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群雄之中,便有很多人就是孝廉出身,比如曹操,还有徐州刺史陶谦,都曾举孝廉入仕。
根据规定,人口在三十万以上的大郡国,每年可以推举孝廉一人,二十万以上的可以两年推举一人,十万以上则是三年一人。
但是因为边境的很多郡国地广人稀,所以又特别规定边境郡国,人口在十万以上,每年便能够推举一人。
而东莱郡位于人烟稠密的青州,自然是人口在三十万以上的大郡国,每年都可以向朝廷推举一人。
萧言通过三百顷良田,已经取得了望族刘祺的支持,然而更重要的却是得到了青州大儒许慎的推举,许家乃是经书传家,其影响力风靡海内。
“仲策,此番为师虽然和刘祺共同推举你为贤良方正科的孝廉,但是东莱郡其他诸县也都各自推举别人,汝不一定能出头。”
许慎对萧言沉声道。
萧言却是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了一篇文章,道:“学生这几日却是做了一篇文章,请许师加以指点。”
“哦?这我倒要看看。”
许慎从萧言手中接过了文章,瞳孔收缩,盯在了绢纸上。
“嗯...嗯?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至于成立...外无期共强近之亲...好,好!写的太好了!”许慎激动道,拿着文章的手微微颤抖,大声叫好。
没错,萧言写的这篇文章正是蜀汉亡国之臣李密所作的《陈情表》。
《陈情表》创作的背景乃是晋国灭蜀,晋朝廷征召李密入朝为臣,而李密则是以祖母年迈为由,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先为祖母颐养天年,然后入朝。
陈情表是与出师表齐名的文章,感情充沛。正所谓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其必不孝,可见这篇文章巨大的感染力。
不过李密陈述的是自己与祖母的深厚亲情,而且开头就说自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他当然不可能照篇全抄,而是加以变通,陈述了父亲最近亡故,所以希望在家守孝,而不愿举孝廉。
“仲策,你这一招以退为进的确是高明。”许慎赞叹道。
所谓孝廉,孝字当头,而汉朝更是标榜以孝治天下,每位皇帝的谥号开头都得加一个孝字,比如汉文帝,那就是孝文皇帝,汉武帝则是孝武皇帝。
一旦萧言的这篇文章散播出去,其引起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轰动性的,毕竟这可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名篇。
当天,许慎写的这篇文章便通过许慎之手传遍了整个东莱郡,影响力巨大,几乎人手一份。
这几天东莱郡境内的士人,互相碰面打招呼,谈论的都是萧言的《陈情表》。
“张兄,可看了那黄县萧仲策所作的《陈情表》了么?”
“这是自然,为人不读陈情表,便称孝子也枉然啊。”
而据说东莱郡守焦和焦明府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更是大为赞赏,当场拍板,让萧言举孝廉入仕。
焦使君道:“孝廉者,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而如今世举孝廉竟有与父母分居者,可乎?观萧仲策,真孝子也!”
幸亏这陈情表还要再过一百年才出世,否则萧言就抓瞎了。
不过萧言被举为孝廉,也暗中得罪了许多人。毕竟举孝廉之后就可以为官,而世家望族举孝廉后,便能够继续为官,壮大宗族。
因此东莱郡内许多望族都对这孝廉志在必得,想不到却被萧言横空夺走,自然极为恼火。
不过他们也对萧言无可奈何,因为《陈情表》传播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如今已经不单单是在东莱郡内传播,甚至已经有传遍整个青州的趋势,毕竟《陈情表》的确是文采斐然,感情充沛。
但是举孝廉之后,首先要到中央,也就是奔赴雒阳,并不立刻授给他们官职,而是首先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使得朝廷“观大臣之能”,看看这些孝廉是否真的有真材实料,同时也是熟悉朝廷行政事务。
但是...萧言却知道,不久之后就要爆发著名的黄巾之乱!这场声势浩大,带有宗教性质的起义波及八州,造反者数百万,各地自顾不暇,孝廉只要稍微拖一拖,自然也就用不着去洛阳了。
而在一月末,萧家的坞堡终于修建完毕,萧言当即命令将数万石粮食搬进了坞堡之中。
汉中平元年,根据天干地支也就是甲子年,私下里积蓄了十几年的太平道主张角终于按捺不住了,命令麾下各弟子通告三十六方,在三月五日正式发动起义。
但是张角弟子,济南人唐周却是中途变卦,秘密前往洛阳,对朝廷告发了张角造反之事。
朝廷动乱!天子刘宏震怒,首先下令抓捕洛阳渠帅马元义,车裂于洛阳,同时又捕杀张角信徒千余人,又命令冀州方面抓捕张角等人。
张角得知事情败露之后,不得已之下,只好提前仓促发动起义。
根据五德学说,汉王朝气数已尽,而黄巾军则是作为土德的代表,因此信徒人人头戴黄巾。
张角自称为天公将军,二弟张宝为地公将军,三弟张梁为人公将军,三十六方渠帅同时揭竿而起,声势波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以十余万教众为基础,迅速之间就拉起了百万大军,声势浩大!
青州,黄县。
“弟兄们,此人为富不仁,兼并土地,罪大恶极!”
司马俱站在高台上,环首刀指着一名瑟瑟发抖的胖子。
而在他面前,则是数以万计的教众,人人头上都绑着一条黄巾,随着寒风摆动,好似一片黄色的怒涛。
“杀了他,祭天!”一名狂热的教众举刀怒吼道。
“杀了他,祭天!”
“杀了他,祭天!”
无数教众高声怒吼,手举木枪、农具,声势浩大。
噗嗤!
司马俱怒吼一声,环首刀砍了下去,这胖地主惨叫一声,人头咕噜咕噜滚在地上。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之乱,终于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