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贵回到烧锅,马上安排人将手里的钱贴都换成了高粱和苞米。不久,呼兰副都统果权下令改用银帖,以小洋为本位。
这下子,呼兰城里立刻砸了锅。说起这钱贴,是有来路的。这钱贴也叫商帖。即私帖,也称花帖、屯帖、凭帖、钱条等。原来乾隆时期,呼兰银、钱短缺,商贾往来钱款多采用记帐形式,每年端午、中秋、年关三期结算,结算后的差额由欠方写出欠据,欠据可转让流通,逐渐发展成雕版印刷的纸贴,即商帖。光绪初年,商贴以吊(也叫串)为本位。这果权这么一下令,得,大批商号手里的钱贴立马儿变得不值钱了。呼兰河东与河西发私帖的烧锅、当铺有几十家,尤其是那些山西人和福建人,他们事先没有得到消息,果权下令销毁私帖改用银帖后,对已出的私帖,年近的按六七折、年久的分别递减,最低按三四折,使资本雄厚的商号深受损失,相继停业。
张记除了损失点税银以外,两个烧锅和松浦马场算是得到了保全。但是,其他县的卖卖基本损失殆尽。张贵田一股急火上来,就躺在炕上啦。
这样一来,张家老老小小又紧吧起来了。柳大贵过意不去,把自己的劳金主动减了一半儿,可那也是杯水车薪。
苏燕儿和金凤儿这阵子在家里给别人做鞋,赚点小钱儿贴补家用。只是,她俩的爹好长时间没有音讯,俩人不免有些心慌。
这天,柳大贵带着苏燕儿和金凤儿去看张贵田,一进门,正看见他大儿媳妇正伺候他吃饭。柳大贵一看那碗,里面盛的居然是半碗苞米面儿杂合粥,他心一酸,问,“爹,你咋吃这个啊?”
张家大儿媳妇说,“爹说了,家里现在没啥进项,能省就省吧。不能老跟买卖要钱,老要,买卖也会支撑不下去的。”
张贵田喘着粗气说,“老大家的,你跟大贵别说这些,大贵这孩子一个人在呼兰也挺难的。”
苏燕儿和金凤儿立刻落下泪来,张家大儿媳妇连忙把她俩拉了出去。
屋里只剩下他俩,张贵田叫柳大贵坐在炕上,对他说,“大贵啊,我这身子骨儿怕是不行了,我已经交待给你二叔啦,要是一旦我过世,家里这些孩子肯定要分家产。分也行,只能分这马场。阿城的烧锅呢,就给你二叔啦,他这些年也不容易,孩子还小,顶不上来,要是没有买卖家里也难过;这呼兰的烧锅呢,就留给你和你大妈二妈的几个孩子了,一家一股儿,但是,管事儿的还得是你。”
柳大贵哭着说,“爹,我不要,我都给我哥他们。”
张贵田怒道,“屁话,你那几个哥哥和弟弟都不是做生意的料。交给他们,两年就得关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