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弟子小声答了,雅室中忽然变得十分安静……
忽听啪的一声,紫阳真人手中棋谱落地,失声道:“我宗山门被人撞毁了?”
山门,应作“三门”。依佛经言,三门即三解脱门简称soudu,称寺院大门为三门,取其入道之义。
现少林寺三门,系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时所建。1974年重修。
正门上方横悬长方形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少林寺”三字,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题颁赐。三门殿内神龛供奉弥勒坐像。
神龛后面为韦驮立像。三门前有石狮一对,竖眉鼓目,纯真威武;雕工精致,元明旧物。
三门的八字墙外,有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石坊两座,东西对称,形制相同。
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 。因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的别名。这是因为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_4460.htm”。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金刚力土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或天冠弥勒),面朝南。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两尊菩萨背靠背,中间隔板壁。我国汉地一般寺庙供奉的弥勒像为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据《高僧传》记载,布袋和尚为五代梁时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谓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故人称布袋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时人称为长汀子布袋师。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梁贞明二年(916)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