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清穿之嫡长子 > 清穿之嫡长子 第66节

清穿之嫡长子 清穿之嫡长子 第66节

作者:屏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4:00:34 来源:免费小说

  然后太后今岁已经七十七,这年近古稀的高龄,即便是太医院所有厉害的太医都严守在慈安宫,仍是没能将太后留住。

  太后病逝后,康熙也病倒了,京中人心仿徨,连着一两个月都没见皇上病愈,众人心里愈发沉重,无人知道皇上病脉如何,谁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打探,生怕犯了忌讳,但是心里都做了准备,只怕康熙这下好不了了。

  自从胤礽被二废后,康熙就迟迟没有再立下太子,故而如今康熙突然病倒,不管是对这朝中大员,还是对朝堂上的阿哥,都是极其头疼的一件事。

  若论起如今比较势力庞大的皇子阿哥,从胤祉到胤祺这三位亲王,乃至底下的几位郡王,都是在朝中办差多年,办事能力也是有目共睹,除此之外还有胤禩,虽然至今都只是一个贝勒,但其能力根本不比前面几位亲王差,只可惜先前招了皇上贬斥,如今已没人敢再支持他。

  胤禛作为如今京中热门人选,却是越发低调起来,他这些年本就越发受康熙的器重,又是在户部办差,朝中很多要事都是交予他来办,故而如今康熙病重,不少朝臣都想要投上门。

  反正皇上没选定储君,那所有皇子阿哥就都有了上位的机会,而雍亲王作为年长的皇子王爷,在朝中历练多年,自然是胜算更大。

  而在这朝臣与诸皇子都蠢蠢欲动的时候,胤禛却选择闭门不出,一心低调办差,就连那些上门拜会的朝中大员都是避而不见。

  起初众人见胤禛如此行事,心里还有些避讳,行事收敛了几分,但是随着皇上病了三个月还不见好,甚至没半点消息传出来时,众人心里笃定康熙这下是好不了了,京中更是暗潮汹涌起来。

  不管是太后病逝,还是如今康熙病重之事,反正弘晖短期之内是成不了亲,为此乌拉那拉氏头疼不已,总觉得自己儿子在姻缘上少了点缘分,但弘晖对此浑然不在意,如今京中时局这般乱,压根不是成亲好时机,到时候人多乱糟糟的,谁知会不会有人借机生事。

  看着四爷如今低调行事,弘晖在心里暗赞一句,不愧是笑到最后的大佬,就是比旁人更能苟,弘晖暗自叹气,这京中众人哪里能想到呢,这康熙可比他们预想的还要超长待机,想要等他下台,还得再等等啊。

  弘晖决定坚定跟着四爷走,努力苟住,谁知道如今宫里的康熙是真病还是暗中窥伺,他这些天除了将那个铁路工程扫尾工作完成,就一直闭门不出。

  倒是令弘晖比较意外的是,在朝中官员与皇子们私底下为立储而议论纷纷的时候,他那远在西北的十四叔居然也在京中传出支持声。

  胤祯如今正值意气风发的年龄,又是自幼便习得武艺,再加上清军这次不管是武器,还是粮草衣物都是以往不可与之相比的,故而胤祯率兵出征后,犹如破竹之势不可挡,一路过关斩将直逼北部沙俄,就连京中连传出他是战神再世的名声来。

  在连着听到两波鼓吹拥立胤祯为皇储的风声后,弘晖坐不住了,急冲冲地递了牌子进宫见德妃去。他不知道如今远在塞外的胤祯心中究竟是如何想的,但是弘晖了解出京前的胤祯,十四叔是绝没有这种心思的。

  而且以胤祯的脾性与能力来看,他也不见得适合那个位置,十四叔颇有几分侠义,但也容易意气用事,虽然如今立下赫赫战功,但是治国不同打战。

  而弘晖也无法十分肯定,如今的胤祯就真的对那个位置毫无想法,毕竟出征这么长时间,谁也不知道胤祯在京外都遇到了什么,又经历了什么,是否会有人对其进行挑唆,这些都是未知数,但弘晖清楚,不管胤祯心里有没有这个想法,都必须尽快打消京中传出来的声音。

  若不然不管是对如今胤祯的境地,还是日后四爷与胤祯的兄弟阋墙都是一个隐患,但是这些话他不方便亲自写信给胤祯,德妃却是最好的人选。

  德妃是聪明人,虽然这些天她听着众人对胤祯的吹捧也有些晕晕然,但是经弘晖这番提醒后,顿时除出了一身冷汗。

  胤祯是她生出来的,她自然知道自己小儿子有几分能耐,便是如今立下许多战功,但是离那个位置还是太远了,而且那个男人手段了得,即便如今年老病重,德妃也不敢露出丝毫妄念。在送走弘晖后,德妃马不停蹄地给远征在外的小儿子寄出一份家信,呵斥他在外为君父作战不可心存妄念。

  弘晖进宫提醒德妃不过是从旁敲打,并未直接点破,但是德妃送去北上的书信却是大张旗鼓,恨不得旁人不知晓。

  京中各家得了消息后,难得沉默,没想到居然还有当娘的阻止儿子更进一步,众人都有些怀疑德妃脑子,你大儿子不争,怎么如今还拦着小儿子挣了?

  就在此时,病了七十多天的康熙总算是痊愈露面,而原本还争得火光十足的众人瞬间没了音,一个个恨不得缩紧脖子过活。

  他们真的没想到皇上病成这样还能好,而且还是气色照常地上朝处理政事,先前斗得有多激烈的官员,此刻心中就有多惶恐,甚至有聪明的,直接递了折子请求外放,甚至还有乞求归家养老,明明都还没到致仕的年岁。

  康熙再次回到朝堂后,对于那些请求外放或是致仕的折子全部批过,又不轻不重地呵斥了几位朝中重臣,在众人战战兢兢中,此事竟就这么翻篇了,但无人敢再在康熙面前提立储之事。

  弘晖与四爷在先前一直拘束身边的人,不让他们掺和到其中,如今康熙痊愈后,他们也如同先前一样,继续老老实实办着自己的差事。

  弘晖已经将铁路修得大致差不多,但是离铁路开通却还要一段时间,比起铁轨来,列车才是重头戏,好在在石油开掘出来后,他就一直安排人设计列车构造,如今康熙这边给出的钢铁等各项材料充足,只等列车造出,就可以随时通车。

  但是造列车与铁轨不同,弘晖一下子空闲时间多了许多出来,看着源源不断被送到跟前的钢铁,他顿时忍不住技痒起来,憋不住写了一封折子暗戳戳递给康熙。

  瞧着他这幅模样,康熙不用翻开折子就能猜到这个孙子是又想搞事情了,果不其然,等他将折子翻开后,就见弘晖在上面洋洋洒洒写了一堆,找了不少理由,总而言之就是想要在这京中安装上自来水。

  对于自来水康熙并不陌生,弘晖先前曾多次与自己提过,不过这要修建自来水需要不少的钢铁,不仅是康熙心里放心不下,就连朝中大臣们也是纷纷阻拦,将利器置于民间,很容易就生出乱子来。

  但是这次康熙想了想此番雍王府的行事,决定还是将弘晖写的折子认真看一遍,等阅完上面洋洋洒洒列出的各项后,康熙难得有些沉默。

  在这折子上,弘晖提出以铜管来造自来水管,甚至还提到一种名为“塑料”的管子在研发中,等问世后就可以不用金属了。

  对于康熙来说,在见识过不锈钢后,那黄铜之物就不甚要紧,若真有人敢以这黄铜制器生事,那遇上大清的连弩队,也不过是自寻死路。

  而弘晖又分析了一番如今京中用水状况,同样戳中康熙心中的担忧。

  这京中本就人口不少,再加上每年都有不少举子进京,还有各地的商旅,而近些年,那京郊一块聚集的人家越发多了起来,不少百姓搬迁至此,眼下已经起了一片房屋。

  京中人家用水本就是主要依靠水井,人一多,原有的水井瞬间就不够用起来,而弘晖提出的自来水其实是可解现下的燃眉之急。

  康熙沉吟片刻,最终还是允了弘晖的请求。

  终于将这件事揽下来,弘晖心底松了一口气,如今的京师城池规模还不算大,但是以眼下京郊的发展速度,只怕要不了几年,京郊就会成为新的外城,甚至继续往外扩张,若不然赶紧将自来水发展起来,到时候不仅仅是城区百姓生活用水受限,甚至连那一片的工坊都得停工。

  京郊的住民差不多都是从附近村庄搬来的,如今京师城池扩张得快,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见自行车,来来往往非常方便。

  但是对于弘晖而言,这城中自行车多了也是不便,原先还觉得十分快捷,如今车多了反而要更留意安全,城中骑车飙车者不少,发生事故的也很多,虽然不至于丧命,但也需加以管制,弘晖想着,若是能早日将电车发明出来,或许能改善如今京师城内的交通情况。

  想要发明电车,首先要弄出发电站,这也不是一个小工程,弘晖忙得焦头烂额,不禁将目光投向他开的那些学校,也不知道那些学生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

  弘晖对发电机还是很期待的,因为京郊这边人口大量聚集,导致附近不少村庄都成了“空心区”,那些大地主们以前还嚣张跋扈,如今大量百姓外迁后,地主们的田地想要租出去都成了难题。

  对于那些穷苦百姓日子好过了,弘晖打心底里高兴,但是看着地主家大批田地闲置,他心底也发愁啊。

  如今大清倒是不缺粮食,不仅是因为从美洲来的各种高产作物,弘晖还特地让商船从安南那边进口不少粮食,让大清粮仓长期处于满仓状态。

  安南便是越南那一块,在先帝时期就已是大清的藩属国,那里气候适合种水稻,每年粮食都丰产,弘晖出于国内粮食防范,避免突然遭遇的天荒灾年,就从那儿进口不少粮食。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弘晖想要将人口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那就只能在农具上努力改进,只要将发电机造出来,通过大机器生产,才能真正提高如今的土地生产率。

  看着日程表上排满的机器,弘晖深叹一口气,感叹生活不易,也不知道手底下的学生什么时候能独当一面。

  第88章 二章合一

  弘晖开办的学校当初招生时, 京中大户人家都对其抵制不已,甚至不少儒学生更是大放厥词,觉得弘晖是在异想天开, 居然让学生学那些下九流的东西, 这些学校肯定开不长久, 但是等到弘晖接了康熙的旨意,开始轰轰烈烈地修起铁路,甚至连京城城镇里都开始铺起铁轨时,众人才逐渐沉默。

  就算他们不想承认, 但是也不得不认清现实, 他们学的那些四书五经,对于建造这些工程毫无用处, 儒生们当然不会觉得自己学的那些孔圣先贤的书会是无用的东西,只是如今也肯冷静下来思考, 本来在弘晖弄出这么大动静之前, 就有不少大儒提出经世之学,所学所得都该经世致用才对, 若是学到的东西不能投身到现实生活中,那它们的意义又何在呢?

  等到弘晖的学校办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思考起来, 他们以往读的圣贤书,其实不过是用千百年古人所说的话来进行思考, 但是如今弘晖阿哥造出来的很多东西, 是千古年从未有过的, 便是那些孔孟圣贤也压根不会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原先数月的行程,在有了弘晖阿哥造出来的铁路后,不过短短几日就能抵达, 在见识过铁路的厉害后,就算是嘴皮再利索的儒生也说不出任何反驳之语,这样的变化,说是千百年来未有的大变革也不为过。他们原先看不上那些匠人,如今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匠人弄出来的东西确实造福了百姓。而且真论起来,其实铁路的修建应该属于墨家机关道,并不是只有儒学才是最精绝的,墨家机关发挥到极致同样很绝妙,或许弘晖阿哥如今倡导百家齐鸣正是因为如此吧。

  而那些留了心眼的人家,特地让自家的庶子或是旁支进入了弘晖学校的,此刻更是庆幸不已,他们看得可比那些未入仕的书生更远,眼下这铁路不过是初通一条,便可见其用途之广,而大清境内疆土如此广阔,将来还需大量人才将士来开拓修建,他们让家中子弟去了弘晖阿哥学校,不仅是为自家子弟铺了一条路,更是为大清将来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可用之才。

  在反应过来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将自家的子弟送往弘晖的学校,而弘晖在不缺生源的情况下,开始变得挑剔起来,将学校里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安排起来,凡是不遵守规定的全部都踢了出去,不仅如此,他还暗戳戳地加强对这些学生们的精神培训,给他们灌输国家、国民、民族的概念,而这个民族自然不是满蒙汉之分,他们的商船都已经走去了欧美,胤祯更是带着军队北上西伯利亚,合该让如今大清的子民都将眼界放宽些。

  这大清境内的百姓皆为华民,都是炎黄子弟,凡是受着大清庇护的百姓都是同一个民族,大清以外的地方才是他族。

  而弘晖做的这些事情其实动静都不小,而他不仅没有偷偷摸摸隐瞒着搞小动作,还大战旗鼓地办起报纸。

  对于报纸这种书刊,大清的文人初时觉得新鲜,他们一开始拿到手里时,觉得此物与官府的邸报甚是相似,但是邸报只有那些朝廷官员才能看,而且上面全都是官府政令,但是这报纸就不一样了,不仅寻常百姓能看得,甚至还能在上面写文章发表己见。

  起初康熙对弘晖弄出的这报纸有些想法,因满人入关以来,就一直有不少汉人对此颇有异议,尤其是那些读书人,不管是在先帝时期,还是如今康熙在位的期间,都斩杀过不少写出悖论之言的文人,而弘晖如今大战旗鼓弄出这报纸,康熙心里很是忌惮,若是又有不知死活的家伙在上面写些大放厥词的言论,散发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人议论?

  但是弘晖却跑到康熙跟前辩论起来,觉得这报纸办起来,好处远比坏处多。

  正是因为这天下议论的人多,与其让那些人憋着在私底下使坏,不会大大方方办一个报纸,这报纸自然不是给那些人使坏的,而是让清廷的文化人进行输出,其实就是一个舆论操控作用,弘晖心里估摸着,若是朝廷能将这报纸办得好,就能起到官媒的作用。

  由官方媒体来疏导民间舆论,启发民智,甚至还可以刊登一些政令法文,这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朝廷官员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如今朝廷不仅有这个财力,又有了铁路,等报纸兴办起来,甚至可以让全国内的消息在几日内就互通有无。

  而康熙担心的那种情况弘晖也考虑过,毕竟“文字狱”三个字可是名不虚传,自古有不少文人栽在上面,而且弘晖办报纸也不是为了给那些不安分的分子折腾舞台的,所以民间的投稿肯定是要交给专人审稿,他都想过了,这种工作交给翰林院最合适不过。

  翰林院里的官员全都是正经进士出身,论其学问来那自然是扎实,他们的水平用来审核文章是不成问题,而他们的身份更是应该清楚什么样的东西能发表、什么样的会引来祸事。

  弘晖既然提出了办报纸的想法,就已经将其中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十分清楚,甚至还特地写出了一个详细的章程递交给了康熙,将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隐患都提出来,然后又一一写出解决措施,可谓是非常成熟完整的方案。

  而康熙看到这样的方案,也很难不心动,他不傻,弘晖提出的关于报纸的那些好处,他一听就立刻懂了,而且在有专人审核文稿的情况下,让天下读书人都能在报纸上畅所欲言,这简直就是文坛兴事,自古以来有哪个帝王能做到?只有在先秦诸子时代才能得以一见,而如今他在位期间居然能完成这样的盛举,便是康熙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拿起那写满章程方案的折子时,他心里还是忍不住微微颤动。

  而另一件刺激康熙同意这报纸的,是他先前派去沙俄的探子带回来的消息,听闻那个沙俄彼得皇帝就是在他们国家办过这报纸,既然这沙俄皇帝都敢兴办,那他有何不敢?

  当即,康熙就大手一批,将此事交给了胤祉,而弘晖则是拿到辅佐大权,与胤祉一起来操办这件事。

  对于这样的结果,弘晖心里是半点意见都没有,甚至还非常乐意,他那折子写得容易,但这办报纸的事情实际操作起来可不简单,而胤祉不知弘晖心中所想,只觉得这简直就是喜从天降,他只是稍微一听,就同样懂了这报纸若是办起来,对整个天下都会造成巨大轰动,而皇阿玛居然将这样好事交给了自己,可见是对自己的看重。

  看着如今领了差事喜滋滋的胤祉,弘晖心里大发慈悲,决定还是等晚些再告诉他三伯这办报纸的具体事宜。

  这办报纸看起来像是文人的活计,不像胤禩先前接到的那些风吹雨晒的苦差,但其实操作起来反而更加老神费力,先是要解决稿件来源问题,说是让天下人都畅所欲言,但实际上能收到多少稿件就全看着编辑部的手段了,而等拿到稿件后还要进行审核编辑,等过审之后送去印刷,最后才通发到下面的书刊进行售卖,这些事情看似都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相当伤脑筋。

  而这还只是在初期,等到这报纸做大之后,还要从京城发展到地方各省,所以每日都要与地方各省的人进行交接,而从地方来的稿件审核起来工作量就更大,而等到交稿、催稿的时候,那就更是忙得抓瞎,弘晖只要稍微一想,就觉得与其接手这样的文职,还不如到工地上当监工呢,至少爽快清净。

  但是胤祉压根不知啊,他与康熙一样,觉得这办报纸就是文坛的兴事,而皇阿玛竟然将这么重要的差事交给他,这就是对他的肯定啊,顿时激动得眼眶都微红,心里还对弘晖升起了那么一丝丝的愧疚。

  在以前众人为难雍王府的时候,胤祉可没少煽风点火,如今这办报纸的差事明明是弘晖提出的,最后却落到了他头上,胤祉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了,仔细想想,他好像还从这个大侄子身上沾了不少光,弘晖好像就是他的福星,好些皇阿玛器重的差事,都是弘晖给他带来的,胤祉决定以后还是对这个大侄子好点。

  看着慈眉善目起来的三伯,弘晖感受了一波突如其来的温暖,半点不心虚地接受了这些关怀,甚至还趁机提出这报纸之事就全权交给三伯,他只想宣传部门的工作。

  胤祉一听,更是觉得这个侄子不错,皇阿玛给了弘晖辅佐大全,若是侄子与胤祉争起权力,胤祉还真不太好处理,但是眼下弘晖明确提出只想负责宣传部门,那事情就好办多了,大手一挥就同意了,顿时叔侄二人之间一片和谐,他们看着彼此都觉得对方眉清目秀十分讨喜。

  所谓宣传部门,早在弘晖先前提交上去的策划方案里就提到过,就是专门来负责宣传各种事宜,包括政府传达下去的政令,日常操作起来比较轻松,所以弘晖就算接过这个差事也不用担心麻烦,而他的目的自然不仅仅在于省事,他是真正看中了宣传本身的功能。

  除了传达朝廷官府的政令外,胤祉显然没想过弘晖还想在这报纸上搞其他名堂,弘晖的那些国家、国民、民族思想就是在这宣传部门里传达下去的,这些词对如今的人们而言其实还有些新鲜,如今人们对国的认定更多的是偏向于一姓之朝,但是弘晖传达过去的却是疆域上的国,这是地域范围上的国家,而不是哪个朝代,不管是前明,还是如今的满清,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还是那些百姓,而这片土地还是那些国。

  弘晖的这种思想颇为新颖,他写的稿子也被传到康熙那里,康熙瞧了后没瞧出哪里不对劲,甚至觉得若是这样能消除时人对前明的追往,不失为一件好事,对于康熙的想法,弘晖心里自然清楚,只是笑而不语。

  康熙能这样想并不足为怪,估计这朝中不少人都是这样想的,但其实等家国民族的思想深入人心后,被消散了不仅仅是前明皇朝,甚至连如今的满清皇室,人们日后更重视的是这片土地,土地上的主人是百姓人民,是所有民族,但不会是一姓王朝。

  ……

  ……

  康熙五十八年,四月,京中热闹非凡,尤其是雍王府附近更是张灯结彩,宾客来来往往,过道的路边挤满各家的马车。

  今日是雍王府的二阿哥大婚之日,虽然这弘昀阿哥只是侧福晋所出,但作为亲王之子,又自幼与弘晖阿哥交好,京中人们趁着他今日大婚,更是想要想要来凑个热闹,说不准就能搭上一条路子。

  而此刻雍王府的外院,弘历仍然在屋里读书,突然皱起眉,一串脚步声扰乱他的思绪,不用抬头看,他就已经猜到来人是谁,无奈叹气,“弘昼,你就不能动静小一点吗?”

  从屋外窜进来一个微胖小子,直接一屁股坐在弘历对面,满不在乎地开口,“反正今日是二哥大婚,外面那么热闹,你还能静得下心看书?”边说着,还分神伸手抓了一把桌上果盘里放的零嘴,让弘历看得额间直跳,正要开口,就发觉不对劲,怎么门外似乎还有东西?

  弘历正要起身探看,就被一个庞然大物扑倒,他面无表情地将压在自己身上吐舌头的雪橇犬推开,转头看向弘昼深吸一口气才道,“你居然又偷偷将阿玛的爱犬放出来……”

  若不是顾及着仪态,他恨不得此刻就跳起来将眼前的弘昼暴揍一顿,上回的教训居然还没让这个家伙留点记忆?弘昼自从见过阿玛的这三只雪橇犬后就一直恋恋不舍,上月没忍住偷偷将它们放出来,结果将整个雍王府后院霍霍得不轻,弘历至今还记忆犹新,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还死性不改,在这大喜的日子将这三只放了出来,若是扰了宾客怎么办?

  弘昼的想法就截然不同,“正是因为今日是二哥大婚,我才让三宝它们出来热闹一下啊!”他说得理直气壮,看着弘历丝毫不心虚,“三宝它们多可爱,这京中好多人都没见过呢,如今合该让他们见识一下场面,让三宝他们威风一下……”

  弘昼是真的喜欢这三只雪橇犬,去岁过冬的时候,还央求弘晖带着他与雪橇犬一起去滑雪,后来每遇到好事情时,都想将三只雪橇犬拉出来一起庆祝一下,比起四爷来,弘昼也更宠它们,时常省下自己的口粮与银子,就为了给三只犬换点肉骨头加餐。

  看着弘历黑着一张脸,原本还满不在乎的弘昼突然气虚起来,摸了摸鼻子道,“若三宝它们真的闯了祸,我去与嫡额娘求情便是,嫡额娘一向宠我……”

  弘历深深叹了口气,觉得眼前这个弟弟着实有点傻,真是半点不长心,就是因为嫡额娘宠他,那就更不能闯祸啊,熟不知人家是真心宠你还是想要捧杀呢,说实话弘历自己心里也不清楚,这些年福晋从未为难过他与额娘,但也没过什么优待,可是弘历总是有些担忧,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宽宏大量的嫡母,尤其是阿玛这些年很少到他额娘院子里去,更是让他忍不住想了很多。

  弘历不知道福晋是如何看待自己这些庶子的,他们的大哥弘晖自从去年就被阿玛上书立为世子了,在这之后又娶了福晋,如今长嫂瓜尔佳氏都已经有了身孕在身,大哥自身又在皇法玛那里十分得脸,身上担任着许多差事,而弘历却对自己的前程感到很迷茫。

  阿玛的儿子虽然不多,但是也不算太少,尤其他与前面几个哥哥差了岁数,比不得哥哥们在阿玛心里的分量,而他额娘也不算得宠,弘历一直为自己的前程发愁,往日里就读书十分刻苦。

  尤其是今日,看着外面弘昀大婚如此热闹,这让弘历心里生出几分渴望来,弘昀同样是庶子,却能得到这样的殊荣,在他看来已经十分了不起,可他只是格格所生,与弘昀相比还是差了几分,终究是要更努力才行。

  “弘昼你先出去耍吧,我打算再看一会儿书,待会儿再去外面接客。”弘历重新捧起书,一副誓要努力的模样,弘昼看了叹气,摇摇头只好自己拉着三只雪橇犬的锁链走了出去。

  他真不知道四哥怎知在想写什么,明明嫡额娘与阿玛都对他们不错,何必要将自己逼得那么紧呢,就算想要上进,也不急于这一时啊。

  想不通的弘昼,干脆一甩头,遛着三只雪橇犬,雄赳赳气昂昂地出门去,他才不想去接客呢,不是还有三哥嘛,那才是二哥的亲弟弟,弘昼早就听说了,最近今天京外码头热闹得很,因为二哥大婚,不少藩属国还派了使臣坐船来送贺礼呢,他要带着三只宝出去瞧瞧热闹,说不准还能逮到一些新鲜事说给大哥听。

  三只雪橇犬比他还要兴奋,才出雍王府侧门,就兴冲冲地往前冲,弘昼身形圆墩皮实,干脆将三条链子系在腰间,让三只宝拉着自己走,心里还盘算着,应该让人给自己造一个小拉车才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