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回到明朝做千户 > 第228章 入朝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228章 入朝

作者:老白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1:50:43 来源:免费小说

  第228章入朝

  万历二十五年十月初七日。

  山西镇军到京师己三日,是日清晨,万历皇帝为黄来福举行出征仪式,他身着武弁服,亲自登上东安门,为黄来福告祭祝捷。

  黄来福领大军自朝阳门出,兵甲车马旌旗之盛,耀于川陆。从街道到城门,是无数欢呼雀跃的京师百姓们。出朝阳门,往天津而去,自始至终,官道两旁都挤满围观的人群。许多人还手持香烛,向大军遥祝祷告。

  此情此景,任谁见了都会豪情充溢。

  此次山西镇军出兵三千,都是黄来福的嫡系,两部火枪兵,一部刀枪兵,皆是披甲配马。八年来,黄来福军队体系己是非常成熟,由于训练刻苦,营养充足,黄来福的士兵们走出来,个个都是人高马大,比京军还魁梧,精悍非常。

  不说京师百姓眼前一亮,就连万历皇帝见了也是连叹不己,直道虎贲之师。世人暗称,山西军之精,当为天下第一。这种情况也反应在五寨堡普通的居民中,这边的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普遍都比旁的军堡州县高出一个头。

  两部火枪兵约两千人,全部配隧发火铳,其实黄来福可以三千人都使用隧发火铳的,不过显而易见的,眼下的火铳兵还不能单独作战,需要别的兵种的配合。

  隧发火铳非常受山西军队的欢迎,去年平河套时曾大显身手,就不知道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如何了。

  还有三千大军的粮草后勤也不是个小数目,虽然此次黄来福在京筹备粮饷劳苦功高,对于他出征领的将士,万历皇帝旨令各地官员要优先供应。不过说实在,黄来福还是很信不过眼下的许多文官们,大部分粮草,他还是决定自己解决算了。

  这些年中,黄来福己经建立起完善的商人供应粮草后勤体系,特别是在京中,有大把与他交好的晋商或是京商们,黄来福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后勤补给,自己甚至连银子不需事先准备。

  所以此次山西大军中,随行的只有一千辎兵辅兵,用来料理大军的武器装备,还有一部分的马料粮草等,余者粮草,便由商人补给。

  事实上,眼下在京畿各地,因为东征债券,己经有许多人的利益与黄来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包含许多文官在内,这也是为什么今日户部尚书杨俊民也在真诚地祝愿黄来福旗开得胜的缘故。他们可不想黄来福出什么事,黄来福一出事,他们花大价钱买的东征债券,便成废纸一张了。

  大军蜿蜒而行,分为前军,中军,后军,一路饶鼓之声,訇震路野。

  江大忠策马于黄来福身旁,皆在中军位置,见此情形,他也是豪情涌起,对黄来福抱拳施礼道:“军门,此次我大军远征朝鲜,军容鼎盛,儿郎雀跃,定会旗开得胜!”

  黄来福微笑道:“不错,大丈夫建功立业,各有其时。揆时之会,不失事机。这个机会,我们要抓住了,回来后,如有战功,加官进爵,光耀门楣,自不在话下。”

  听了黄来福的话,众将更是豪情。去年诸人征剿塞外时,虽杀伤虏人众多,却没什么封赏,此次朝战后,想必朝廷不会再这么小气了吧?

  黄来福将马鞭凌空抽了一声脆响,指着前方喝道:“加速前进!”

  立时行军鼓点响起,山西镇大军皆是骑兵,一催马行进,立时烟尘滚滚,蹄声如雷,地面似乎都在隐隐震动!

  ……

  大军一路急行,经过通州,武清等地,最后在傍晚时,到达了天津。众人将在这里上船,前往朝鲜国。

  明时天津史称:“商舶浮海兮杳杳,鱼舟聚沽兮鳞鳞,楚艘吴舰,樯簇树而帆排云兮……”是北国非常重要的商业港口。

  不过几年的朝战中,天津己成为大明抗倭的重要后勤基地与兵工厂。在去年时,更增设了天津海防巡抚一职,沿海的军队及各级官员统一归天津巡抚指挥。筹备军需物品,操练士兵,督运粮草,打造战船,修建要塞等等均由巡抚一人决定。

  黄来福等人一近天津地界,便闻见了紧张与硝烟的气息,当地巡视的驻军及民兵不断。

  早在第一次朝鲜战争时,天津民众便在宋应昌的命令下,实行坚壁清野似的防御。天津的百姓都必须集中在较大的村庄居住,村庄四周还必须建有围墙,如果不能建造围墙的,则必须在村庄周围挖设壕沟,设置各种防御工事。对于那些小的村落,宋应昌还要求百姓必须事先在大的村庄内储存足够的粮食与饮水,当倭人突然袭击时,可以马上退到大的村庄而不给敌人留下粮食。

  近海边,那些有船的百姓还必须将船只编号,家中要自备弓箭、刀枪等武器参加当地的民兵组织,如果有敌人来袭,民兵与官军共同迎敌。与此同时,当地明军还加强了近海防御,在当地主要的入海口草头沽处,明军建起了两座炮台,形成了犄角之势,互为掩护,共同防御入海口岸安全。

  前不久日军攻占朝鲜闲山岛的消息传来后,新任不久的天津巡抚万世德还调来大批的士兵,分别把守在近海的各个岛屿之上,并约定,当敌人入侵时,以号炮为号,互相支援,并可以燃放狼烟向岸上传递预警信息。

  城镇乡村都是巡防兵马来往不绝,气氛紧张,就是黄来福初到天津的印象。而对山西军到来,由于天津境内的兵马来来往往,当地百姓们似乎己经习以为常,并不如京师附近的居民们如此围观。

  天津巡抚万世德,早得到了黄来福兵马来临过境的文书,他派出一员参将出城迎接,将黄来福兵马安排在城外的葛沽兵营内休息。

  这葛沽兵营建于万历二十二年仲春,至季夏讫工,是当年朝战爆发后,大量的增援人马来到天津后却找不到驻扎的军营,只得露宿街头,当地官员便决定创立这座营堡。葛沽兵营建成后,成为天津的城防要塞。其规模宏大,完全可以容纳山西军的休息。

  黄来福安顿好自己部下后,便随天津参将进城,一起去拜会天津巡抚万世德。原先天津驻军不多,地方空虚。不过朝战后,大明迅速布防天津,大量的兵马从各地调来,现兵力己达到三万人,城防森严。

  黄来福对天津了解不多,只知道大明锦衣卫总部是在这里,在金钟河的北岸,便有锦衣卫指挥使衙门。不过此次黄来福军务匆忙,并没有心思去拜会,只是匆匆随天津参将而行。

  不过让黄来福感兴趣的是,城内兵工厂众多,许多胡同都以兵器标明,如弓箭胡同,长枪胡同等。

  史料记载,数年的援朝之战中,天津一共制造出押阵大炮1670门,一字小炮10000门,小信炮333个,弩弓12000张,毡牌、竹牌各333面,弩箭60万支。其他明火药、毒火药、铅弹、铁蒺藜多达数十万斤……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也是大明国力的象征。

  ……

  在巡抚衙门大堂,黄来福见到了现任的天津巡抚万世德,对于黄来福,万世德颇感好奇,一是黄来福的年轻,二是黄来福在经营上的种种手段,早己是闻名遐迩。五月初时黄来福发行东征债券,万世德也忍不住买了一些,眼下这位传奇人物站在眼前,由不得他不注目。

  而对于万世德,黄来福同样是心下佩服。这位老兄,在援朝后勤管理上非常出色,先是因功升任为蓟辽总督,最后朝战结束后,还加右副都御史,并予世荫。

  对于万世德的才能,黄来福自认不如,他手下负责管理后勤的何如镇,黄来福认为也是远远不如他。

  历时七年的抗倭援朝战争耗费是巨大的,仅军粮一项,一年便在八十万石左右,其中十万石取办朝鲜,七十万石酌派山东、辽东、天津三处。七年抗倭,天津运抵朝鲜的粮食数量巨大,由天津入朝粮食总量应占全大明支运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强。

  这些粮食转运,大多由万世德经办,还有众多的军械物质等,千头万绪,困难可见一斑,不过万世德都办得井井有条。除此外,万世德在经营赚钱上也颇有一手,新任巡抚后,便向当地盐场增加了十万两的盐税,三万两上缴给朝廷,六万两给士兵增加饷银,海防的士兵们,每人都额外增加一钱三分饷银。余者一万两,便由他与各个官员们私分,可说是各方满意。

  除此外,他还发布了诸多官防税、特产税等税,又增加了不少税收来源,当时天津有名的金眼银鱼、银眼银鱼等特产,均成为万世德规定特产税纳税的对象。

  这些都让黄来福佩服,所以些次他将何如镇带来,就是为了向万世德请教一二。

  两人坐定,谈笑风生,黄来福与万世德均发现自己与对方颇有共同语言。黄来福也发现这个巡抚很是难得,没有文官的那种清高与酸气。

  两人相谈甚欢,都觉得很有收获。

  万世德道:“老夫己得到兵部的传文,调派兵船,将黄总兵送往朝鲜,不过眼下天津军务繁华,输运务繁,黄总兵要起程,最快也得三日后再说!”

  黄来福表示理解,眼下天津港口繁忙,每天都要运送大批的粮草军械,还有诸多的增援部队到朝鲜去,自己带辅兵四千人,算上战马军械等,还有路上的饮水吃喝,没有几十条大船,是不能过来的。而筹备这些船只械物,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毕竟天津港不是专为自己准备的。

  万世德道:“黄总兵只管在天津城休整数日,养精蓄锐后,才好为国杀贼!”

  他呵呵笑道:“天津虽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不过城内的挂甲寺,对于黄总兵来说,还是值得一游的!”

  ……

  此后几天内,黄来福便在天津城内耐心等候,闲时,便到城内外走走。万世德说的那座挂甲寺,黄来福也去逛了一下,传说这里是天津最早建成的寺院,能令武将凯旋而归的吉祥之地。黄来福也带众将们去拜祭了一下,讨个彩头。

  此外,黄来福发现天津城紧张的背后,还有一种说不出的繁华,大量的军队物质云集津门,朝战的发展,使当地军屯民屯兴旺,根据史料,输朝的粮草中,许多是在天津本地催征筹集的,万世德与汪应蛟在天津大兴屯田,共达百万亩之多。为了动员屯田,万世德还许诺三年之内不收任何税赋,土地永远归屯田者产业。这充分调动了当地百姓们的积极性。

  而大量军粮、军饷的筹办,又使天津漕运和盐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漕运和盐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战时经济吧。

  终于在三天后,万世德通知黄来福,他己经调配到足够的兵船,黄来福可以领军上路了。

  ……

  “黄总兵一路顺风,为国杀贼,扬我虎威!”

  “多蒙吉言,巡抚大人保重!”

  在天津港码头,黄来福麾下的将士们,己经分别登上了码头边的几十条兵般,还有那些码头旁的水手搬夫们,最后将一桶桶的淡水与粮食运上战船。而万世德也与黄来福最后话别,他身为巡抚,亲自来为黄来福送行,自然也可以看出他不拘小节之处。

  码头边靠的都是一种福船,大的称大福船,稍小称福船。黄来福坐的大福船柁楼三重,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能容数百人。内中有舰首备头炮一门、两侧装备千斤佛郎机十门,碗口铳三门,迅雷炮二十门,喷筒六十个,噜密铳十支,还有大量的弩箭、火药弩、火箭、火砖等。

  第一次朝战后,大明便在天津建立起了庞大的津辽水师,境内的清江厂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两大造船厂之一,专门营造各样新式福船、仓船、沙船、哨船等战船。如这种大福船,天津的津辽水师有数百艘之多。

  大福船矢石火炮都可以俯瞰而发,实为海战利器,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

  不过这都无所谓了,黄来福的军队在陆战可以无敌,不过在海上,全部都是旱鸭子,任何的船,都是大同小异,各人战战兢兢地上了船,许多人脸色发白,更有一些人,紧紧地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虎威全失,看得一干水手们窃笑不己。

  连黄来福一上船,看向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时,都是色变,在后世时,他每次坐船,从来都是晕船的。眼下有罪受了。

  ……

  很快,各样旗号挥舞,接着一声声悠长的号角声响起,一艘艘大福船扬帆起锚,成一阵列,往港外朝鲜国方向而去。

  慢慢的,风浪越发的大,战船颠簸起来,一时间,各船中山西镇将士的呕吐声不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