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伴侣 > 潮州地界

伴侣 潮州地界

作者:咖啡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28 02:25:43 来源:58小说

沿着这条官道前行不远就会进入潮州地界。此时从潮州方向行来三骑高头大马,马上三人、有说有笑。遥遥望见这间茶肆时,其中一个略胖的中年男子忽然道:“咦,那边有个人看来也是修道之人,我们且过去看看是不是道德宗的妖人。”

韩愈与潮州

韩愈来的是潮州,而且在此呆了8个月。

公元819年农历正月,韩愈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路过陕西蓝田关时,天正下着大雪,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

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韩愈来到潮州,上任后立即视察当地的农业生产。他下令开凿水渠,鼓励耕种,释放当地豪强掠取的奴婢,祭鳄鱼……

韩愈离开潮州以后,长期以来,潮郡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故事、传说。今择要缕述,并略作评论於下。

访问岭:

相传韩愈当年进入潮州地界以后,便向居民问路,访问当地风俗。今潮州城北约十余里的高厝塘附近,有座矮山,山口狭窄如门,经常有强风吹来刮去,名为“风门岭”。因潮语“风门”与“访问”音近,故被传为韩愈曾到过的地方,山名也改称为“访问岭”。

按:这则故事并非杜撰臆说。《新唐书·韩愈传》:“初,愈至潮,问民疾苦。”故“访问”一事,确有所本。至於地点是否即今之高厝塘,又当作别论。

竹竿山:

相传恶溪(今韩江)两岸原无堤坝,时有水患。韩愈来潮后,率领居民兴筑北堤。他先骑马沿溪岸勘测地界,叫居民随马后间插竹竿为记。隔天,在插过竹竿的地段突然出现大堤,最北端开始插竿的地方,则出现一座高山。从此,溪水即被堤和山隔住,不再为患。这就是“走马牵堤”的故事。

按:这虽是神话式的传说,但从中可寻索到韩愈当年关心农桑水利的一些痕迹。

插薯苗:

据说潮州人以前种甘薯时都用薯块作种。有位老寡妇的薯种被人偷去,因此悲哭不止。韩愈见状,便教老妇摘些薯苗插种,果然插活了,当年结的甘薯还特别多。从此,潮州人种甘薯便改用插苗的方法

按:甘薯也称番薯,是晚明才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述之颇详。唐代自然未有甘薯可种。这则故事与“走马牵堤”有异曲同工之妙。

灰墙瓦屋:

相传唐代潮州人还不会盖灰瓦屋,只能居住在茅寮草棚中。韩愈来潮州后,才教给潮人烧砖瓦、筑灰墙、盖瓦屋的方法,此后潮州才出现灰墙瓦屋。

按:这则传说,自唐至宋,流传二百多年。宋·元佑五年(1090)知州王涤迁韩祠至州南时,请苏东坡撰写碑记,并由苏的好友、邑人吴子野搜集有关韩愈的资料寄交苏轼,希望他写入碑文中,其中即有这一传闻。后来苏东坡回信说:“然谓瓦屋始於文公者,则恐不然。曾见文惠公(陈尧佐,谧号文惠)与伯父书云:‘岭外瓦屋始於宋广平(唐玄宗名相宋璟,字广平),自尔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鱼鳞鸟翼,信如张燕公(指唐玄宗宰相张说)之言也’。以文惠书考之,则文公前已有瓦屋矣。传莫若实,故碑中不欲书此也。”[24]唐·刘恂《岭表录异》也说:“南中夏秋多恶风,彼人谓之飓。坏屋折树,不足喻也,甚则吹屋瓦如飞蝶。”再者如前文所述,早在晋代,潮阳已有西岭寺;开元、贞元年间,潮更有规模宏大的开元寺、灵山寺的建筑,可见这则传说确属“传莫若实”者。只能说是老百姓善良情感的具体反映,他们总是要把美好的事归结到心目中的“好人”身上。

叩齿庵:

相传韩愈在潮州时,曾遇见一个和尚,相貌丑恶,二颗獠牙突出嘴外。韩愈心中十分不快。当他回到府衙,门房送上一个包裹,说是一位和尚送来的礼物,要剌史亲自开启。打开一看,原来是二颗獠牙。韩愈大惊,赶紧去找那个和尚赔不是,并在与和尚相遇的地方建一庵向和尚赔礼,这个庵便叫做“叩齿庵” 。

按:“叩齿庵”在潮州城道后,原名“大隐庵”,元代始改称为“叩齿庵” (今为一家工厂所在)。

韩愈一生反佛老不遗余力,故其生前身后,备受黄冠、缁流攻诘,最常采用的手法就是揑造事实、深文周纳,必使其声誉扫地而后快。如宋代王谠的《唐语林》载:“韩愈病将卒,召群僧曰:‘吾不药,今将病死矣。汝详视吾手足肢体,无诳人云韩愈癞死也。’”造谣说韩愈得了癞病(麻疯),以致他临死前还要郑重“辟谣”。

相比之下,“叩齿”的传说算是温和得多了。此说原来也有所本。宋僧契嵩《镡津文集》中已坐实退之参禅事,宗永撰《宗门统要》,进一步杜撰出韩愈谒大颠的“经过”来:韩愈问大颠:“和尚春秋多少?”大颠提起佛珠说:“昼夜一百八。”愈不解其意,怏怏回府。次日重来,到门口遇见首座,问“昼夜一百八,意旨如何?”首座叩齿三声。愈更不解,再入问大颠“一百八”之意,颠也叩齿三声。愈说:“现在我才信佛法是一个样。”颠问为什么?愈便把遇首座的情况说知。大颠遂召首座,问他刚才是不是对侍郎说佛法?首座说是,大颠便把首座赶出院去。

2 【传说】有关韩愈在潮州的

这一则令人莫名其妙的公案,后来又被本果收入《灵山正宏集》中,该集刊於元代大德五年(1301),因为是地方出版的集子,所以“叩齿”的故事慢慢传开。到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潮州路总管王翰把城南七里的韩祠(即韩山书院)迁到城西大隐庵附近,不久,庵名竟改为“叩齿”。父因为叩齿与扣齿同音,於是又演变出大颠和尚自己把撩牙扣掉的神话来。

韩公帕:

相传唐代潮州妇女出门不戴头巾,韩愈来潮后觉得妇女抛头露面,不合礼教,便叫妇女们用长长的乌纱布遮住头面,行走时只能用双手稍稍掀开纱罩看路。此后,妇女出门用乌纱遮面便成为潮州习俗,还美其名曰“韩公帕”。

按:这则传说纯属张冠李戴。其渊源盖出自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广东妇女出行,则以帛布丈余蒙头,自首以下,双垂至膝,时或两手翕张其布以视人,状甚可怖,名曰‘文公帕’昌黎遗制也。”

唐代确有‘面帽’、‘幂离’一类的衣饰。妇女着幂离,全身遮蔽,不给路人窥见。但那是宫女骑马远行时为防止风沙、保护皮肤的特殊用具。到唐高宗时,已使用帷帽,“拖裙到领”、“渐次浅露”[25]。这从大量的图卷、壁画和唐俑中可得到充分的证明。杜甫的《丽人行》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头上何所有?翠微鎑叶垂鬓唇。”假如贵妇们从头至脚遮得严严实实,老杜又安能窥见细腻的肌理、垂鬓唇的头饰呢?

唐代妇女较后代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重的地位,社会上不甚注重礼教贞节观念。即以韩愈女儿来说,先嫁李汉,后来离异,改适集贤校理樊宗懿[26]。亲生女儿改嫁尚不以为悖礼,又怎会在边州远郡去强制妇女出门披戴头巾?

入宋以后,由於理学家们的提倡,妇女的地位才急剧下降,行动自由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南宋高宗时,朱熹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和知漳州期间,命妇女在莲蹊底下装上木头,使之行动有声,便於觉察,称为“木头履”,以防止妇女“私奔”。他见到妇女抛头露面,往来街上,下令以后出门必须用花巾兜面,后人称为“文公兜”[27]。

原来,强令妇女出门以巾兜面的是朱文公(朱熹谥号也是文公)而非韩文公,梁绍壬未加细致,即武_4460.htm断地下个“昌黎遗制”的结论,徒令韩愈在千百年后平添一条恶罪!

漳、泉与潮州毗隣,朱熹又曾到潮一行,以故“帕首”的习俗傅至潮郡,理属必然。而宋明以后,理学定於一尊,封建礼教的桎梏已紧紧嵌制住人们的观念,诸如裹足、盖头等限制妇女的措施,被当成天经地义的事。因此,潮人以讹传讹把兜巾的发明权归于韩愈,并认为是对韩愈的推崇褒颂,也就不是什么费解的

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