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六零年代女技术员[穿书] > 第三百二十六章 完

六零年代女技术员[穿书] 第三百二十六章 完

作者:半疏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1-10 01:50:28 来源:88小说

爱立回家以后,和铎匀说起来郑卫离开的事儿,樊铎匀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他也是不容易。”二十多岁的年纪,两次抱着丧生大海的可能,都要偷渡到港城去,他所经历的苦难,可能后人都难以想象。

爱立也觉得有些唏嘘,叹道:“在时代和历史面前,人总是渺小的。”这并不是郑卫一个人的苦难,而是一个民族的苦难。

想到这里,爱立快步走到桌子前面,从她带回来的包里,一番搜找,扒拉出一封信来,递给铎匀道:“我今天收到了俞老师弟弟的信,说要还给我当年帮助俞老师的钱。”

樊铎匀稍微想了一下,才记起来,爱立说的俞老师,是她大学时期的俄语老师,也是当年他们帮助的二十多人中的一个,1969年被遣返回东北老家,跟着侄孙生活。1974年得到了平反,但是本身年事已高,许是情绪波动过大,那一年春夏交际的时候就过世了,被安葬在东北。当时爱立还额外寄了一笔丧葬费过去。

没想到时隔五年,竟然还会有俞老师家人的消息。

边看信边问爱立道:“俞老师的弟弟,以前不在国内吧?”

“是,他是四十年代在米国读书,后来就留在了那边,前段时间回老家扫墓,看到了我们和俞老师来往的一些信,就顺着地址寄到了汉城国棉一厂去,张扬帮忙转寄到这边来了。”顿了一下,爱立接着道:“我想这笔钱,是我和俞老师的缘分,不准备要他还。”

樊铎匀道:“那是自然,回信的时候,你仔细和他说,免得人家心里还惦记着这事。”

爱立应道:“好。”

夫妻俩就坐下来,给俞老先生写回信:“俞先生您好,收到您的来信,非常意外。我是俞老师的学生,得知恩师晚年生活上有些不便,略尽了些绵薄之力,不值当您挂心。您信中所提的归还钱财一事,万万不可,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我和俞老师的缘分,您不必放在心上……”

这笔钱,当初他们夫妻俩预备花出去的时候,就没准备收回来。

信写好以后,按照原来信封上的地址,寄了回去。

十天以后,爱立又收到了俞老先生的信,表示他准备给老家俞家坳购买一辆拖拉机,以感谢乡亲们对老姐姐的收留和照顾之情,说还给爱立夫妻俩寄了一份礼物,是她姐姐留下来的,他觉得这些东西,送给爱立夫妻俩更合适一些,希望他们注意查收一下。

爱立顺道就去邮局问了,今天确实到了一份她的包裹,并不是很大,爱立原本猜是一些书籍。到家打开一看,发现是一个绿玉小乌龟和一个翡翠式样的小茶壶,用报纸和棉花仔细地包了好几层,这大概是俞老师曾经钟爱的小玩意儿,一直带在身边。

樊铎匀拿过来仔细看了一下,“像是有些年头的东西,这种应该留给她后人的,既是纪念,也是一份传承。”

爱立叹道:“也许她的后人至今都没去俞家坳,不然这东西应该早就被拿走了。”俞老师是有一双儿女的,只不过那个年代和她断绝了关系,按常理来说,这对子女很不孝,但是退一步说,人处在动荡的时代中,可能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

毕竟那是生养他们的母亲,就这样孤零零地在一个山坳里去世了。俞老师曾在信里和她说,她觉得自己像在坐山牢一样。一个学贯中西的老人,满肚子学问,却只能对着尚未开蒙的孩童,哼唱几句童谣。其中的辛酸和苦涩,爱立都觉得有些于心不忍。

但是按照政策,那些年俞老师是不能离开俞家坳的,就是去公社上剪个头发都不行,更别提把她接出来了。

爱立看着这一对小物件儿,心里有点为难,和铎匀道:“还是不留吧?以后俞老师的儿女得知东西在我们这,可能会有纠纷。”

铎匀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先留下吧,俞老先生一番盛情,我们要是再退回去,他怕是真就给我们寄钱来了。”顿了一下又道:“我们再给俞老先生去封信,如果俞老师的后人想要,就来咱们这里拿。最近各地还有十年的展览馆,我们也可以捐到那里去。”

爱立也就没有再说,很快给俞老先生又去了一封信。

不成想,这次的信,引来了俞老先生十分激烈的回应,表示姐姐的那一对孩子,但凡还要点脸,都不该对这两样东西动贪心。

又说,他姐姐留下来的不止这两样东西,大部分都留给了照顾她的侄孙,这两样东西是年轻的时候就伴在他姐姐身边的,意义很不同,希望爱立能收下来。

至于收下以后怎么处置,俞老先生说,全凭他们作主。

这封信让樊铎匀很是感触,和爱立道:“现在形势缓和点,新的问题也随之来了,光是这几年的伤疤,都要疗治很久。”

爱立点点头,有多少人能面对自己,曾经遗弃病弱无依的母亲?曾经举报恩爱两不疑的爱人?曾经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为人的底线?

这些灵魂上的灰迹,并不是一场雨水就能冲刷干净的。

夫妻俩正聊着,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在敲门,爱立朝窗外看了一眼,发现天都黑了,有些奇怪地问铎匀道:“这么晚了,谁会来啊?”

一旁写着作业的庆庆道:“是不是婆婆给我送好吃的来了啊?妈妈,我昨晚做梦,都是婆婆做的绿豆糕。”

爱立捏了一下她的脸,“周末去婆婆家,让你婆婆给你做。”

樊铎匀好笑地看着她们母女俩,“我去开门吧!”

不一会儿,爱立就听到樊铎匀喊她,“爱立,你过来一下。”

爱立走过去,就见一位穿着一身蓝色连衣裙的女同志,站在她家门口,借着院子里的灯光,隐约看出对方身形纤细高挑,即便是略微宽松的衣服,都难掩她的曼妙身姿。

爱立一下子就猜出来是谁了,就是想不到,时隔多年以后,这人会在这样一个夏季的夜晚,登门来访。

上前两步,喊了声:“谢微兰同志?”

谢微兰微微侧头,笑道:“嗯?爱立同志竟还记得我?”很快又道:“我今天来,是和你告别的,我准备出国了,左思右想,好像没有可以告别的人,就来你这里叨扰一下。”

爱立好奇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地址?”

谢微兰回道:“我问了森哥,他给我的。”谢林森一向不是很待见她,原本以为这次会从他那里碰壁,没想到她说了来意后,对方很干脆地就给了她地址。

爱立让她进来,问道:“以后还会回来吗?”

谢微兰缓缓地摇头,“不回来了,所以觉得应该郑重地和一些人、一些地方道个别。”虽然她在华国,也有很多不愉快的回忆,但是毕竟是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地方,临到走的时候,还是觉得有几分伤感,想有一个郑重的告别仪式。

她想了一圈,觉得还能说两句话,还想说两句话的人,好像只有沈爱立一个,一个知道她所有过往的人。她想告诉沈爱立,她即将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此时,谢微兰望着爱立笑道:“我是从羊城赶过来的,过几天办好手续,就从京市这边直接坐飞机去欧洲。”

爱立皱眉道:“你在那边有认识的人吗?”

谢微兰想了一下,点点头道:“算有吧,我生父那边有个姑姑,在我小的时候,回来找过我,我生母告诉她,我没了。”她说到这里,微微笑了一下,“她最近又回来了一趟,去了我生母的老家,想给我扫墓来着,意外得知我还活着,就碾转找到申城,知道我现在改名叫谢微兰,后来我们在羊城见了面,她邀请我去欧洲,说是给我留了房子。”

爱立点头道:“那还挺好,你去那边,也有人稍微看顾一点。”

谢微兰不以为然地摇头道:“不一定是谁看顾谁,她没有子女,我这回跟着去了,大概得给她养老送终吧?其实我觉得也不错,这么多年,只有她在找我呢!”

爱立也不知道说什么。

谢微兰笑问她道:“你最近还好吧?我看你家还有个小姑娘,今年多大了啊?”

“71年出生的,八岁了。”

谢微兰算了一下,笑道:“我婆婆收养我的时候,我也是这么大,她们这一代比我们那时候好些,至少不是兵荒马乱的时代了。”又问爱立道:“孩子叫什么名字啊?”

“小名叫庆庆,大名叫樊心艾。”

谢微兰默念了一遍,“都是好字,听着就知道是父母的宝贝。我也准备改名了,我本名是卢怀薇。”

谢粒粒和谢微兰的人生,对她来说,都过于沉重了一些。

俩人稍微聊了几句,谢微兰就提出了告辞,表示想和庆庆说两句话,问爱立可不可以?

爱立倒不担心她做什么,如果她要做的话,当初就不会伸手帮助小姨父从申城逃出来,去书房喊了庆庆过来。

八岁的庆庆长得很喜庆,齐耳的短发,越发衬得小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很甜地喊了声:“阿姨好!”

谢微兰蹲下来抱了庆庆一下,温声道:“乖宝宝,好好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读书,以后像你妈妈一样,做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庆庆脆生生地道:“好的,阿姨,我爸爸说你要出国去了,你也要多多保重!”

谢微兰眼眶微湿,从包里拿出来一个红色的小绒布袋子,塞到了庆庆手里,“阿姨送给小宝贝的,这个阿姨小时候可喜欢了,送给庆庆宝贝好不好?”

庆庆抬头看了一眼妈妈,见妈妈点头,才收了下来,软声道:“谢谢阿姨。”

谢微兰摸了摸她的头,又在庆庆脸上亲了一口。

重新站起来的时候,脸上又挂上了得体的笑容,和爱立挥手告别。

爱立望着她的背影,心里也有些伤感,忽然听女儿道:“妈妈,阿姨送了我一枚珍珠胸针,可漂亮了。”

爱立接过来一看,是蝴蝶样式的,在灯光下,散发着莹润的光泽,和当年她结婚的时候,佩戴的那枚很像。拿给铎匀看,铎匀仔细看了一下道:“应该和你那枚就是一对吧?”

爱立接过来,仔细辨认了一下,确实是一样的胸针,她忽然隐隐感觉,自己大概就是和谢微兰有点缘分的。

**

7月10日,曾仲才带着女儿回到了华国,沈玉兰带着儿女、庆庆在机场接他们,甫一相见,最激动的人是沈玉兰,隔着老远,就冲过去,喊了一声:“仲才老弟。”

正在寻找她们身影的曾仲才,仔细辨认了一下,才从面前这个双鬓染白霜的老大姐脸上,看到了一点故人的旧影,试探着问道:“是沈大姐?”

沈玉兰语带哽咽地点点头,“是,是我。”

曾仲才一时眼泪就没有忍住,轻轻抱了她一下,“大姐,没想到我们还有再见面的机会。”

沈玉兰带着厚重的鼻音道:“是啊,你一走就是三十多年,爱立上次出国,我叮嘱她一定要把你找到,你是我们家的恩人。”

曾仲才重重地握了下沈玉兰的手,“大姐,你也是我姑姑的恩人,不说这话。”

沈玉兰点头,“好,好,”又看向他旁边的姑娘,“这就是乔仪吧?爱立说起过你,在纽约上大学,可真是厉害。”

曾乔仪笑着喊了一声:“沈姨好,我是乔仪,姐姐今天来了吗?”

“来了,来了,你看,在那边等着呢!”

曾仲才父女俩都朝出口处看,就看爱立正牵着一个小女孩,朝他们招手,旁边还站着一位身形挺拔的男同志。

曾仲才问道:“大姐,那是爱立的爱人吧?”

沈玉兰笑道:“是,叫樊铎匀,和爱立是中学同学,1966年结的婚,人挺好的。”

到近前的时候,曾仲才打量了樊铎匀两眼,见他气度不错,像是有些身手的样子,心里先对这个女婿就满意了几分,和他握了下手:“很高兴你们来接我,给你们夫妻俩添麻烦了。”

“干爸,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和妹妹舟车劳顿,我们先回家休息一下好不好?中午我和爱立给您做餐饭,您尝尝我们的手艺。”

曾仲才一听这话就笑了,没有安排在饭店里,而是安排在家里,这是以示一家人的意思,没有多做不必要的客套。

庆庆也上前喊了一声:“外公好!小姨好!”

曾仲才摸了摸她的头,和沈玉兰道:“和爱立小时候真像,我走的那一年,爱立是不是也就这么高?”

沈玉兰笑道:“是,仲才,先回家再说。”

樊铎匀租了两辆电动三轮车,比坐公交要快很多。曾乔仪看到三轮车的时候,脸上微微有些诧异,试探着问爱立道:“姐姐,我爸爸说,京市是华国的首都。”

爱立知道她的未尽之言,笑道:“我们才刚刚开始搞改革开放,出租车也正在试点,羊城那边有,京市这边就电动三轮车稍微多点。”

曾乔仪看到的是,华国对比欧洲的落后,而曾仲才却看到了祖国这些年的发展,笑道:“比我走的时候,好很多了,那时候还是人力车呢!”

曾乔仪面色微红道:“我在德国和姐姐见面的时候,她对于欧洲的车水马龙、各式各样的餐馆、店铺,似乎都习以为常的样子,我以为京市也是这个样子的。”她没说的是,她们在机场的咖啡店喝咖啡的时候,姐姐从点单到品尝咖啡,可不像是从来没喝过的样子。

爱立笑道:“我们这边有句俗语,‘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

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曾仲才摇摇头,朝沈玉兰道:“她可比小时候能说多了。”

沈玉兰笑道:“也就结婚后,忽然嘴皮子就利索了起来,我看啊,是平时和铎匀拌嘴拌利索的。”

樊铎匀摸摸鼻子,并没有否认,只有庆庆小声嘀咕了一句:“咦,我怎么没听过爸爸和妈妈吵架呢?”

大家又哄笑了起来。

一行人上了电动三轮车,都没注意到在机场的一角,一直有两双眼睛在默默地看着她们。

等人真走了,谢微兰才问道:“姑姑,你也认识?”

卢晓云点头道:“认识的,中间的那个男的,我大概一辈子都会记得,是他一枪把你爸给崩了,当年我去给你爸收的尸。”

谢微兰微微笑道:“那真是巧了,我这个谢字,就来自刚才那女同志的生父家,她家认我当了很多年的女儿。”

卢晓云有些诧异地看了眼侄女,问道:“你不恨吗?”

谢微兰如实地摇头,“没什么感觉。”具体说起来,直接造成她幼年命运多舛的,又不是曾仲才,而是她的生母。

很可笑,当年她父亲被一枪崩了,她生母以为是把她们母女抛弃了,为了报复,然后把她扔了。

两鬓已经有些白霜的卢晓云见侄女的表情不似作假,好半晌才叹道:“也罢,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具体说起来,你爸也有责任,如果不是他以势欺人,未必会落得那个结果。”看了一眼手表,和侄女道:“走吧,飞机快起飞了。”

谢微兰朝机场外面,又看了一眼,才点头道:“好,走吧!”

**

等妈妈陪着干爸和乔仪去汉城以后,樊铎匀问起爱立西德纺织访问团后续的事宜,爱立立即提起精神道:“我们已经和dk公司签了合作协议,dk那边将会向我们提供所需要的零件和一点技术支持。梅院长预备上报轻工业部以后,就开始进行第三代梳棉机的研制。”

樊铎匀笑道:“爱立,属于你的时代,终于来了。”

“是!”说出这个字的时候,爱立觉得胸腔里有什么在轻轻震荡一样。

时间很快滑向了1980年,由纺织部研究院、申城纺织研究院、申城12棉、华国纺织大学等单位负责的,fa系列的梳棉机研制项目正式开启。

历时两年,吸取了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的fa201型高产梳棉机,终于研发了出来。

试制出来的那天,大家一起去机械厂参观,随着遮盖在上面的幕布缓缓掀下,爱立都不由屏住了呼吸。

李婧文在旁边抓着她的胳膊,眼里隐隐有泪意,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台新式的梳棉机,而对她们来说,从对梳棉机的分梳工艺进行改制,到真的参与进新一代的高速梳棉机的整体研制,中间整整隔了14年。

人生有多少个14年?这一路有人加入,也有很多人退出,比如许满莉大姐、周毅、王成君、刘滨,今天还能站在这里,见证第三代高速梳棉机诞生的人,在激动、欣喜之外,难免都有几分怅惘。

徐春风上前,摸着光滑、崭新的机器,喃喃道:“真好,比我想的还要好。”

黎东生拍了拍手道:“我们真的创作了梳棉机新的历史,接下来我们还要做更为周密、详细的试验,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攻克新的难关。”

黎东生说完,又朝爱立道:“沈所长,你也说两句。”

爱立微微笑道:“我都觉得像做梦一样,第三代高速梳棉机就在我们手里制造出来了,同时我感觉,试制出来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全力以赴,确保这台机器真的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黎东生笑道:“大家确实马虎不得,过两年,在法国还有一个国际纺织展览会,如果不出意外,fa201型高产梳棉机将会被送展,在国际上接受检验。”

1986年9月,通过部级鉴定,fa201型高产梳棉机作为第三代国产高速梳棉机,参加法国的国际纺织展览会,预示着华国的高速梳棉机,进入全面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的阶段。:,m.w.,.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