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清穿之嫡长子 > 清穿之嫡长子 第69节

清穿之嫡长子 清穿之嫡长子 第69节

作者:屏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4:00:34 来源:免费小说

  他们都是十七八的年岁, 正是好奇心旺盛又精力充沛的时候,虽然不太喜欢这新式学校里的很多规定,但是对学校里的教学内容却很感兴趣。

  不同与他们以往学的那些经文, 既晦涩难记还要花力气去背记, 这新式学校里老师教的内容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对于这些年轻的少年而言,就像是被打开了世界另一扇大门。

  老师们讲的物理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对他们以往认知的颠覆,很多学生一开始是并不接受的,但随着各种试验的学习, 他们不由开始沉思起来, 这才发现这些格物理论居然都有些道理,顿时就更来了兴趣, 他们像是突然发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也确实好玩, 老师还交给了他们许多有趣的化学试验, 让这些原本厌学不想上进的富家子们各个都来了精神。

  而这些新东西学多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思想也比家中其他人更开拓,对很多事情的接受程度都要高于旁人, 而随着这两年出海贸易的发展, 他们听了不少海外的事情,连带着也对西方的世界多了几分好奇, 他们如今学到的知识不少就是从那里兴起的。

  所以他们也很想知道这讲学团在海外待了这些年, 都见识了些什么, 也来让他们开开眼呗?

  讲学团们可不知道他们还没到学校呢,就已经被那帮学生给惦记上了,此时他们对这京中的事物还处于十分新奇状态, 走在京城的街口,看着哪里都觉得新奇,这两年城市道路又进行规划改造,因城中多了许多公车,原先的商铺位置都往后挪了些,瞧着风格倒像是最近新建造出来的,而令他们目瞪口呆的自然是外城一带的数丈来高的商业中心,据说里面什么都能买得到,不管是衣裳首饰,还是吃食玩耍,一切都应有尽有。

  不管是从哪个地方来的人,只要是到了这京城,都会想要进去逛一逛,算是见见世面。

  据说这高楼的最顶层并非是所有人都进去,只有顶级会员才能进去,里面所卖的东西也都不是凡物。

  几个讲学团文士看着高楼心痒难耐,他们倒不是真的想去买点什么,只是心底好奇,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么高的屋子,站在老远的地方就能瞧见,他们很想知道站在这屋子最顶层又是何等风光。

  而他们也只能在心底想想,还没忘记自己此行出来的目的,他们几个身上可都是还背负着弘晖阿哥给他们的差事呢,还要去学校里报道,日后就是那些学生们的外文老师,顺便给他们讲讲海外的世界,听说再过几年这些学生也会被安排到海外去游学呢。

  几个文士走在街头,他们本也想搭坐了那个公车,奈何这几日公车上总是人满为患,他们瞧着上面都没什么空座,只好又下来。

  “哎,怎么这辆公车上也都挤满了人?”这人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车,结果看到上面那么多人后顿时失望起来。

  “这公车终究是比不上自家的马车来得方便,这些日子上面都是人……”另一个人附和道,他有些后悔,就不该凑这趟热闹,好不如让家中小厮备好马车,说不准这会儿已经到了学校了呢。

  他俩说话声不低,一旁的一位年龄颇大的妇人听了轻哼一声,她上下扫视了一下这两个文士,认定他们定是从京外来的,没好气道,“咱们这公车好着呢,尤其是对咱们这小老百姓来说,那就更是便利了许多……”

  不止她一人听到了两个文士的谈话,离她不远的一位大爷搭腔道,“没错,只是你们不赶巧了。”

  可不是不赶巧嘛,这两天好多将士从北部回来,自从前些年十四阿哥被皇上派去北部后,就连着好些年都在边疆一带,直到如今那沙俄服了软,十四阿哥才逐渐退兵,但是却没将所有军队都撤了回来,直到这些日子,皇上身子不适,要招十四阿哥回京,才陆陆续续开始让部分军士解甲归田。

  而如今这城中公车上人满为患与军士们卸甲有很大关系,这次大清打了胜战,不管是皇上还是百姓得知后都非常高兴,而这几年他们大清也不缺银子,不管是军饷还是战胜后给的奖赏都十分丰厚,将士们卸甲后归来,都是坐着那列车回来,而如今列车的停靠站还只开通到京外,所以将士们回家时都会途径京师,自然要揣着银子来逛一趟才不亏。

  谁不知如今京中有着许多好东西,都是地方不常见的稀罕物,但是在京中却算不得贵,他们与家中父母亲人多年未见,就想来淘点好物带回去,家里人见了也高兴,就算是真的买不起也不打紧,来这京都长了见识也是好的,回村后还有了吹嘘的东西。

  故而那公车上坐的多是不舍得花银子的寒门将士,他们想将银子存起来带回家,就只能坐坐车来游览一遍也心满意足了。

  而对于这些打了战胜的将士,京中百姓还是崇敬维护的,所以对着讲学团的文士就没那么客气了。

  两个文士露出恍然之色,怪不得了,先前他们在码头时就见到京外那些列车上冒着长烟,看到不少将士从车上下来,当时他们还心惊,以为京中发生了什么变故,如今看来还真是他们回来的时间不赶巧了,两人对视一眼,只能无奈叹气,还是赶紧走吧,还能早点赶到学校。

  弘晖可不知道街头发生的这一出,若是知道了也只会是心底高兴,觉得自己在宣传上做的工作有成效。

  自从那报纸开办起来后,弘晖并没有像胤祉所想的那样浑水摸鱼什么事都袖手旁观,反而是很认真地做着规划,对民众的宣传教育很是重视,而如今这京中人对军士态度的变化,报纸也发挥了不少作用。

  弘晖他自己一向都很钦佩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觉得这些人十分可敬,但是等到了大清才发现,如今的人们对将士却并不够欣赏,其实在古时只有贫苦的人才回去被征去作战,不少有家底的人都会花银子打点而逃避战争,甚至在有些朝代军户是世代承袭的,从而被人看低。

  其实人们并非是不知道军士戍守疆土对国人的重要,只是权势富贵操控着人心,影响着人们的判断选择,而弘晖则是要在报纸宣传上让人们摒弃这样的想法,他们作为国家的子民,每个人都该保护自己的国土,而那些将士们扛起了这份责任,是如今所有家庭的守卫者。

  而弘晖也不仅仅只是对如今国人进行思想上改造,对军队思想也一刻没有放松,虽然弘晖崇敬那些保家卫国的将士,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如今军中不少将士士兵的素质还是有待提高,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道德素养,严厉杜绝军痞军匪行为,加强军纪军规的建设,才能打造出一支让国民敬重的强大军队。

  而他与胤祯这些年处得不错,好几次押送军中物资时,弘晖都跟着列车去了北边,故而对弘晖提出的这些想法,胤祯不仅没有阻止,还大开方便之门,但这项工作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眼下弘晖在抓军风的同时,倒是想要弄军队整编事情。

  这个军队整编一开始也不是弘晖提出的,而是康熙,如今他们既然将西伯利亚那么大一块土地都拿下来了,那自然是要派士兵过去镇守的,若不然一直当做无人之地,再过几年留到下一辈说不定又掰扯不清。

  而这派士兵戍守也不是一件小事,那里气候严寒,并非是好去处,而且荒无人烟,只怕到时候连日常的吃度都要从南方运送过去,其中所涉环节太多,相当麻烦。

  后来康熙动了心思,想着干脆迁徙一些百姓过去,如今这京中一带人口太多,城区扩建越来越大,而且不仅仅是京师人口在激增,京畿附近的庄子上也同样如此。

  迁了人口过去,让他们在那里种地开发,子子孙孙生活在那一带,早晚有一日那无人之地也会兴盛起来,发展成城池。

  但弘晖却觉得此举不妥。

  将百姓迁过去是为了对当地进行开发建造,但是明知道那里苦寒,百姓心底自然是抵触的,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过去呢?就像弘晖先前将犯了事的罪犯流放到那里做改造,只怕被迁过去的百姓会觉得自己的待遇与犯了事的罪人没什么区别,可能到时候不仅是消极怠工,甚至有可能还心灰意冷颓废度日,那就与他们一开始的初衷完全不同了。

  所以弘晖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既然是要调派士兵过去镇守,不若让士兵将家人一起迁徙过去,这样士兵们常年戍守边疆,也可以与家人团聚在一起,而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他提出了所有调去的士兵,是要自愿申请报名的。

  不管是士兵,还是百姓,肯定都不会喜欢那种苦寒艰难的地方,而直接下令让士兵们过去镇守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公呢,弘晖提出让他们来自愿申请报名,自然是给出了极高的待遇。

  反正如今国库不缺银子,弘晖就可劲儿地造作,他向康熙提交了一个折子,在上面提出了整编军队的各项事宜。被重新整编起来的军队,就是用来镇守在最北部的边疆,而他们不仅能拿到比寻常士兵高出许多的军饷,还能享有其他各项好处。

  首先便是分田分地,西伯利亚那么大的一块地差不多都是处于无人状态,等到士兵调遣过去,肯定都能分到不小的一块,而这对大部分的将士们而言都是相当有吸引力。

  而除了这点外,弘晖同时还打算在那边搞基建。

  其实在那里搞基建要远比如今京中要容易得多,那里就像是一块全新的地图,土著居民少,不管想要做什么都很方便,既不用惊动百姓,也不会侵占农田,等士兵们过去了就是大批现成的劳动力,至于基建物资则完全可以由列车运输过去,都不是大事。

  而弘晖除了打算给将士们分田外,重点就是分房了,当然这个分房可不是完全一分钱都不收的,而是凭借军士身份可进行低价认购,总体来说肯定是会比他们自己造房要划算得多,不仅花的银子少,而且还都是用钢筋水泥造出来的房子,相当坚实。

  但是光靠这些还不足以让士兵们争向主动申请北调,真正打动他们的,是弘晖提出的建立社区,然后社区开发的基础设施。

  弘晖打算分给士兵们的房子,都是按照不同社区来建造的,而每个社区都会建造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建筑,他本就想搞全民服务,在旁的地方或许有些麻烦,但是这一块尽是苦寒之地,弘晖不管是想要做什么都没什么人阻拦,就连康熙看了折子后都没多说。

  他没有弘晖想得那么深,只是觉得那北地偏僻,只怕也没什么夫子、大夫愿意过去,弘晖此举不仅显得仁义,而且也有必要,总不能到时候北地连个救治的大夫都没有,至于旁的朝臣就更无话可说,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弘晖此举对普通将士们而言有多么震撼。

  这些将士多数是贫苦低贱出身,若不然也不会选择走上战场,几乎是用换命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如今弘晖阿哥说了,等社区建立起来后,他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免费读书习字,不分男女,而且身子不适也会有医师给他们医治,还不收费。

  读书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而言,那就是可望不可求的事,不仅仅是交不起私塾夫子们的束脩,光是笔墨书本,都要很大一笔银子,他们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还供得起读书人。

  但如今他们却有了触手可及的机会,只要他们愿意去那北寒之地,他们的子女就有可能像那些富家少爷一样读书,以后就能摆脱他们父辈的命运,听闻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少士兵们的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那北寒之地是苦,可他们这些人哪个不是苦过来的,若是他们苦一点就能给自己的下一辈挣出个好前程来,那就值了!

  更何况那里还有大夫不收银子就给他们看病,这对他们而言同样难得,他们的父母有很多不到三十就一身病痛,但很多时候都是咬咬牙就熬过去,实在熬不过去的就只能叹息是命数了,哪里舍得掏银子去城里看病,若是搬到北地,对父母而言同样是件好事。

  当即不少士兵就心动了,他们愿意搬过去!不就是苦点嘛,他们不怕!

  到时候不仅家里娃能读上书,爹娘也有大夫看治,甚至还得了房子和地,划得来!

  第94章 两章合一

  虽然那北部的气候太冷了些, 好多作物可能都种不了,这在多数百姓眼里也是无法接受的一件事,但是对于那些从北地归来的将士们而言, 却是问题不大。

  虽然那北地土著居民不多, 但也还是有一部分的, 他们在那里待了几年,也与人家打过交道,知道当地的百姓同样是种地过日子,虽然不能种稻子了, 但是却可以种土豆、小麦, 还有玉米,照样能填饱肚子。

  而且这些作物又好伺弄, 种起来可比水稻还简单,也不用担心不好吃, 他们这次军中军粮有不少都是土豆、小麦加工出来的, 听说是雍王府的世子带人琢磨出来的新吃食,原本土豆、小麦的味道只是一般, 但是经过加工制成麦面、土豆粉啥的,再配上一些佐料, 那味道让他们吃了恨不得将自己舌头也吞掉!

  所以就算日后天天将这些的东西当主食, 他们也吃不腻。

  但也不止于此,他们这次去了那沙俄, 见那儿的百姓日子虽然过得没他们精细, 但也不算差, 吃的都是那啥子的面包,和他们在街头买的馍馍不一样,家境富裕的会涂点黄油, 他们也尝过,有点吃不大习惯,但味道也还行,等他们到了北地,也可以学着人家那样吃起来。

  他们不是有多喜欢这样的吃食,只是发现这沙俄的日子虽过得不精细,但却都长得人高马大的,这让大清的将士们着实羡慕,他们多是穷苦出身,以前在家时都不一定吃饱肚子,不少少年还是入伍后个子才抽条,长在那些沙俄人身边就显得有些瘦弱了。

  他们心里琢磨着,既然朝廷答应要分给他们不少田地,到时候他们也弄一个农场啥的,养上几头奶牛,让他们的孩子日后多喝点牛奶,他们在军中也听过报纸报道,那牛奶是好东西,能补身子长个!

  这样他们的子孙日后也能长得人高马大的,不用羡慕别人。

  事情发展得比弘晖先前设想的还要简单,对于大部分的将士来说,苦日子过多了,只要稍微许他们一些好处,就足以打动他们,而弘晖给出的可不只是一点点,是能扭转他们子孙后代的新希望。

  当即这些将士们,不少人都做好了决定,等回到家中后,一定要让爹娘哥嫂们都跟着军队搬走,这次集体搬迁,朝廷还承诺了可以坐列车,官府不收车钱。

  他们有把握能说服家中的亲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这列车,若是放在以前,搬迁去那么远的地方,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返乡的可能了,但是如今有了这列车就不一样了,只不过几天的功夫,就能回到京师,若是他们在那北地混得不好,大不了再坐列车回来便是,反正他们在家乡也没什么产业,几乎没什么损失。

  原本官员还觉得这迁民之事棘手,没想到经过弘晖阿哥这么一手后,事情顿时就变得简单起来了,看到这么多士兵都踊跃申请报名,一个个都拖家带口的,只怕要不了几年,十四阿哥攻下的那块土地上就会兴盛起来。

  至于弘晖阿哥许诺出去的那些东西,这些官员压根都没放在眼里,更不会特意在皇上跟前阻挠,反而是积极促成,但这件差事最后却不是落到弘晖手里头。

  胤禩这几年沉默下来,虽还如以前那般面上总是挂着温和神情,但身边聚集的追随者却都散了去,而他自己似乎也对夺嫡之事不热衷了,竟学着胤禛也深居简出起来。弘晖不知道这个八叔在康熙那里是不是彻底翻篇了,但是很明显,康熙用胤禩还是很顺手,一般工部的工程都是交给了胤禩,这次也同样如此。

  其实这件差事算不得什么好差事,虽然官府拨下来不少银子,但是建筑材料大多数都是从弘晖手头的几个工坊出来,胤禩根本不可能动这里面的银子,若不然很容易就被人察觉出不对劲,所以这差事是既辛苦又没什么油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胤禩拿到这差事,总比没有好,这朝中众人更怕的是被上面淡忘。

  只要皇上肯给你派差事,好好将事情办下来,总会是有功劳和苦劳的,攒下来就成了升迁的资本,而若被皇上遗忘,一直坐着冷板凳,那才是朝中的尴尬人,而如今朝中的十三阿哥胤祥就是这样的尴尬人。

  胤祥一直与胤禛关系不错,当初他们二人都是追随废太子胤礽,而在胤礽“一废”期间,胤祥被牵涉其中,同样遭了康熙厌弃,虽然很快就被放了出来,但是在康熙跟前却大不如从前,这些年一直坐着冷板凳。

  对于胤祥的境遇,四爷一直都比较着急,但是他自己都处于蛰伏状态,在康熙面前一直都是韬光严实万事不争的样子,又怎么可以为胤祥争取,而弘晖却将一切看在眼里,觉得眼下是个好机会,或许可以试探一下康熙的态度。

  其实他觉得自己这个十三叔也是冤得很,明明当初“一废”的胤礽后来都放了出来,偏生他这个受牵连的人在康熙面前却是碍眼的存在,但是距离那件事已经过去将近十年了,弘晖觉得康熙就算心底又介怀,也应该淡了不少。

  胤祥在那次圈禁后,腿部就落下了顽疾,据弘晖所知是一种毒疮,时常复发起泡流脓,找过不少太医看过,但是想要根治却很难,只能仔细调理着,弘晖瞧着胤祥这几年不仅在康熙跟前不得意,又加上腿部顽疾的折磨,明明才三十出头的年岁,看着却要比他阿玛还沧桑不少。

  “你想让十三跟老八一起北上?”康熙眼神扫向站在殿前的弘晖,看着已经长成青年模样的孙子,脸上神情淡淡,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弘晖心口发紧,面上却丝毫不慌,沉稳道,“西伯利亚一带地幅辽阔,而此次要建造的屋宇颇多,事务繁杂,八叔一人北去只怕劳心苦力……”他这番话并不假,那么大一块地方呢,工程量的确很大,而且这么多人等着搬迁过去,至少要赶紧将百姓居住的房子造出来,不能拖太长的时间。

  而此时朝中几个年长的阿哥,除了胤祥外,差不多都有差事在身,要么就是历练不够,还不到独当一面的时候。

  胤祥是有能力的,当时不过十几岁,就得了康熙的许可在朝中办差,与胤禛同为胤礽的左膀右臂,而当时与他年龄相仿的胤祯,还整日去上书房读书,这样一个人物就这么闲置着,未免太可惜。

  弘晖公允地提了提胤祥曾为朝中办的差事,想起胤祥曾经的能力,康熙脸上缓和几分,抬眼看向弘晖时,却没有一口允下,而是道,“此事朕心里有分寸,你无需多想……”

  弘晖见此,乖巧应下,“孙儿全听皇阿玛的。”

  康熙脸上露出满意之色,侧目看了一下旁边的石英钟,然后转过头对着弘晖说道,“待会儿出宫前,记得去你玛嬷那儿一趟。”

  弘晖心中突然有所悟,抬头对上康熙的眼神,果然见他点了点头,嘴角不由微翘。

  如今京中有不少归家的将士,弘晖先前就算着时辰,他十四叔也该回京了,只是没想到竟然恰好是今日,他刚好在宫里,所以还没收到消息。

  而德妃拘于后宫,得到消息的速度肯定比他还要慢一些,康熙让他去德妃的永和宫,未尝不是让他去给德妃报个喜。

  而胤祯若是回京,肯定是先要进宫面圣的,弘晖自觉地提出告退,不耽搁他十四叔待会儿来拜见康熙,而他自己则是脚步轻快地去了永和宫。

  从康熙方才的反应来看,弘晖觉得胤祥的差事有七八分把握,能将这事办成,他心里也高兴。

  弘晖并不是每次进宫都会来拜见德妃的,他有时进宫匆忙,或是有其他差事要办,都只是拖小太监去给德妃请安一下就匆匆出宫,但是他每次进宫后,都会有人去永和宫通报,那边都是有准备的,故而见弘晖过来,永和宫的宫人并不惊奇,而是一脸高兴地将他迎接去。

  其实弘晖现在来后宫次数少了,也与他岁数大了有关,这两年他都已经成亲,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小孩子,而康熙后宫里可是有年轻的宫妃,他出入的次数多了难免不会有闲话传出,而德妃也是深知这一点,平时寂寞空乏了就只能招年幼的孙子进宫,要么就是孙女,今日见到弘晖过来实属难得,赶紧让小厨房端些弘晖喜欢的吃食过来。

  弘晖动作亲昵地扶着德妃的胳膊,然后很熟稔地对着德妃身边的大宫女开口,“别忘了准备八宝豆腐!”

  这八宝豆腐是一道宫廷名菜,别听着这菜名有点素,做起来可不容易,不仅对厨者的技艺要求高,而且食材也要求丰富,除了主料豆腐外,还要虾米、干贝、冬菇、玉米、青豆等物,甚至还有其他勾芡的佐料,而弘晖平时对吃食并不是很挑剔,很少会主动点什么菜,最重要的是,这八宝豆腐是胤祯以前在京中格外钟爱的一道菜。

  德妃的脚步一下子顿住,不可思议地看向弘晖,眼神却是格外期待。

  差不多是从两年前沙俄那边服了软后,战事就停了下来,康熙也陆陆续续让胤祯撤兵,但却不是一下子就将所有军队都撤回来,而是一点点的,像是故意给沙俄找不痛快。

  而这同样让德妃心里不痛快,她本就对幼子格外疼爱,如今胤祯又是去了北方那边寒苦的地方,还是在战场上,哪怕捷报频频,她也恨不得儿子能赶紧回京来,在沙俄服软后,她就一直望穿秋水地盼着胤祯回京,但足足等了两年都没消息。

  德妃能坐上四妃之一的位置,自然是分得清轻重,明明心里焦急万分,却还要忍着不去问康熙,就怕落下了一个后宫干政的名声,但是没少招胤禛进宫,打听胤祯何时能回来,只可惜每次都没有一个准话。

  在德妃期盼的眼神中,弘晖肯定地点了点头,一时德妃竟然不知要作何反应,只觉得这惊喜来得太突然,还是她身边的宫女反应极快,连忙喜气盈盈地朝着德妃道贺,“恭喜娘娘!贺喜娘娘!”

  “恭喜娘娘!贺喜娘娘!”

  ……

  一连串的贺喜声响起,小宫女小太监们都极有眼色,德妃这才有真实感,她的十四是真的要回来了,一时激动得竟眼眶带泪,连声道,“好,好,好……”

  对于弘晖来说,他还是头一回看到德妃这般失控的样子,赶紧出言安慰道,“玛嬷还是别哭了,若不然待会儿十四叔过来,还以为是孙儿不孝气着你了……”

  德妃握着他的手拍了拍,“我这是高兴的,是高兴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