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穿成流放罪妃后的发家生活 > 穿成流放罪妃后的发家生活 第111节

  第一批葡萄酒是七千瓶,价格定也在三两银子一瓶,除掉所有成本,还有路上打点跟京城里头打点的费用,把许小娘子那份银钱也算出去,三两银子,大概纯利润也就是一两银子左右。

  三两银子,在老百姓眼里头肯定是昂贵,可在京城这些达官显贵眼里,便不算什么。

  剩余的葡萄酒还有三批货,总量大概也就是两万五千瓶。

  也就是这所有的葡萄酒能赚个二万多两银子,其实不算多,商队每年随随便便也有个几万两银子的进账,但鲁夫人很看重葡萄酒,要是能做起来,以后也能专门做这个营生。

  所以甄武也是尽力把葡萄酒的名声给打出去。

  甄武离开后,已经入了秋,酒坊那边也差不多可以停工。

  前些日子,甄武刚去京城没多久时,两个偷学酿酒的妇人来酒坊闹了一趟,原来是她们酿的葡萄酒已经发酵好,里面很多白沫子,两人也不知为何会这样,等算了算日子,已经换坛二次发酵后,二次发酵好后她们尝了尝味道,喝起来又酸又涩,还带着一股奇怪的甜味,味道根本不对,所以就上酒坊去闹。

  鲁夫人冷笑一声,“你们自己偷学酿酒手艺,我也没阻拦,甚至没去官府告你们,你们自己没酿好,反倒来酒坊闹事,真真是好笑,来人,把她们绑了!给我送到衙门去。”

  两个妇人没料到鲁夫人说绑就绑,吓得不行,又开始跪下道歉。

  鲁夫人最后到底也没为难她们,让人把她们给放了。

  酒坊其他人才知道原来酿葡萄酒看着步骤简单,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酿毁了,葡萄没甚,那些糖可是贵得很,贪心的下场就是没了这么好的活儿,还亏了二两银子。

  第一年酿葡萄酒虽出了点事端,但也算好事儿,以后就能传开,葡萄酒的酿法看着简单,但实际并不是如此,省得以后生意做起来,酒坊的匠人们也学两妇人偷偷私酿。

  甄武带着第一批卖果酒的钱回来,鲁夫人就亲自上门一趟,把七千两的银票给了许沁玉。

  许沁玉只管酿酒,一瓶葡萄酒她得一两银子。

  之前买地买宅子,还有给了薛氏二千两银子,还有给宁姐儿五百两,再这几个月杂七八杂的开销,不过这几个月也一直有入账,她手头上就三千两,加上这七千两,手头上就有了一万两银子。

  另外三千两存在钱庄里头,家里都不存放大额银钱和银票,怕遭贼。

  虽然许沁玉也不怕有贼人来家里,毕竟家里头还有墨玉跟白玉轮流守着,贼人来了也是自寻死路。

  握着手中这厚厚一沓银票,许沁玉笑得眉眼弯弯,见牙不见眼。

  她有一万两银子啦!

  以后就是‘万元户’!

  但这个‘万元户’可不一样,一万两银子,即便一些当官的家里,都不可能存下这么多。

  而这一万两还只是个开始!

  她希望以后许记可以开遍大江南北!

  其实她还有些别的想法,想让许记不止做吃食,还可以吃喝玩乐,有点像后世的农家乐,但此事也得慢慢操持,她目前的精力就只够操劳源宝镇一个小小的食肆而已。

  终于存到一万两银子,许沁玉这几日面上都不自觉带了笑。

  这七千两银票她也没久留,隔天就存到钱庄里头去了。

  ……

  边陲这边,许沁玉跟裴家日子照常。

  但京城里,却因为许沁玉酿的葡萄酒惊动不少人。

  那几户达官显贵把七千瓶葡萄酒分完,平日里用膳时也会喝上一些,喝起来酸酸甜甜还有淡淡的酒香,余韵绵长,不管是招待男客还是女眷都可以。

  所以也用来招待平日的贵客,甚至还有人用就这葡萄酒招待了新帝。

  原来新帝虽登上皇位,但骨子里还是之前只喜吃喝玩乐的二皇子。

  他原本结交的朋友也大多都是世家子弟。

  新帝平日很少出宫,出宫也是换上锦衣,装成一般的世家公子哥,让这些世子带他出去花天酒地。

  正好新帝认识英国公世子。

  国公爵位差不多都是世袭,一般都是自己立下赫赫功勋,或者祖上立下赫赫功勋才能封国公。

  要是祖上封了国公,等着世袭下来,国公的子孙后代哪怕没甚大本事,只要不犯大错被剥爵位,在京城里头也都能让人高看一眼。

  英国公就是一百多年前跟着高祖皇帝立下赫赫功勋才被封为国公的。

  但一百多年过去,英国公府现在的子孙都是平平,没甚大本事,只老老实实继承爵位。

  英国公世子跟着新帝出去花天酒地,还带了几瓶府上买的葡萄酒。

  新帝尝过这葡萄酒,很是惊艳,还问是哪里卖得酒,得知是边陲运来的。

  新帝还赞道:“那种地方还能有人酿出如此惊艳的果酒,也算是厉害。”

  因为葡萄酒很好喝,新帝还惦记着给宫里的太后尝尝,给伏太后带了些回去,回去后献宝似的给伏太后,“母后,您快尝尝这佳酿,味道不错。”

  伏太后尝过后,也称赞了句,“不错,哪儿来的?京城里好像第一次瞧见葡萄酒。”

  新帝告诉是伏太后,是英国公世子家买的,从边陲运过来的。

  一听是边陲之地,伏太后微微皱眉,看了眼酒瓶上的‘许记葡萄酒。”

  许记?

  她怎么记得竖王那一脉去了边陲后,德昌侯府的二姑娘开了个食肆,就叫许记食府?难不成这果酒也是许家二姑娘鼓捣出来的?一家子也是无用,竟让个姑娘做厨子来养家糊口。

  伏太后眼中满是不屑。

  她既然敢顶着文武百官的反对把皇后和四皇子发配边陲,自然不怕竖王那一脉能再有什么大作为。

  她心中自负也是因为她知道竖王那一脉就剩三个妇孺,还有个体弱的小哑巴,再剩余个从小被她下毒,看着也是一副病弱模样活不了多久的竖王,自然不怕什么。

  她没派人杀了竖王一脉,却也派人去打听过竖王一脉。

  知道竖王一脉去了边陲后,都是靠着德昌侯府的二姑娘摆吃食摊子养活一家子,小厨娘稍微有点本事,存了点银钱开了个许记食府。

  但就算能赚些银钱又如何?

  竖王一脉不过是靠个姑娘家养着的废物。

  哪怕这些葡萄酒卖得贵,能赚不少,在伏太后眼中也不过就是九牛一毛罢了,整个天下都是她的,国库里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她岂会在乎一个小厨娘赚得那点子银子。

  伏太后想到这里,心情竟还不错,“葡萄酒还不错。”

  不得不说,德昌侯府的二姑娘酿酒手艺不错,就是不知做的吃食如何。

  第86章

  已经入了秋, 西南的初秋比别的地方舒服许多,其他地方还有秋老虎,白天夜里都热,西南这边也就白天还微微有点热, 晚上睡觉都得盖上薄毯。

  最近许沁玉在忙着做柿饼。

  陶齐他们在山里头摘了不少野柿子, 这些野柿子个头不大, 熟透的时候很甜,去掉蒂后,稍微撕开一点, 一吸溜,里面的果肉就全吸进嘴巴里, 果肉细腻,汁水甜腻,就是野生的柿子比较小,一口一个。

  而柿子没熟透的时候比较涩口。

  山上的野果子多, 附近的小孩们经常跑去山里摘野果子吃, 这些野生柿子生长在山腹的位置,有点深,一般小孩们去不了那么深的山腹。

  已经夏末,山上的野生葡萄没多少, 陶齐他们就没跟着酒坊那边继续采,去山里头打猎, 野柿子也是打猎时候遇见的,那一片长了不少野生柿子树, 就一颗柿子树上的柿子已经成熟, 另外几颗都还没熟, 特意送过来给许沁玉尝尝, 许沁玉尝过之后有点想念甜甜糯糯软叽叽的柿饼,就让陶齐他们去摘些没熟的柿子回来。

  柿饼也是干果蜜饯的一种,但这里好像还没有柿饼。

  这里的干果蜜饯大部分都是加入蜂蜜和糖浸渍而成,柿饼的做法不太一样,是风干而成。

  做法其实也简单,但大部分都做不好,因为即便是风干而成,也需很多注意的地方。

  做柿饼要选用已经红了但果肉还是硬着的柿子,削去果皮后不能去蒂,铺在畚箕里放在太阳下面暴晒,晚上跟阴天时就要收回放在通风的位置,因为柿饼风干时候是一点水都不能见着露水都不行,晾晒期间还得注意着时候去挤压下柿饼,可以更好的晒成型,也能让里头的果肉更软成流心柿饼。

  等到把果肉晒到微微发白,柿饼就差不多成了。

  但还得最后一步,放罐里密封起来等待上霜,这样密封后的柿饼在经过一段时间表面会凝结出厚厚一层白霜,沁出糖霜的柿饼,吃起来会更加香甜和软糯。

  这样做出来的柿饼一点都不涩口,因为是果肉本身沁出来的糖霜,吃起来不会觉得腻。

  许沁玉做柿饼也没怎么麻烦她,果皮有人帮着削,晾晒按压也有人帮着。

  闻到甜味差不多时,她就知道已经晾晒好,再嘱咐着把柿饼放在罐里密封起来,柿饼才会真正的上霜。

  许沁玉教徒弟时,也告诉他们,嗅觉在厨艺当中也是很重要的。

  就比如晾晒这个柿饼,糖度到什么程度会散发出什么样的甜味,都有教给他们。

  平日做菜也是这般。

  许沁玉做了不少柿饼,陶齐说是那片地方的柿子树虽然才几颗,但因为没什么人摘果子,每棵树上都结满果子,一颗起码几百个果子,还没熟透的柿子都被他们摘回来,所以许沁玉做了至少几千个柿饼。

  柿饼也不需要成本,不需要糖浸着,陶齐他们摘回来,就按照两斤一文钱的价格收的,很是便宜。

  这些柿饼,许沁玉晒好装罐后,给了陶齐他们三人一人一罐子,三人连连道谢,抱着罐子回去了。

  许沁玉还告诉他们,“现在罐子里的柿饼虽然也能吃,不过最好再等上半个月,柿饼会结上一层糖霜,到时候吃起来表皮是香糯的,里头则是如同蜜汁一样的流心,所以最好再等上半个月。”

  她晒得柿饼可跟后世普通的柿饼不同,做柿饼还得看时间,霜降前后是最好的,这样柿饼的糖霜才会上的更好,味道也更好,才能成软糯的流心柿饼。

  陶齐三人听了许沁玉的话,点点头,“东家放心,我们肯定会放半个月再吃。”

  许沁玉见他们如此郑重的模样,有些哭笑不得。

  剩余的柿饼还有几千个,家里人也吃不完。

  因为接下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冷,所以这些柿饼保存到明年春天时候是没有问题。

  但是几千个,能放到明年春天,自家人吃完几千个柿饼也得吃伤。

  东西再好吃,天天吃会吃伤的,以后都不怎么愿意碰这样东西。

  所以许沁玉留了三四百个柿饼,剩余的除了给县令家,徐孔目家,还有夏家跟裴家三房和祝老太太那边各自送了几坛子,其余还剩三千多个柿饼,她打算等柿饼上了霜就放在许记门口当小零食卖着,一个柿饼卖个五文钱。

  其实五文钱说便宜也不算便宜,说贵也是一点都不贵。

  属于就算是穷苦点的人家,也能咬咬牙,拿个五文钱十文钱出来买上一两个给家里的孩子们甜甜嘴。

  她做的这柿饼,不说多的,几十文钱一个还是卖得出去,但就是几十文钱卖,也就多赚个一百二两银子,所以不如便宜些,给源宝镇的孩子们尝尝,甜甜嘴。

  这里穷苦人家的孩子苦得很,比她在福利院的时候都苦。

  五文钱买上一小块饴糖都没她这柿饼大,而且她这柿饼的味道可比饴糖好上太多了。

  等到柿饼上了霜,可以吃的时候,已经是霜降后,四哥出去也三个多月了。

  许沁玉晚上回去还跟家里人叨叨,“四哥说这趟出去三个多月,现在也差不多快四个月,四哥是不是快回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