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 第162章 绯衣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第162章 绯衣

作者:我想吃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10 04:55:33 来源:88小说

麦子也看了、人也问了,高兴也高兴过了。

皇帝下令政事堂仔细研究此事拿出个计划来。

皇帝自己对种田只能说“略知”,他当甩手掌柜王云鹤和施鲲都没有失望之情,反而觉得皇帝还挺可靠的。一个皇帝能知道“稼穑艰难”,知道产量提高了对他有好处,大臣们就已觉得他很合格了。能够让政事堂与懂实务的地方官去制定计划,而不是头脑发热一拍脑门儿就说全部都给种上麦子,更是让政事堂大大地满意。

施鲲与王云鹤一齐道:“谨遵陛下旨意。”

皇帝又看了一眼祝缨,道:“你仔细向二位相公说说,有什么难处也不要隐瞒。”

祝缨道:“是。”

皇帝道:“麦子留下,你们去吧。”

几人向皇帝辞出,祝缨礼都行完了,又添了一句:“陛下,那臣能要求一件事不?”

皇帝抬起一只脚正要离开,又把脚放了下来,问:“什么事?”

“现都交四月了,臣回去时离秋收已不远了,秋收之后就该再种宿麦了,可是手上的种子实在不够,能不能给拨点儿?”

皇帝指着施鲲和王云鹤说:“你同他们讲去,让他们给。”

祝缨道:“遵旨。”

说了这一阵儿的话,后半晌都过了一多半,除了祝缨,其他人都知道皇帝的习惯,一同向皇帝辞出,留给皇帝娱乐休息的时间。

刘松年与他们一起出了勤政殿,说:“我得听听,这小子又要作什么夭。哎,你没再写我什么坏话吧?”

祝缨道:“哪儿能啊?我谢您都来不及呢。”

“哼!”

刘松年没有硬蹭进政事堂里旁听,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他虽心里痒痒还是站住了,心道:你等着,我得问出来不可。

——————————

祝缨安静地跟在两个丞相身后又回到了政事堂。

今天因为她这一件事二位又积压了一些公务,而在南方一些地区推广稻麦两季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完的,不是将所有事务耽误一天就能定下来的。

施鲲道:“你先住下,在京里多留几天,话要问你。大理寺、御史台自有我们协调。”

祝缨道:“是。”

王云鹤道:“你回去写……是不是已经写好了?”

这话说得没头没尾,祝缨听了却很配合地从另一只袖子里又掏出厚厚的那一叠数万字的文稿,道:“这是下官整理的福禄县的一些情况,都是下官亲身经历又或亲自验核的。”

施鲲与王云鹤对望一眼,都笑道:“还真写了啊?”

祝缨苦笑道:“要问我案子,我又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可不得把该准备的都准备了么?”

施鲲没再说她胡须的事情,说:“东西留下,你把心放回肚里。”

“是。”

王云鹤道:“这两天不要乱跑,有人送你去大理寺和御史台回话。”

“是。”

祝缨见他们没有别的吩咐了,将之前给他们看的那几份文书分两个袖子揣好就要告辞。王云鹤道:“你站一下,将试种的那一本也留下,其余你带走。”

祝缨又将试种的那一本交给王云鹤,这才离开了政事堂。

出了门,刚才的孙一丹上前道:“祝大人,小人送您出去。”

祝缨道:“有劳。”

一旁蓝良志也凑了上来,笑道:“大理寺、御史台两处都已派人知会过了,祝大人只管把心放回肚子里,明天咱们去府上接祝大人过来见他们,包保顺利过关。”

祝缨笑道:“辛苦二位了。”

“哪里哪里,都是小人的本分。”

这种“毫无根基的小人物眼看要摔坑里跌个嘴啃泥、忽然之间翻盘全身而退”的戏码谁不爱看呢?反正他俩挺喜欢看的。

三人一路往外走,一路说些闲话趣闻,祝缨不问旁人,先问:“咱们冷少卿近来还惬意吗?”

孙一丹想到冷云之前的样子,笑道:“他老人家没有不惬意的时候。”

“哎哟,当面不能说人。”祝缨忽然说,蓝、孙二人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远远的无聊得都要抠手指的人不是冷云还能是谁?二人也都笑了起来。

祝缨道:“怕是要教训我,不敢耽误二位了,二位先请回吧,我明天在家里等着二位的大驾。”又报了自己的住址,孙一丹念了一遍,道:“记下了。明天一早,小人就去府上。”

三人告别,祝缨快走几步迎上了冷云。冷云将她上下一打量,故意惊讶地说:“哎哟,没缺胳膊少腿儿,过关啦?”

祝缨道:“大人这说话有点儿缺德啊,我好好的不行么?”

两人互相都不生气,冷云道:“走,我送你回家。”

“没事儿,安全,政事堂还有话要问我呢,不会叫我去别处蹲大牢的。”

“呸!童言无忌!”冷云说,“还没回过案子的事儿,且先别去郑家。”

“怎么?”

冷云仰着脸想了一下,道:“倒也没什么,避嫌么。”

祝缨道:“您现在还是大理寺的少卿呢,就不用避嫌了?”

冷云道:“我?谁都不用跟我避嫌的。”

两人说着出了皇城,祝缨道:“我真得回家了,家里还没收拾呢,等把闹心的事儿都收拾完了再拜您的庙门儿。”

“嗬,那得带个猪头。”

祝缨笑道:“好啊,带俩。”

皇城门口之前看热闹的人早散得差不多了,温岳和李校尉等都还在。祝缨上前一抱拳:“今天麻烦各位啦,明天少不得还得接着麻烦,可惜我久不回来,且要回家安顿一下,等事情了了再与大家说话。”

温岳道:“回你的家吧!哎,对了,你在京城不得有些花销么?你家两年租子还在我这儿,我寻个空儿给你去。”

“行。”

李校尉也说:“咱们什么交情?不在这一时,你先把正事儿办了——看你这样子,过关了?”

祝缨道:“现在还不好说,不过看着还坏不了,明天我再来回话。”

“那快回去吧。”

曹昌还在外面等着呢,甘泽、陆超两个在外面守郑熹,三人已在一处说了小半天的话了。甘、陆二人见了祝缨都说:“三郎,可算回来啦。”甘泽又埋怨祝缨:“你可真是的!当时与我说明白了,我也好回来回七郎的话。”

祝缨道:“我又没个把握一定能有收获的,怎么说?牛吹了出去,回来没法儿兑现不是丢脸么?现在好了——郑大人近来怎么样?”

陆超道:“还那样呗——”他是个话多的人,却硬将下面的话都给咽了。

祝缨故意与他们多聊了一会儿。之前那家常吃的油饼铺子还开没开,哪家饭馆来了新厨子有没有什么好吃的。

陆超问道:“甘大说,到了您那儿有好吃的?”祝缨道:“什么好吃的?总比不上京里,时新的果子是有一些,就是容易坏,不好运了来。可惜他来的时候没赶上,没能吃到那么多。”

他们是故意聊的,为的是等郑熹出来。郑熹说不用她先到府上拜见,祝缨终觉不妥,哪怕空着手,也得在见别人前见一见郑熹。到皇城来是公务,不算。公务之外她可不敢怠慢了。

她用了这么个折衷的办法,“偶遇”,看皇城门外碰面时郑熹的样子,如果必要她回家呢,她就回去,办完正事再去见郑熹。如果意思不那么坚决,就算连夜去磕头也得爬去敲郑府的门。

郑熹按时出了皇城,在外面看到祝缨,道:“你怎么还不回家?谁罚了你的站了?”

祝缨看郑熹比两年前显出了一点年纪,他已蓄了一部须,俨然是一个配得上罗敷的美丈夫。她向他施了一礼:“郑大人。”直起身才说是久不回京,遇到熟人打听点好吃的。

郑熹道轻笑一声,祝缨看了他一眼,他摆摆手:“回去,别犯了宵禁。”

两人对望,祝缨会意,她可以安心回家睡个好觉,第二天从容起来应付公事了。

——————————————

曹昌将马牵了来,祝缨道:“走吧,回家了,别犯了宵禁。”

曹昌的嗓音里透着高兴:“是!”

曹昌的父母现在正在祝宅看房子,他陪祝缨来是又回了家得见父母了。

主仆二人熟门熟路从皇城往祝宅去,一路上的景色不曾大变,许多房舍还是祝缨离开时的样子,老铺依旧开着,祝缨路过又买了点肉食、点心之类,有店家认出了她:“哎哟!小祝大人!回来啦?大娘子可好?祝翁可好?”

祝缨道:“他们没回来,我来述职,过两天还回去。”

“哎哟,这可要受累了。”说话的店家又多包了一包切好的肉给她,“这算小人给小祝大人接风的。可得收下。”

祝缨穿着官服,都让曹昌拿了,她则多抓一把钱给店家,笑着回家。

很快回到了祝宅,老两口听到拍门还怀疑是听错了,细一听真是自己的儿子,曹父打开门:“你怎么又回来了,是大人派的新差?大人?!”

祝缨道:“嗯,是我。”

曹父赶紧又叫妻子:“快!大人回来了。”

一番扰攘,曹昌将马将给曹父拿去马槽拴着,将食物交给曹母准备晚饭,自己则去给祝缨打开书房的门,收拾书房请祝缨暂坐。

祝缨还想自己打扫卧房的,大门又被拍响,曹昌一路小跑去开门,见金良一家与温岳都来了。

金大娘子带着丫环,进门就对祝缨说:“我就知道,你又没带什么人照顾生活。”有了她,吃的、用的就全有了。

祝缨道:“我瞧着积灰不厚,曹大娘必是平日洒扫的。掸掸土就能住了。”

金大娘子道:“知道她每过年节都要扫尘。离过年都过几个月了?不得再打扫?你屋里没碍事儿的东西吧?”

祝缨哭笑不得,道:“我能有什么不见不得人的东西?”

金大娘子这才带着丫环去给她收拾卧室、摆酒席。曹父见状,赶紧叫儿子一块儿把前院的正厅给收拾出来。

金良是陪着妻子过来的,温岳是来给祝缨送点在京城的花费的。

祝缨道:“我回来还没去看你们,分些土产,你们倒先来了。”

金良说:“这么远的路,你过年还记着我们,现在又瞎客气什么?谁不知道你现在事多?”

温岳说:“你甭管那些个虚的,虚事耗神。”

正堂很快就打扫好了,再点上灯烛、摆上酒菜。金良道:“不用你们伺候,你们忙你们的,咱们自在吃酒。”

祝缨喝茶陪着,温岳给金良满上。三人说起了京中这两年的变故,祝缨道:“郑大人这两年消息少了,不常上邸报了。”

金良道:“是好事,上了邸报也是挨骂的,陛下也不知道……”

温岳道:“陛下看中太子,七郎是詹事又是外甥,要求难免高些。”

“鲁王呢?”祝缨问。

金良道:“天下父母疼小儿。”

祝缨知道他们俩这样儿能摸着一点儿门,其中门道又未全通,就不再多问他们。金良也关心起她的案子,问她今天的事儿,祝缨说:“见了两位相公和陛下,相公们问起了案子,明天派人来送我去大理寺和御史台,事儿应该不大。我就是给刮上的。本来没我什么事儿,约摸是有人顺手。”

金、温二人点头,温岳问道:“口袋里是什么?”

祝缨道:“现在不说,过一阵儿你们可能也就知道了。我在福禄县种的一些粮食。”

“哦,带这个倒是合适。”

他们又说到金良,说金彪现在也长大一点了,金彪是武官的儿子,可惜不够直接荫个官当。

荫官是看老子的品级的,从一品开始,往下直到五品,他们的儿子是可以直接有官阶的,不用通过别的甄选,只要有个老子就行。一般也有个名额限制,几品的可以荫几个儿子、荫官授几品之类。官职越好,待遇越好,荫了孙子的都有。六品开始,就不足以荫儿子直接做官了。

五品是个坎儿,不止是对官员本人的仕途,对他的家族更是如此。

金良熬了这么多年也还是个正六品,比起他,祝缨熬的年载算少的仕途可谓顺利了。

祝缨道:“无论入行伍还是什么的,就算熬年资,也得先进了再说。甭管收成好不好,你不种,永远没收成。且你又不是没熟人,把他送进去,怎么也有个官身不是?晾在外头算什么?”

金良道:“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文不成武不就的!”

温岳道:“我看小祝说的对,好坏先给他谋个一官半职,且熬着。难道要等你升五品?”

金良道:“我再想想,不知道哪里合适。他有点憨。”

祝缨道:“你还说他憨呢?”

金良作势要打,三人笑成一团。又吃喝一阵儿,金大娘子道:“都收拾好了。”祝缨道:“大嫂来坐,大嫂辛苦了。”

金大娘子一来,他们就不再说什么“正事”了,接着话家常。又吃不太久,温岳明天不当值,但是京兆有宵禁,过一会儿就散了。

曹昌卷了铺盖去门房,曹家老夫妇依旧住前院仆人房。

祝缨躺在床上,心道:京城虽好,还是快溜为妙!

————————

第二天一早,祝缨起来时曹家老两口已经起身把前院又扫了一遍,马也喂好了。

祝缨道:“别忙那个了,先弄点儿吃的来。”

曹母道:“粥已好了,有煮好的鸡子,腌菜也切了,还有昨天一些肉菜,这……”

祝缨笑道:“可以,不过今天要来人。”她取了钱让曹昌去外面再多买些早点过来,点了些附近较贵的早点,曹昌跑出去买了一大提篮。

东西买回来之后,孙一丹与蓝良志就登门来了。

祝缨道:“正好,一起吃点儿吧。”

两人十分推辞:“在家吃过了。我们等大人用完饭再走,来得及。您知道的,他们还得上朝,回来才是办事儿呢。”

祝缨道:“那你们还急什么?再垫一点儿。就算吃过了,这一趟跑下来也该饿了。”

她特意让买的京城颇贵的早点,京城生活费钱,孙、蓝二人也不能日日吃得这么“富裕”。二人看了早餐花色就不再推辞,也坐下来又吃了一顿。三人吃完,太阳也升起来了,再一同去皇城。

还没出家门,祝缨就一人给了一个红包。两人还要推拒,祝缨道:“你们是审我的人么?不是,就不是循私。我两年没回来了,正想打听打听这两年的新闻,拿着喝茶。”

两人含笑收了。

今天就没多少人围观祝缨了,她很顺利地先到了大理寺,这里遍地是熟人,人人都带点激动地叫:“小祝大人。”“小祝回来了?”

蓝有志低声对孙一丹说:“看来真有点儿门道。”他二人出了政事堂,又是一副端庄体面的样子了。

窦朋与裴、冷从朝上下来,听说祝缨来了,道:“请过来说话吧。”

裴清的耳朵动了一动,“请”字用得还挺妙的哈。

祝缨与蓝、孙二人同到了堂外,这正堂她是极熟悉的。她不动声色,缓步走了进去,蓝、孙二人跟在后面。三人拜见了上面三位,冷云道:“你们两个怎么来了?”

窦朋看过去,见这二人也是面熟,道:“相公们有什么事吗?”

蓝良志拱手陪笑道:“相公命我二人送祝大人先到大理寺、再去御史台,故而前来。政事堂并不插手这件案子,这两天案子过了相公们还有旁的话要问祝大人,所以派我二人跟随。”

窦朋道:“知道了。”

祝缨道:“不知大人有何事垂询?”

窦朋对祝缨还有印象,微笑道:“核实一点小事。想必你也知道了,苏匡。”

祝缨还如在政事堂答的那样,道:“下官离职时俱已交割完毕了。御史台派了阮、樊二位到福禄县时问过,下官并无旁事可说给他们听。”

窦朋点头,祝缨看他表情知道自己猜的不错。她其实不用过来这儿,交割都交割完了,还有什么好弄的?窦朋也压根儿不想御史插手这事儿,他刚来,地盘就被别人横插一手,谁能忍?

窦朋对御史台也是一肚子的不满,见祝缨不多提其他,道:“你们在时大理寺规矩整肃,哪知会出这样的事?!”

祝缨道:“人各有职司,若是时时审查下属,岂不要被说多疑又器量不够?”自郑熹离开之后,是裴清在代理大理寺,无论是左还是苏,他们如果犯事是很容易牵连到裴清的。这可不是祝缨愿意看到的。

窦朋问道:“当年究竟如何?”

祝缨没给他看自己接手时的收据,而是将自己与左丞交割时的收据呈给窦朋看,道:“就是这些。您看看怎么抄录一下,不然一会儿御史台那儿还得打官司。”

窦朋当即唤了书吏来一人一页飞快抄写,抄完了再将原件还给祝缨。祝缨将他们抄的又看了一遍,签了个背书。

抄的、看的一面叹她仔细,一面想:可恨!原来我们曾有这么多的产业。

窦朋道:“我料亦差不多。”

祝缨道:“大人明鉴。”

窦朋左右看看,问裴、冷二人道:“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么?”二人都摇头。

蓝、孙二人又陪同祝缨往御史台去。

御史台离大理寺也不算远,很快就到了。御史台里有祝缨的一个熟人,阳大夫不算,祝缨只见过他几面,熟人是姜植。外人看来她和姜植不算密友,实际上二人与郑熹都有很深的关系。苏匡的案子不是姜植审的,他现在已是侍御史,大家都是卡在六品上的人,见面互相点头致意,姜植就得去忙别的事儿去了。

管苏匡案的侍御史叫阎建民,是个方脸的中年人,长得很合选官的相貌,颇具威严。对祝缨说话却还客气:“累祝令跑这一趟。”

祝缨跟他也是熟的,御史台借大理寺的大牢,办案的人常与祝缨有接触,若是提审女犯,手续就更要繁琐一点,更常打交道。

祝缨道:“不敢,有案子牵涉其中,自该说明的。”

阎建民道:“我便不与你客气啦——究竟如何?”

“是我走之后的事,我手里有的也只有收据。我也带来了,要不御史找人抄录一下?”

阎建民笑道:“案子的证据你不给我留下?”

祝缨道:“你不过拿这个对账,有账就行,这却是我与旁人交割的佐证。你要留下来,也得给我写个收据。”

“你还真是小心。”

祝缨道:“要是不小心,没留这个东西,这会儿我自己都说不清了。”

阎建民叹了口气,道:“好吧,我着人来抄写。”

收据抄完,他又问道:“丰堡哗变,怎么回事?”

祝缨道:“我真不知道,离我五百里呢。说是因为我给我那儿的人发钱,他们那儿倒闹起来了,可笑不可笑?”

阎建民道:“有什么可笑的?养家糊口的人,能不着急么?你的账有个说法么?”

祝缨又拿出一本来:“这是我与丁校尉往来的公账,你接着抄录?”

阎建民笑道:“好。”

政事堂派了人送过来的,他也不想惹。跟祝缨在这皇城里抬头不见低头见了好几年,祝缨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很清楚的,除非上下串通一气栽赃给她,不然是真找不到什么毛病。

书吏抄着,阎建民抄手踱步:“我真不知道叫你跑这一趟是这的什么,这么远的路。哎,你是要回来了吗?”

祝缨笑眯眯地:“哪儿能呢?任期还没满,兴许就是叫我回来好当面训话,免得我淘气。”

阎建民道:“未必未必,听说你面圣了?”

“昨天,回了些在县里的事儿。倒先被相公们审了一回,他们问得可细。有点儿吓人。”

“你还能叫吓着了?”

两人闲话的时候,这一份账也被拆开抄完了,阎建民道:“好了,我这里留个档,你也看一看,抄错了没有?”

祝缨拿了,逐页给两份复件上写了背书为注,最后签上名。阎建民道:“小祝,厉害。”

祝缨道:“这又是怎么了?”

樊路是阎建民派出去的,期间在公文里夹过私信给阎建民,历数祝缨之不配合与绵软之状。

阎建民心道:差远了差远了。客客气气给祝缨送了出去,出门时还说:“案子本不干小祝你的事,只是问几句话。”

祝缨道:“我明白。”

——————————

出了御史台,就没有别的地方了,蓝、孙二人再将祝缨引回了政事堂。

王云鹤满心欢悦。祝缨面圣的奏对非常得好,虽仍有青涩的地方,但是路子是对的。他花了些心思教祝缨读史,祝缨读出来的效果比他想象中的还好!这人带着脑子读书,能有自己的想法,王云鹤岂能不喜?

他昨天又熬夜把祝缨写的两大本都看完了,祝缨写的试种记录,各种数据齐全。王云鹤比照自己所知,知道她是用心去种地了。士大夫总有一种不好的习惯,说是“耕读”实则那个“耕”许多人是不大瞧得上的,更像是一种姿态,秋收粮食没有春天种的种子多也不在乎,人家不靠那个吃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也不是少数。

而祝缨写的两年为亲民官的总结,更不仅仅是写已经做过的,连计划都有。不仅仅有福禄县的,还捎带写了两页她对周边的看法。当然也包括了稻麦两季的问题,还包括了果树的问题。

今天一大早,王云鹤上完早朝就把这个又给施鲲看,两人替着班把日常的事务给批示完。

中午吃饭的时候,祝缨被带了过来。王云鹤道:“来,一道用饭吧。”

祝缨的饭量比他俩都大,两人见她吃得香甜,都指着自己的桌子上的菜让拿给她。祝缨问道:“二位相公不吃吗?我没事儿的,赶路时也不吃午饭。”

“老了,吃不动了。”施鲲感慨。

王云鹤道:“你尽量吃,不够还有,我们看着你吃,胃口也好些。”

这会儿又没有食不语的教训了,一边吃一边聊。王云鹤问祝缨一些情况:“南府你都给惦记上了?”

祝缨道:“不惦记不行,我想给福禄县弄富裕些,还是那句话,财富如流水。水都流到我这儿来了,邻居家要是穷了,我也睡不安稳不是?不如大家一起能种个双季,吃得饱一点,手里有点余钱了,也能多买一点我的橘子。对了,您吃橘子吗?”

王云鹤笑道:“老刘手里有块板子,上头有个白字。”

“就是那个。卖贵一点,我这儿容易赚钱。把周围的钱都拢了来可不太行,还得他们都有钱了,才有钱买我的东西。橘子这东西,周围几个州都大量的产,怎么分辨?也容易冒充,也容易冲行。人家顶好另有别的生计。再有,人心趋利,种果树有钱了,不种庄稼怎么办?”

施鲲道:“不错。你怎么办的?没见你写。”

祝缨又扒了一碗肉菜,道:“不好意思写,谁占良田种果树,我弄死他。”

施鲲“噗”地喷出一口米饭,拿筷子点着她:“都说你促狭,我看你呀……”等等!这是皇城门前杀人的主儿啊!不狠才奇怪吧?

施鲲道:“还是要宣谕一下再动手的。”

“嗯,已经吓唬过他们了。”

两位丞相都不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施鲲又问:“你跟鲁刺史不和?”

祝缨道:“不敢。下官一向敬重前辈的,只是福禄县离州城也远,下官到福禄县想做的事儿太多,不免怠慢了刺史,好在刺史大度也不与下官计较,放手让下官去做了。”

施鲲对王云鹤道:“他嘴巧。”

吃完了饭,三人喝茶继续聊天儿。王云鹤问祝缨瑛族的事,祝缨说了自己的经历:“下官去那儿连来带回二十天,没能全看到。除了语言不通,与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哪里都有聪明人,并不能因为他们是‘蛮夷’就觉得人家没长脑子。”

她举了阿苏洞主下山,对山下工匠的手艺感兴趣,许多小贩想坑冤大头的例子。“第二回,就叫人看出来了,笑得那叫一个邪气。”

施、王二人听了一笑。

王云鹤又问瑛族是否可以教化,祝缨道:“您看过的,那诗史就是他们自己写的。奏本是洞主外甥写的。”

王云鹤点头:“写得不错。”

又问瑛族内的具体情况,关键是首领的意志之类。祝缨道:“他们也想与朝廷交好,下官在劝他……归附。相公看,羁縻如何?”

王、施二人都说:“果然可行么?”

“相公面前不敢夸口,下官确实在试着劝说他们献图、受朝廷敕封,只是……”

“只是什么?”施鲲问。

祝缨道:“风俗不同,物产也与中原不同,税上恐怕不行。我想,他们按石缴税,一年一户半石米行不行?少是少了些……”

施鲲道:“你还想收他们的税?”

通常情况下,藩属、羁縻是不怎么能给朝廷上税的,隔个几年来“上贡”一次就是挺给面子了,贡的东西也不多,朝廷还要给他们一些赏赐回礼,赏赐一般比较丰厚。

这些人的作用主要是“屏藩”,即阻拦更遥远的地方的入侵,以及安抚他们自己不要作乱,别乱吞并周围其他的小部落打得乱七八糟。

祝缨还敢想收税了!

祝缨道:“我觉得可以啊,要不咱试试?先不收税,先看看敕封?然后教种麦子,多收一季庄稼,她也该给我点抽头吧?”

二相大笑!

祝缨道:“真的,不过可能得讨价还价。相公,我要的麦种,咱们是不是也得谈一谈了?”

两人忍笑说:“行,看你怎么还价。”

祝缨道:“下官想依次推进,那本子里写了,今秋我将所有公廨田种了,再给选部分有余力的士绅,至于百姓,自愿。耕牛也不够的,还得我给他们租。冬天了又要修渠,怎么将徭役使的人与耕种的劳力错开来,不使民力穷匮,也还得试一试才能定下来。等今冬试过了,明年再继续推广。花个三、五年,让全县稳稳地种好麦子。以福禄县的耕地,您这回至少得给我一千石麦种带走,不能再少了!”

王云鹤道:“你还想再有三、五年?”

祝缨站了起来,从袖子里又拿出一份奏本,这是正式格式的奏本而不是自己随手写的总结。

她郑重地往前一递,道:“下官请再任一任福禄县令,再两任最好。一季稻、一季麦,一年就过去,一任县令够干什么呢?一棵果树要好两、三年才能结果,五年才能产量稳定,我亲手种的橘子自己还没吃上呢,我规划的水渠、道路还没修完。福禄县还没出一个进士。还有瑛族,才开了个头儿。我去的时候,百姓穿得上补丁衣服的都不算最差的,乡间还有衣不蔽体的人,我来了一回,总要让全县上下都能穿上一件新的粗布衣。我想回去。请二位成全。”

王云鹤与施鲲难得感动。会说漂亮话的人很多,肯真的跑到二千七百里外扎扎实实当县令的很少,干了实事再说什么话他们都会感动。

王云鹤道:“你干多久,由陛下来定、由朝廷来定,你且回去吧。”口气十分温和。

祝缨道:“是。”

她不太担心自己的请求会被驳回,王云鹤实干,稻麦两季现在全朝廷就她懂,那肯定得用她。

她所猜不差,前脚出了政事堂,后脚施鲲就说:“看他献白雉时,还道他动了歪心思,不想终是能够踏实做事。”

王云鹤道:“老实人不少,机灵鬼也不少。有捷径还能克制住自己走正途的人,确实难得。”

“那就成全他?”

王云鹤点了点头。

两人将祝缨的奏本仔细都看了一遍,见写得与她刚才说的意思相近,不过用词稍稍规范些,没查出什么错讹、犯忌讳的事儿,才给她递上去,再轻描淡写一句:“倒是有些恒心,不肯半途而废。”

皇帝道:“我也正想到他。很好。”

想了一想,于“准”字之外,又别有赏赐,赐钱十万,绯衣一领。

王云鹤道:“绯衣是不是有些过了?”

赐钱十万,一百贯,对皇帝而言不算大手笔。绯衣却不一般,五品才能穿红,祝缨卡在六品门槛上,她各项政绩都只是“刚刚开始”,没有一项大功告成的,穿红为时还早。

皇帝道:“哪里过了?告诉他,这衣服是借他穿的。用心国事,将事情办好,这衣服才是他的!”

————————————

此时祝缨不知道自己得赏了,案子的事儿她算应付完了,皇帝那儿也回完了话、丞相这里也答完了题。

她出了皇城,赶紧回家换了衣服,重新收拾点东西,她得赶紧拜庙门去!

郑熹、王云鹤、刘松年都得去拜一拜,顺便得去谢一谢岳桓,还有冷云,这人对自己确实算是热心肠的。

亏得温岳给她送了些钱来,不然还不太凑手呢。

肚里扒拉着算盘,皇帝派的赏就来了!

祝缨从来没在家里接过什么旨意,只好把供祖宗的香案给拿出来,搜了点香点着。曹家一家一口什么都不懂,只在一侧跟着跪下头也不敢抬。

祝缨接了一百贯钱、一领绯衣,还要请使者喝茶。使者不是内使,而是由皇帝指派的一个年轻翰林。翰林也分数种,有凑数的,也有正经的。这来的跟蔺振一样,是正经的进士出来的翰林。

他对祝缨有点好奇,所以不推辞留下喝口茶。先是传了皇帝的话,让祝缨记住:“用心国事,这衣服才是你的。”

然后才微笑道:“恭喜祝令,朱紫可期。”

祝缨道:“不敢。如果一心想着朱紫,现在就是我这辈子离绯衣最近的时候了。”

年轻翰林道:“福禄县偏远,恐怕……在下年轻,失言了,不如回京更方便些。”

祝缨道:“不敢辜负陛下圣恩,不将任上的事情办好不敢想其他。”

“任上的事办好亦是回京之途,离天子近些才能得沐圣恩呀。譬如段着作,只有在陛下身边才能一展长才。”

祝缨道:“他不容易。滚滚黄沙想种地都难,他的长处在这里,走的路子对。我还能种个地,比他的处境好多啦,不该有贪心。”

年轻翰林心中是更亲近段婴的,眼见祝缨一句坏话也不讲,心道:这人究竟是个宽和君子,还是个外宽内忌的小人呢?

他没试着底,也不能留太久,打个哈哈,也不拿喜钱就走了。

曹家一家三口也算长见识了,曹母有点慌张地问:“大、大人,这、这要怎么收拾?”

祝缨道:“不用收拾啊,我这就给它花了。太好了,我正愁手头钱不太够呢!”

她把衣服往衣橱里一放,提起一串钱来:“可算不用愁了。”

她先写了个谢表,明天好投给皇帝。

接着就收拾了去郑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