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国师金安(穿书) > 国师金安(穿书) 第103节

国师金安(穿书) 国师金安(穿书) 第103节

作者:南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3:44:33 来源:免费小说

  “不管是种田的,还是做生意的,卖刺绣的,凡是在书院上过学的,只需要将自己赚的第一笔钱交给书院,就算是你们的束脩了!无论是一个铜板还是十个铜板,你们有心便是!”

  百姓们连连道:“这可真是,若是真的免费教我们认字,再不交束脩,岂为人!”

  有读书人闻信结伴而来,他们早就听说洛阳书院有举荐资格,却下意识觉得这是世家另一种揽人的手段,压根没往其他地方想,如今听到左邻右舍高兴地同他说书院送鸡蛋,读书人还能领书,这才赶了过来。

  在人群中挤得东倒西歪,急忙问道:“读书人真能领书领笔墨纸砚?免费给我们,又需要我们做什么?”

  免费的东西通常是最贵的,而好心经不起时间的冲刷,为了防止大家在未来出现理所应当认为书院免费教生的情况,辛离离在信中特意强调过,司马佑安他们定下的规矩一定要百般强调。

  京口书院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即使有朝一日真的去了洛阳读书,获得举荐资格,必须得回京口县建设家乡三年。

  有读书人问:“若我们没能考上洛阳的博晋书院呢?”

  衙役答:“可在书院当教书先生,可应聘县府的吏,你们当得相信自己!”

  “若我们连京口书院的初试都没过呢?”

  “那便再回去温书,一定能考过!”

  衙役敲了两下锣,大声道:“好了,大家赶紧去京口书院门口排队报名吧!”

  “对对对,”围观的百姓倏地散了开来,“快点去,别一会儿晚了,领不到东西。”

  结伴而来的读书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下定决心道:“不如我们先去书院看看?”

  能去书院总比去当世家幕僚来的好!

  冷清的书院还是头一次这么热闹,书院院长、特意请来当先生学识深厚的先生、为书院打扫卫生的老仆、过来帮忙的抱朴真道观的道长们,各自坐在桌后,奋笔疾书。

  负责维持纪律的衙役们喊道:“报名读书的排中间一队,扫盲的排最右边三排,不管学习种田还是刺绣的都建议先扫盲,着急学成出去赚钱的,直接排最左边的四排!”

  书院院长专门负责读书人报名,一边擦着额上的汗,一边询问报名之人的籍贯、年龄、所读书目,再抬头看着面前的队伍和旁边热火朝天的队伍长叹一口气。

  这年头,能读得起书的人太少了。

  他道:“曾添,年十八、熟读四书、擅长数算、京口县人,好记下了,另向你说明,书院开设课程有四书、五经、律、数、音、字、体、实,其中音、字乃选学,每月旬一次考试,放假两天,收好木牌,七日后过来参加初试,初试不难且放心。”

  在他身旁过来帮忙的无甲将木牌递给曾添,又询问了他想要鸡蛋还是土豆,得到土豆的回答拿出两颗大土豆给他,又向他展示要送给他的书籍和笔墨纸砚,其中书竟是四书和五经一套,曾添看得眼都热了。

  他热切的看着无甲问:“四书和五经当真过了初试就给我?”

  说完他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队伍,瞧见队伍中那么多书读得比他还好的人,不禁有点紧张,“初试真的不难?”

  无甲安慰道:“不难,要给你们机会的,我听院长的意思,会在你们入学半年后进行大考,届时才会淘汰学生,基本保证你们都能拿到书。”

  曾添信了,又看了一眼摆放在桌面的书,咬咬牙,拼了!这么多本四书五经想必书院也没有多少套,他一定要过了初试!

  无甲和院长对视一眼,瞧着打了鸡血一样要回去温书的学子不禁笑了。

  报名一共持续了三日,其中报名读书的共有一百三十六人,扫盲的约三千人,学习种田和刺绣的约四千人,并有人一千多人两者兼报。

  这些人数几乎就是京口县及周边的年轻人总数了,不管他们是真心过来学知识,还是为了鸡蛋和土豆,总归人来了,书院还能放他们走不成!

  他们就算不来都不成,详细的信息记录在册,他们不来,衙役会亲自上门将他们抓来,想来他们也是要脸的,不想学,过来走个过场也是会来的。

  唯有一百多人的读书人让京口县令和书院院长扼腕,他们县会读书的人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整个县才有一百多人报名。

  在县令将主意打到周边州府的时候,七日之期已到,初试正式开始,一百多名读书人露天坐在书院门口,桌椅几乎摆满了书院门口的空地。

  香炉中的香在每一个人的桌面上燃烧着,一炷香后,会有先生亲自过来收卷。

  卷子真的不难,有两道释义题,一道算题,另有二十道给出上下句,让你将句子填完整的题,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将卷子填地满满登登。

  因着是露天,所以有百姓好奇过来,被庄严肃穆的气氛感染,悄悄坐在田埂上出神的看着,下定决心之后的扫盲班,一定要好好学,还有答题之人的读书人,握着拳头等待他们答完题。

  一炷香后卷子收回,院长及众先生当场判卷,主看释义题和填空题,基础扎实能将填空题全部写对,就算是过了初试这一关,若能有自己见解,那便能分到层次更高的班次。

  拔高的算题也能算出来者,会成为书院未来主要培养对象。

  除了过来碰运气,字不会写几个,根本答不出来者,一百余人均兴高采烈领了书入了学。

  而扫盲等班也在他们入学后红红火火开展了,书院一下就有了两三千生源。

  京口书院的成功,很快就传到了各地书院的耳中,饶是博晋书院也不可避免产生了小情绪,大家同是书院,凭甚你招生招的红红火火,我们这里一根草都没有!?

  作者有话说:

  我最近是不是犯太岁,水逆【哭】。昨天吃了辣鸭脖,可能是太辣了,直接过敏了,身上起了小红疹子,我就以为是我下午被风吹着了,没当回事,早上一看长到手上了,巨痒。我爸说我过敏了,问我晚上怎么不说,晚上吃药白天都好了,白痒一晚上。我:…… ???啥也别说了,乖乖吃药吧。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博弈开始了

  京口书院的成功给了其余几院灵感, 以博晋书院为首,自然是不甘落后于他们的,在仔细打听过京口书院是如何招上来生后, 他们便也开展起了如火如荼的招生活动。

  有送厕纸的、有送豆子的、也有那财大气粗送布帛的, 一时间上书院报名入读竟成了人们争相去干的事。

  既然报了名领了东西,让去入读那便好好读上一读,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可能一辈子就这一次机会可以进书院读书了。

  虽然他们读的是扫盲班,学得是如何插秧种地,但都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 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他们在感受过一堂课,确认是真的在教导他们之后, 学得十分来劲。

  除了针对读书的学子正经开设的成体系的课程,不同的书院对百姓们开的课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比如那以做造纸生意为生的州县,就教导大家如何种植才能产出更多的作物加快形成秸秆。

  地型并不适合种植麦子,百姓们饥一顿饱一顿的州府, 教导大家如何种植脂麻。

  那天然靠湖靠海的, 教大家如何看水流捕鱼。

  自己家里能养的牲畜, 诸如鸡、豚, 也都分别开设的养殖课程。

  为了照顾百姓们白日们劳作,所有的课程都开放在太阳西斜时, 百姓们呼朋引伴来听讲, 说一句背一句, 很快有人发现, 知识点太多了, 今天背了明天忘, 这可把他们急坏了。

  无奈之下原想着学识字这么重大的事情自己怎么也学不会的人,也硬着头皮一同报了扫盲班。

  扫盲班教授的简单,基本上都是形象的给大家讲解字的出处,然后告诉大家笔划顺序,让大家在发的纸张上练字。

  开始有人不在纸上写,偷偷将纸拿回家给孩子留着,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后来发现书院是真财大气粗,纸张随便练,便是认字的书都会给发一套时,这种情况就少了很多。

  学习不易,所以大家学得劲头十分足,待他们学会儿了,就能在隔壁上课时记笔记,将知识作用在地里。

  而给扫盲班上课的人,则是报名来学习的读书人,有人不乐意,认为自己是来做学问期待可以入读博晋学院,获得举荐资格入朝为官的,怎么能为百姓授课。

  可当他们亲自教授,望着一双双因劳作而昏黄渴望的眼睛,心便被狠狠触动了。

  上课时他们注意力集中,别说交头接耳说话了,便是连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只顾着埋头学习。

  下课时百姓们会小心的围住他,对他说:“先生好好温书,一定能入读洛阳的书院的。”

  “我听张先生道先生可是书院学习前三的人。”

  “先生,这是我家昨日打的鱼,给先生拎上一条,先生可别嫌弃。”

  质朴的百姓们一心向学,臊得来教他们读书识字的读书人无地自容,每一个过来上过课的学子,再回去读书,都拿出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

  什么与同窗相争,什么自卑于自己穿的不好,都不如踏踏实实读书重要!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当得向百姓学习才是!

  年轻时的他们体会过百姓艰辛和求学的认真,日后为官时,便会想着百姓念着百姓,哪怕被朝堂中的黑色洪流所裹挟,只留三分心在百姓身上,也足够了。

  书院里学习气氛浓烈,再没有人说招纳百姓过来学习有辱圣书,让书院院长和时不时就过来溜达一趟的州长县长十分开心。

  扫盲班和特殊课程的班一期课只半个月,周期短知识点多,便率先有了结课之人,凡是学成之人无不夸赞书院。

  他们识字后,便能在县城找些需要认字的活计,做活时主家让他们签的契书,他们也能看懂了,避免了很多麻烦。

  家中有幼儿的,家长们便先教他们读书,打定主意日后要让孩子读书,同时也为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读书识字的种子。

  百姓们都是有自己关系网的,本地有了书院,书院招生不仅送各种好东西,报名入学学到了的东西那都是有用的的消息,便你传我,我传你,也传到其他县城去了。

  先是读书人跋山涉水去求学,而后是家中子女多的人家,派出家中一人,同村里人结伴过来学习。

  书院最开始愁的,百姓们结业后,扫盲班开不下去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个问题解决之后,下一个问题就会紧接其上,有人问道,京口书院有一门教导蘑菇和木耳的课程,怎么我们书院没有?能否也开设一个课程?

  蘑菇和木耳都是据说只有洛阳百姓才能吃上的奢侈菜品,京口书院教这种课,可是肉眼可见的富贵课啊,他们也想学!

  书院的院长便开始写信打听,一打听,就无奈了,蘑菇和木耳都是人家京口郡主自己鼓捣出来的,人家给自己家的书院无可厚非,他们想要,便有些为难了,但总归还是要问上一问的。

  辛离离最开始培育木耳和蘑菇均是为了自己私心,全是她想吃一口,后来看土豆被大家欢迎,便也想让百姓们也尝尝这些东西。

  她会培育她会养,除了自己钻研怎么让它们生长,其余便是借了自己在现代的东风。

  那是一个只要上网,就能在网上搜索出各种各样信息的时代,她能将它们培育出来,也得亏自己脑子里还留存着些印象,不然她都不认识木耳和蘑菇,何谈吃它们。

  是以,她在看了书院院长们的书信后,连犹豫都没有,便将她所著的木耳、蘑菇养殖**、毒蘑菇如何分辨的书籍着人给书院院长稍了过去。

  如今她庄子上会种植木耳和蘑菇的人,被她派去京口书院了,实在是没有人了,而且各书院位置不一,也不能让庄子上的人背井离乡,只能先将书送过去。

  这也足够让院长们欣喜了,在这个什么手艺都靠传承的年代,他们本没做京口郡主会告诉他们的准备。

  有百姓还真就是能吃这口饭的,比照着她写得书籍,真把蘑菇养了出来,因书院招生就说过,第一份收入是他们的束脩,所以百姓将所赚银两和蘑菇送给书院的时候,书院收下了束脩,转头将蘑菇派人转送去了洛阳,又在书院大肆宣扬,都是京口郡主心善啊!

  各地不同书院的车辆陆陆续续抵达洛阳,惹得洛阳人民惊奇不已。

  这一车的蘑菇就算了,怎么还有一车小鸡仔?

  小鸡仔也是特意送给辛离离的,一路上精心伺候着,一只都没死,被放进庄子的时候,一个个叽叽叫着,精神头足着呢!

  虽未抱着会有什么回报的想法,但会被人惦记,送了自己一车又一车的东西,辛离离还是非常高兴的,也不枉她一番苦心。

  她的善举给她带来了福报,京口郡主因此在百姓间有了好名声。

  与此同时,大家也突然发现了一个之前没注意的点,怎么这些书院藏书如此丰富,不仅能免费发给读书的学生,便连扫盲的人都能人手一本?

  这年头,书籍可是比布帛还要珍贵的,可在书院这却像是街头随处可见的野草?

  而且本本字迹一样,抄书之人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做到?

  心中有疑惑,便会关注,他们便发现,书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书院招生再多,大立朝也仅有十家,对于整个大立朝而言不算什么,可遍地的书肆不同,它们伸展到了角角落落,让再偏僻的地方都了书香。

  以往的书肆大多以售卖纸张为主,而这些书肆却是卖书的?

  书籍昂贵非一般人承受的起,这些书肆哪来的财力购置的书籍?大家纷纷猜测这是哪个世家旗下的书肆,如此豪横,可无一家世家领认。

  当书肆正式开业时,售价低廉的书籍让不少人吃惊,怎么可能会如此便宜?而且他们哪来的胆子,竟敢售卖邸报?

  洛阳有邸,专门用来传送朝政消息,朝中任何动向,诸如大臣任命升迁、朝中发布的公告,均由邸史们抄写后贴在宫门口,再由其他人誊抄。

  这些书肆售卖的邸报便是由宫门口抄写下来的,每一份邸报的价格也十分便宜,十个铜板就能买一份,而每一家书肆至少备了百份邸报。

  邸报抄写下来所需人力物力简直不能想象,如此便宜如何能回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