看得多了,当年岳托硕托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也不过是阿敏贝勒手下,现在一个个亲王贝勒,统领一方,而自己由于站错了队伍,被发配到这天寒地冻的朝鲜,大清今后谁做主,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先安排好自己的后路才是真的,既然明军打败了清军,那自己再做别人垫背的就不值得了,作为阿敏亲兄弟的济尔哈朗都可以不顾手足,反目成仇,那自己这种小角色又何苦给皇太极卖命呢?

想到这察哈喇觉得可以接受明军的条件,只要手下不被裁撤,归顺正统大明也不是不可以,于是他派出两个亲信汉人奴才,从城上吊下,前往明军大营求和。

而城内此时也已经不大受控制了,主要是三千朝鲜军,知道汉城已被明军光复,从副将到士兵都开始蠢蠢欲动,朝鲜副将还特意来找察哈喇,说是城内粮草不足,希望派人回后面平壤调粮,实际是在试探察哈喇他们的动静,搞得察哈喇不得不让百余白甲亲兵分头看住这些朝鲜军,不然的话,自己和议未成,恐怕先被朝鲜这些白眼狼给害了。

出城的两个汉人奴才,被倭寇押到范小武这边,范小武本来这两天就准备把新义州城夷为平地,没想到自己多此一举的信产生了作用,当听说城里的主将原是阿敏贝勒镶蓝旗手下,作为临时抱佛脚看过明清历史的他,觉得是个机会,策反一股清军比歼灭他们有价值的多,会对今后辽东其它建奴产生莫大作用,尤其是被皇太极打击的阿敏,莽古尔泰的那些追随者,绝对会起别样心思。

对于穿越者来说,当初管委会制定的政策就是尽量少杀伤,最好把他们分成留在东北的,和送往海外的两部分,可以弥补穿越者军队不足的短板,还有一个隐性的好处,那就是将来血洗毛子和白皮,包括其它大陆上的土着,由这些同是野蛮人的清军来背锅最合适!

所以当察哈喇的使者提出不遣散手下,对投降清军不屠杀的几个条件之后,范小武几乎没有多加考虑,就一口答应了,只是要求他们永不背叛大明,必须无条件服从神兵卫的命令,从今天开始算起,最多三天,镶蓝旗三个牛录必须放下武器开城投降。

实际上要求察哈喇他们放下武器是一个考验,女真人视武器装备比生命都重要,如果他们真心投靠神兵卫,那么今后只会给他们更好的装备,如果不肯放下武器,就说明这个察哈喇没有诚意,仅仅是为了拖时间,那就不好意思了,一个字,打,没功夫跟你们玩心机。

亏了察哈喇是真心想归顺大明,所以有几个白甲兵不愿投靠大明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将他们给砍了,前后都是死,既然你们几个不开眼,那就别怪老子心狠,然后通知朝鲜副将,把谈判的意思告诉了他,让城内所有军队做好准备,明天开出城外,迎接天朝大军进驻,朝鲜人开始还不相信,但看到几个大清白甲勇士的头颅之后,终于眉开眼笑,太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察哈喇要是坚决死战到底,倒霉的朝鲜军肯定跟着陪葬,而且里外都不是人。

没等到第三天,察哈喇就派出了使者,接洽所有投降细节,范小武没有为难他们,只是重申自己的要求,并表示一旦收复辽东,女真人不会成为奴隶,而只会成为大明的一份子,不愿意离开故土的,绝不勉强,做了这些保证之后,察哈喇终于带着手下三个牛录和三千朝鲜军出城投降,前后不到两日,新义州城易主。

朝鲜军被允许撤回平壤,而清军三个牛录则被暂时留下,帮助看守城池,当然,范小武并不怕他们反悔,三千多鬼子兵真不是好惹的,就目前清军的士气和实力,若是假投降打起来,还真不是浪人旅的对手。

现在他要返回天津基地,那里有几膄大船要下水了,对大员的收复不能再拖,荷兰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这个世界最大的对手,需要直接面对了,即使在自己所造大船还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也必须面对了。

多铎在锦州战败之后,不敢恋战,迅速回撤,到达义州城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济尔哈朗佟图赖等人看到城外正白旗镶白旗旗帜,开始还以为是明军假扮的,直到多铎苏克萨哈两个凑近城墙,才看清是多铎回来了,赶紧命人打开城门,多铎迫不及待询问多尔衮大军的动向,济尔哈朗长叹一口气,说锦州已经败了,多尔衮根本就没在义州城停留,而是率两万人去赫图阿拉了。

担心的事得到了证实,大清在锦州惨败,自己见机得快保存下不到两万人,看来义州城是保不住的,豪格率七八万残兵已经退守盛京,郑亲王也已抱定殉国的念头,此地不宜久留,多铎没说出来,济尔哈朗倒清楚地说出来了,多铎你还是赶紧回撤吧,去盛京,去赫图阿拉都可以,组织防御,自己这里还有近两万人,我为你们多拖一点时间,大清不能亡啊,几乎就是在交代后事。

多铎也不犹豫,大清已到了危难时期,得赶紧回去做好准备,于是仅在义州城停留了一天,就带着苏克萨哈,范文程孔有德等人启程回盛京,他回盛京,而没有去赫图阿拉,是因为听说皇太极病重,有可能出大变故,抱着回去插一杠子为自己兄弟争取利益的想法,至于保卫盛京城,他可没有那个愿望,有豪格代善他们十万人马在,没必要添油加醋。

豪格此时已经回到盛京,近八万失魂落魄的败兵,带来的是锦州惨败死伤遍野的噩耗,一时间盛京城内,家家户户白幡飘扬,比两年前四次入寇还要凄惨,皇太极还没死,整个城里已经哭嚎一片,这次死的都是青壮精锐,加上大量的包衣奴才,平时都是家里顶梁柱,如今一朝去了长生天,顿时家破人亡,家里一下子都象无头苍蝇一般,整个沈阳城几乎成了个大墓地!

皇宫里更是一片肃杀,要不是代善越殂代疱管理起来,恐怕现在就是一锅乱粥,豪格失魂落魄在皇太极床前汇报锦州战况,病床上的皇太极虽然说不了话,可听还是听得清楚的,五六万人马,霎那间灰飞烟灭,任谁都接受不了,即使皇太极已有心理准备,还是接受不了如此惨败,又是一口老血喷涌而出,下面所有人都知道,大清这位皇帝已是苟延残喘命不久矣。

海兰珠不顾自己病重,强让宫女掺扶着来看大汗,两个行将就木的夫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句话没说,眼里只有泪,豪格此时跪在地上除了请安外,还说起多尔衮擅自领兵去了赫图阿拉,而没有回盛京,眼里根本没有皇阿玛,皇太极颤巍巍地伸出手来摇了摇,让豪格别说了,别人不知道,他皇太极是非常清楚多尔衮的能力,多尔衮直接去了赫图阿拉,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不认为大清能守住盛京,能守住几代人打下的基业。

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候,多尔衮的做法虽然出格了些,可他绝对是在为大清谋求退路,而不是只有私心,所以皇太极制止了豪格,为今之计,只有寄希望于济尔哈朗那边能多拖些时日,给盛京城做好防御的多留点时间。

皇太极眼睛死死盯着代善,代善明白,皇太极需要他的保证,无论他皇太极在与不在,都必须死守盛京,事实上代善一批人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此时只得再次在皇太极病榻前对天发誓,算是对大清列祖列宗一个口头的承诺,也好让皇太极有个最后的期盼。

海兰珠走后皇太极还想强撑病体起来,奈何这个大胖子高血压兼肺癌患者,实在无力对抗自己的命运,只能眼睁睁看着失去自己控制的大清贵族吵吵嚷嚷,啥事都有,什么粮草不济,丁壮不足,军无士气,汉人阿哈日益减少,等等等等,宫里已经这样,可想而知,外面不知道乱成啥样了,现在急需一个能一呼百应的人物来领导他们,可病床上的皇太极不这样想,他还自以为能够起来,历史上他一死,直接导致了大清的皇位争夺战异常激烈。

历史上皇太极死后,以多尔衮三兄弟实力最大,要不是大玉儿从中插一杠子,多尔衮是最有可能成为新皇帝的,可由于多尔衮的不坚决,最后才有福临成为顺治皇帝。现在不同,多尔衮远在赫图阿拉,大哥阿济格又被明军俘虏,只剩下一个多铎不到两万人马还在半路,所以现在皇太极虽然还没有咽气,所有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中,唯有豪格实力最强。

作为抱定维护皇太极一脉的礼亲王代善,自然隐隐站在豪格一边,于是盛京城整个防务基本都由豪格和代善在指挥,虽然下面好多被皇太极打倒的前贵族蠢蠢欲动,然豪格和代善手下现在还有近十万人,要想翻天覆地,基本不可能成功,即使多铎率领近两万人马到达盛京,这力量对比也毫无悬念。

听到皇太极病重,多铎内心并无波澜,阿济格多尔衮都不在这里,自己一个人没有那个能力控制盛京,他在半路就试着发信让多尔衮回来争夺皇位,然而回信却是希望多铎也带着人马撤到赫图阿拉去,根本没有半点想回来图谋的意思,这充分说明,多尔衮对大清皇帝宝座已经没有兴趣了,一心只想着如何保存实力,或者安排后路。

这样的想法自然影响到了多铎的内心,因此他带人到达盛京之后,拜见了一下病重的皇太极,在此汇报了一下锦州战况,并没有接见很多大清旧贵族,而是破天荒把自己锁在家里,整天折磨抢来的众多美女,以此来发泄锦州战败的愤恨,包括到现在都无法接受的一边倒的惨况。

各方面应证,明军新军不是大清铁骑可以抵挡的,当初众多不可一世,目空一切的巴图鲁白甲勇士基本折损在锦州一战中,能回来的不到一半,整个大清朝堂也相应空出了一半,几个跟着逃回来的汉人将领文臣此时更是噤若寒蝉,范文臣也好孔有德也好,都几乎是光杆一个了,本来就不受满人待见,现在更是躲在最后,深怕被满人当做出气筒。

要不是代善秉承皇太极的意思,汉人中有好多都会被愤怒的满人乱刀砍了,加上豪格经过几次血的教训,变得比以前沉稳多了,否则的话,手下那么多失去兄弟的子弟,真有可能把这些汉人丧家犬都咔嚓了,就连皇太极最信任的范文臣此时也是躲在最后面,几个大清贵族反复询问,他都是支支吾吾,和以前尽出鬼主意判若两人。

时也命也,谁能想到短短两三年不到,大明竟然练出了无坚不摧的强军,骑射无敌天下的大清毫无招架之力,再怎么排兵布阵计谋百出都不过是雕虫小技,这种这辈子都无法忘怀的毁天灭地的战斗力,真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一直到现在,不光是诸多清军将领恍若梦中,就是见多识广的汉人将领也是半夜惊坐起,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表达,只能用仙家法术来描述一二。

这样的话,他们当初背叛大明,就是一场黄粱梦,不作死就不会死,满人还好,反正都是和大明不死不休的,自己则不然,明明是大明汉人,却在时代的愚弄下,成了里外不是人,别说富贵荣华,就是保命都成问题,现在的局面大家已经心照不宣了,最后无非是给大清做垫背的。

事实上,锦州一战,多尔衮一逃跑,很多汉人将领已经在打小九九了,是向大明负荆请罪,还是乘满人不注意溜之大吉,或者率领剩下的近万残兵窝里反,私下里已经在悄悄商量,不过由于清军受损严重,对汉人的监视和弹压日趋紧张,使得他们有这个贼心却没这个贼胆,倒是有好多口无遮拦的低级汉人将士因为说出异心话来,被满人砍死的不下百余人,至于城里剩下的本就不多的汉人阿哈更是每天都死伤百人以上,搞得大家见面都跟做贼一样,深怕一不小心脑袋掉了。

凄凄惨惨的盛京城,和原本历史上松锦大战斩杀明军洪承畴部五六万大胜而归来了个彻底颠倒,再加上后勤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大清的实力一下子衰落许多,即使明军不打过来,五六年内都恢复不了元气,实在是人口太少了,每一个勇士的培养都需要十数年的时间,那么多精锐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招募来的,面对明军几十年的优势一夜间荡然无存,形势之恶化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以前不服气的将领,现在都犹如丧家之犬,不敢再出头,连鳌拜,图尔格这样的勇士都大部折损了,再谈什么勇武等于是自打耳光。

如此士气低迷的时刻,代善豪格清楚明军给他们留下的时间不多,再怎么希望渺茫,也得打起精神组织防御,先是把几个汉人将领找来,要求他们将收罗来的一万余汉军残兵败将驻守好盛京城周边几个屯堡,不得后退一步,当然会派出督战队,哪个出现逃亡或起了异心可先斩后奏,直接点就是强力逼迫这些投降的汉军做最后的炮灰。

接着就是城内十万人马驱赶所有汉人阿哈在城外挖壕沟,并修筑城墙,同时命令其它大清城池守军向盛京城输送粮草辎重外坚壁清野,务必与明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不得擅自撤离,而且还以皇太极的名义给赫图阿拉的多尔衮发去了一道圣旨,要求他赶紧征募更多的野女真充实自己,也希望他顾全大局,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能协助盛京防御云云,说白了,就是不会管他如何壮大,只要他能在关键时刻救援盛京城就好。

而远在赫图阿拉的多尔衮,看到皇太极的圣旨,是毫无表情,以明军在锦州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盛京必然保不住,赫图阿拉也不过是暂时栖身而已,现在他明白自己只有三条路,一个是否和明军真和谈,而且主动权还在大明手里,以数十年和大明的血仇来看,希望渺茫。另一个就是退出祖宗几十年经营的大清地盘,退往更北的苦寒之地,以待东山再起,当然也是前途堪忧。三就是血战到底,能生存的希望可能性更小,在这里血战那就是宣告满人灭族的时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