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5日。∏∈∏∈文∏∈小∏∈说,..g沈阳。飞机场。
小路在这里接飞机。
最近有两件大事,一个是河南难民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东北,有了火车,难民走得快,两三千里的路程,走路不知道需要几十天,坐火车,三四天就可以了。只要挨过了关内的路程,上了火车,一切都好办了。
最近,来东北的人数很多,过了预期,东北的干部开始担心粮食不足,担心过冬的衣服,担心过冬的房子,上上下下,忙得一团糟。
第二件大事是著名的笔杆子,书法家,理论家,地下活动专家张宗可,也就是康*生从延安来东北了。
整个河南灾区的人都在逃难。卖儿卖女也不行,把老婆卖了也不行,河南人不论穷富,只要搞不到粮食,就得出来逃荒。只有城市里的少数权贵还能支持下去。
一如历史上实际生的一样,逃难的人流向南方的还是那么多,向东进入敌占区的也还是那么多,而沿着铁路向西去大后方的人数大大地减少了,向北进入太行山的急剧增加。
难民在太行山上一路向北。在有限的几十个粥棚拿到了吃的,慢慢向北。只要一进东北,度立刻加快,东北政府雇了很多马车,把百姓向北一站一站地拉。
难民到了锦州上火车,问题就解决了,大量的难民用火车拉到齐齐哈尔下车,有的去加格达奇方向,有的去讷河方向,有的则去佳木斯方向。
如今,一部分难民经过牡丹江,开向兴凯湖方向和三江方向。
原来要接纳两三百万人,近几天,来的难民急剧增加,现在,数量已经过三百五十万了,而且还有难民不断地涌来,没有减少的趋势。
整个东北局一面打仗,一面安置难民,困难巨大。整个东北的存粮快吃完了,如果夏粮欠收,那样今年冬天就过不去了。
所以,只要难民来到,当地政府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他们马上开垦土地,种植秋菜,也就是白菜,罗卜,在夏季种植,秋末收获。这两样,再加上土豆,是东北人越冬的主要蔬菜。
东北局向延安电报,请求再派若干个高级干部,领导难民安置,社会建设和农业生产。
延安经过讨论,把张宗可派给了东北,职务是三江省委书记。
|
其实,要张宗可来东北,是以前小路和毛的一次秘密谈话定下来的。小路把新来的一部电脑给毛看了,五十年代以后的资料都很完备。毛看了以后,开始心情不好,后来想开了决定采取一些措施。调走蓝苹,调走张宗可,都是他同意的。
三江省公署设立于佳木斯,毛给张宗可的任务,探索解放区的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要求他在三年里生产出可以供给全军的粮食。
张宗可,山东诸城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赵溶、张溶,乳名张旺,笔名鲁赤水。
张宗可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党,此后长期从事党的工作,领导工人运动。
他参加了“五卅”运动罢工委员会的工作,是1926年至1927年上海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在上海工作期间,担任过上海总工会干事,上海大学特支委员会书记,上海沪中、闸北、沪西、沪东等区的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委员,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秘书长。
当初,就是因为他书法好,文采好,和大人物结交而保住社会地位。
193o年六届三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审查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1933年起担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领导工作。1934年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
1937年张宗可从苏联回国,历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社会部长,中央情报部长,中央组织委员会副书记。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正逢二月份开始,张宗可已经担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而主任是毛公。
他提出了一个公式,也就是整风,审干,肃反的拯救运动,正准备大干一场,在东北局的提议下,毛公突然下达了调动他去东北的任命。
张宗可临行去见毛,他不参与延安的工作,心里很失落。不过,目前东北的形势很好,东北的农业政策,在张宗可看来又不够先进,他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
毛公道:“你过《康王指示信》,知道东北。目前,大量的河南难民到了东北,听说秩序有些混乱,粮食不足,困难很大。他们反应上来的情况,主要是干部不足。所以请你去。你看如何?”
张宗可道:“我体会我的任务,短期里,要把秩序恢复,把今年冬天的难关度过去;中期是生产粮食,满足大部队的需求;至于长期的任务,那就是探索土地政策。”
毛公道:“你的理解很不错,有高度。以前,东北买了一些粮食生产的书籍,农场管理的书籍,我们组织翻译了一批,原著都在这里。这一次都给你,任务重大啊。”
张宗可道:“那我怕是要用大量的粮食来还。”
毛公道:“好啊。我不嫌多。多多益善。东北每一年都为了粮食,搞得焦头烂额,你去东北,希望粮食有个改观。这个任务很重,你能完成吗?”
张宗可道:“一定完成这个任务。”他是被毛公的话逼到角落里了。
毛公道:“好。我就当这是你的军令状了。东北不要搞整风,东北风气很正,思想很团结,和中央保持一致,路线正确。他们目前的重点不是整风。”
两个人又说了一阵,到尾声了,张宗可抓住机会,道:“最近岸英怎么样了?我老婆还念叨他来着。”
毛公道:“他还好。在古比雪夫念大学。据说很快就要参军了,他要去做坦克兵。”
张宗可道:“要小心啊。”不言而喻,苏联正在打仗,而且形势不乐观,学校半工半读,主要从事生产,学习仅仅是业余时间的工作。
毛公道:“在哪里都是做事,一样的。当初你带他在上海,他对你们夫妻很有感情啊。”
张宗可道:“我夫人对他也有感情。要不还是让他回国,跟我去搞农村工作。”
毛公道:“回国,总是要回来的,不过现在不行。以后再说吧。”
张宗可满面笑容地和毛公告别,离开毛公住处几步后,笑容全部僵在了脸上。他的心情反而开始压抑了起来。原因很简单,毛公第一句话就提到了《王康指示信》。这是把他和王明拴在一起了。
张宗可在莫斯科的时候曾经带头喊过王明万岁。他还和王明一起搞过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全国各界1179人联合签署,影响巨大。
和王明走得近,这是张宗可的大忌,是最不愿意提起的事情。如今搞整风,张宗可知道,整风的对象是王明。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毛公把它外放,而且提到了那封信,这里面的信号很明确了。
1937年11月14日,张宗可,王明,两个人的妻子曹轶欧,孟庆树,还有曾山一起回国。在新疆短暂停留后,11月29日,张宗可自新疆到达延安。
到延安后,他就现,王明不可能取得延安的领导权,于是他改变方向,开始向毛投靠。可惜,毛不论如何,都不愿意重用他,他在新疆提议谁谁是托派,那些人也没有被处置。他在莫斯科处置的人,也都被解放。
他以前拥护王明,在莫斯科王明掌权的时候,康生进入中央,确立了地位。现在,他全然不顾过去的立场,开始整王明。好容易借着斗争王明的机会,开展整风运动,正要大肆整人,忽然调令来了。
当然,他还有一张牌,就是毛家兄弟,谢尔盖,毛家岸青。
他们兄弟是张学良从上海救出送到法国,张宗可从法国接到苏联的。出于人性的自然,这兄弟二人和张宗可夫妇感情很好。这一次,他和毛提起此事,就是打这一张温情牌。
可惜不甚管用,毛公公私分明,这一点如何看不出。
张宗可上了飞机没还是在想。想来想去,觉得也好,在毛把自己和王明联系起来的时候,远离延安,冷却一下,是一件好事。
不过,有一件事,他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毛的对自己的态度如此冷,甚至有些敌意?本来有一阶段已经缓和,甚至得到信任了。为什么要把握配走?难道是整风运动里整错人了?到底是谁我的告状?一定要查出来。
张宗可和延安分配的几十个毕业学员,乘坐飞机到鞍山,和小路见面。按照计划,他在鞍山做短暂停留,就乘坐飞机到佳木斯上任。
如今,延安和东北之间几乎每两天就飞一架飞机,两地的重要物资交流十分频繁。这一架是给延安运输药品和武器样品的。东北如今准备战争,物资缺乏,延安日子好过一些,除了地面运输油料,尽力用飞机运输一些价值高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