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逍遥江山 > 第2535章 2716章:绸缪金匮负遗盟

逍遥江山 第2535章 2716章:绸缪金匮负遗盟

作者:一景之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10:13:57 来源:闪舞小说

“你,你发现了什么?”平息了一下心头的担忧,孙皇后冷峻的问道。

王振道:“今日奴婢看到张太后也在,娘娘也知道,张太后一直对太子不喜欢,多次说当初太子立得太过草率,如今皇上身子骨不适,奴婢,奴婢担心她老人家会弄出什么乱子来,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孽作祟,张太后平时对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仁宗死后,每遇军国大事,宣宗都禀明母后再决定,张氏提出的意见建议都很中肯。张氏也常询问宣宗处理朝政的情况,并经常提示宣宗,注意体恤百姓疾苦,由于张氏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倚重忠实正派的大臣,协调君臣之间关系,限制内宫对朝廷政事的干预,所以无论是宣宗还是群臣对她都颇为敬重,这种政务上的影响力,直到宣宗五年,她老人家看宣宗治国颇有成效,百姓大多安居乐业,这才对政务不闻不问,退居慈宁宫与废后胡氏诵佛念经,是来拉着吴贤妃把话家常,一副农家老太太的模样,可要说这老人家的影响力那绝度是宫中除了宣宗之外最大的,这次宣宗病重,身为娘亲的来乾清宫看看儿子倒也没什么,可王振怕就怕张太后此番前来是别有用心,如今的局面可算是到了最紧要的光头,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不容忽视,而张太后这尊大佛的影响力太大,足以改变局面,让他不免紧张起来。

“娘娘,这事儿怕是有些不寻常啊,常言说的好,枳树弯曲的枝丫上会招来鸟雀做窝,空穴之处会产生风。这风怕未必是空穴来风啊?”

“你是说……?”孙皇后一惊道:“你是说太后她老人家会干预这件事?”

王振道:“眼下还不好说,不过这几日宫中的传闻,娘娘相比也听说了吧,咱们不得不防啊?”

孙皇后皱了皱眉,王振所说的意思,她自然明白,也不知自己哪里不合张皇后的法眼,总之从入宫的第一日,自己这个婆婆就十分不看好自己,多年来没少给自己脸色看,哪怕是自己给宣宗带来了一个儿子,这个老人家也没给半分的好脸色,甚至许多的时候说太子愚钝的话儿,身为母亲自然听不得这样的话,偶尔难免会顶撞两句,一来二去,婆媳二人越发看不上眼,宫中有宴会的时候,常常有意命胡氏位居她之上,有意给她难堪,她并非是那种小肚鸡肠之人,对于张太后做的这些举动,她除了觉得可笑之外,并没有表示不满,在她看来,这样的场景还能延续几年,人都会老,都会死的,就算怄气,她也是最后的赢家,况且她的儿子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这一点无可更改,无论从那方面看,废后都不能有成为皇后的可能,而她今日是皇后,日后便是太后,甚至皇老太后,地位,身份都因太子而变得高贵无比。所以从宣德五年,她极少与张太后争论,哪怕明知老人家常召废后把话家常给自己脸色看,她也都来个眼不见为净了,本以为自己的处处忍让会换来老太太的谅解,纵然骨子里不喜欢,但面子上总还过得去,可这老人家根本就没这觉悟,该让她难堪的还是让她难堪,该骂太子的时候毫不留情,如今可好还动了立襄王的心思。这事儿在宫中也不是秘密,据说就在半月前内阁大臣杨士奇去太后哪儿请示权杖的时候,老人家家就动了一番心思,先是将内阁首辅、杨峥等人召如慈宁宫对皇上的病情询问了一番后,然后又让人去了一趟太医院,将太医萧九等人寻了来好生询问了一番,今日宫中刚传出皇上身子骨不适,张太后便迫不及待的赶了过来,在旁人看来张太后此举是关心自己的儿子,可唯有她知道,张太后此举并非如此简单,在来之前,张太后已打发身板的太监兴安去了湖南,此举旁人不知,她岂能不知,襄宪王朱瞻墡仁宗第五子,宣德四年就藩长沙,在长沙修建都城,维护救生桥,又修筑鄱阳湖大堤,名声显赫,为人也庄警有令誉,在朱家诸多藩王之中口碑甚好,张太后对此子也是十分疼爱,眼看宣宗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太子年幼,便动了立襄王的心思,只是这事儿毕竟不是她老人家一人做主的,再者宣宗身子骨她没亲眼看过,难免底气不足,所以这事儿在宫中一直只是传闻,并没有正式的说法,但如王振所言,天下的传闻未必都是空穴来风。这事儿透着不寻常,想到这种威胁来自张太后,孙皇后骨子里记涌出一股恨意来,恨完了有觉得委屈无比,自己入宫几十年,处处讨好她,处处让着她,自己身为六宫之主,管制后宫的时候也是事事请示,可便是这样她还不满意,就是她不满意本宫,那也不能迁怒太子啊,襄王是他的儿子不假,可太子难懂不是她的孙儿么,哪有祖奶奶不疼爱自己孙儿的道理,如今皇上尚未离世,她便迫不及待的寻回襄王,这,这也太无情了些?”

王振看着孙皇后那张芙蓉一般的脸蛋上满是委屈与心酸,内心深处不免生出几分同情来,她本是一个天仙一般的女子,小小的年轻便寻到了一个对自己好,自己也喜欢的男人,而这男人还是皇太子,未来大明的皇帝,本以为跟着他可以母仪天下,可以恩爱一生,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本以为太子妃必定是自己,却不想成祖的一句话,诏选济宁胡氏(胡皇后)为正妃,而满心等待的她只能为嫔,这事儿搁在谁的身上都会心生不满,她当然也不例外,但她只是将这份委屈藏在了心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逍遥江山请大家收藏:(wuxia.one)逍遥江山武侠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宣德元年,胡皇后生下女儿顺德公主、永清公主,孙贵妃生下女儿常德公主。宣德二年十一月,孙贵妃生下了长子朱祁镇,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母凭子贵,自古使然,本以为凭着儿子做上皇后的宝座是应该的,所以她对宣宗使用了些手段,那会儿的宣宗对她还算宠幸,心头虽不愿意,但还是答应了,宣德三年春,宣宗以皇后无子多病的理由,命令皇后上表辞位。胡氏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立孙贵妃为皇后,这事儿看着是不错,看孙皇后得到不是高高在上的母仪天下的风光,而是一肚子的委屈,先是张太后对这事儿明确表示不同意,宣宗废后后,张太后十分同情胡氏无故被废,又欣赏她的贤惠,因此经常将她召到清宁宫中,和自己一同居住。有时内廷设宴,她命胡氏坐在孙皇后上座,给她难看,还有宫外的大臣们也多有怨言,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都认为胡皇后没有过错,不应废去,对废后满是同情与赞誉,对孙皇后多有怨言,就连外面一无所知的百姓也对废后满是赞誉之言,就是当今圣上,内心深处何尝没有不满,据他观察废后后,宣宗去长安宫就少了,可以说在宫中十年,与眼前的这女人而言都是委屈,难得是她从未因此而抱怨过,该做的都做得极好,后宫六院从未出现过乱子。

想到了这些,王振忽的对眼前的这个女人多了几分同情来,正要说几句让对方宽心的话儿,却听得孙皇后语气笃定的问:“先生还听了什么?”

孙皇后语气如此笃定王振还听说了什么,那是她对王振眼下手中力量的了解,自从宣德八年,王振就开始掌管东厂,这个机构自从在永乐年辉煌了一阵后,便因人才的凋零慢慢辉煌不再,加上宣德五年后,朝堂政治清明,君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连锦衣卫都显得有些多余,更别说东厂了,所以这几年东厂可算是跌到了谷底,王振掌管东厂后,仗着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对东厂加以整治,如今的东厂可谓浴火重生了,光是档头就有一百多人,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这些人除了外面的锦衣卫外,在宫中的都是太监,这些人敬仰王先生的学问,人品办起事来可谓是尽心尽力,所以宫中的消息王先生若真想去打听,没有不知道的。

王振道:“奴婢听慈宁宫伺候的小太监说皇上病发前两天,太后老人家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她做了什么?”孙皇后心头一紧,这事儿不怕明的,就怕暗地,一旦张太后真有心立襄王,胜败就难以预料了。

“回娘娘的话,那太监说,张太后就在昨日让人寻了一本《资治通鉴》说是要看看史书。”

孙皇后皱了皱眉头,显然对王振的这一番话有些不满意,张太后本人美貌可人,自小聪明机警,能说会道,据说读书不少,当年的成祖皇上就是看中了她知书达理,才将其许配了给了仁宗皇帝,永乐二年做了太子妃,张太后越发孝谨温顺,侍奉成祖夫妇尽心周到,所以很得成祖与徐皇后的欢心。

仁宗生性仁厚端重,举止言行沉静有法度,但因身体肥胖不善骑射,不得成祖喜爱。成祖最喜爱次子汉王朱高煦,觉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废太子立汉王,但徐皇后和大臣们一直阻拦。而且张太后所生长子朱瞻基聪慧好学,深得成祖宠爱,成祖也很喜爱张太后这个儿媳妇,所以最后为了这些原因,才没有废仁宗太子之位,仁宗当立后,在国事上张太后给出了不少有利于国事的建议,内外大臣长以“女中尧舜”来赞扬张太后,这些赞扬并非言过其实,所以张太后让太监寻《资治通鉴》在她看来,并无奇怪之处。

“太后喜好史书,本宫并未觉得有何不妥之处?”孙皇后压着语气道。

王振道:“娘娘这话儿原本是对的,奴婢也是这么想的,看那太监告诉奴婢,说偌大一本《资治通鉴》,太后她老人家既不看秦皇汉武,也不看唐宗宋祖,唯独对宋太宗情有独钟,还让人寻出了《金匮之盟》来看……?”

王振话音未落,孙皇后脸色大变,所谓的《金匮之盟》说的就是宋太祖之母责令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的事情,建隆二年,杜太后患病,宋太祖服侍杜太后用药进食不离左右。五月初一日,宋太祖因杜太后有病,特下诏赦免杂犯死罪以下囚犯。但这样依旧没有改变杜太后的病情。

过了几日,杜太后病情加重,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太后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太后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太后说:“不对,只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杜太后对赵普说:“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视为宋太宗,这事儿在后世存有诸多疑点,特别是当时太祖的长子已经不是“幼年”了,而这一说法也并不是太宗即位之时就宣告的,而是太宗即位一段时间之后才有赵普道出的。如果此事属实,太宗、宋皇后应该早就宣告,为何又要等些年再说这事情呢?而之后太宗扫除赵光美、赵德芳、赵德昭等继承人,以改兄终弟继为父死子替,又是很突出的体现了太宗并不想按照金匮之盟来做,因此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

喜欢逍遥江山请大家收藏:(wuxia.one)逍遥江山武侠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