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六零年代女技术员[穿书] > 第二百九十六章 不小心误发,本章有修…

姜瑶默默地咬着掺了一点稗子面的饼子,她知道奶奶是好意,她老人家一辈子没出过这小山村,担心她们姐妹俩以后在外面遇到事了,也没有人拉拔一下。

奶奶的这种顾虑,以前必然不会发生在她的身上,但是随着她亲爸的落魄,她和堂姐离开这个小山村,就连个家都没有了。

所以即便不自在,她也没有逞强说“不需要”、“不用”之类的话,免得伤了老人家的心。

姜瑶的沉默,倒让沈爱立有些侧目。她以为姜瑶会拒绝的,毕竟以前姜瑶的性格,说骄矜都是客气的。

骄横自我,目中无人。

回房间门收拾东西的时候,姜蓉蓉和爱立道:“爱立,你别往心里去,你已经帮助我很多了,我奶奶就是担心我和瑶瑶,忍不住多念叨了两句。”

爱立笑道:“姐,你和我客气什么,我俩认识这么多年了。其实奶奶的担心也是能理解的,你在边疆待了几年,再回来工作,可能不会那么顺利。”

姜蓉蓉点头道:“我心里有数,但是再难,我想也没有四年前,走投无路的时候难。”

这时候,院子里的姜瑶喊道:“姐,你们好了没?”

姜蓉蓉忙应道:“好了好了!马上来!”

俩人出来的时候,姜瑶已经背上她昨天的背篓,里头放着一把镰刀,见到姜蓉蓉和爱立出来,拿了两个小香包给她们,“奶奶给你们准备的,驱蛇用的。现在深秋,草正深着,山上不常有人去,有时候会遇到蛇。”

顿了一下,又道:“遇到也不要怕,不要惊了它,一般都会自己游走的。”后面一句,像是对沈爱立说的。

因为姜蓉蓉在这山村里住了十几年,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她还是知道的。

姜蓉蓉接过来,递了一个给爱立,又看了一眼前面的堂妹,有心想为堂妹和爱立之间门缓和两句,又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合适。

毕竟当初两家闹得确实很不愉快,不说爱立心里还有没有芥蒂,就是瑶瑶这边,都不知道还记不记恨沈姨举报二叔的事。

觉得这事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也就按下没提。

爱立道了一声谢,将香包别在了自己的帆布包上。

临出门的时候,姜奶奶跑过来叮嘱姜瑶道:“就去村里人常去的那个山头,别往草密的地方去,早点回来。”

“好的,奶奶!”

等出了家门,爱立见地里头没什么人,有些奇怪道:“今天不割稻子吗?”

姜瑶答道:“今天不割,没有稻场晒谷子,等把前几天的晒干收起来了,再割剩下的,剩的也不多了,大概割个两三天就差不多。”

姜蓉蓉也问道:“那你今天要不要去晒谷子?”

姜瑶答道:“不用,这活用不上许多人。我下午要去种萝卜,你们要是感兴趣,可以一起过来,这活不累人。”

左学武问道:“小姜同志,你们这边十个工分多少钱?”

“三四毛钱吧?要看年底村里的情况,去年是三毛五。”

左学武道:“那和我们那边差不多。”顿了一下又道:“那些知青,辛苦一年,可能还攒不下回家的路费。”

姜瑶道:“攒下来也没用,村里不一定给他们批假,每年的探亲名额,都得排的。知青点的同志们,常为这事闹矛盾,今年张仲婷回家,还是向圆圆把名额让给了她的。向圆圆家在云省,太远了。”

爱立笑道:“我总觉得,这个名字有一两分熟悉,好像听谁说起过。”

姜蓉蓉道:“你们厂是大厂,工人也多,可能有名字相似的。”

爱立想想也是,张仲婷看起来比她小七八岁,两个人应该没有什么交集才对。

越往山脚下走,越发显得草色枯黄,有深秋的气息,爱立忽然有感而发道:“这边的气候好像比汉城还分明一些,是不是更偏南边的缘故。”

姜蓉蓉道:“其实我们这边离皖南比较近,我们村子穷些,房子建的都不是很好,再往前面两三个村子,就是比较整齐的青砖小瓦马头墙,你冬天过去的时候,他们那碧色的水里映着枯枝、马头墙,风一吹,画面都跟着轻轻晃荡,特别好看。我小时候,常有很多艺术家去那边采风,一坐就是一天。”

爱立光听她描述,都觉得很有画面感。

姜蓉蓉接着道:“两边的吃食也比较相近,皖南那边爱吃笋子、毛豆腐,我们这边也是。对了,等你回去的时候,带点我奶奶做的米酒,给沈姨他们尝尝。”

她说到皖南,爱立就想到了被下放到那边养猪的生父,从谢镜清给铎匀寄的信来看,这时候他应该已经到了皖南了。

不由问道:“皖南那边,农村里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活应该还好,虽说山比较多,但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边人都颇有生意头脑,就是现在,也常有人来捣鼓山货,再高一两毛钱卖出去。就是逮到的话,得挂木牌游街的。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人家不会铤而走险。”

爱立又问道:“现在村子里,对黑五类看得重不重啊?批判的时候,会不会比较过激啊?”谢镜清的腿还没痊愈,要是还被武斗的话,怕是难留下命来。

这个问题,让姜蓉蓉一时语塞,“这我还真不知道,没听奶奶说过。”

倒是姜瑶主动接话道:“不严重,大家接到通知要开会的时候,就把他们推上台去说几句,会开完了,大家该做什么做什么。这边比较看重亲缘关系,村子里的人家,认真论起来,都沾亲带故的。”

顿了一下又道:“但也不排除个别村子,有那么一两个比较激进的,闹出来的事,就比较偏激。前头有个村子里,一家人都逃到海外去了,留了一个小妾在家,68年闹得厉害的时候,把人闹没了,就拖到河滩边埋了。她儿子倒是走了,都说以后肯定会回来找他妈妈。”

这也是前几年,妈妈让她留在乡下的原因,怕爸爸的事牵连到她。乡下这边,到底都是沾亲带故的,奶奶在村子里的人缘也好,不会出什么大的纰漏。

很快就到了山脚下,渐渐遇到了人,大家也就停止了这个话题。

正是七八点的光景,有好些个妇人和半大的孩子,背着竹篓在找野菜、割猪草、捡拾柴火,看到姜瑶都笑呵呵地打招呼,喊她“姜二姐”或者“姜二妹”。显然,这是顺着姜蓉蓉的排序来喊的。

姜瑶也会用方言和她们说两句话,“小妹,你今天运气真好,还捡到了鸟蛋咧!”

“是呀,姜二姐,你后来跟着的是大姐她们吗?我阿妈说,昨天你家大姐回来了。”这是一个扎着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看起来和姜瑶很熟的样子。

姜瑶笑道:“是啊,是大姐,还有她的朋友。”

过一会,又遇到一个打着赤脚,脚上满是泥巴的男孩,“二姐,你带她们上山吗?那你去那棵歪脖子树下面,给她们尝尝那上头的酸枣。我前两天去瞧了,好的差不多了。”男孩说着还吞了下口水,像是光说说,都能被那枣子酸到一样。

姜瑶笑问道:“好,谢谢二蛋,要不要给你带一点?”

二蛋忙摆手道:“不要,那酸枣越吃越饿,我可不想半夜爬起来灌水填肚子,她们城里人吃个新鲜。”

姜瑶没说话,从口袋里悄悄给拿了一颗糖给二蛋。

二蛋眼睛一亮,红着脸,道了一声谢。

姜蓉蓉和爱立都不由对视一眼,看来姜瑶在村子里处得还挺熟络的,这些孩子像是都挺喜欢她。爱立悄悄和姜蓉蓉道:“不得不说,她妈妈把她送到乡下来,真是送对了。真像换了个人一样。”

姜蓉蓉听得心里一动,也帮着堂妹说道:“确实变化很大。”

等姜瑶带她们到酸枣树下的时候,已经到了半山腰,除了左学武,几个人都爬得气喘吁吁,就左学武踩在山石上,也像是如履平地一样。

走一会,还停下来等她们一会儿。姜瑶的背篓也早背在他身上了。

酸枣树下早围了好些人,看打扮像是村里的知青,其中一个穿黑色毛背心的男同志,朝姜瑶喊道:“姜瑶,你出门的时候,看到圆圆和仲婷没有啊?我们说好了,今天一起来摘酸枣的,就她俩到现在还没到。”

姜瑶摇头道:“不知道,我出门比较早。”

一个穿着黄色灯绒褂子的姑娘,捧了一把酸枣给她,“你们也尝尝,我们准备做点酸枣糕,下午的时候,你们也来知青点玩。”说完,似乎又怕她们嫌弃,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回去再吃吧,这都现摘的,山上也没水洗。”

姜瑶忙道了谢,给他们介绍姜蓉蓉和沈爱立。

左学武见他们把枣树下面一点的都打了下来,更上面一些的,似乎就有些束手无策了,脱了外褂,有些跃跃欲试地道:“我爬上去给你们摘吧!”

爱立忙道:“学武,你小心一点,山上石头多,摔下来不当玩的。”

“爱立姐,你放心,我爬树厉害着呢,你忘记了,我家也在山脚下。”

左学武三两下就爬了上去,十来分钟,就摘了好些扔下来。见他还要往更高的地方爬,底下的知青忙喊道:“够了,够了,吃不完了。”

左学武这才慢慢滑了下来。

这一下子,两边都算熟悉了,又得知姜蓉蓉去支边之前是汉城出版社的,沈爱立是汉城国棉厂的,其中一个叫李学兵的男同志问道:“那你们认识曹诚吗?他说他叔叔就是汉城出版社的社长。”

姜蓉蓉有些讶异地出声问道:“曹均同志是他叔叔?”她想不到,在西省老家,还能听到以前出版社社长的名字。

李学兵挠挠头道:“对,好像就是叫这个名字,我们都当他吹牛呢,真是他叔啊?”

姜蓉蓉道:“汉城出版社的社长确实是曹均同志。”但是曹社长有没有侄子,她并不清楚。

一旁的姜瑶捧着一把酸枣,有点发懵,她怎么记得小如姐的对象,就是叫曹诚的?妈妈说,他苦追了小如姐两年,快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又死活看上了一个回来探亲的女知青,跟着人下乡去了。

这个女知青,就是张仲婷吗?

可是张仲婷不是祁县的吗?妈妈和她说,那个女知青是汉城的啊,还说曹诚往女知青家里送了好些东西,把小如姐气的不得了。

姜蓉蓉注意到堂妹眼神有些发懵,喊了两声道:“瑶瑶,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姜瑶摇摇头,“没有,姐,就是觉得曹诚这个名字有点熟。”忍不住问李学兵道:“仲婷的对象叫曹诚?汉城的曹诚?”

李学兵笑道:“是啊,对了,我想起来了,姜瑶你也是汉城的,你认识曹诚?”

姜瑶点头,轻声道:“好像认识,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人。”如果真是小如姐的对象,这事就滑稽了,借住在她家的女知青,抢走了小如姐的对象,小如姐要是知道,怕是还以为中间门有她什么手脚呢!

李学兵笑道:“那下回曹诚到这边来,我喊你一起过来认识一下,我和曹诚是一起被分派到咱们公社的,他本来还想来咱们村,我是有同学在这,不然就跟他换了。”

正聊着,刚才穿黄灯绒布褂子的女知青,忽然颤着音道:“小心,有蛇!”

众人立即都噤了声,左学武从姜瑶背篓里把镰刀抽了出来,猛地一下子朝草地里冒出的一小截蛇身扎了上去,结束了蛇命。

爱立吓得脚都麻了,几个男知青还嚷着,“这青蛇大,适合做一锅蛇羹。”

左学武见姜瑶几个都吓得面无人色,就直接把青蛇挑到了男知青的竹篮里,“我姐她们怕,是不敢吃的,你们拿回去炖汤吧!”

男知青还嚷着,“小兄弟,她们女同志怕,不吃就算了,你一会得来吃一碗,哥那还有刀烧白,记得过来啊!”

左学武忙道:“先收拾起来吧,别把我姐吓晕了,她胆子小,没怎么上过山。”

知青们倒没有嘲笑沈爱立,很配合地把大青蛇塞在了一个竹篮底下,上面还堆了一点草,李学兵还颇带两分幽默地道:“好了,这下你们想观赏都观赏不了了。”

爱立忍不住轻轻吁了口气,抬手抹了下额头上的虚汗。准备回去问一问铎匀,以前他在信里说的蛇羹,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大青蛇?幸好他没吃,不然她现在对他都有阴影了。

姜瑶干脆一屁股坐在了石头上,轻声道:“姐,我腿麻了,我们歇一会吧?”

姜蓉蓉笑道:“行,那咱们休息会儿。我还以为你在乡下待了几年,对蛇虫都不怕了。”

姜瑶心有余悸地道:“别的还好,我最怕蚂蟥和蛇,一看到这俩个,头都是木的,第一次和奶奶下田的时候,一只蚂蟥爬到我腿上来,我尖叫的,一个围埂上的人都朝我看过来。”

旁边的一个姓王的女知青笑道:“谁不是这样,我们刚来的时候,连稗子和禾苗都分不清,把禾苗当稗子拔了,被老乡们训了好几天,你看现在,不说种稻子,拔稗子草了,就是这种花生、种棉花,都不在话下。”

又有一个男知青接话道:“前头苦点累点都不怕,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要在这乡下种一辈子地,有时候想想城里的生活,还觉得怪惦记的,别的不说,亲戚、朋友都在那呢,就我一个孤零零地被划到这小山村来了。”说着,不由抬头朝四处看了看,“哎,这深秋更是添了两分离乡人的愁绪啊!”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沉默起来。

爱立道:“应该不会吧,现在工农兵大学不都开始招生了,你们的年纪,应该都是中学毕业就下乡了吧,以后肯定是要回去接着读书的。”

李学兵来的时间门最短,看起来也最乐观,眼睛亮晶晶地问道:“沈同志,你也这么认为吗?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觉得国家要发展,肯定要人才吧!总不能都把咱们这些人,放在农村里待一辈子。”

姓王的女知青笑话他道:“学兵,你脸皮真厚,这聊着天,你就把自己夸上了!”

李学兵随手抽了一根狗尾巴草,叼在嘴里,笑道:“我这是实话,我下乡之前,都和同学们分析过了,再过个几年,肯定得把我们喊回去,搞城市建设。这几年嘛,就当深入了解我国民生民情了,以后搞政治、搞经济的,也知道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

王知青笑道:“别的不说,学兵的精神倒是值得咱们学习。”

一群人笑笑闹闹地在山上又采了一点野菜,才下山来。临走的时候,嘱咐姜瑶和爱立她们,下午种完了萝卜,一定要到知青点来玩。

爱立其实也比较好奇,这个年代知青的生活。回来的路上,没忍住问姜瑶道:“这个村子里,什么时候有知青过来的啊?”

“其实我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第一批是响应上山下乡政策来的,后面才是全国范围内号召知识青年下乡。”

爱立又问道:“那这几年,有没有回城里工作的啊?”

姜瑶答道:“我们村没有,隔壁村倒是有一个,说是顶的父母的岗。”缓了一下又道:“其实大家都挺想回去的,男知青还好,女知青切实地面临着找对象的问题,要是在这边成家了,都担心以后不能再回去。”

俩人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了起来。

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姜瑶忽然停了步子,小声地喊了一声“沈同志!”

爱立“嗯?”了一声。

就见姜瑶红着脸道:“沈同志,今天早上我奶奶不知道情况,说了比较冒昧的话,谢谢你没有驳斥她老人家的面子。我觉得,当年的事,我应该和你郑重地说一声对不起,是我不对,”说到这里,又低了头道:“能不能请你,不要在我奶奶跟前提这件事,我怕她担心。”

左学武是不知道这中间门的情况的,听了这话,一时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后将视线定格在爱立的脸上。

就见沈爱立道:“上次咱们在汉城碰面的时候,你已经道歉过一次,加上这次是第二次,咱们的事,就算翻篇了。我想,也没有必要让姜奶奶知道。”这事保证不会在姜奶奶面前漏了口风了。

姜瑶点点头:“谢谢!”

沈爱立摇摇头:“不客气。”她确实没有准备在姜奶奶跟前漏口风的准备,要说对不住,她二哥也对不住蓉蓉姐,老人家也没有下她面子,还好吃好喝地招待着。爱立觉得有些事,没必要太计较。

而且,当年的事,真论起来,也是姜家吃亏比较大,姜靳川一个实打实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给撸了职。

姜蓉蓉拍了拍堂妹的肩膀,“回家吧!奶奶在等着我们回去吃饭了。”

姜瑶微红着眼睛道:“好的,姐姐!”

中午的时候,张仲婷和向圆圆都没有回来,姜奶奶好奇提了一句道:“以前都回来休息一会的,今天怎么这个点都没见人影啊?”

姜瑶回道:“奶奶,今天知青们打到了一条青蛇,说要做蛇羹,还要做酸枣糕,仲婷和圆圆可能在帮忙吧?”

姜奶奶笑道:“我还想着,你今天采的蘑菇新鲜,给她俩留两碗蘑菇野菜汤呢!那我给你们盛了,你们几个年轻人分掉。”

这时候,二蛋忽然跑过来说,知青点那边,女同志们打起来了,说一会有可能有红小兵来姜奶奶家搜查,让奶奶小心点。

姜奶奶的脸立即沉了下来,问二蛋是怎么回事,二蛋摸摸脑袋,“四奶奶,我也不是很清楚,我是听说,他们今天打了一条大青蛇,过去看热闹的。去的时候,就见那边吵了起来,有女知青说,自己丢了东西,怀疑是张仲婷偷的,已经向公社里举报了,还说什么张仲婷狡辩也没用,一会被搜一搜就知道了。”

爱立忙道:“奶奶,先别管什么事,咱们赶紧把家里的东西收拾一下,重要的东西,可不能放在家里,那些红小兵厉害着呢,没有他们找不出来的东西。”

而且,姜家其实也不是很经查,也就是姜斯民和姜靳川父子俩是在北省,离得远,村里这边没什么影响,不然姜奶奶大概也难有安生日子过。

姜奶奶听了爱立的话,喃喃道:“是,是,蓉和瑶瑶过来,把我房间门里东西收一收。”一边往屋里走,一点念叨:“这借房子,还借出事儿来了。”

爱立给了二蛋一把奶糖,让他带她和左学武去知青点那边看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